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兰市有机稻米生产技术
2021-12-28马良萍王晓波
韩 丽,马良萍,王晓波,李 萍
(舒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吉林舒兰 132600)
0 引言
舒兰又称为果实之城。具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和厚重的大米文化,公元1698年,康熙第三次东巡宿法特哈鄂佛罗(今舒兰市法特镇)四日,食舒兰稻米,捕鲟鳇鱼,流连忘返,赐“贡米之乡”。自清朝嘉庆年间开始,舒兰大米一直为朝廷贡米。而今有机稻米的生产已为舒兰人致富奔小康的新途径。
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水稻米的生产过程一定要遵循水稻生长的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不可使用任何有机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转基因产品等物质,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生产加工,并且通过合法的、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水稻米,称为有机水稻米。
1 产地要求
1.1 选择基地
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必须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温度适宜、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空气清新、水质纯净的地块方可作为生产基地。同时要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如有污染的工厂企业和铁路公路等对基地的影响以及相邻非有机田块农事操作对其造成的辐射和污染。
为确保基地符合有机稻米生产的基本条件,基地的周边环境(大气、土壤、水质)必须经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指定部门监测。大气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检测,水质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1992》检测,土壤按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检测。
1.2 转换期确定
有机稻米生产必须经过转换期,老稻田转换期不少于24个月,新开荒或撂荒多年的稻田地也要经过至少12个月的转换期才可进入有机稻米生产。转换期间应完全按着有机稻米生产方式栽培管理。
1.3 平行生产控制
如果有机水稻田周边存在平行生产,应在有机和常规生产区域间设置过渡带,以防有机种植禁用物质漂移到有机稻田,以保证有机生产田不受污染。平原地区过渡带的设置必须在100 m以上;丘陵稻区上游不能种植非有机作物,避免常规田块在栽培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农药、化肥以及水流渗入或漂移到有机田块中。
2 栽培技术
2.1 品种选择
选用经审定通过的具有对抗性的高产优质品种,质量达到了种子分级标准二级以上,每公顷40 kg种子,如果购买不到认证的有机种子(有机稻米生产的初级阶段)可使用未经禁用物质处理的正常种子。无论是有机种子还是常规种子必须选择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特点对病虫害抗性强,米质优良、产量稳定的优质品种。
2.2 育苗技术
2.2.1 苗床地选择。选择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背风、向阳、水源方便、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做苗床地。
2.2.2 育苗剂准备。用豆粕、豆腐渣、鱼粉,经过发酵后使用。每盘育苗剂应含纯氮2 g、纯磷2 g、纯钾2 g。
2.2.3 盘土配制。434孔简塑钵盘用土量约2.0 kg。床土应选择无农药,旱田土或水田土,将土和草炭按体积比4:1混合,然后经过高温处理,将床土放入大锅内,在80℃以上高温烘烤15 min后,将床土1.5 kg与0.4 kg育苗剂混拌均匀。床土水分应达到20%,把备好的床土覆盖塑料膜闷5~7天,需床土1000 kg/hm2。
2.2.4 种子处理。播前晒种2~3天,并剔除瘪粒和杂质,用1%石灰水浸种5~7天,浸种水面一定要高出种子面13 cm以上,浸种期间不能搅动种子,以免破坏表面薄膜,然后直接进行催芽。以芽长1 mm左右为宜。
