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文化视域下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创新

2021-12-28乔俊淇

兰台世界 2021年7期
关键词:档案馆公众资源

乔俊淇

在弘扬文化自信,坚定文化生命力信念的时代背景下,为响应国家发挥档案价值的工作部署,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部门都积极着手开发档案文化资源,以文字为介质向受众传递档案文化内容与价值。如今步入数字时代,印刷媒体、网络媒体等动态图像形式的媒介逐渐广泛应用,由西方社会兴起的视觉文化也随之传入我国。文化正逐渐摆脱以语言和写作为重心的常用方法,人们逐渐将目光聚焦在视觉上。视觉文化传播路径是经由视觉媒介传播实现文化信息的传播[1]。从传播学分析,视觉文化可以使受众准确直观地理解符号传达的信息。视觉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形态,可经由符号、图像、影像等视觉方式被受众认知,但现实中多数文化机构的传播方式相对机械化、局限化、形式化。以黑龙江省博物馆为例,该馆以文创产品为依托开发档案文化资源,但产品品种单一,例如钥匙链、徽章等产品创新性较弱,并没有结合当地特色进行创意开发,传播方式为被动式放置柜台展览。

理性认识层面,不少学者系统性地分析了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比如专业人才的不足、财力补给缺口以及档案馆管理体制的弊端等。本文将以视觉文化为起点,分析开发档案文化资源的可行性,依据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阐发视觉文化视角下如何进行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创新工作,最终实现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创新性实践。

一、视觉文化下档案文化资源呈现方式质变的可操作性

2020年11月6日召开的“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档案学者学术论坛”上,四川省档案馆副馆长周书生认为,档案馆开展的文化建设工作中仍存在“开放不足、创新不够、手段滞后”等问题,建议工作重心放在档案宣传、档案影视等机制上。视觉文化的真正价值在于,将传统形式的文化资源转变为以可视传播为重心的影像形态,使文化资源脱离空间限制,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广泛传播。因此,开展档案文化资源视觉化工作具备使其传播效率产生质变的条件。

1.传播工具视角——打破时空限制,提高流通效率。视觉文化广义上的发展对象为大众传媒,传播工具可分为广告、电影、社交媒体等。一方面,大众传媒具备的信息多格式特征使信息的呈现方式多元化且格式开发工具也丰富多样。例如,可免费提供格式转换服务的“格式工厂”“魔影工厂”“视频转换大师”等APP。这些媒介可将置于档案馆的实体档案资源转化为远程可视形式,为多种形式的档案资源呈现提供便捷式服务。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强大的即时通讯及转载功能,可为受众提供线上交流平台。2017年3月,艺术档案APP问世,旨在为用户提供档案艺术品的归档与整理等服务,成为掌上档案艺术可视化交流平台。其主界面包含“我的档案”“档案转移”等服务,使档案艺术融入大众生活。微信公众号“中国档案报”也设有专题集萃和漫绘档案两个专栏,公众可阅览的内容有:两会专访、丝路故事、诵读档案等与国家档案密切相关的主题,部分档案原稿以图片的形式公开,公众亦可投稿至《中国档案报》。

2.运营主体视角——开发资源价值,传播档案文化。档案馆一直履行着求真鉴实对历史负责、鉴往知来为现实服务的职责,然而这一职责不仅是为了保护档案实体,更在于保护档案的内核——文化。不论从宏观角度出发的档案文件所形成的社会职能,还是从微观角度出发的档案描述的具体内容来看,档案的价值见微知著。

视觉文化信息表现形态多样性的特点,能够实现档案产物表现形式的灵活性。视觉文化主要形态为声像型信息,将远程档案馆历史和文化信息提取转变为可视形态,相比传统的档案文化传播更容易使公众接受,增加公众的档案文化认同感,从而关注档案产物背后蕴藏的文化价值,也为公众体验足不出户感受文化价值的模式提供路径。

3.大众诉求视角——直观感受文化,缩小文化距离。从视觉媒介的角度出发,社交媒体可使社会公众与档案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封闭”到“开放利用”的过程[2]。社交媒体具备即时评论、一键转载、自主创作等功能,当档案文化作品凭借社交媒体呈现于大众时,评论功能尤其能引导公众表达诉求。评论作为一种认识活动,能够反映出档案文化资源的呈现能否满足公众需求,这些评论又为其他未见天日的文化作品提供信息和指导,为实现贴合公众文化需求的工作奠定基础。

此外,已有档案馆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开发档案文化资源。例如,上海市档案馆开发的作品《追忆——档案里的故事》,通过影像还原了上海的百年旧貌,使观众直观地了解到殖民时期的建筑以及不为人知的畸形生活,唤醒了公众的记忆与情感,获取受众好感的同时缩小了公众与档案文化资源的距离。

