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的技术措施探究
2021-12-28闫红
闫 红
(大石桥市农业农村事务中心,辽宁大石桥 115100)
1 水稻病虫害防治的现状
1.1 缺乏早期防治意识
早期防治指的是在病虫害出现之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降低水稻患上病虫害的概率。从实际表现来看,早期防治工作容易受到种植户的忽视,其普遍认为在没有出现病虫害的情况下就开展防治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故多数种植户会在病虫害出现的初期阶段开展防治工作。这种观念和理念会给水稻种植带来较高的风险性,因为部分病虫害的发展进程较快,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一旦初期阶段没有及时发现,很有可能造成病虫害大规模爆发,从而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打击。
1.2 防治经验不足
水稻病虫害的种类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且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将面临不同类型的病虫害。由于多数水稻种植户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对于水稻病虫害缺乏正确的认识,仅仅能够做到分辨水稻病虫害的类型,了解基本的防治措施,但对于水稻病虫害的特性缺乏客观认识。此外,部分水稻病虫害在初期阶段缺乏典型症状,若仅仅依靠种植经验判断很难保证准确性,从而导致错失初期阶段的最佳治疗时期,导致出现大面积的减产现象[1]。
1.3 防治手段单一性
在现代农业生产理念当中,任何农作物的病虫害都提倡给予综合防治措施,而多数水稻种植户认为病虫害防治只能使用化学防治手段,即农药。这种防治措施虽然具有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尤其是在病虫害持续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持续用药将会导致病虫害的耐药性增加,这不仅无法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反而会加剧防治病虫害的难度。
1.4 药物选择及使用方式问题
化学农药是水稻种植户在面对病虫害时的主要防治手段。在选择农药时,需要充分考虑气候条件、水稻品种、病虫害类型、严重程度等多种因素,并在地方农业部门的指导之下使用药物。在实际当中,多数水稻种植户为了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往往会选择低价格农药,甚至不会通过正规途径购买农药。此类农药不仅缺乏药效保障,且毒性较大,使用后会造成较大的农药残留,这显然与绿色生产理念相互脱节。此外,种植户在农药使用方面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例如:在稀释农药时加水量低于标准量,导致农药比例过高,喷洒后出现了烧苗的问题。农药喷洒时由于喷洒的姿势不正确,导致药物无法均匀散布,实际治疗效果大打折扣[2]。
2 水稻病虫害防治所面临的新挑战
2.1 种植结构变化所引发的挑战
如今的水稻种植已经逐步从以往的“小农小户”向着规模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不仅水稻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且稻田管理提倡轮作种植,鼓励发展循环农业。以农药防治措施为例,以往出现水稻病虫害后,病虫害类型是选择农药的主要依据和标准,不同病虫害对于农药的耐受性有着根本上的差异性,且这一特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化特征。而在病虫害类型呈现出多样化、新型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之下,继续依据单一病虫害类型选择农药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反而会有较大概率导致病虫害的耐药性显著提升。而当防治效果低于预期标准之后,水稻种植户会选择加大用药剂量或者更换药物的形式,一旦药物选择不当,则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状况。由此可见,在种植结构发生改变的基础上,后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充分考虑整个生态系统的特性,结合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病虫害,给予综合、可持续防治措施。
2.2 水稻品种多元化所引发的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于水稻等农作物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这也造成了水稻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局面。在水稻品种多元化的背景下,原有的病虫害防治手段的针对性明显下降,这也意味着传统的技术和措施将无法适应现阶段的基本生产需求。而从水稻品种选育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市场需求的转变速度较快,具有优质、丰产和多抗性特征的水稻品种选育工作相对较为缓慢,实际中频繁出现种植优质,但抗性较差的水稻品种,最终导致多种病虫害发生,如稻飞虱、稻瘟病等。从既往的病虫害防治经验中可以发现,当某一区域频繁出现某种病虫害时,后续的灾害严重程度将稳定增长,且容易诱导病原菌变异,导致病虫害防治难度进一步提升。正因如此,如今的水稻病虫害普遍具有多抗性的特点,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沿用传统的防治措施,则可能会进一步提高病虫害的耐药性,后续的防治成本和防治难度均会相应得到提升[3]。
