专创融合视角下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2021-12-28任清褒夏更寿
徐 丽,任清褒,夏更寿
(1.丽水学院生态学院,浙江丽水323000;2.丽水学院工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一些地方和高校存在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等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创业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是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的创新举措。
一、地方本科高校推进专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机遇
1.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专产耦合”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逐步向创新驱动转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越来越多的传统就业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提出了多样化、差异化和层次化的要求[1]。这给予了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时代机遇,依托专业发展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只有以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己任,培养的应用技术人才能满足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产业变革对专业人才的直接需求,具备适应产业变革的能力,可以直接服务产业的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机遇
区域经济发展使得企业对人才的标准和要求更高,促进了企业和地方本科高校的深度合作。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高校和企业通过共建技术研发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把校企合作成果打造“成为引领行业和社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发、推广基地,成为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反求、转移、再创新的基地”[2]。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机遇赋予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把以往“流于形式”的校企合作向“兼顾多方利益且实现合作共享”的新业态模式转化。
3.应用技术转化背景下的“产教融合”机遇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积极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地方高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培育了大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随着近年来应用技术成果转化周期越来越短、创新性越来越高,推进产学研协同机制创新,培育创新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的呼声愈高,地方本科高校在专创融合视角下构建与应用技术成果转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匹配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已成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时代机遇。
二、地方本科高校专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囿
为厘清地方本科高校专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课题组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在2020年6—8月,采取网络调查和现场深度访谈两种方式,调查了2 600名在校生、300名毕业生、50名创业指导老师和50名创业项目经营者,剔除漏答和不认真作答问卷65份,收回有效问卷2 935份,运用SPSS Statistics 20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囿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项目转化、协同机制等方面。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课程困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
课程是连接学生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纽带,创新创业课程的成功开发主要取决于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地方本科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进行了多次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受到区域发展水平、办学背景、办学条件、教材等因素的影响,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提炼、知识体系的构建、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调研发现,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学赛一体、循环转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受地方本科高校对外整合资源能力不足的影响,该模式难以让学生真正了解和体验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运行效果。从调查来看,大多数的地方本科高校现有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专业之外的学科以及校外资源利用较少甚至未曾涉猎,双创教育课程未结合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开展梯度式教学,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不系统,地方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现实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师资困囿:双师双能创业导师不足
双师双能型创业导师队伍的整体素养是左右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地方本科高校围绕双创教育的目标,组建了基础课教师、实训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为一体的双师双能专兼结合创业导师队伍。据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结论,现阶段主要的问题在于校内导师和校外兼职导师之间的两翼失衡。校内导师的成长背景几乎都是从高校毕业到另一所高校就业,他们的知识获取途径较为简单,创业实战经验匮乏。而校外兼职导师因自身工作繁忙,校内教学和实训的真实参与度不高,更不能实现全过程指导和培育学生的创业项目,教学效果不明显。
3.项目转化困囿:双创项目成果转化困难
