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促进区域社会和谐发展
——北京乡情村史陈列室的现状与发展
2021-12-28赵晓娇
赵晓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现今,农村发展已抛弃不计后果的掠夺性开发,逐渐注重“文化研究先行,保护利用为主”的新模式。与此同时,我国进入博物馆建设快车道,大到国家级博物馆,小到村镇级博物馆都在内容和形式设计上不断建设与完善。博物馆作为社会群体文化载体,观众在参观时,会引起对所处群体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乡情村史陈列室作为博物馆中的一个种类,正是横跨文化建设与农村建设的重要桥梁,已被许多地方重视和采纳。
据了解,2013年以来,北京市有关部门已开展乡情村史陈列室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乡情村史陈列室近300座,总面积有10多万平方米。已建成的乡情村史陈列室不断拓展和延伸功能,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也丰富着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目前,朝阳区已建成的乡情村史陈列室有南磨房地区博物馆、和平街社区艺术馆、奥运村地区博物馆等20多座,其中大的超过1000平方米,小的有八九十平方米。从已建成和在建的各乡级或村级博物馆来看,各馆针对各自情况,采取文物文献、多媒体影像、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力求多角度呈现当地的乡情村史。以南磨房地区博物馆为例,包括传统农业文化馆、传统民居生活馆和城市化历程展示馆三个部分。其中,传统农业文化馆内有1000多件乡村文物。传统民居生活馆里同样文物丰富,既有明清风格的古木家具、墙画、摆件,又有农业化时期的炕席、衣柜、纺车等。高井村位于朝阳路两侧,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高井村史馆面积200多平方米,主要由“高井概况”“话当年”“看今朝”“想未来”四个部分组成。馆内实物和照片均从村民家中收集而来。与传统村史馆侧重讲述历史不同,高井村史馆则用更多的陈列空间展示了新农村的发展变化。高碑店村史博物馆坐落在高碑店西社区办公楼的地下一层,总占地面积600平方米,馆藏200多件实物。博物馆内设有“漕运时期”“解放后”和“新村建设”三大展区,主要通过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展示,重现古村风韵,再现红色思潮,回顾新村奋斗史,突出体现不同历史阶段高碑店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巨变。
海淀区西北旺镇乡情村史馆是海淀区首家镇级乡情村史馆。西北旺镇深度挖掘地区故事,多方搜集资料,并从展馆内容、风格、科技手段等方面精心设计。展馆位于中关村公园东区唐家岭关帝庙内,建设面积300多平方米。展厅内共有实物200多件,各类图片资料300多张,全面展示了西北旺地区的历史沿革、民间传说、村名由来、重要历史事件、发展规划等内容。
顺义区龙湾屯镇柳庄户村在600平方米的乡情村史陈列室内展示有柳氏家谱、清代地契等老物件,每件文物都在诉说着柳庄户村的深厚历史。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在市内工作了,他们对本村的过去了解不多,甚至连“柳庄户”的由来也一知半解。村史馆的建成对他们了解村史,增强柳庄户村村民的自豪感起到了重要作用。南彩镇河北村的乡情村史陈列室和村内的民俗园融为一体,成为京郊游的特色景点之一。这里的陈列室面积达1000平方米,展示了农村生产生活用具2000多件,重点用实物和图片向下一代诉说历史,记录河北村从解放前到新时期的发展历程。牛栏山镇也建成了蓝家营村、金牛村等7座乡情村史陈列室,这些陈列室不仅保存了乡村记忆,也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更多文化活力,成为乡村京郊游的新地标。
自2012年起,通州区全面开展乡情村史陈列室建设工作,建成了历史文化、传统民俗、互动体验、特色产业等四类乡情村史陈列室近20座,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万余件珍贵的老物件彰显了浓厚的乡村文化,千余幅珍贵的老照片重现了记忆中的田园风貌。张家湾乡情村史陈列馆是郊区村史陈列室的一个缩影,《红楼梦》中描写的十里街、花枝巷等原型就出自这里。在张家湾近2000平方米的乡情村史陈列室内,从农耕文化、漕运文化、民俗文化、红学文化等多方面展示了张家湾古镇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清代的运河古船、珍贵的石碑及碑文拓片、农村老物件承载着浓厚的乡村文化,已然成为张家湾镇留住乡韵、记住乡愁的重要依托。经过十几年的艰辛努力,于家务回族乡仇庄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变成了国家级文明村、市级生态村和优美乡村。仇庄村史馆以“枯木逢春”为主题,以过去、现在和未来为脉络,贯穿始终,讲述村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故事,并在此基础上,以“孝”为切入点丰富展厅内涵,建成通州区首个村级孝道馆,充分展示了本村孝文化建设成果。
