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宽与南京国民政府海军建设(1927—1932)
2021-12-28陈敏
陈 敏
为抵御列强自海上的侵略,晚清政府试图打造一支现代化海军。观近代海军发展,福建人因居东南沿海,又有船政学堂培育之便利,在海军建设方面贡献尤巨,陈绍宽即是其中代表。着眼于1927—1932年这一南京国民政府“黄金十年”的前半程,以陈绍宽与海军建设为研究对象,可一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海军建设理想与现实情况之矛盾,并为深入了解近代中国历史提供一个不同于传统侧重陆军作战的视角。
一、海军易帜与陈绍宽加入国民革命
陈绍宽,1889年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父亲陈伊黎在晚清海军中任中士管轮,同族亲属亦多在海军服役,自幼的氛围熏染使他以加入海军为志愿。他于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登通济号练习舰实习。辛亥革命爆发后,即随舰起义。1914年,调任海军总司令部副官,升海军少校。次年春,奉令赴美考察海军,自此坚定了“谋国壮猷定从海防着手”的信念[1]2。1918年,陈绍宽回国,旋即升任通济号练习舰舰长,为同级舰长中最年轻者。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国人以公理战胜强权的希望落空,陈绍宽认为国势强弱与国位崇卑深受海军力量大小的影响。然而,时中国南北对立,海军也分裂为数支。至1926年,闽系海军勉力维持中央海军之地位,东北海军自成一派,驻粤海军也另立门户。陈绍宽虽已升任北洋海军第二舰队司令,但面对北洋政府内政不勤、各派相争的局面,仍感无力。
该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举行北伐誓师大会,从广东出师,分三路进发。面对革命军的迅猛攻势,孙传芳一面向长江下游退却,一面调遣海军率舰助战。经受命,9月25日,海军决川、浚蜀二舰掩护孙传芳所部在黄石港登陆,与革命军展开激战。但海军总长杜锡珪与总司令杨树庄并不看好北洋军阀前景,前者在北京政府中继续周旋,后者暗中与国民党进行联系。革命军方面基于以下考虑也欲拉拢海军:其一,当时其兵力为8个军约10万人,但仅有60艘内河航行艇,难以与北洋政府海军相抗衡。其二,攻克武昌城后,革命军部队已受折损。其三,随着北伐战事的不断升级,帝国主义试图从中阻挠破坏,革命军需要更多的同盟力量。此外,蒋介石与汪精卫所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间矛盾日益尖锐,亦想取得海军的支持。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酝酿,双方洽商海军反正事宜。前期皆颇顺利,但在党代表设置一事上,双方矛盾初步显露。海军拒绝设置党代表,试图保持海军传统的制度和秩序,唯恐外人破坏其精神。就杨树庄而言,目的还在于不使海军完全为南京政府所掌控。陈绍宽则一向反对军阀政客闯入海军,他以海军的纯洁与统一为海军强大的重要保障,严令海军要忠于海军,不可参与派系斗争[2]30。但党代表制是蒋介石欲以实现“以党治军”的主要手段,不可能被轻易放弃,此项遂被搁置。期间,蒋介石于南京设立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海军在南京设驻宁海军办事处,陈绍宽奉命乘舰驻泊南京,得以接近蒋介石,海军军政也多经他手。