各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模式时能够协调政府、企业、教师、学生等多方主体,积极打破各主体闭环模式,探索创新创业项目的成果转化路径。但这些项目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应用技术成果转化相关的创业项目较少,只有少数创新创业项目与创业实践相结合,创业“坐井观天”“纸上谈兵”的情况较为常见,导致在运行过程中局限于校园和熟人圈子,不敢真正走向市场,更无法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和挖掘新的商机。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等形式开展,给大学生提供了创新意识培育、创业行为锻炼和企业家精神比拼的平台,但到后期的成果转化环节,因缺乏资金和社会资源等因素,具有商业价值的竞赛项目转化成实体运营项目困难重重。
4.制度困囿:双创帮扶政策落地受限
应用性新技术的兴起是推动区域发展的根本需求,也是构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点[1]。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了社会各领域发展。地方本科高校的双创教育的全方位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调查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创客中心政策帮扶仍有改进空间。多数地方本科高校都建成了创客中心,通过申报、选拔、考核等流程选拔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让他们进驻创客中心开展创业活动,但多数地方本科高校创客中心提供的服务仅局限于创业政策的宣传、竞赛的通知等,在融资渠道、项目运营等方面还是难以提供有效帮扶。第二,创业帮扶资金落地难。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已开设了大学生创业资助基金,但因资金资助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创业需求。此外,在校大学生要获得政府和社会的创业资金政策落地,还存在需找人担保等诸多条件限制。因此,现阶段的创业帮扶政策的可操作性还存在诸多优化和提升空间,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专创融合视角下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在专创融合视角下,结合地方本科高校高等教育的特点,依托产业发展,对接地方,整合校内外各种双创资源,深度推进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融合,构建“正向影响-专业融合-‘嵌入式’双创课程教学体系”相互支撑、“师导生创-学训一体-‘实战式’校企合作训练平台”相互协同、“创新点子-竞赛项目-‘聚变式’双创孵化竞赛项目”相互衔接、“健全标准-主体多元-‘联动式’制度保障体系”相互保障的四轮互驱、专创融合渐进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从教学、资源、市场、机制四个维度来实现双创教育目标,提升专创融合视角下双创教育的运行效果。
1.正向影响-专业融合-“嵌入式”双创课程教学体系
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双创教育是地方本科高校适应时代发展的有效补充。为避免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出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现象,持续加强正向影响-专业融合-“嵌入式”双创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是必由之路。遵循人才培养的教学规律,结合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构建的正向影响-专业融合-“嵌入式”双创课程教学体系是以意愿、环境、能力、实践四大要素正向影响为导向,按“前后贯通、专业融合、分层递进”的教育教学思路,设置“嵌入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大一阶段开展专业基础知识和创业基础知识普及,以创新创业意愿培育为导向,唤起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鼓励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训[3],挖掘创新创业潜能和培育探索精神。大二阶段针对不同学科的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系统分析、设计,以培养大学生创造力、分析力、领导力为导向[4],结合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采用情境教学、项目体验等方式,设置创新创业培训、SIYB系列课程,寓教于做,让学生在接受显性知识的同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创业思想的孕育、创新思维的锻炼、优秀案例的分享与传授,鼓励学生在课堂仿真环境中探究学习,坚持“需求导向、应用为本”,围绕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求,编制创新创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包括创新创业认知训练、创新创业素质训练、创新创业技能训练三大实训课程群落,涵盖通识课程、核心课程、拓展课程、竞赛课程四大课程板块,培养学科专业技能和素质能力加持的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大三阶段以创业实践正向影响为导向,依托创客中心设置创新创业O2O仿真活动课程,改变过去单一的以创业课程考试分数为主的评价方式,学生可以根据“线上学习平台”和“线下创业实践”两条路径来获取创新学分,实现专业知识学习、创新创业实践、线上线下交易、配送服务、拓展融资渠道等专业知识学习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O2O化,让更多的创业实践学生在此阶段真正适应CEO、CIO、CFO、CHO等角色,注重学生在成长阶段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创新创业实践效果。大四阶段以创新创业环境营造为导向,依托Timmons理论,针对创业过程的高度动态性特征,加强大学生创业者对创业商机、资源、团队等创业要素的探索,破解大学生校内创业向校外转化的困境,积极营造校内创业向社会创业衔接的创业环境。这一课程教学体系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每个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都与学生的专业教育相融合,确保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融入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师导生创-学训一体-“实战式”校企合作训练平台
随着创新创业课堂教学的发展,地方本科高校构建“师导生创-学训一体-‘实战式’校企合作训练平台”是适应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保障,也是解决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关键[5]。该“实战式”模式以激发教学合一的生态教育环境为导向,以学训一体为遵循,以校企合作为纽带[6],以大学生创客中心和各专业实验室为平台,实现师导生创、学训一体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落地、运营。