2.2.5 播种育苗。我市一般在4月10—15日左右播种,采用定量定位播种器稀播育苗,434孔简塑钵盘育苗每钵体播芽籽4~6粒,减少播种量,严格把握育苗关,保证苗齐、苗健壮,以利于移栽后缓苗和促进分蘖,严禁使用有机栽培禁用物质。
2.2.6 苗床管理。温度管理:从播种到出苗期要密封保温,出苗后白天棚温控制在23~25℃,最高不超过30℃,夜间温度不低于5℃,稻苗三叶期后转入自然炼苗。水分管理:秧苗2.5叶前尽量控制水分,如果床面干裂或叶片打卷可浇一次透水;2.5叶后不能缺水,尤其是钵盘育苗,每天至少浇一次透水。除草:人工拔出苗床杂草。
2.3 田间管理技术
2.3.1 本田整地。整地前先清理好排灌渠系,保证水流畅通,同时做好单排单灌的方条池田,如果是秋翻地,翻深15~18 cm;如果是旱耙地秋翻地块,3月中下旬,进行旱耙地,整平耙细,平好沟堑,打好池埂,旋耕地块只进行水整地。插秧前4~5天,开始放水泡田,要做到池田内高低不过寸,寸水不漏泥,肥水不排除,单排单灌。
2.3.2 本田施肥。有机稻米的施肥原则是:禁止使用一切人工合成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污水、污泥。创造有机生态农业系统良性养分循环条件,开发利用动物和植物有机肥源的合理循环使用,限制使用磷矿粉、褐煤、泥炭、风化煤等辅助肥料。
一般施有机肥,施发酵好的农家肥30 m3/hm2,结合旱耕一次施入,后期适当喷施经认定机构认定符合有机标准的叶面肥,在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各喷施一次金满利。有机肥的制造原料及方法:稻草、杂草、家畜粪便等含氮量高的有机物,经70℃高温发酵。具体方法是:
1)7—8月用杂草、稻草和其它作物秸秆铡成10 cm浇透水堆成长3 m、宽2 m、高0.5 m的发酵堆,上面铺一层5 cm家畜粪便,堆积时要踏实。如夏季每10天翻动一次,覆膜防止漏雨。
2)把家畜粪尿与稻糠按体积1:1混合,把水分调至60%,堆积并覆盖草袋。
2.3.3 本田移栽。要适时移栽,我市水稻秧苗移栽期确定在5月10—25日,行株距以有利于水稻健康生长,提高群体抗病虫害、草害能力的密度为宜;移栽最好采用降解膜覆盖机插技术,提高地温、防除杂草。
2.3.4 本田灌溉。每1 hm2稻田需要灌溉补充的水量叫做稻田灌溉定额。由于北方稻田蒸发量和渗透量都大,而且降水量又少,所以稻田的灌溉定额较高,约为7500~15000 t/hm2。
1)浅水移栽。移栽期水层深浅对移栽质量影响很大,移栽时应建立薄水层,以1~3 cm为宜,无论是插秧还是抛秧,都要栽得浅、直、匀、齐,不能深栽。田面无水或水层过深都不利于移栽质量。
2)适水返青。秧苗刚刚移栽后,根部吸水能力较差,容易造成水分失衡,因此,必须保证有适宜的水层,促进水稻早快发根。此时,早春气温较低,常遇低温冷害,容易引发僵苗,故白天应灌浅水1~3 cm,促进水温提高,晚上灌深水3~4 cm护苗。灌水深浅,应根据秧苗大小而定,过深会妨碍秧苗进行有氧呼吸,并引起植株生长弱小;过浅幼苗得不到一定的水层保护,易受冻害,水层最深不能淹灭秧苗心叶。
3)浅水促蘖。水稻返青后稻田应进行浅水灌溉促进分蘖。浅水状态有利于加强光照,提高根系吸收,并可使分蘖节降低,提高分蘖数量。生产实践证明,稻田保持水深3 cm左右,自然落干后立即再灌,对促进分蘖更为有利。
4)晒田控蘖。分蘖后期进入分蘖高峰期,应及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即移栽后30~35天左右或苗数达到40万株/667m2时,开始晒田。晒田程度根据土壤土质、水源、秧苗长势等状况而定,一般土质粘重稻田和秧苗长势过旺的稻田要多晒、重晒,一般晒2~5天,田面上产生细的裂纹即可。保水性能差的沙地和秧苗长势弱的稻田则应轻晒或不晒。
2.3.5 病虫草害防治。采用农业自然生态,生物引入和物理控制等手段是有机稻米生产中对有害生物进行综合防治的基础,如: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培肥地力,人工除草,害虫天敌的引入等都是切实可行的好办法。
1)虫害:利用太阳能杀虫灯和性诱捕器进行诱杀成虫,用植物性杀虫剂进行触杀幼虫,通过释放混合赤眼蜂灭杀虫卵,也可用人工方法进行全面捕杀。
2)病害:除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秧外,允许有限制地使用碳酸钙、硫酸铜和无机铜素等物质防治病害。
3)草害:一般采用人工和机械除草,也可采用秸秆和稻壳覆盖除草,还可采用稻鸭共育、稻鱼共育、稻蟹共育等方式进行除草。化学合成物质和转基因产品严禁使用。
3 收获、加工包装
适期收获,当存在平行生产时,有机稻米和非有机稻米应做到单收、单运、单脱粒(禁止在公路沥青路面及粉尘污染的场合脱粒)、单存放(存放稻谷库房不与化肥、农药和其它有害物质同放)避免污染。稻米加工厂房最好是专用厂房,如果没有专用厂房一定要经过仔细清扫后方可使用,以防稻米被污染或混入杂质。并且要采用无污染的纸制或草制袋等包装,切不可在包装过程中使用任何防虫和防腐等化学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