时孙传芳仍占有苏、皖、浙三省,海口及沿江要塞亦被北洋军阀掌控,极大限制了海军的活动。因此,闽系海军对外仍持对峙之势,暗中“予革命军以军事上之便宜”[3]289。1927年2月22日,上海爆发第二次工人武装起义,北京政府派军进驻上海。杨树庄与国民党代表钮永键洽商后,下令转移海军。3月14日,杨树庄发出通电,宣告参加国民革命,并布置各舰任务。陈绍宽奉命率海筹、海容等舰,担任吴淞口至江阴水域的防务,配合北伐军行动,希冀在结束北洋乱象后伸张海权、建设海军。
二、北伐西征与陈绍宽建言发展海军
正式加入革命军作战后,海军“各舰长官及士兵均非常用命”[4]。3月初进攻吴淞炮台,至5月基本打通安庆以下的长江航道。5月31日,为守卫沿江战线,海军重新分段设防,陈绍宽奉令负责镇江至南京段的防务,第二舰队司令部即设在南京。其时总司令杨树庄因兼任福建省主席,在闽办理政务,长江战事多由陈统一指挥。担任要职的陈绍宽,以其踏实品质与过人才干,在政界中逐渐建立起声望。
8月,唐生智组织“东征军”讨蒋,不久,蒋介石宣布下野,革命军撤防江北。孙传芳以为有机可乘,于是率兵南下,欲恢复江浙。26日,孙军第九师利用江雾率先强渡成功,占领龙潭车站及附近高地。闻此急讯,陈绍宽于28日亲率楚有、楚同两舰到划子口作战,并令通济舰赴大河口,以重炮对敌军进行夹击。30日拂晓,复率楚有舰,以大炮密击栖霞山、龙潭江面一带的敌军,以强攻迫使敌军乞降。经龙潭一战,孙军主力几被歼灭。9月6日,南京政府以海军厥功甚伟,特明令嘉奖。陈绍宽因战功突出,获奖勋旗“中流砥柱”一面,一时声名鹊起[5]。10月,南京政府为巩固南京,正式出兵西征唐生智。闽系海军组成西征舰队,陈绍宽任舰队司令,配合陆军西进,直攻武汉。
经过实战,陈绍宽更加认识到海军建设的迫切性。在其看来,中国海军正处于百废待兴之阶段,亟待多造舰艇、多募兵员,但这一诉求恰与其时南京国民政府的建设方针相矛盾。出于对军队所需的巨额军费及其潜藏的分裂因素之忧虑,国民政府早已将裁减兵额列为五大施政目标之一。蒋介石更提出“北伐已告完成,军事应谋结束”[6]599,主张进行裁兵,化兵为工。1929年1月,国军编遣委员会召开。杨树庄抱病在闽休养,与会事宜交由陈季良代理,陈绍宽参与讨论。在以裁兵为建设的会议氛围中,二陈力争海军权益无果,海军总司令部被撤销,舰队的军政权统属军政部,军令权统归军事委员会,以实现蒋介石控制各系海军的目的。对此,陈绍宽大为失落,痛言“请缨无路”,决意辞职[7]10。
闻知辞讯,蒋介石立即派何应钦出面劝解,后又亲自赶往上海慰留。1月27日,蒋在新造炮舰“永绥”号的下水典礼上发表演讲,重提其建设“世界第一等海军”的计划,其壮语豪言一定程度上复燃了陈的信心。至于设立海军部一案,会议宣布移交国防会议决定,另委任陈为海军署署长,以示笼络。陈深知,设“署”而非设“部”意味着海军没有一个健全、独立的领导机关,对内不便于统驭,对外又失去尊严,难以发挥效用[8]2,故拒绝受任该职,但还是回京重理海军事务。
编遣大会召开后,其他各军对蒋介石挟私感到强烈不满。3月,蒋桂战争爆发。陈绍宽奉命率领第二舰队,掩护陆军沿江西进,进行第二次西征,不久即进克武汉。海军的骁勇作战,得到蒋介石的认可。4月13日,国民政府下令撤销海军署,设立海军部,以杨树庄为海军部长,陈绍宽为政务次长。待桂系残逆完全肃清,中执会特通电赞扬海军将士[9]。陈绍宽与海军通过艰苦奋战、保境安民和勤恳建设,为自己赢得良好的声誉。
三、舆论风波与陈绍宽坚持建设海军
1927—1932年,陈绍宽从舰队司令升至海军部部长,其建设强大海军的心愿未变,局势却日愈严峻。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海军的处境更是急转直下。初闻知第十九路军与日军交战的消息,陈绍宽、陈季良、李世甲等海军将领虑及上海的海军财产“倘被破坏,恐怕若干年也恢复不起来”[10]16,均主张不应轻易响应兵衅,致使第十九路军孤军应敌。日军进攻闸北后,蒋介石提出“一面预备交涉,一面积极抵抗”的方针,但为避免战事扩大以及争取国际的同情,仍未对日宣战,海军于是继续等待作战指示。尔后第十九路军和各社团请求使用上海海军站库里的军火、钢板、器材等物,海军以需上峰批准为由拒绝,俨然将自己置身于战事之外,这一举动彻底点燃民众的怒火。
