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背景下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策略探究
——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12-28梁美英
梁美英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文化素养培养等,成为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问题。同时,中高职衔接生源数量的大幅增加、新媒体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等客观因素,均对文化素养培养造成直接影响。中高职衔接背景下如何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应从中高职衔接校校合作、课程设置、教师团队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入手。
一、中高职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现状
随着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大规模推广,中高职衔接学生正在逐步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之一。与高职院校完善的思想教育、通识教育体系不同,中职院校因课程建设、教学硬件环境、学生自身学习意愿、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等因素制约,使得中高职衔接生源的文化素养与其他生源群体有一定差距,造成该群体进入高职院校后较难适应高职教育。本文从三方面、全面立体地对中高职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现状展开分析。
(一)中职阶段缺乏文化素养的系统培养
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根据统计显示,2019年通过中高职衔接合作模式,该校共招收2700多名对口升学和单招的学生,招录比例远高于当年招录高考毕业生的比例。但客观上,中高职衔接模式引入的生源与普通高考进入高职院校的生源在文化素养上具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个人价值观树立、人文历史知识积累、自我学习管理能力、群体交际能力等四个方面。究其原因,一是中职教育与高中教育相比,思政、语文等相关课程教育占比较低;二是中职教育阶段,学校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和企业工作实践。这两方面因素,导致该学生群体在进入高职院校后,因人文基础知识的缺失,导致缺乏中长期学习、工作、职业规划的思想。在个人价值观的树立上,因缺乏辩证思考能力,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自我学习管理能力、群体交际能力欠缺,从而影响高职阶段的职业技能教育以及职业道德培养。
文化素养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也是人格健全发展、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基石。[1]文化素养培养的缺陷会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职业发展。中职学习阶段缺乏文化素养的系统培养,对该学生群体融入高职校园生活及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直接影响。
(二)文化素养课程框架与社会发展脱节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各层次且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2]其中,高尚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培养离不开文化素养的培养。
从课程设计上看,高职院校与高中阶段相关文化素养课程有重叠和延续情况。因此,普通高考生源群体在进入高职院校后,对高职阶段文化素养培养相关课程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也必须看到,高职阶段文化素养培养的相关课程与中职学习阶段的课程设置在内容上缺乏衔接,缺乏针对中高职衔接学生群体的课程内容设计,导致在学校层面相关课程设置难以适应多生源群体需求。
从社会发展看,现有文化素养相关课程设计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都与社会发展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尤其在新媒体及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单纯依靠课堂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难以实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教学目标。另外,文化素养培育现阶段也缺乏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及评价体系,导致教学内容与当下社会热点结合度不足、教学方法与形式缺乏吸引力,学生难以树立文化素养自我培养目标,最后变成单纯“为毕业学分而上课”。
(三)文化素养培养工作缺乏下沉
中高职衔接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中高职衔接招生体系。在专业课程衔接设计上,通过近十年的优化,也获得较丰硕的研究及实践成果。
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在近五年内,与广西20多所中职学校签订了中高职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并与20多所中职学校确定了20多个专业的对接。在这些合作学校的专业课程设计上,均采取专业课程中高职衔接设计的方式,使中职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后更快融入专业学习,同时也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专业课程教育“重复化”的情况出现。
但在文化素养培养课程上,目前依旧存在空白,相关文化素养教育课程缺乏下沉。文化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3]要在中高职衔接教育当中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高职院校完整的思想教育、通识教育体系下沉并融入中职教育体系当中。
目前,中高职院校层面缺乏文化素养相关课程体系衔接融合。在教师层面,高职院校文化素养培养的相关教师也未参与到中职学生教育当中;在学生层面,则因为中职阶段缺乏文化素养培养,处于青春期阶段的中职学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影响,进而影响到高职学习阶段人文素养培养。
二、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文化素养培育现状调查
为进一步了解中高职衔接文化素养培育现状,针对就读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中高职衔接生源群体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涉及文化素养教育认知、现有文化素养培育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对文化素养培育的影响四个方面,共22道问题,投放问卷1785份,回收有效问卷1672份。
在围绕着“文化素养教育认知”的调查上,82%的受调查者认为文化素养教育对未来的学习及工作有积极影响。但在“现有文化素养培育课程设置”的调查当中,34%的受调查者表示不清楚哪些课程属于文化素养培育课程,72%的受调查者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表示满意,但45%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现有文化素养培养课程内容难懂且脱离现实生活,88%的受调查者希望学校能够创新文化素养培养的课程内容和形式,94%的受调查者希望能够在各专业中加入各专业的历史内容,以便更立体地了解所学专业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养培育相融合的调查当中,83%的受调查者表示,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更多融入“四史”教育,更全面地了解现实社会发展历程。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上,79%的受调查者将“增加文化素养、人文素养专题讲座”排在第一位,62%的受调查者将“邀请当地文化产业的代表企业开展专题文化课程”排在第二位。在“社会实践是否对文化素养培育有促进作用”这一问题上,52%的受调查者表示认同。关于“文化素养对于更好融入社会的作用”的问题上,48%的受调查者表示有积极意义。