二、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依托SWOT分析法分析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现状,S和W着重内部分析,用来分析档案文化资源自身的特点;O和T侧重于外部分析,主要分析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

1.档案文化资源开发优势分析。

(1)档案文化资源的史实性。档案作为构建与保存社会记忆的载体,相比图书、网络资料等更具有真实性。真实性是档案的生命和权威所在,其史料性的历史价值和还原性得以保障。因此,档案文化资源在广泛的信息资源中拥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档案机构着手开发档案文化资源的工作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2)档案文化资源的共鸣性。不论民间记忆、家庭记忆、历史记忆还是社会记忆,记忆的来源主体都是人,依附在档案文化资源上的客体不仅是记忆,背后暗藏的其实是大众饱含的情感,即一种共鸣。共鸣是指公众在欣赏饱览文化作品时与该文化作品意欲表达的内容趋近相同的情感活动。因此,档案文化资源能使大众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为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传播奠定基础。

2.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劣势分析。

(1)档案文化资源表现形式单一。档案文化的载体多为珍贵文物、名人字画、史实记录等,这些载体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但多为馆藏实体资源陈列于档案馆内,只有少数档案文化爱好者肯踏入档案馆观览文物,加上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薄弱,没有顺应观众兴趣偏好的同时无法带给公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档案机构没有积极构建与公众的档案伦理关系,这种以本馆为中心的保管与展览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全面开展。

(2)档案文化网络账号消极运营。虽然网络运营模式为档案文化传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但仍旧存在两类现象:第一,开通社交媒体账号的档案馆数量稀少。据统计,微博上已注册并官方认证的账号有:权威性的CCTV国宝档案官方微博、纪实档案以及地方较具代表性的北京卫视档案、南京档案、抚顺档案官方微博,由此可见,积极投身网络运营模式的档案馆沧海一粟。第二,已投身于网络运营模式的档案馆更新内容频率滞后。更新速度较规律的账号多以一个月为周期更新发表内容,除此之外的档案馆的更新时间停留在2018年甚至更早的年份。综上所述,处于数字时代的文化产业仍未意识到时代更迭以及信息更新的频率之快,仍需积极调整运营状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3.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机遇分析。

(1)国家政策支持。于2020年6月20日颁发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三十四条明确指出:“国家鼓励档案馆开发利用馆藏档案,通过开展专题展览、公益讲座、媒体宣传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变化将大力敦促档案馆的资源开发工作,指导并规范档案文化产业未来的活动,也为档案馆日后的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工作提供参考。此外,2020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高校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问题,随后教育厅积极推进硕士研究生扩招工作,其中,多数高校与档案管理相关专业招生人数上调20%—60%不等。人是资源开发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档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对档案利用中的文化资源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这一政策有助于培养具备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预备军,为今后的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工作踵事增华。

(2)数字技术的推陈出新。数字技术是发展文化资源和向社会各阶层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一个关键要素和基本要素。这是确保迅速有效地分发、获取和长期保存档案材料的重要手段。现如今,数据集合形式由1D更新为5D,实现数据单方向转变为多方向,网络通讯技术由1G更新为5G,实现FDMA技术向D2D通信技术的跨越,外观更立体,速度更快捷。这些数字技术的革新使得档案文化与档案利用者的交流变得更加紧密,凭借新兴的数字技术,档案文化资源可以以全新面貌面向公众,资源的展示、保存与利用形式都将得到革新。除此之外,还可以打造集展览、讲解、传播、服务于一体的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系统。

4.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威胁分析。

(1)档案文化资源的市场滥用。历史文化类资源于档案文化资源的比重不容小觑,但近日被号称为“亮剑3”的抗日剧《雷霆战将》未播就被强制下线,原因是该片称以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却将战争历史拍成偶像剧,从服化到情景均与历史大相径庭,引起主流媒体与大众的强烈不满,《人民日报》也对该片不尊重历史原貌的行为提出批评。许多电影产业过于看重影视效果而忽视了文化资源的实际效能,档案文化资源被过分美化,依据档案文化资源所开发的制作不规范的现象层出不穷,能否有效遏制档案文化资源滥用的乱象,也将是对档案相关部门风险管控工作的巨大考验。

(2)文化资源意识的缺失。近年来,档案机构虽逐渐增设面向社会记忆、大众生活、民风民俗等的社会生活信息,但公众对旧时档案机构的馆藏内容依旧存在刻板印象,导致公众缺乏自觉挖掘文化资源的观念。多数档案机构文化资源开发不足,往往没有能力甚至根本没有开展挖掘工作。档案机构加强档案文化引导性的意识稍显薄弱,未将文化责任和文化作为综合研究工作纳入主流,无法激起公众进行档案文化资源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结果便演变成公众文化资源意识的缺失,这样的结果对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往往是不利的。

