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2021-12-28高明
高 明
(金湖县植保植检站,江苏金湖 211600)
0 引言
水稻产量的多寡会直接对种植户的经济收益造成影响,在水稻种植生产的环节中,病虫害问题一直都是对水稻的产量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因此种植户一般都会采用大量喷施化学药剂的方式进行防治。这种喷施方式的情况,一方面容易对水稻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会因此导致环境破坏,农药残留超标等情况发生,影响水稻的产量及品质。
1 过量使用化学药剂的危害
现阶段种植户使用农药的原因,都是因为病虫害的情况出现导致的。一旦发现水稻发病,种植户为了保证水稻不会因病虫害而出现大量减产的情况发生。依照习惯性思维认为,越多使用化学药剂,对于病虫害的处理效果就越好。因此往往会使用大量化学药剂来对病虫害进行扑杀。本意是为了根除病虫害的风险,结果却因此伴随出现了用药过量的情况。
大量的化学药剂使用,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引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这种方式不仅仅会造成病虫害的消失,同时也会导致病虫害的天敌物种大规模死亡,水稻田间存在着天然的生物链,这个生态圈中有大量的鸟类以及青蛙等生物以捕食害虫为生。大剂量的用药会导致它们中毒死亡的现象,因此破坏了田间的生态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降低了最终效果。失去天敌的害虫可以藉此机会肆无忌惮的进行繁殖,出现病虫害反复发作的现象,因此再次大规模用药,形成恶性循环[1]。
大量的使用农药,过量喷施也会导致病虫的抗药性增长,由此产生更多的问题,为后续的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与此同时大量的化学药剂累积在田地中,也会对土壤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导致环境污染,水源被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现如今生产的农药中大多都含有针对虫类的致命毒素,这种化学元素对人也存在药害的作用。多数从事水稻种植的种植户并没有对农药的使用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只凭着传统的观念,或者是农药贩子的介绍对农药进行喷洒,没有经过专业的指导,以至于种植户对于农药使用的认知不够深入,这是导致种植户滥用药的根本原因。
而且一部分种植户在进行农药选择的时候,为了保证使用的效果明显,会经常采用高毒性的药物,丝毫不考虑药物残留对人体的危害,大量药剂喷洒,最终导致水稻在生长周期内,药剂根本无法完全代谢掉,对农产品检测时,出现药物残留超标的情况[2]。
我国水稻等农产品出口情况不理想的主要因素就是农药残留超出标准,因滥用药对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水稻的品种繁多,种植户在没有进行区分的情况下,一旦发现病虫害或者水稻生长不理想的情况发生,就会对水稻喷施化学药剂,这也是对水稻质量以及产量造成影响的关键原因。
2 浅析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对病虫害的影响
种植户往往只凭借自身的经验对农药进行使用,在发生病虫害时并没有去查阅相关资料,使用药剂时也没有咨询过专业人员,往往导致防治效果差的结果。与此同时,农药贩子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大肆鼓吹农药的效果功能,同时建议种植户加大药剂的使用量,以确保药效快速发挥,避免病虫害再次蔓延。由此导致用药量过大,使种植户承担不必要的经济支出。与此同时,种植户并不知道在大量使用药剂后,会导致病虫害的抗药性随之增加,不加以科学管理,反而再次选择听信农药贩子的言辞,多次反复使用农药,最终诱发病虫害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由此产生无药可用的局面。
除此之外,药剂的使用过程中,不仅仅会对病虫害产生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因此导致水稻的谦收,大量使用药剂造成大量的残留,残留的药剂最终会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地污染,影响土质环境而造成农作物生长不佳的结果。
总之,对于水稻的病虫害的防治中,多方面的影响错综复杂,合理的进行药剂的选择,科学的使用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科学的使用药剂,不仅仅能够对水稻的病虫害产生治理的作用,还能藉此提高水稻的产量。因此在对水稻的病虫害治理环节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分析,才能实现减少农药使用,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增加水稻的产量以及降低农药残留的综合提升。
3 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害虫防治中应用的难点与措施
3.1 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害虫防治中应用的难点
水稻生长过程中爆发病虫害的现象比较频繁,一旦病虫害爆发会对水稻造成严重的破坏,控制不及时就会对水稻的产量造成巨大的影响。这从根本上关系着种植户的收益问题。即便是种植户采取很多措施进行水稻病虫害的防护,却也无法彻底解决水稻出现病虫害的现象,这也是水稻的产量出现瓶颈的主要原因。