三、文化素养培育提升路径探析
通过对中高职衔接文化素养培育的调查可以发现,受调查者反映的问题与中高职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具有较高一致性。基于中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特性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对文化素养培育提升路径进行探析。
(一)优化现有高职阶段文化素养课程设置
余慧提出,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应该按知识结构形成序列和板块,因此,在高职院校文化素质课程的设计中,应当从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4]应对现有文化素养培养相关课程进行优化与调整,一方面,需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围绕中高职衔接生源群体进行针对性设计;另一方面,需在课程上与高考生源高中阶段课程进行区隔,避免出现课程内容与高中阶段学习内容重复度高的情况。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四史”教育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四史”教学,是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核心的政治教育。通过教学,让学生全方面了解中国的发展脉络,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此基础上,继续把文学、哲学、艺术和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融入现有其他文化课程内容设计当中,从而实现提升文化素养培养的工作目标。
(二)校校合作实现文化素养培养全覆盖
针对中职学生教育阶段文化素养课程少的现实问题,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师资优势、教学体系优势,实现中高职文化素养培养体系的“校与校”衔接工作。
中职院校应将适合中职学生学习、中职教师教学的课程提前融入中职体系当中,高职院校通过行政、教学体系规划、课程设计三类合作,实现文化素养教育在中职学校的“下沉”。
(三)优化教师团队建设,提升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
在教师层面,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发挥教师团队学习交流的作用,在文化素养课程合作共建的基础上,围绕提升中职在校生文化素养培养的目标,利用高职院校思政、文学、艺术等专业教师资源,开展针对中职教师群体的教学交流、培训、讲座等互动活动;另一方面,提升高职教师团队教学质量,多方式多渠道加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如传帮带、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交流培训等,使教师团队在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两方面实现对文化素养培育能力的提升。[5]
(四)优化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文化素养培养影响力
与课堂教育这类“显性教育”相比较,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则是文化素养培养的“隐性教育”。要实现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可从集体意识培养、社会实践引导、人文社科活动交流等三方面入手。首先,在学生集体意识培养上,搭建多个平台,将集体意识培养贯穿中高职两阶段的学习、生活中,进一步提升学生集体意识培养。例如,可在中高职衔接生源内寻找优秀学生代表,让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发挥优秀学生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其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引入本地优秀企业文化参与到中高职院校文化素养培养工作中,丰富学生视野,拓展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践渠道,实现多渠道提升文化素养培养的工作目标。最后,丰富文化、社会等活动,在高职院校开展思想、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等主题讲座,举办中高职衔接专场人文社科交流活动,使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意识、积累文化历史积淀、提高艺术赏析能力。
四、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提升文化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针对中高职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也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实践,在提升中高职衔接生源文化素养培育领域取得一定成果。
在优化课程设置上,优化了文化素养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同时将文化素养培育、“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程与一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在教学形式上,利用“微课”、多媒体教学互动、新媒体传播等手段,丰富文化素养培育课程的教学形式,进一步提升人文素养培育课程的有效性和覆盖面。
在中高职衔接校校合作上,整合高职院校师资力量,通过短期培训、文化讲座、名师沙龙、公开课四种方式,与中高职衔接合作中职学校开展文化素养课程合作,将相关教学内容“下沉”中职学校,提升中职阶段文化素养培育的工作效率。同时,也通过行政联动、教师互动、课岗设计互补的方式,提升中职教师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技能。
在教师团队建设上,通过多学科教师团队共同参与职业技能比赛、创新创业比赛的方式,实现了人文学科教师团队融入实践教学的目的,拓宽了人文素养教育视野,又丰富了实践教育的人文内涵。在教学内容及方法优化上,则通过共同参与交叉学科教改课题研究的方式,提升教师团队整体理论水平。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根据本土文化特征,积极推动本地文化教育与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培育的互动工作。例如,在教学中加入“柳州螺蛳粉文化”的内容,让在校学生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内涵、人文历史。在开展创新创业比赛时,对参赛学员的教育培养上,着重强调创新创业中的人文思想。另外,有针对性地在工科、商科等二级学院内开展文化素养培训公开课,增加人文类选修课程,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五、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中高职衔接生源群体的文化素养培育面临多种挑战,但是,可以通过加强中高职衔接校校合作、优化中高职院校文化素养课程、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实现整体贯通与教学提升。
从学生层面看,提升中高职衔接生源的文化素养,既有助于中职院校生源在高职阶段更好融入高职学习生活,也对其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提高职业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从学校层面看,通过中高职衔接校校合作,将文化素养课程融入中职院校,既利于拓展高职院校在中职学校的影响力,也能够通过优化中职阶段文化素养培养实现提升中职生源的文化素质。同时,学校不断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同样能够全面提升学校整体的人文氛围。
从社会发展需求来看,加强中高职衔接学生文化素养培养,提升了基础人才的文化素养,塑造良好人格,对中高职衔接生源在高职阶段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为未来中高级技术人才培养打下良好的文化素质基础,促进集体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