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日留痕》中“光”意象的探究

2021-12-28韦霜霜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史蒂文斯黑一雄光线

韦霜霜

(广西大学,南宁 530004)

引言

《长日留痕》(The Remains of the Day,1989)是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首部获得布克奖(Booker Prize)的作品。小说以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为背景,以日记体形式,叙述主人公、英国管家史蒂文斯(Stevens)在英国西部六天旅行中的见闻感受。

前人已从不同角度研究这部小说,如王烨[1]从空间权力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自然风景和达林顿府的内外空间结构,发现自然风景和府邸空间的构建是小说主人公躲进过去的神话,以缓解现实情状下不安心理的一种方式;林萍[2]从后殖民视域分析史蒂文斯,认为其将自我束缚于“英国性”的“模拟”之中,与其主人间存在宗主国与殖民地的隐喻关系,以此批判帝国殖民意识形态;邓颖玲[3]从叙述策略角度分析了小说的回忆叙述形式,认为主人公的回忆叙述具有不可靠性、碎片化及选择性特点,塑造了一个与真实不一致的回忆世界;王卫新[4]从服饰入手,分析史蒂文斯的自我定位以及他与达林顿府所承载的历史关系,从而揭示其服饰政治背后潜藏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但石黑一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在于他能“在充满情感力量的小说中揭示出我们与世界虚幻联系之下的深渊”。①本文旨在通过对小说中“光”的意象分析,挖掘其蕴含的细腻情感力量,试图为《长日留痕》提供新的研究角度和解读方法,以期更全面、深入地挖掘作品魅力。

一、“光”意象的对比作用

意象可以是用语言描绘的画面、作者所见的物体或一个人外在形式的具体表现;还可以是听到或感觉到的东西。如,声音、气味、触感或其他诸如冷、痛、渴的体感。[5]但意象绝不是简单的装饰,它往往承载更深的含义。庞德(Ezra Pound)[6]认为,意象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杂经验。”这表明,意象的生成与情感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当意象承载大于客观本体存在的意义时,它就转化为一种符号,有指向喻体的象征意义。[7]“光”这一意象在小说中随处可见。从标题来看,“长日留痕”(The Remains of the Day)本来营造了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晦暗光感。随着主人公不断在回忆与现实中穿梭切换,文中光线也在不断变幻。笔者将通过文本分析,探究文中不同的“光”的意象作用,以揭露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挖掘“光”意象与主题的呼应联系,感受作者的细腻笔触。

《长日留痕》中对“光”意象的描写不尽相同,但大体来看,光线主要随主人公在回忆与现实中来回切换中变化。下面结合小说中具体例子说明。

例1“...as I motored on in the sunshine towards the Berkshire border,...”“...but then I saw he was just some local fellow enjoying the fresh air and summer sunshine,...”[8]20

例1描述的是管家史蒂文斯出游第一天路上所见的情景。“sunshine”(阳光)和“summer sunshine”(夏日阳光)这些明媚灿烂的词汇,营造出一幅明亮的出游图,让人轻易可以想见在夏日灿烂阳光中,主人公惬意出游的场景。出游前,史蒂文斯多次拒绝了新主人让他出游的建议,他最终出游的理由是为了拜访府邸原来的女管家,以解决府邸人手不够的困境。他的出游仿佛只是为了工作,不带任何娱乐目的。但这样一幅光线明媚的出游图反映出史蒂文斯欢欣鼓舞、轻松愉悦的内心世界。这里对“光”的描写反映出主人公言行与内心世界的矛盾,使其作为英国管家严肃、克己的人物形象更为生动立体。

例2“Treeshavebeen planted all around thewater just closely enough to give a pleasant shade to the banks,...”“but the strong lightsand shadescreated by the low-hanging branches prevent me from making any of them out clearly”[8]99

例2描写的是史蒂文斯旅途第二天在路人指引下寻到一处小池塘的情景。表面上以工作为由出行的史蒂文斯没有直奔目的,反而在途中生出了探访景点的闲情逸致。“a pleasant shade”(怡人的阴影)、“the strong lights and shades”(强烈的光和树影)的使用营造了光影交错的塘边景象,使人在炎热夏日中,感受到水边、树下的清凉惬意。这里的“光”同样明亮,加以树影的修饰,更能折射出主人公内心的愉悦。