在民众对海军的不作为感到愤懑的同时,政府内部对海军的不满也借机爆发。丁默邨在国难会议上提出撤销海军部、彻底改造海军的提案,何煌基在《生活》周刊上发文披露海军的阴暗“内幕”,国民政府监察委员高友唐、邵鸿基、周利生、王平政联名提出《弹劾海军案》,列举海军的种种“罪状”。一时间群情激奋,凡称爱国者,莫不痛恨海军。面对舆论的声讨,陈绍宽出面辩驳,谓海军并非袖手旁观,而是奉命行事;并非不借军备,而是不能私相授受。所谓海军防务简陋,乃因为海线亘长,分防不及[11]80-85。其回应不仅是为海军辩白,亦有变相请求扩充海军以增强防卫之意。事实上,陈绍宽一直为海军待遇不如空军、陆军而感到义愤。
理查德·怀特称,海军是一·二八事变中“倒霉的观众”[12]157,正是这一“观众”角色将之推入舆论的漩涡。济南惨案发生时,蒋介石亦一意妥协,要求当地守军不准还枪,第四军总指挥孙良诚却敢于下令:如发现日人及其便衣队,格杀勿论[13]490。相比之下,陈绍宽因过于谨慎而缺少孙良诚的血性。此外,其消极抵抗也有闽系为保存自身力量的私欲。时陈已升任海军部部长,但其所能调令的“中央海军”,仅是由第一、第二舰队组成的闽系海军。为预备将来海军之统一,陈绍宽等闽系将领皆有意保持自身的优势地位,不愿在事变中做“无谓的消耗”。
在海军部成立三周年纪念会上,陈绍宽致开会词,一方面分析一·二八事变给海军建设带来的恶性影响;另一方面勉励海军人员痛定思痛,再接再厉。在他看来,海军的所作所为既是奉行政府旨意,也是虑及全军、全国和全体民众的安全,良心上无可愧疚[14]88。眼下他所期望的,仍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力扩充海军实力。6月,陈绍宽不惧外界压力,又一次呈交请求统一海军的提案,希望早日结束十余年来海军分裂的局面,可见其海军志愿之坚定。
但局势非其所愿,且闽系海军早已引起蒋介石的忌惮。北伐结束后,蒋介石有意制造闽系海军、东北海军、广东海军各自为政的局面,通过分而治之的策略,使海军统一于中央。但陈绍宽、杨树庄等人坚持海军应统一于闽系主持下的海军部,与蒋理念不合。甚至,在蒋特准以海军人士林知渊为海军党代表后,杨树庄等高级将领通过号召全体海军将士先后分批加入国民党,使党代表制形同虚设,完全破坏了蒋“以党治军”的意图。
为更好地实现权力控制,蒋介石着手筹备自己的嫡系海军。1932年,电雷学校成立,该校不受海军部管辖,蒋自兼校长,并委任与陈绍宽结怨颇深的欧阳格任教育长,海军统一可知已无希望。陈绍宽或许意识到蒋的深意,但他品性忠实,故以乐天思想自我振奋,认为“我们好像是很悲观,但是我们应该将这种悲观的环境改造为乐观的环境才好”[15]112。但是,直至抗日战争爆发,海军的实力仍不足以自信。有报媒称,“中国有兵舰而似无兵舰,有部长而似无部长”[16],恰是对南京国民政府反动政策下海军处境的极好概括。
举凡所述,在南京国民政府创立初期,外患尚不及此后严重,正是加紧建设之时。陈绍宽有心以海军重振中国,投身于海军事业,在北伐、西征等战事中,勇为前驱,建功立业,成为海军重要将领和主要建设者。其海军志愿是宏大的,也是务实的。在其带领下,海军步步成长。然而,南京国民政府深陷阶级矛盾之纠葛,疲于争权和内战,政策反复、财政不支已成常态。蒋介石又对海军心怀忌惮,有意保持海军之分裂以便掌控。因此,在1927—1932年这一“黄金十年”前半程,自身不足的海军既未能得到国家大力扶持,又因一·二八事变而饱受舆论抨击。可想而知,陈的海军志愿必将落空。如今的海军建设日新月异,有赖于国力强盛、经济充盈、政策切实,但仍应以之为鉴戒,重视海权观念之培养,制定科学方针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