北京市将乡情村史陈列室建设工作作为文明村镇创建的重要内容和涵养乡风文明的重要手段,为新农村建设保存了历史底稿,为市民留下了乡韵乡愁,为教化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现阶段,文物文献、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的运用增添了乡情村史陈列室的吸引力。但是,文物量偏少和发掘不够深入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真正留住乡韵留住根,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尚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一是资源挖掘尚浅。很多乡情村史陈列室仅仅局限于对村落发展的简单记录,特别是对物件的记录。乡情村史陈列室是承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独特空间,好的民风民俗需要传承,好的家风家训需要发扬。应进一步明确建设乡情村史陈列室的意义,以历史沿革、村落文化、民俗风情、乡贤名人、产业发展等为重点展陈内容,深入挖掘和展示村庄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体现独特性和潜在价值,打造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名片。二是社会教育欠缺。个别地区乡情村史陈列室在建设中只一味强调“证史”的作用,却忽视了其社会教育功能。乡情村史陈列室保存着村民淳朴的历史记忆,承载着爱国爱家的光荣传统。在强调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同时,更要推动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要将传承传统文化与发展农村现代文明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满足农村地区群众多样性的文化需求和教育下一代的历史任务。三是制度保障薄弱。乡情村史陈列室的建设主要由政府主导、财政支持,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地区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乡情村史陈列室的“含金量”。建设乡情村史陈列室应根据其内容承载度、规模大小、价值含量等来决定政府的资金投入,真正发挥出它的优秀文化传承功能,成为农村文明的生长点和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载体。
将乡情村史陈列室建设打造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对于留住乡村文化基因,延续乡村文化生命,保护乡村文化生态,使村民精神有所依、心灵有所属都具有重要意义。其实,依靠专业的学者和设计师仅仅建设一座乡情村史陈列室并不难,然而,如何让乡情村史陈列室与村民之间产生血脉联系才是重中之重。乡情村史陈列室并不只是记录村庄的过去,也是村庄当下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见证者。村民通过参观学习本土文化,明白历史传承的价值和意义,产生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一是挖掘资源,完善制度。建设乡情村史陈列室要坚持“政府领导,专家指导,镇办监管,社区主导,村民自治”的运营模式。突出“一村一品”,统筹安排,科学制定本地区的乡情村史陈列室建设规划和补贴政策,分期分批开展乡情村史陈列室评估和建设工作。同时,对已建成的乡情村史陈列室应进行综合考评,推动各级各类乡情村史陈列室提档升级。此外,应依托北京博物馆资源和人才优势,加强定点帮扶和业务指导,对文物古迹、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名人故居等文化素材进行搜集整理和系统保护。采用大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记录和展示村民衣、食、住、行和生产发展、生活习惯的演变,以留住乡愁,保存记忆。二是打造品牌,联动发展。乡情村史陈列室建设不仅要留住乡村历史,更要推动农村传统文化与农村现代文明融合发展。作为农村社会生活和伦理重构的途径,建设乡情村史陈列室可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在倡导优秀家风、村风和民风的过程中,把乡村文化、旅游开发、文物保护和村镇建设结合起来,增强乡情村史陈列室的产业化功能,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的文化内涵。通过宣传运营达到文化传播和推广的目的,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情村史陈列室文化品牌,进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三是注重教育,传承育人。乡情村史陈列室所从事的传播和传承任务是社区公众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乡村教育的启蒙手段。因此,乡情村史陈列室除具备陈列、传承等文化功能外,还应加强村史的理论研究,教育村民认识、尊重、利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如搭建农村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空间,利用传统节假日开展民俗、娱乐等活动;开发校本课程,将反映乡村文化的微视频或漫画读本引入课堂,结合教学参观,组织表演、竞赛等活动。围绕乡情村史陈列室所开发的活动内容可增加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和自豪感,推动乡情村史文化的推广和继承,让乡村文化在悠久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精华发挥育人导向、激人向上的作用,同时在新一代青少年群体中得到传承。
2019年,农业农村部对全国农耕文化主题类展示馆进行摸底调查。据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有8975座农耕文化主题类展示馆,其中村史馆有7286家。可见,乡情村史陈列室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已成为我国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加快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让乡情乡愁留在地方的风物之中,滋养厚实的乡土文化,培植更多的乡规民约,教化更多淳朴的乡民遵德向善,在促进乡风文明、培养人们爱国爱乡情怀、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传承历史、服务当代、推动区域发展才是建设乡情村史陈列室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