三、视觉文化视域下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策略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工作与其依托的呈现方式、媒介运营、用户反馈等多方面的因素紧密关联。面对视觉文化这一灵活的传播视域,档案部门对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如何进行创新工作,如何活化、可视化档案文化资源,本文提出以下几条路径。

1.全息技术助阵资源活化,加大视觉冲击力度。全息技术是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高科技文化产品。5D技术是以电脑数位建立的3D立体场景为基础,并使用视觉效果将3D场景分为左右两个荧幕,以及使用偏振片为投影荧幕提供视觉照明,以拟真外观来建立相片拟真影像。目前面向公众的5D全息技术场所除了5D影院,还有全息宴会厅,对于公众而言有强大的吸引力。那么如何将其应用于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工作,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据清宫档案描述,乾隆是中国历代寿命最长的皇帝,有专家表示长寿的秘诀很大程度上是乾隆皇帝的饮食,也就是皇家食谱。但这类档案文化资源尘封在档案馆中,公众难以接近食谱原稿,同时对陈旧枯燥的文稿缺失研究兴趣。而全息技术以其立体真实性、存储信息容量大、数据准确等特点,能够实现食谱实体化,基于全息投影技术以餐厅的墙面、地面、餐桌等为投影载体,将食谱以做好的形态还原在餐桌上,而且还能根据不同的需求,打造不同的场景效果,让公众体验身临其境的氛围。

2020年11月,深圳市至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举办《清明上河图》真迹全息互动投影特展,投影的内容是可互动、可操作、立体可视的。据工作人员表示,强大的科技感比起传统的平面展现方式,更加吸引公众的眼球,引起过往人群的围观,达到比较好的展示效果。这项突破表明将全息影像技术运用到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工作中是可行的,可以给公众带来全新的视觉盛宴。

2.短视频趋和大众偏好,加大传播力度。短视频是指放送时长不超过15分钟的视频,主要用于智能移动设备上的快速拍摄编辑和优化编辑[4]。它们被允许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共同使用与透明地实时编辑新视频,这些平台将字幕、音频和视频结合在一起,这样直观、三维的效果,能够满足用户的演示、交流等需求。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APP虽有官方档案局、馆入驻,例如漳州档案为漳州市档案局官方账号、西安档案为西安市档案馆官方账号,但事实上相比自媒体类账号,档案馆类抖音账号屈指可数,加上更新频率低导致传播效果欠佳。根据短视频的传播模式,大概会分为以下几个传播过程。

(1)平台智能推送。推送的基础是账号作品频繁发表或者账号影响力巨大,这就需要档案馆积极运营短视频账号并经过官方审核。

(2)用户自主创作。档案文化资源不仅收藏于档案馆,在民间也有部分收藏,热爱投入创作的资深用户受官方账号传播作品的影响,将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档案文化资源的传播工作中。

(3)用户的一对多传播。用户会将感兴趣的作品通过平台的一键转发功能分享到自己的生活圈,向更多的公众传播视频传达的内容,用户既是档案文化的接收人,同时也是鲜活的传播载体。

除此之外,短视频平台还增设了一键购买的功能,也就是说,用户在观看描述档案文化视频的同时可以在该平台进行购物。档案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档案文化资源的部分实体,如故宫博物院开发的朝珠耳机、带有玉玺字样的手账、朕亦甚想你折扇等文创产品,吸引了多数年轻群体与文化爱好者。档案馆账号可以在描述产品与档案历史内容的视频内挂上链接,使用户感受历史文化信息的同时也可以购买高附加值的档案文化创意产品。

3.培养视觉管理人才,成就档案资源数字化。视觉文化下的档案资源开发创新工作离不开技术的应用,当前档案管理人员虽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档案管理技能,但可视技术的操作能力有待提高,那么建设一支档案文化资源视觉化的技术团队是至关重要的。档案馆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进行内部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聘请专业的技术开发人员使馆内人员掌握新技术,与此同时及时更新馆内数字设备以便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考虑直接引进高新技术人员于馆内,更高效迅速地开展档案文化资源的可视化工作。

总体而言,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创新工作是满足视觉时代需求必不可少的选择。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看,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创新应适应用户需求,并根据视觉技术和档案创造价值的潜力加以发展,从而使档案工作顺利开展。

猜你喜欢

档案馆公众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公众号3月热榜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我给资源分分类
云南省档案局办公室关于表彰2018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及发行先进单位的通报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