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下辽宁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2021-12-28郝宝强
郝宝强
(辽宁省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 辽宁 沈阳 110031)
2019年底到2020年6月,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由于国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全国经济发展受到巨大影响,大量企业停工或减少用工,这不仅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也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有专家研究指出,2020年新冠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已远远超过200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所造成的影响。现阶段,如何结合经济发展形势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政府、学校及毕业生个人要面对的问题。许多学者对疫情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彭仲生、刘珍等人研究指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走出大学生就业困境之路还在于经济转型、明确高校发展定位以及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1];徐明宇提出,各级联动保障大学生就业、依托云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就业联动的创新对策,开创了大学生就业的新局面[2];宋恬提出,国家就业政策到位、高校服务到位、学生积极主动的三位一体的就业服务对策,优化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3];张明山提出,政府要加大就业与创业帮扶的力度,将国家的精准就业与“双创”政策落实到位[4]。
学者们对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就业难题依然存在,而对辽宁省来说,就业难问题也很突出。辽宁省是教育大省,2020年高校毕业生达29.1万[5],这既是巨大的人才资源,也是艰巨的就业任务。笔者探讨疫情下辽宁省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如何建立以政府为基础、高校为前沿、毕业生为中心的就业体系,并提出具体的对策。
一、疫情下辽宁省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一)就业岗位数量急剧减少
就业岗位的数量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球经济急速下滑,大量企业经营困难,只能进行大面积的裁员,或大幅度减少招聘人数以应对危机。以金融业为例,boss直聘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在金融行业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相关领域,为应届毕业生提供的招聘岗位数较2019年同期下降超过50%[6]。辽宁省是老工业基地,正处在艰难的经济转型期,在疫情冲击下,2020年经济增长率仅为0.6%,比全国平值低了1.7%,比2019年降低了4.9%[7]。经济增长的乏力,直接导致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找工作变得比往年更难,很多毕业生无法在短期内找到合适的工作。为了应对疫情,线上招聘会成为当前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的重要渠道,尽管毕业生获得就业岗位的数量比往年有所增加,但实际有效就业岗位数量下降比较明显,线上应聘成功率要远低于面对面的线下招聘。网络主播、电商等新产生的就业形式因准入门槛低,大学生在竞争中不具有优势,不足以弥补主体行业造成的岗位缺失。对辽宁省内高校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平均就业率比2019年同期下降超过10%,毕业生获得有效岗位数减少25%左右[注]②数据来源:辽宁省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内部统计数据。。
(二)就业竞争更加激烈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874万,比2019年增加40多万,创历史新高;辽宁省应届高校毕业生达29.1万,毕业生人数居全国前列。因国外疫情加剧,就业机会和学习机会大量减少,迫使大量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据统计,2018年海外归国毕业生为51.9万人,2019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58.03万和80万人[8],数量增加非常迅速。由于疫情的影响,部分准备出国留学的毕业生不得不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其中,辽宁省2019年毕业生出国人数为6 262人,而2020年同期只有5 235人,其中包括收到出国邀请因疫情未能出境的毕业生,出国人数减少近20%;再加上往年没有就业沉积下来的待就业高校毕业生,辽宁省内累计将超过35万人②。一方面是大量减少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就业毕业生人数的大量增加,这些都给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三)平均薪酬水平降低,流动性增加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智联招聘联合研究报告显示,受疫情的影响,国内企业招聘职位数和招聘人数,同比下降27%左右,工作经验越少的求职者,特别是应届毕业生,所能获得的就业机会和薪酬同比降低得越大;在对专业调查中,从事基础教育、培训、基层医疗、金融、贸易等行业的专业薪酬下降比较大[9]。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52.6%的受访应届毕业生表示,因疫情影响,薪酬待遇难以达到预期[10]。辽宁省部分高校调查结果显示,省内提供的大部分岗位薪酬比往年要低10%~30%。如果毕业生不能适时降低自己对薪酬的预期,则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同时也会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稳定、流动性增加,“暂不就业”或“暂时失业”毕业生的数量增加,而这部分毕业生想实现再就业变得更加艰难。
(四)就业心理问题普遍化
随着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和择业竞争更加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以前不曾出现或不严重的心理问题变得更加普遍化,如就业心理怠慢、心理焦虑等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了就业。为了防止疫情的扩散,毕业生求职以居家或学校组织的线上求职应聘为主,而且部分已经初步求职成功的学生也不得不处于待岗状态。长时间的居家或居校生活容易形成悠闲安逸的心态,一旦出现求职困难或再次求职,毕业生将出现“慢就业” “缓就业”或“暂不就业”现象。
二、疫情下就业困境的解决对策
现阶段的毕业生就业困境与往年都不相同,持续时间长,形成因素多,解决难度大,任何单方面的努力都不会取得决定性的效果,必须集合全社会的力量,方能共渡难关。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政策主导作用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定就业是政府需要优先保证的重点工作。虽然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但政府的力量依然是最重要的。
1.加强政策支持和宣传
面对突发疫情的影响,中央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出台旨在稳定就业形势的相关政策。2020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积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11]。2月1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高度关注就业问题,防止大规模裁员”[12]。2月18日,李克强总理再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突出抓好稳就业这一‘六稳的首要任务’”[13]。辽宁省及各地市级政府也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稳定了就业的形势。例如,各市出台了大学生就业补贴政策,包括人均1 000元的贫困家庭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应届毕业生购房补贴政策、中小微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吸纳就业补贴、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租房、场地补贴政策、绿色安全招聘就业通道政策等。各级就业管理部门也通过各种有效渠道及时做好相关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工作,让毕业生充分了解政策,树立就业的信心和决心。
2.落实扩招计划,为毕业生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以缓解就业压力
辽宁共有大专以上高校115所,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应适时扩大研究生、高职升学、第二学位的招生规模,为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提高专业水平和技能,增加就业竞争力。2020年全国研究生扩招18.9万人,增加约23%,辽宁省是计划倾斜重点省份,各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均有较大幅度增加,如大连海洋大学增加了73%,沈阳理工大学增加了54.73%。2020年教育部下达辽宁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计划为13300人,较2019年的5 900人,扩招了7 400人[14]。这些政策有效缓解了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3.政府为企业招聘大学生提供补贴,加强人才储备