该模式构建的基本条件:一是师导生创,即要求教师授课时,向学生传授创业意识、市场商机捕捉、创业风险评估等知识,鼓励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积极投身创业探索。地方本科高校提倡教师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相结合,鼓励教师全过程、全方位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创业团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研发能力。二是地方本科高校把学训一体作为“实战式”校企合作训练平台的基本遵循,设置“实战式”学训一体的创业模拟训练环节,营造作品向产品转化、创意向实体转化[7]的良好氛围,降低创业实践经营风险,优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通过专业知识传授、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解决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不紧密这一难题。三是校企合作实训平台有效破解了专业知识和市场衔接不紧密、创业实训项目资金短缺的困境,有益于高校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能够为高校师生创业团队提供便捷服务,拓展创业项目经费渠道;加强和企业的交流和合作,促进教师利用“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同时允许校企合作的企业安排优秀创业导师协助校内师生进行创业项目的开发或向校内实训创业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进一步实现校企合作投资经营的创新创业项目在创客中心或实验室的深度孵化和培育成长。师导生创-学训一体-“实战式”校企合作训练平台的构建是解决双创实践教育教学隔阂的有效途径。地方本科高校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模式,以互利共赢为根本,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推进教产学研协同创新,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整合推进“实战式”校企合作训练平台建设,形成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和资源反哺的闭环模式,改善创新创业的教育环境。
3.创新点子-竞赛项目-“聚变式”双创孵化竞赛项目
以市场需求和商业价值为导向的竞赛理念决定了地方本科高校愈发重视创新创业竞赛,特别是在遴选创新创业竞赛项目时,对有创新创意金点子的要重点扶持和培育,扩大创新创业类竞赛的覆盖面和辐射面,丰富创新创业实战的成果。构建创新点子-竞赛项目-“聚变式”双创孵化竞赛项目是提高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该“聚变式”模式是以商业价值为导向,以创新创意金点子选拔为依托,以校企合作举办竞赛为载体,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鼓励学生在市场需求中挖掘商机,助推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项目的有效孵化,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该模式构建的基本条件:一是积极培育创新创意的金点子。通过“嵌入式”双创课程的教育教学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意识,使他们产生更有创意的金点子,然后双创导师对他们的金点子进行遴选和培育。二是建立科学系统的竞赛机制。应强化“激励式”的教育模式,制定和国赛、省赛相衔接的双创竞赛制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对预期风险较大的金点子,地方本科高校须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扶,积极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和包容的创客环境,加强创意创业者之间的开放、包容、互助、共享的文化氛围。三是打造创业孵化工作站。推进产学研合作创业教育[8],校政企三方通力合作、齐心配备双创实战导师团,精心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工作站。该孵化工作站的双创实战导师团由政府、社会、企业合力选拔创业精英人士组成,帮助创业者评估经营风险、提供项目经营方向、管理、投融资和技术支持等,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4.健全标准-主体多元-“联动式”制度保障评价体系
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单一,评价体系未和人才培养方案有机结合,多数地方本科高校以课堂成绩为评价指标的考核方式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推进。现有的教育质量评价观点为“教育结果因具有滞后性很难对其评价”[9],构建新时代“健全标准-主体多元-‘联动式’制度保障评价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
该模式构建的基本条件:一是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地方本科高校要改变以往以考试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方式,将应用新技术产生、发展规律和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有机结合,建立学分互换机制,凸显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探索出可操作、科学、客观、全面的质量评价标准。二是确立多元评价主体。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遵守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原则,遵循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打破原有的封闭式高等教育评价系统,充分吸纳政府、校内创业学院及教务处等职能部门、用人单位、学生等评价主体。通过搭建沟通和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双创人才培养质量交流会,探讨人才培养的评价方案和权重配比指标,鼓励多元评价主体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过程。特别是要重视用人单位的评价,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有利于地方本科高校及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三是部门联动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社会保障政策,加快完善创业启动支持计划,激活职业岗位的培养机制,健全双创人才奖励机制、岗位晋升机制等,营造人人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的社会氛围。政府、高校、企业要联合制定创新创业导师的激励机制,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以增强指导的实际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发展、应用技术转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构建“正向影响-专业融合-‘嵌入式’双创课程教学体系”相互支撑、“师导生创-学训一体-‘实战式’校企合作训练平台”相互协同、“创新点子-竞赛项目-‘聚变式’双创孵化竞赛项目”相互衔接、“健全标准-主体多元-‘联动式’制度保障体系”相互保障的四轮互驱、专创融合渐进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地方本科高校学生专业发展、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该模式的构建为地方本科高校各专业的教育教学注入了丰富教学资源,为经济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发展、应用技术成果转化、人才全面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整体提升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价值输出,较之传统的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单点价值输出具有较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