2.3 水稻轻型栽培技术所引发的病虫害种类变化
轻型栽培技术是现代农业生产与水稻种植相结合的产物,其包括旱育秧、稀植、抛秧、再生稻等多方面内容。以旱育秧为例,在这种育秧条件下,立枯病等均是旱育秧独有的病虫害种类,且恶苗病等传统病虫害的严重程度也要高于水育秧。病虫害种类变化对于水稻种植的影响不容忽视,种植户在尝试轻型栽培技术之前,需要详细了解轻型栽培技术可能引发的病虫害问题,并提前做好准备措施,以免准备不当而导致大规模减产。
2.4 农产品质量安全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提出了新要求
化学防治手段在面对病虫害时的主要防治措施。与其他防治手段相比较,化学防治手段的优势明显,包括成本低廉、使用便捷等。由于受到传统种植理念的影响,剧毒、高毒化学农药的广泛应用对水稻品质和生态系统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农药残留问题更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并成为了关乎居民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针对剧毒、高毒农药大量应用的问题,国家先后采取了多项措施,不仅明确了水稻种植的农药禁用范围,更鼓励广大水稻种植户主动选取低毒害、无毒农药。而从目前水稻市场大环境的角度来看,无公害水稻、绿色水稻和有机水稻已经成为市场的基本需求导向,这也意味着传统的“控害保产”理念已经不再适用当前的环境。由此可见,水稻病虫害防治所面临的限制因素较多,后续需要进一步关注病虫害防控与绿色水稻生产之间的关系,并给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3 提高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的技术措施
3.1 构建病虫害预测体系
病虫害预测体系能够根据某一区域的气候特征、水稻种植种类和病虫害发展情况对病虫害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病虫害预测体系可以对病虫害实现动态监测,保证预测的准确性,且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远程指导种植户防治病虫害。
3.2 应用生态调控技术实现区域治理
从目前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来看,几乎全部的技术均是针对具体的水稻种类和病虫害类型而开展研究。需要注意的是,在特定生态区域当中,不仅会种植多种农作物,且单一农作物的品种也会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也意味着多种农作物病虫害将会互相交叉、互相影响。生态调控技术指的是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特征,在稻田中养鱼、养鸭,将病虫害的自然天敌引入稻田当中。此外,区域治理强调充分利用当季和前后茬作物的自然抗性、栽培和水肥管理,力求全面控制影响病虫害的主要因素。在生态调控技术的干预之下,区域内部的病虫害防治效果将进一步提升,这也有利于降低农药的使用需求,避免过量使用农药的现象发生。
3.3 提高种植户的防治能力
地方相关部门需要积极承担水稻种植户的再教育职能,为广大水稻种植户提供系统的技术培训。同时,培训过程中需要注重意识理念的树立,要让水稻种植户认识到早期防治的重要性,鼓励其在病虫害发生之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其次,需要进一步加强综合防治理念和技术的普及宣传,鼓励水稻种植户改变单一防治理念的错误认识,丰富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和物理防治技术,帮助水稻种植户建立综合性防治体系。最后,地方相关部门需要为水稻种植户提供系统的技术引导,尤其是在农药选择和应用方面,推广生物农药,保证药物选择合理,药物使用规范。
3.4 培育转基因抗病虫品种
依靠转基因技术,培育抗病害品种是未来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有效措施。随着现代农业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抗病虫品种的培育速度将进一步提升。一旦新型品种得以大面积普及,病虫害问题的防治难度将大幅度下降。
3.5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的优越性无需多言,其目前在水稻种植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体措施如下:①加强对水稻病虫害天敌的研究和分析,不断在实践中尝试使用自然天敌控害技术,构建并优化整个技术应用体系,进而实现大面积推广的目的。②开发天敌昆虫饲养和生产技术,力求依据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实现规模化生产,并分析最佳的天敌释放标准,规范天敌释放技术。③加强生物农药的研发和普及力度,由政府出面实现生物农药的宣传普及,帮助水稻种植户树立绿色生产观念,鼓励其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比例,杜绝使用高毒农药,从而不断提高生物农药的市场比重。④充分利用昆虫信息干扰素,对害虫交配造成干预和影响,力求降低害虫种群的繁殖和发展能力,从而在虫害发生的初期阶段对其规模进行有效控制,避免虫害大规模爆发造成水稻减产。
4 结语
综合来看,水稻病虫害防治是水稻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水稻病虫害防治需要多方参与,依据现阶段的水稻种植情况,优化病虫害技术的应用体系,构建综合性防治体系,并不断创新病虫害防治新技术、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