辽宁省内各级政府可以划拨一定比例公共就业经费专门用于毕业生就业,可以利用社保、培训、减税、降费、培训等多种方式或者补贴政策激发企业等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加大对企业稳岗创岗的补贴力度,降低企业雇佣大学生的成本,刺激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为企业发展、地方经济发展留住人才。此外,政府还与企业合作对大学生进行技能转换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降低企业招聘大学生上岗培训成本。如大连市为每位参加就业、创业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的高校毕业生提供500~4 800元的职业培训补贴。此外,2020年辽宁省各级政府为毕业生提供近万个企业见习岗位,见习期为3个月,生活费由各市财政统一支付。见习期届满后,留见习企业就业的人数超过50%,实现了政府、企业和毕业生三赢的局面。
4.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带动大学生就业
各市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和特点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更多有利的条件,利用在辽宁省内广泛开展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辽宁省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等创业实践活动,培养、挖掘可行创业计划并提供帮扶。充分利用各市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供创业孵化场所;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帮扶资金,简化创办企业的贷款办理手续,加大创业贷款扶持力度,降低成本和门槛,激发毕业生创业积极性,以创业带动就业[15]。为了更好地为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服务,省内各市为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10~20万贴息贷款、长达2年的大学生创业场地补贴、2~3年的就业创业租房补贴等。
5.政府积极为企业和高校搭建合作桥梁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企业是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为了实现企业和高校的无缝对接,政府应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为企业和毕业生搭建桥梁。一是把企业用工信息及时、精准推送给高校和毕业生,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更符合就业市场需要,毕业生的就业定位选择更务实;二是通过组织企业进校园、举办具有地区特色和行业特色的招聘会等形式,为毕业生提供更直接的就业服务。通过以上举措,提高企业招聘效率和大学生求职的成功率。
(二)加强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要一如既往地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担负起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前沿责任。
1.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
高校要落实就业工作党政“一把手”工程,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促就业、保就业;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让全校教职工充分认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对学校的生存、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保证就业工作顺利有序地推进,形成就业工作有目标、有分工、有检查、有总结的运行机制。高校要通过建立良好的就业工作领导制度促进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要与产业升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将综合素质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兼顾毕业生的岗位素养和就业能力培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就业竞争力,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用人单位“用得上,用得好,用得住”的毕业生。
3.做好高校就业服务工作
为做好就业服务工作,辽宁省加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人才队伍。辽宁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为每一位辅导员提供每月1 000元的补贴,定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就业服务专业化水平,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二是重视就业市场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就业基地,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就业岗位。三是重视校园就业平台建设,完善线上、线下校园求职平台。众多高校结合各自身专业特色,主动对接省内外重点产业集群、重大项目、各地方政府重大发展战略、各行业部门的人才需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邀请企业到校进行线下招聘。四是做好与教育部“24365校园招聘服务平台”等官方就业服务网络的对接工作,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用好、用足国家就业促进政策
辽宁省各高校要根据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如升学、参加公招考试、参军、参加基层项目就业等,对毕业生进行分类建档,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解读和技能培训,让毕业生在对各类促就业政策有比较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作出符合自身条件的选择。
(三)毕业生加强自身就业素养
大学生就业在这次疫情中虽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也是一次锻炼和自我认知的机会,要积极调整自我,以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
1.作好就业定位,调整好就业心态
大学生要摒弃“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积极就业理念,主动参与 “线上” “线下”招聘活动。毕业生可以把就业着眼点更多放在有发展潜力和更多学习提高机会的岗位上,而不单纯纠结于工作地域和目前的待遇。毕业生要认清自身的能力,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短板,作出目前阶段的职业规划,不在传统行业和地域聚集,从长远发展角度看待就业,选择有发展的地域或岗位。特别是在国家持续出台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中西部地区的人才资源也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向中西部地区进军,将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2.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谁的专业知识更丰富、更熟练,谁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强,谁就更可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第一,大学生应努力夯实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技能,加强实践动手能力训练,提升就业核心竞争能力。第二,要加强职业心理训练。从学生到职场人士的转变,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的储备,同时还要有心理素质的准备。竞争和压力遍布职场的每一个角落,而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较强的抗压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直接决定了大学毕业生能否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因此大学生应增强自我适应能力训练。第三,要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技能提升培训和技能转换培训的机会,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辽宁省各级政府拨出超过5 000万元专项经费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免费的技能提升和技能转换培训,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毕业生应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成为职业市场急需的人才。
3.多元化就业
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政府出台了很多促进政策,提供了多层次的就业机会,需要毕业生根据自身的情况作出选择,如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三支一扶”、“ 西部计划”,应征入伍,创办企业等多种就业途径。每位毕业生都应清楚地认识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就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一次正确的就业选择将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辽宁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就业普惠性政策和专向性政策,把促就业、稳就业、保就业,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然而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能依靠任何单方面的努力,需要建立以政府为基础、高校为前沿、毕业生为中心的就业保障体系,从政策保障、就业服务、就业指导、就业观念转变等方面多措并举,才能确保有就业意愿的大学生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