例3“I am unable to discern him clearly because the bright morning sunlight...”“I can see clearly out into thesunlit street,...”[8]110

例3描写的是史蒂文斯旅途第三天在歇脚小镇所见之情景。“the bright morning sunlight”(早晨强烈的阳光)、“the sunlit street”(阳光灿烂的街道),这些明亮的光线描写使普通的小镇充满了生气,所到之处熠熠生辉,这其实是主人公明媚内心世界的折射。

与前两天一样,史蒂文斯在出行路途中的所见所闻皆是充满阳光、明媚喜人的景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史蒂文斯回忆中的黯淡场景。

例4“It seemed such a pity your room should be so dark and cold,...”[8]43

例4是史蒂文斯回忆中,肯顿小姐第一次进自己房间送花时对房间的描述。“dark”(昏暗)的出现使得整个场景晦暗不明,与路途中的明媚灿烂完全不同,给人一种模糊而不真切的感觉。

例5“...but then thismight have had asmuch to do with the pale early light...”“I noticed all the more the effect of the pale light coming into the room...”“My father'sface,in the half-light,betrayed no emotion whatsoever.”[8]53

例5是史蒂文斯回忆自己到父亲房间,两人聊起父亲在工作上失误时的情景。“the pale early light”(惨白的光线)、“pale light”(惨淡白光)、“in the half-light”(半明半暗的光线下)这些光线描写使得整个场景黯淡无光,是主人公回忆已故父亲时低落情绪的外在表现。同时,若有似无的光线描写给记忆场景加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滤镜,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主人公深陷回忆的恍惚感。

例6“...-resulting in a subtle,quite soft light pervading theroom-...”[8]80

例6是史蒂文斯回忆,达林顿府宴会大厅正在召开一场重要的国际会议。作为精英贵族阶层府邸,宴会大厅就算没有金碧辉煌,也应该是灯火通明的。但主人公记忆中它却处在“a subtle,quite soft light”(微弱柔和)的昏暗光线之中。这样的光线描写,客观地反映出史蒂文斯内心深处其实是明白达林顿府的辉煌已经是不可挽回的过往。

通过对上述例子的比较可以发现,从例1到例3描述的现实世界中,史蒂文斯在旅途上的所见所闻。这时候光线总是明亮而充满生机的,让人满心欢喜,感到十分惬意。而回忆中的场景总是朦胧的、晦暗不明的,充满不真实感和不确定性,与现实中灿烂的光线形成强烈对比。这种对比传达出尽管史蒂文斯再留恋过去的亲情、爱情抑或是过去的辉煌,那都已经过去了,就连关于它们的回忆都已经开始褪色的客观事实。

二、“光”意象的烘托作用

小说中对不同的“光”的描写,在不同场景中还起到了烘托与场景截然不同的气氛、传达主人公真实情感的作用。

例7“...much of the room was in darkness,and the two gentlemen were sitting side by side midway down the table-it being much too broad to allow them to sit facing one another-within the pool of light cast by the candles on the table and the crackling hearth opposite.”[8]60

例7描写的是达林顿勋爵和外交部同事密谈的场景。达林顿勋爵一直与纳粹同谋。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密谈中,他大力助推希特勒姑息的绥靖政策。对于达林顿的反民主、亲纳粹思想,史蒂文斯声称这是一种“智慧”。但“智慧”的谈话场景却并不明朗清晰和让人豁然开朗。而常常是“in darkness”(出现在大片的昏暗中),只有“pool of light cast by the candles”(蜡烛在桌上投下忽明忽暗的光斑),同时,对面壁炉不时传来火炭“crackling hearth”(噼啪燃烧的声响)。这样的场景明显没有体现任何“智慧”,反倒烘托出一种阴森诡谲的氛围,令人胆寒。这样与史蒂文斯所持言论不符的氛围,侧面表现出在史蒂文斯心中,他也觉得勋爵的做法不妥,但碍于管家应有的绝对忠诚的素养,他只能说服自己“勋爵是智慧而伟大的”。

