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水源地保护的意义

2021-12-28周黄接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6期
关键词:河道流域水库

周黄接

(广德市水土保持试验站,安徽宣城 242200)

1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该小流域位于广德市南部乡镇,处于省级水土流域重点治理区内,流域面积34.35 km2,流域平均长度 3.86 km,平均宽度1.14 km,形状系数1.37,沟道平均比降为15.10%。小流域主河道——小余河全长约12 km,由南至北汇入下游的卢村水库,是汇入该水库的重要支流之一。

该水库建于1970年,集水面积139 km2,总库容7150万m3,承担着广德市主城区的安全饮水任务,为一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上游区域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因此,流域内经济发展缓慢,基础条件薄弱、硬件设施较差,人均收入不高。流域内平均海拔在84~658 m之间,山高坡陡;山体由石灰岩、花岗岩以及片麻岩组成,且风化较严重;每逢暴雨及强降水,极易发生次生灾害,水土流失造成的大量泥沙,腐殖质及生活垃圾等,下泄河道,汇入水库,造成水质污染及水库功能下降。

通过调查分析,流域内土壤侵蚀模数为652 t/km2·a,多年平均水土流失量达到1.95万t;因此,在该水库的上游水源地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对保障水库的水质安全、防洪安全等综合效益的发挥、饮水安全问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必要性。

2 开展综合治理的原则及措施

流域下游的水库为城市饮用水的水源重要来源保障,关系到下游城市中数十万人的生活、生产用水安全,因此,该小流域治理以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为目标,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工程、植物措施,并坚持生态修复与人工促进相结合的原则、沟道治理与景观休闲相结合原则、径流拦蓄与面源污染防治相结合的原则,以河道为主线,沿河两岸发散,打造以水源涵养、水质维护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为导向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指导思想。

2.1 面状治理措施

面状治理措施主要包括以连片的板栗林地及茶园为单元,修筑坡面蓄排水工程、沉砂系统,套种杨桐及柃木等;对次生林地、疏林地等实施封禁治理、补植等。

流域内广泛分布的毛竹林地、次生林、板栗林及茶园,总面积约有2100 hm2,且绝大部分林下植被覆盖度较低,尤以板栗林地为甚,为便于采摘果实,林下植被均被清理,导致林下植被破坏严重,地表大面积裸露,遇强降雨将会对表土造成强烈的冲蚀,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并造成土壤肥力流失。

在措施布设上,通过对现场典型地块的调查及立地条件分析,针对经济林(板栗林),采取在林下套种杨桐及柃木两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既提高了地表植被覆盖度,又可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坡面布设截排水沟,完善排水系统,修筑沉砂池,拦蓄降水。对低效次生林地及毛竹林,采取封育及补植措施,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减少雨(滴)水对地表的溅蚀及直接冲刷,同时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2.2 线状治理措施

线状措施主要为修筑护岸、人行步道、植物绿化带等。该小流域主河道全长约12 km,堤防岸线多为土堤,因洪水冲刷及当地村民兼做生产道路使用,造成堤防多处坍塌,破损严重。因此,在措施设计上,结合防洪标准,采取修筑砼基础干砌石护岸,对河道沿线坍塌、破损、缺失的河堤重新予以设防;对淤积严重,影响河道行洪安全的河段,进行了清淤及扩挖;对兼顾人行或生产道路的河堤,进行基础夯实,修建人行步道或生产道路,并沿岸布设带状植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河道防洪能力。同时,路堤结合,提高了管理养护和抗洪抢险的能力,完善了防洪体系。

2.3 点状治理措施

点状措施主要为拦砂坝、垃圾收集点、小型湿地等。流域内共有住户943户,总人口3282人,分为19个较为集中的居民点,每日均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及废水;另外,流域内山体由石灰岩、花岗岩以及片麻岩组成,风化较严重,每逢大的降水,大量的泥沙随水流进入河道,造成河道淤积,汇入水库,造成河道行洪能力及水库功能下降。针对这些特点,第一,在居民生活区域设置垃圾收集点,集中存收处理生活垃圾,确保垃圾不入河道;第二,通过在主河道设置多座拦砂坝,通过层层阻拦,拦蓄泥沙及漂浮物、杂质等;第三,在下游浅滩区域,建设小型湿地,通过吸附、降解和排除水中污染物、悬浮物和营养物,净化水质,确保下游水质达标。

该小流域单元,通过实施坡面治理、护岸及拦砂坝工程、湿地景观、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水源涵养林建设等措施,大大改善了流域内的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了水源,营造了优美的人居环境,提高了项目区百姓的生产生活质量。

3 治理的意义及效益分析

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一种有限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如何保护好水资源,治理和改善水环境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很好地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理念,通过科学系统规划,贯穿于小流域治理中;以“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为三道防线为主线,通过治理与保护,达到了控制水土流失、保护饮用水、美化人居环境的目的。

3.1 生态效益

实施坡林地坡面综合治理、经济林建设、水源涵养林建设、封禁治理后,林木覆盖率显著提高,改善了作物生长的水、肥、气、热条件,加强了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营养的积累,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抗蚀能力。项目的实施,对改善项目区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计算:全部治理措施发挥效益时,年可保土1.60万t;流域内年侵蚀总量由1.95万t下降到0.35万t,年减蚀率达到82%,土壤侵蚀模数下降至150~200 t/km2·a;年蓄水总量可达到29.51万m³,有效地减少了地面径流和土壤流失,保护了土地肥力,提高了土壤水分,增强了抗旱能力。

3.2 经济效益

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水利经济计算规范》(SB139-85)等有关规范,项目区内坡面工程措施、经济林、杨桐、封育管护、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所增产的粮食、果品、木材、薪柴等产品,均应计入经济效益。

工程共实施经济林综合治理131 hm2、封育治理1723 hm2、疏林补植150 hm2;根据治理任务、各项措施产出定额及产品单价,计算得出,小流域内新增经济产值为1300万元,该工程投资额为1000万元,效益费用比为1.30,人均增收3960元。

3.3 社会效益

通过对小流域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的综合整治,有效地控制了面源污染,使小流域出境水质达到国家优良水质标准。同时,改善了农村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产出率,优化了农业经济结构,提高了项目区居民收入,促进了项目区经济社会的进步,推进了美好乡村建设步伐,减轻项目区及下游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威胁,缓洪减沙效益显著,使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4 结语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相结合的产物。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为主线,发展上游经济和人居环境,控制面源污染,保障下游人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是提高社会经济发展质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举措。同时,在新的发展理念下,开展小流域治理工作,更加需要从建设理念、理论基础、技术体系、组织管理、运行管护等多方面去探索和实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以制定科学、目标明确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方案。

猜你喜欢

河道流域水库
压油沟小流域
中型水库的工程建设与管理探讨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罗堰小流域
出山店水库
白沙水库
河道里的垃圾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