水稻的科学种植关系着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近年来农业上的病虫害情况发生的频率在逐渐上升,爆发的规模也在逐步的扩大,农药的滥用对此有着无法脱卸的责任,想要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控,科学用药是解决这项问题的根本措施。
目前,水稻种植户的文化相对处于较低的水平,对于水稻的病虫害人的认知以及判断不够科学。因此,导致农药的喷施方法以及农药使用方式的不合理现象。接受过用药培训的种植户十分稀少,普遍对于病虫害治理的观念相对落后的阶段,而且对于安全用药的意识十分薄弱。这也是导致目前农药减量技术落实的巨大难点所在。
长期的对化学药剂使用不合理的情况,经年累积后,导致病虫害因此在繁衍的过程中,出现抗药性明显增强的现象,农药残留累积对整个农田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无法代谢的有毒元素,累积残留在稻米中,严重危害着人体的健康。
3.2 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害虫防治中应用的措施
不同的水稻品种的抗病虫害的能力也不经相同,充分结合水稻品种以及病虫害的表现进行分析,具体观察病虫害的表现特征,从而进行药剂的合理购买,科学使用,才能对水稻的病虫害问题的治理上达到理想的目标。只有合理的选择化学药剂,科学的喷施才能在对病虫害达到有效治理目的的同时不对环境造成破坏。
在进行化学药剂选择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所选的化学药剂的毒性大小以及代谢周期,这个过程中尽可能根据毒性低,代谢周期短的原则进行挑选,同时严格根据使用要求进行喷施,不可自己擅自更改使用计量,才能达到田间生态保护,同时提高食品质量以及降低农残的效果。
不同种类的病虫害作用在水稻植被上的位置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要根据病虫害的发病位置,对于农药喷施的地点进行合理的规划,重点地区重点关注,以此确保药效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
例如,二化螟以及稻飞虱等病虫害,主要生长的位置在水稻植株的中下部,对此种病虫害施药时要对着中下部进行喷洒。稻叶瘟等病害作用于水稻的叶子,在使用相关的药剂时则要针对水稻的叶片进行施药,以此达到药剂的最佳使用效果,避免浪费。
在发现水稻出现病虫害的迹象时,仔细观察病虫害是否达到需要用药的标准,然后再采取相应措施。在化学药剂的使用前,要区分药剂的总用量以及使用方式,不要盲目的加大剂量进行使用,确定农药的类别,使用方式以及标准用量,科学合理的进行喷施,这样才能达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理想效果,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加强宣传教育,落实农药增产减量技术的推广,可以由专业农技人员组织种植户和农药经销商进行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培训,详细讲解使用方法计量,以及最佳的用药时期如何判断等。同时,为水稻种植人员制作相应的学习手册,可通过网络以及线下等方式进行宣讲,加强水稻种植户对于农药使用的了解程度,普及农药实用知识,并结合水稻的生长中的关键环节以及不同的地域环境差别,针对性的进行细致的教导。
在水稻种植中,实现科学用药的关键点在于加强水稻种植户的用药观念。为有效改善这一现象,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加强对用药的管制力度来进行管控。对于售卖农药的地点进行严格管理,加强管制,相关部门人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对田间的用药情况进行实验对比,切实的确认相关种植户是否存在用药不合理的现象,并及时的对种植户进行反馈,对不合理现象加以教育督促,由此才能有效避免用药过量的现象,降低农业用药的残留标准,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对食品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能生产出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必要的,例如盘锦大米深入贯彻落实生态化农业建设,在实现病虫害有效治理的同时,稻米的质量以及田地的综合收益实现了飞跃式的提升。
由此可见,传统落后的农药使用方法,不仅仅无法对农田治理方面起到应有的效果,在市场方面,也无法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只有不断的进行深入研究,在科学的使用农药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种植理念,使用新的科学的方式,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更大程度上实现农业产值的提高。
4 结语
在农药的应用中,实现农药减量增产技术的落实,首先要加强种植户安全用药的意识,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科学的用药方法,合理的选择搭配药剂,通过专业的指导,确定灭杀病虫害的最佳用药阶段,精准喷施,合理使用,才能达到提高水稻种植产量以及质量的双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