例8“...at that moment filled with grey light and rain,...”[8]76“That relatively small room appeared to be a forest of black dinner jackets,grey hair and cigar smoke.”[8]87

史蒂文斯在为重要的国际会议服务时,突然被告知父亲生病了。例8描写的是他在安抚好客人后,终于得以见到父亲以及父亲病逝却依然坚守岗位的场景。史蒂文斯觉得自己与父亲的关系不甚亲近,对父亲更多的是敬畏。敬畏,使他始终保有作为管家的“尊严”。甚至把父亲病逝时他没有及时去见父亲最后一面当作是自己同样保有职业“尊严”的体现。但父亲却在他的回忆中反复出现,占据极其重要的部分。说明他其实对父亲是怀有深厚感情的。这种深厚感情在这里通过光线的描写具体展现了出来。见到父亲生病跪倒在地的那一刻,充斥着“grey light and rain”(灰色的光线和雾蒙蒙的雨),烘托出一种沉闷绝望的氛围,将史蒂文斯心中对父亲隐而不宣的感情表露出来。得知父亲病逝后,觥筹交错、衣香鬓影的宴会现场就变成了由“black dinner jackets”(黑礼服)、“grey hair”(白头发)和雪茄烟雾组成的森林。黑白色调和朦胧烟雾营造出晦涩不明的光感,烘托出一种悲壮肃穆的氛围。其实,在史蒂文斯心中,眼前所见已经成为悼念父亲的灵堂。史蒂文斯一直以自己的职业为荣,认为服务于权贵是他接近世界中心和高尚地位的象征。但当达林顿府召开国际会议,他得以穿梭于世界名流之中、为“世界中心”贡献自己的力量时,场景却与想象中壮丽辉煌的光明前景不同。反而因为父亲病逝,用“grey”“black”这样的昏暗光线烘托出低沉绝望的氛围,说明父亲在史蒂文斯心中的地位其实远胜于他的职业“尊严”。

例9“...a series of orange shafts from the sunset breaking the gloom of the corridor...”[8]41“Ipaused at one of the few spots where a bright streak of light fell acrosstheboards”[8]65

例9描述的是史蒂文斯和肯顿小姐两人在走廊相遇的场景。肯顿小姐是曾经与史蒂文斯共事的女管家,在共事过程中对史蒂文斯心生情愫,并且大胆主动接近史蒂文斯。但出于同事间不能有感情的职业操守,史蒂文斯总是无视肯顿小姐的暗示和主动,从未给予回应,也从未表现出对肯顿小姐怀有任何超出同事之外的情感。既然没有特殊情感,同事在府内相遇应该是稀松平常的事。但第一次相遇却用了“orange shafts”(橙色光束)这样温暖柔和的光线描写,甚至能够“breaking the gloomof the corridor”(刺破原本昏暗无光的走廊)。这里用橘色的暖阳光线烘托出一种温馨、暧昧的氛围,暴露出史蒂文斯内心对肯顿小姐其实同样怀有情愫的事实。而第二次相遇时,用了“bright streak of light”(明亮的几道光)这样的描写,与平时透不进光而显得昏暗死气的长廊形成鲜明的对比。每次和肯顿小姐在走廊相遇,黑暗的、毫无生气的长廊就会出现或温馨或明亮的光,烘托出与周围的死气沉沉完全不同的勃勃生机。这种令人心动的氛围正是史蒂文斯对肯顿小姐爱意的体现。

碍于英国管家克制自持、循规蹈矩的传统形象的限制,史蒂文斯从未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甚至宁愿说服自己恪守职业操守。但作者通过对“光”意象的逆反式使用,在一些场景事件中烘托出与史蒂文斯认知完全不同的氛围,披露了史蒂文斯真实的情感世界。

三、“光”意象衬托主题的作用

从全文的叙事结构来看,现实中与回忆中的“光”,在作者非线性叙事中不断交织,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让光影的变化变得耐人寻味。

