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意农业的实践困境与发展对策
2021-12-28张会曦梁普兴王代容李湘妮李颖仪谭丽婷冯亚龙
张会曦,梁普兴,王代容,李湘妮,李颖仪,谭丽婷,冯亚龙,黎 昆
(1.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佛山 528000;2.佛山市农技推广中心,广东佛山 528000;3.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广东佛山 528000)
0 引言
创意农业是以传统“三农”要素为依托,以创意元素为支撑,通过知识、技术、文化等有机融合,形成农业生产方式创新与农业功能转换的综合性产业[1],具有高融合性、高创意性、高附加值、高集群化等特征。如何推动创意农业高质量发展,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与有效模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命题与实践课题。
1 实践探索
20世纪90年代,创意农业兴起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创意农业是在借鉴其经验而发展起来的,起步相对较晚。2016年,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创意农业”并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在此之前,相关政策主要聚焦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并未提出创意农业这一概念;在此之后,相关发展创意农业的政策纷纷出台,如农业部颁布《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对发展创意农业做出了部署。
在政策推动下,我国创意农业迅速发展起来。截至2019年,建立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51个,带动地方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3000多个,建成农产品加工园1600个,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1万家,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了22万亿元;建成800多个农业产业强镇,农林牧渔专业级辅助性活动产值6500亿元,农村网络销售额1.7万亿元;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388个,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了8500亿元,分别较2018年增长6.67%、6.25%。在实践发展,各地逐渐探索形成了农业产业化、文化资源利用、生态资源开发、城郊集约化、休闲旅游等不同类型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经济与社会效应,不仅有效接了城市产业梯度转移、创新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而且满足和释放了文化消费,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发展困境
虽然我国创意农业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杨秀云教授通过对25个省份的创意农业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各地创意农业平均综合得分较低,仅为0.268,其中,最高得分为0.5573,最低得分为0.1397[2]。这表明,我国创意农业发展水平较低,且较不均衡,还面临诸多的实践困境。
2.1 供给层:人才支撑乏力
创意农业的本质是一种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即以科技与知识要素破解自然资本的约束,提升创意农业的附加值。而人既是科技与知识的拥有者,也是科技与知识的创造者。换言之,人的数量与质量是创意农业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在这方面,创意农业发展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方面,乡村人力资源匮乏。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镇,造成农村人口、土地、产业等整体出现“空心化”,使得农业发展与乡村文化传承主体越来越薄弱,从而导致乡村传统文化、传统工艺面临断代的危机。另一方面,高素质人员匮乏,数据显示,目前在农村劳动力中,农村实用人才仅占1.6%,农民培训项目覆盖面不足5%,高层次创新人才、生产经营型人才严重缺乏[3]。农民是创意农业的重要主体,农村人力资源缺乏、整体素质不高,严重阻滞了创意农业的发展。
2.2 需求层:文化消费薄弱
在概念上,创意农业源自文化创意,其发展模式必然深受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在内涵上,创意农业是文化产业的延伸,具有文化属性。创意农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消费,但由于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观念尚未成熟,导致创意农业发展缺乏强劲的动力支撑。从文化消费能力看,与物质消费相比,我国文化消费总量较低。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人均消费支出21559元,比上年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5%;其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13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11.7%。与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相比,文化消费总量较低,且增长较慢;与城镇相比,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观念落后,文化消费需求与能力不强,具体表现在,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很低,文化消费形式单一。同时,相对于城市文化产品供给,农村文化产品供给存在着供给不足、供给效率不高等问题。正因如此,创意农业发展动力不足。
2.3 保障层:制度安排缺位
虽然国家层面提出发展创意农业,但在政策层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缺乏整体规划。虽然《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意见》等政策均提出发展创意农业,但并未明确创意农业的内涵、特征、路径与措施,也未对创意农业做出具体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使得国家财政、土地支持、税收优惠等缺乏进入创意农业的政策依据。目前,各地创意农业多是地方政府引导与创意农业组织自发发展起来的,呈现出碎片化的发展状态,整体质量还不高。其次,金融支持不力。政府在财税政策与融资环境方面,对创意农业缺乏强有力的支持。由于创意农业风险较大、产品定价标准缺失等原因,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支持缺位;创意农业组织由于所经营的产业脆弱、品牌建设滞后,加之自身市场影响力有限,市场融资能力较弱。严重制约了创意农业的规模化与高质量发展。
3 发展对策
针对我国创意农业的现存实践困境,应强化人才创新、消费引领、政策支持,以破解人才支撑乏力、文化消费薄弱、制度安排缺位的困境,推动创意农业高质量发展。
3.1 壮大核心要素:培养和引进人才
创意要素源自高素质的创意人才,创意农业发展依赖农业创意人才的支撑。人才是推动和实现创意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应基于创意农业的发展需求,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培育壮大创意农业发展的这一核心要素。首先,强化农民培训。根据创意农业设计、生产、营销等各环节,制定农民培训规划,通过采取短期培训、系统化等方法,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养,激发农民创意意识和潜能,使之适应创意农业发展的需求。其次,注重人才引进。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农业科技研发人才,并非短期培养而成的。政府应通过政策扶持、待遇激励、环境优化等,从城市引进文化创意高素质人才,鼓励大学生投身创意农业,发展壮大创意农业人才队伍,为创意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
3.2 打造文化品牌:引领和满足消费
创意农业不仅是一种产业经济形式,更是一种农业文明展示形式。其发展可以为产品和服务注入新的文化要素,给消费者带来新的体验与快乐,从而激发消费者消费欲望,并在消费中提高其获得感与幸福感。创意农业应在追求特色基础上,应结合特色乡土文化、“地理标志产品”等荣誉形象,打造自主文化品牌。比如,北京大兴区以其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产品创意金奖的玻璃西瓜,而成为享誉全国的“西瓜圣地”,每年吸引观光采摘西瓜游客20多万人次;红遍大江南北的“褚橙”因“励志文化”创意营销而变得时尚、温暖、有趣,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味蕾,也带动人们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由此预见,只有培育和打造自主文化品牌,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创意农业的价值,最大化地释放其经济与社会效益。
3.3 强化制度保障:引导和规范发展
我国创意农业正处起步与初级发展阶段,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引导和保障。这也正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创意农业的一条重要经验。比如,法国专门成立了农业观光服务处,指导和推动创意农业规范化发展;德国制定了“乡村旅游品质认证制度”,推动创意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荷兰在政策、资金及技术等方面为创意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持。借鉴其经验,在宏观上,国家应做好创意农业整体规划,明确其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与阶段,合理规划创意农业产业的结构与布局,以推动我国创意农业规范化发展。在微观上,应调整财税政策,通过设立创意农业发展基金、运用多种财政手段,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创意农业;改善融资环境,通过建立创意农业融资风险补偿机制、信贷风险分担机制等,强化金融系统对创意农业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