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资源与气象科普工作的融合
2021-12-28保尔汗江买买提
保尔汗江·买买提
(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0 引言
目前,随着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气象学会对气象科普工作,日益加大了重视程度。并在日常工作中,认真细致的甄选气象科普知识内容,不断创新变革了宣传形式。在创新宣传形式时,与各类社会团队形成了合作关系,协调融合了各种社会资源,协同推进气象科普。
1 强化思想认识,完善工作体系
国务院在2018年1月,针对“防灾、减灾、救灾”方面,颁布了改革意见等相关指导文件[1]。在文件中指出,应积极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不断优化属地管理结构,融合社会力量、提高社会参与性,以此保证综合防灾工作有序开展,鼓励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气象防灾工作。应以社会资源为依托,深入挖掘出各种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形式、丰富传播途径,使气象科普工作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发展下,凸显针对性、受众性、有效性。将气象科普工作视为推动综合防灾的主要力量,以此来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在日常开展气象科普工作时,将工作侧重点放在如何更好的融合社会资源上。其次,应发挥各部门主要领导的管理力度,结合部门负责人,组建一支领导小组,以此保障在开展气象科普工作时,能得到高层领导的大力扶持[2]。还要针对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规划出全年的科普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推行方案,促使在密切融合社会资源的基础上,推动气象科普工作实现常态化、制度化。
2 丰富工作视野,积极变革创新
在开展知识科普工作时,应积极丰富工作视野,以社会资源为基础前提,推动气象科普工作模式实现变革创新。其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与相关单位密切沟通,形成长期协同关系。例如,气象学会可与当地的科技馆取得联系,将气象科普打造成科技馆内长期展,并定期更新馆内的气象科普知识内容,参观科技馆的人群在浏览馆内项目时,能有效掌握各种气象常识。同时,在保证定期更新的基础上,还应使气象常识具备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普技术,吸引大批群众。还可与当地各级学校展开联系,以气象综合防灾为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气象兴趣爱好,树立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绿色环保理念,充分发挥社区、街道办、科普场馆、科普园地及移动科普宣传车等的作用,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搭建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平台。紧抓中小学生、农村人口、城乡劳动者、社区群众等重点人群,加强气象科普教育,激发科学梦想。
还应与各类媒体形成长期宣传关系,利用不同阶段的天气特性,在各类媒体平台上推出气象科普知识信息,为人民群众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提供便利条件,并在日常浏览媒体信息时,能快速了解气象科普知识。例如,可主动与当地具有权威性的媒体平台,进行密切的配合,在媒体平台中添设“气象关系你、我、他”栏目,在栏目中宣教各种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气象常识。另外,还可开设公众号,在公众号内定期向群众发送科普文章。利用平台的宣传优势,将气象科普制作成短视频,强化宣传意识,加大宣传力度。
3 变革形式内容,强化工作质量
要想在每一位老百姓的心中,充分渗入气象科普常识,应敢于突破现状,以大众口味为核心,使群众发自内心、乐于接受气象科普内容。为此,在发挥社会资源优势,落实气象科普工作时,就务必要做到积极变革形式内容。例如,在科技馆开展气象科普项目时,可添设闯关冒险、亲子游戏、趣味答题等小游戏,通过更加“亲民”的方法开展科普宣教,打造出“寓教于乐”的科普形式,从而得到群众的认可。其次,还应提高与企事业单位、社区等社会团队的互动性,激发学习气象常识主动性[3]。除此之外,要不断更新气象科普校园内容,从而调动学生的气象科普学习兴趣。
4 开展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
探索农村气象科普人才服务机制,培养一支农村气象科普队伍[4],切实发挥基层气象科普组织和队伍的服务作用。充分利用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开展气象科普进校园、进农村活动,重点选择比较偏远、信息不发达地区的农村、校园、社区,开展3·23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相结合,全力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服务民生、造福社会为宗旨,面向发展公共气象服务需求,面向未成年人、农民、公务员等重点人群,大力普及气象科学知识,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结合公共气象服务对气象科普的需求,帮助和引导公众正确理解气象科学和气象预报信息,针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加强科学解析和防灾避险知识宣传,提升全民防灾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提升全民气象科学素质。
4.1 开展气象科普进校园、进农村活动
4.1.1 气象科普宣传活动进校园。开展气象防灾减灾为主要内容的系列科普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进校园活动包括科普展览,向学校赠送科普图书、挂图、影像资料等。学生们在生活中多多关注气象、思考气象,形成一种习惯,激发对更多问题的思考。在当地中学举行以“科技强国,气象万千”为主题,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活动通过气象科普进校园、进农村、学生参观气象局等活动展示气象科技、普及科学知识、让公众感受科技带来的实惠,增强防灾减灾、抗灾自救的知识和能力,持续推进气象科普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不断巩固气象科普知识的影响力。
4.1.2 气象科普宣传活动走进乡村。利用周一升国旗、农牧民夜校时间,在各驻村点开展气象科普进农村活动,活动现场,通过悬挂横幅、展示气象科普展板、发放气象科普知识材料等方式,宣传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普知识,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让科普走进生活,走进家庭,营造良好的科普文化氛围。
4.2 举办专题科普讲座和演讲比赛
4.2.1 举办专题科普讲座。在学校安排气象科普知识小讲座,每个讲座后进行有奖问答,准备一些适合中学生的奖品。发放各类科普图书、气象防灾减灾挂图、光盘及各类科普宣传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气象科普知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气象、参与气象的热情。开展系列气象科普宣传的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气象网站及当地媒体向公众传播气象知识,展示气象科技魅力,弘扬科学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气象科技。
4.2.2 举办演讲比赛。在学校举办演讲比赛可以锻炼口才,也可以锻炼胆量,演讲题目为《我心中的气象》等等。演讲比赛中,学生可用独有的想象力和不同的方式描绘他们心中的气象,从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的话题讲起,呼吁同学们爱护大自然,爱护环境,共同做好防灾减灾的小卫士。
4.3 中小学生走进气象局参观学习
在地面观测场内,可以了解到观测各种气象要素的设备记录、采集过程;通过参观气象史展馆、气象台、雷达站等,可了解气象新科技,学生既开阔眼界,零距离接触气象展示的科技的力量,又激发他们探索气象奥秘的热情;气象科普讲座可让学生、干部、农牧民品味到丰盛的“气象科普大餐”;赠送自动气象站助力校园气象科普教学,同时为校园提供实时的气象数据。
4.4 开展气象科普大讲堂走进百姓生活
科普宣传队伍面向广大市民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开展气象科普大讲堂,邀请国家级和自治区专家做气候变化、空中水资源等方面的讲座。向市民讲述身边的天气知识,面对面交流,让更多的市民了解本地的气候特点以及天气预报的由来,并根据实际情况解释一般公众对预报准确率的认知误区,同时收集气象科普调查问卷。
4.5 举办学术年会和学术研讨会
气象学会通过举办学术年会、学术研讨会,提高气象行业灾害性天气预报、气候变化、气候预测、气候监测预测技术和气候资源、卫星遥感、气象业务平台开发、农业气象等领域研究的水平,让气象行业的科研和业务人员了解这些领域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引进更多的相关研究和业务应用技术,提高气象行业相关领域的学术氛围,提高气象行业气候领域的整体水平,提高气象业务和科研在“一带一路”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水平;气象如何发挥作用以及提升气象学会和科技团体服务社会能力为主线,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区域性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确定相关主题,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学术交流活动平台,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和创造热情,打造高质量学术交流活动品牌,把学术交流与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紧密结合,推动学术成果为实施创新驱动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