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档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
2021-12-28赵健
赵 健
(贵州师范大学,贵阳 550001)
引言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将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丰富和发展的实践史、奋斗史和前进史。近百年来,我党在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下,白手起家、勠力同心、迎接挑战,时而奋步疾行,时而举步维艰,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从改革开放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积累下许多经过淬炼而闪耀着厚重历史价值的珍贵财富——“党史档案”。“党史档案”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革命、建设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中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或利用价值的各种历史记录,包括书籍、图片、影像、纪念馆、历史遗迹、会议会址等。它们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光辉历史的最重要物证,是广大劳动人民在追求自由、民主和幸福的道路上最重要的见证,是我们党不可复制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生力量,大学生肩上承担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有能力从老一辈革命者和建设者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和见证者。“党史档案”是历史的结晶、实践的升华、精神的凝聚,深入发掘其中的育人价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1]。
一、“党史档案”的育人功能
(一)价值导向功能
“党史档案”蕴含的价值导向功能是指我党在百年的艰苦奋斗历程中不断锤炼和打造的、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价值理念、制度体系、世界观念、精神文化等显性和隐性力量,能够对后继者形成强大的舆论导向和精神动力,使人们的思想倾向、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朝着特定的目标发展,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继承和发展的无形或有形的党史价值。理想信念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主导力量,对于人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具有决定性影响。“党史档案”内蕴的价值导向功能,使得大学生从红色档案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体味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继而坚定理想信念、满怀爱国热情、传承红色基因,开拓进取,永远跟党走,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二)精神激励功能
“党史档案”蕴含的精神激励功能是指人们通过感悟“党史档案”的精神内涵,在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内隐和外显功能受到激励、唤醒和鼓舞,从而使“党史档案”的价值从典籍等“物化”形态向不忘初心使命、永葆革命本色转变。记录百年党史的“党史档案”,不仅包含各类革命历史遗迹,而且刻录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危难关头为了新中国而浴血奋战、抛头颅洒热血的场景。伟大的实践和艰辛的历程,孕育出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榜样的力量,可激励大学生将之转化为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的意志力、行动力,“始终自力更生、越挫越勇、奋发图强”[2],始终坚守初心使命、敢于担当作为,勇于做努力奔跑的“追梦人”。
(三)道德示范功能
“党史档案”蕴含的道德示范功能是指“党史档案”中蕴含的丰富道德精神。如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共产主义矢志不渝的崇高理想、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对党和人民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等,对人们起到强大的道德示范与品行浸润作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史档案”中内蕴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道德力量,不仅能使大学生在内心深处播种善良、坚韧的种子,把榜样的力量转化为为民、为国奋斗的精神动力。一旦榜样的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它将在社会上迸发出真、善、美的道德力量,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社会氛围。
(四)凝聚力量功能
“党史档案”蕴含的凝聚力量功能是指我党在历史的屡次大考中凝练成的人生理想、道德品行和价值理念等强大精神谱系,使全国各族人民从内心凝聚成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使人民始终跟党走,自觉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伟力。其蕴藏的亮剑精神和担当精神,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将凝成钢铁般的意志和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二、“党史档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意蕴
(一)“党史档案”内蕴之“真”,有利于充实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党史档案”的内容之“真”,体现在它的真实性和直观性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就是“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3]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线”和“主阵地”,但教学内容更新慢、教学模式固化、教学方法单调等问题,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学生真懂、真信、真行,达到立德树人、浸润心灵的教育效果存在一定难度。“党史档案”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革命文化,天然地具有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导向功能,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其彰显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蕴含了我党从五十几人的小党发展为九千万人大党的全过程;记录了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新中国的全过程;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而这些精神,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传授和内化的内容。“党史档案”蕴藏内涵丰富、寓意深远的教学资源,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优质的红色资源、理论建构和成果支撑,而且可以让学生以人为镜、以史为鉴,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二)“党史档案”内蕴之“善”,有利于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
“党史档案”的浓情之“善”,体现在它的无私性和国家性之上。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所彰显的价值导向皆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标指向皆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人民至上、为最大多数的人民谋最大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党史档案”中体现的价值观,是把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等各方面利益有机统一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正确价值观的根本遵循,为大学生的理想追求指引了方向。大学生可以从中体味中国共产党人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体味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精神得到鼓励,把对人民和祖国的热爱融入血液中。通过学习“党史档案”,可以深化大学生对中国革命优良传统的认知,感悟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井冈山精神等的精神实质,感悟中国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爱党爱民的一腔热血。宣扬和内化“党史档案”中蕴含的团结统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精神,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理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且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责任意识,提振奋勇向前的信心和勇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价值导向,决定了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政治信念和道德水平,而“党史档案”中蕴含的价值观导向,不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说服力的应然路径。