史蒂文斯驱车赶往伯克郡边界的第一天,路上有“summer sunshine”(夏日阳光);当他到达第一个目的地,居住的房间有阳光“lighting up the floral patterns”(点亮壁纸);当他安顿好到小镇上闲逛的时候,看到的是“gently warm sunshine”(温柔的阳光)……一切都显得如此美好。但第一天晚上,当叙事跳出现实空间,回到过去时,白日里明媚的光倏然褪去,只剩一片晦暗不明的记忆场景。他想起了肯顿小姐第一次到他房间时,用的是“dark and cold”(黑暗冰冷)这样的形容词;想起了因为父亲工作的失误,在一个阴沉而“grey and drizzly”(细雨蒙蒙)的下午和肯顿小姐大吵一架;想起在一片“the paleearly light”(惨淡白光)中,自己与父亲谈论起父亲的工作失误;想起了达林顿勋爵在“darkness”“pool of light cast by the candles”(昏暗光斑)中与外交部同事密谋亲德政策;想起了在“grey light and rain”(雾蒙蒙的阴雨天)中得知父亲病重的消息。这些回忆跨度大,具有思维跳跃性。但是,每一个场景都是一致的晦涩朦胧,给人一种恍如隔世之感。到第二天下午,当他继续上路,又在路途上感受到了“pleasant shade”(怡人的阴影)和“strong lights and shades”(强烈的日光);看到了“the sunlit street”(阳光灿烂的街道)。但第三天晚上,他陷入回忆时,想起的还是“grown so dark”(一片黑暗中),肯顿小姐苍白虚无的侧脸。在经历了路上的明媚和回忆中的昏暗后,他如愿以偿见到肯顿小姐,并发现肯顿小姐有了自己的生活,从此与他不再有交集。一路上现实与回忆不断交织,对“光”意象的描写也一明一暗不断变幻。明的是现实生活,暗的是过往回忆。这种光影变幻揭示了史蒂文斯心中清楚地知道,过往回忆已不可追,它们甚至如年代久远的旧照片一样开始褪色,朦胧不清,现实才是光明喜人的。但是,他实在太留恋过去的美好,难以自控地不停沉浸于回忆中。这时候“光”意象的描写成了他潜意识中理性的象征符号,不停提示他过去已经不可挽回。旅途结束的前一天,史蒂文斯坐在最后一个目的地的海边长凳上,“though there is still plenty of daylight left-it has been a splendid day-”(看白昼尚未完全消逝),但海滨四周的灯已经开始“lights starting to come on”(闪烁发亮了)。余晖中,他终于意识到,就像美好的白昼终将逝去、被灯光取代一样,过去再辉煌也只能是过去,再留恋也无法挽回。“光”意象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中一明一暗的变幻,是主人公潜意识中理性的投射,衬托出小说要求主人公不再沉湎于过去,认清现实的主题。

四、结语

通过聚焦《长日留痕》中的“光”意象,可发现石黑一雄通过巧妙运用“光”意象,突出了现实光明、回忆昏暗的强烈对比,强调往事已矣的客观事实;烘托出与场景事件截然不同的氛围,披露出主人公内心真实的情感。这是石黑一雄小说中蕴含的“情感力量”。“光”意象在光影变幻中,衬托了呼吁主人公理性面对现实的主题。这对于当时如史蒂文斯一般沉湎于“怀旧”情绪的英国人来说,无异于当头棒喝,使他们能够以理性的目光重新审视世界,这是石黑一雄在“揭示出我们与世界虚幻联系之下的深渊”。石黑一雄通过“光”意象揭露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造成客观感知与认知的冲突,使人物形象立体化。同时,还将主题内化于“光”意象之中,没有刻意的笔触,读来耐人寻味。能够将一个单一意象运用得如此淋漓尽致,整部作品的精妙之处和石黑一雄深厚的文学功底可见一斑。

注释:

①Nobelprize.org.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7 Kazuo Ishiguro.The Official Web Site of the Nobel Prize:http://www.nobelprize.org/pirzeas/literature/laureates/2017/.

猜你喜欢

史蒂文斯黑一雄光线
春日暖阳
哲理小故事(两则)
石黑一雄《莫失莫忘》中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情结
自发的绘画——露西·史蒂文斯
“你看不见我”
石黑一雄的诺贝尔获奖演说(下)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认与逃的辩证法——石黑一雄小说中的内心世界
淘气的光线
流动的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