(三)“党史档案”内蕴之“美”,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
“党史档案”的时空之“美”,体现在它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一直给人“一言堂”“满堂灌”的古板印象,学生的厌倦感、教师的懈怠感、生活与课堂的分离感,成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软肋”,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和拓展性。而“党史档案”的高效开发与利用,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天然的途径。“党史档案”中诸多珍贵的历史史料和文化遗产为人们超越时空去了解史实提供了客观载体,为人们带去最真切、最客观的体验,给心灵以震撼、给士气以鼓舞。革命旧址、纪念馆、烈士陵园、历史文献、影像资料等客观载体,皆能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回归生活的“桥梁”,把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摆脱课堂的“囚禁感”,让他们在实践中去感悟、去内化、去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美、精神之美、力量之美,在与历史的对话中去体味知识、体味生活、体味人生。理论灌输与课外实践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和“一支笔、一张嘴上满整堂课”的教学模式,避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内容的枯燥,极大地增强了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拓展性。
三、“党史档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选择
(一)课外实践活动与“党史档案”相融合
课外实践活动与“党史档案”相融合,强调学生要走出课堂,把“党史档案”当作教育教学的有效载体,“让学生在客观真实的史迹文物面前去亲自感知和体验,获得真切感受”[4],进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得到提高和升华。
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知”与“行”中得到直接与间接经验,学生的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机制得到有效调动,也可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既符合学习的心理学规律,又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对于情景交融、生动的教学方式学生们更容易接受,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教育效果,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学校可利用当地的“党史档案”资源进行实践体验教学。比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无产阶级革命家故居、重大事件和战争遗址遗迹、革命物品陈列馆、烈士陵园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感受到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做出的伟大牺牲;感受到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和艰辛。在实践活动中,书本上生硬的文字不能展现出来的场景和画面会重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接受心灵的洗礼、感悟情感的冲击”[5],进而提升教育教学效能。
(二)调研、创作活动与“党史档案”相融合
调研、创作活动与“党史档案”相融合,强调受教育者要树立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并且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付诸实践。调研、创作活动主要表现为在大学生中开展挖掘“党史档案”为主题的历史与现实教育的学术研究和创作活动。可把学生分为调查小组,根据各自的条件和爱好选择调研主题,如“党史档案”的开发现状、利用状况、保护方式、未来前景等,对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存在的问题、把准蕴含的机遇、寻求解决的策略;再如鼓励学生进行“党史档案”的现代内涵创作,彰显出“党史档案”的时代性与丰富性。教师积极引导,“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美与丑、善与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6]。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不仅可增强对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历程的了解,而且还可增强他们爱党爱国的热情和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念。
(三)学术、文艺活动与“党史档案”相融合
学术、文艺活动与“党史档案”相融合,强调学生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特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自觉将课堂内容与“党史档案”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理论知识是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基石,抽象的理论要在课堂上讲清、讲新、讲活,结合生活实践学知识。学校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开展“党史档案”相关的文化课外实践教学。比如组织“党史档案”系列文化论坛、学术报告会、邀请专家学者入校讲学等,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不仅可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让其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有效拓展,还可以通过开展“党史档案”相关的文艺活动营造乐学的娱乐氛围,“如纪念党的生日红歌晚会、红色歌咏比赛、红色演讲比赛、红色诗会等等”[7]。形式多样的“党史档案”文化活动,让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还能使他们在学习党史、感受党史的过程中,把党史的魅力与精神融入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
(四)课堂教学活动与“党史档案”相融合
课堂教学活动与“党史档案”相融合,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摒弃“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虚拟的“党史档案”搬上讲台,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党史文化。由于学校教学时间安排的系统性和“党史档案”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各校并不能都使用实践教学法,此时,更需要将课堂教学活动与“党史档案”相融合,让“党史档案”进课堂、进校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展示“党史档案”的文图、视频音频材料等,让生动的史料去证明新中国从弱到强的来之不易,重现艰苦岁月场景,体味千千万万革命前辈为了新中国而迸发出来的英勇奋斗精神;学校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组织学生表演相声、小品,体验“党史档案”的独特魅力;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辟“党史档案”论坛,上传相关资源,启动“党史档案”网络课堂。网络课堂作为现实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可以在课前与课后获取党史档案的相关资源和材料,让其真正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8]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精英,是祖国的栋梁之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在竞争激烈的当下,人才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质量。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桥头堡”,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言传身教中得到升华,深入发掘“党史档案”中蕴含的育人资源,让“党史档案”的“真、善、美”更好地利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充分彰显“中国人民自尊、自信、自强的独特精神标识”[9],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四、结语
本文将“党史档案”内蕴的“真、善、美”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会贯通,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融会贯通,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历史进行重构;阐述了思政课既用好“党史档案”资源,又筑牢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牢固防线的路径,从而使学生的信仰从自觉转为内化,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