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下的高校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模式

2021-12-28

兰台世界 2021年11期
关键词:研学旅行图书馆

幸 娅

一、引言

2018年,国务院正式成立“文化和旅游部”,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图书馆界也逐渐开启了研学旅行研究的征程。研学旅行,不仅是图书馆践行“文化+旅游”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有效利用馆藏资源,发挥图书馆自身价值的重要载体。作为图书馆界的一员,高校图书馆不但承担着文化传承,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功能,同时也是服务社会、培养人才、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文旅融合时代,高校图书馆开展研学旅行势在必行。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研学旅行的意义

高校图书馆开展研学旅行,有助于促进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地。《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同时要求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2019年,中国旅行社协会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联合发布《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设施与服务规范》[1],对研学旅行基地进行制度规范和行业标准体系的完善。这些政策的出台迫使高校图书馆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和潜力,开发研学旅行服务,建设研学旅行阵地,促进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地生根。

高校图书馆开展研学旅行,有助于实现其自身价值。通过开发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需求读者的研学旅行服务、课程或产品,高校图书馆可以有效利用馆藏资源,合理对接地方特色文化,结合馆情、校情、市情、省情甚至国情,充分融合人文、社会、科学、思想政治等多方面内容,将文化转化为资源,做强自身优势,创新服务形式,发挥高校图书馆文化阵地的作用,实现其社会价值。

高校图书馆开展研学旅行,有助于提升自身影响力和知名度。通过开发研学资源、课程和产品,吸引众多大中小学生走进图书馆、了解图书馆,有助于高校图书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其社会影响力、知名度和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招生质量和就业率。

三、文旅融合下高校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模式

虽然,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图书馆界关于研学旅行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笔者以“高校图书馆+研学旅行|研学旅游|修学旅行”为主题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检索时,仅得到相关文献三篇。通过网络调研和问卷调研等方式,笔者对国内高校图书馆界研学旅行的实践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发现相关案例也较缺乏,由此可以看出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研学旅行实践的并不多,相关研究也正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选取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研学旅行的典型实践及其服务模式进行简要介绍。

1.“阅读+旅行”模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途之始也,寻自我,晓世界,累阅历,释感怀;书,无止境也,品人生,尝百态,磨意志,修心性[2]。阅读与旅行都有益于人们修身养性,将阅读与旅行结合在一起,更能提升个人修养与内涵。

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从2013年开始就在全校范围内倡导一种“旅行+阅读”的知性生活方式。该校图书馆于每年暑期开展“带本书去旅行”活动,要求参与者在暑假旅途中携带一本自己选择的书,可以是漫画、画册,也可以是一本字典等,在旅途中读完并记录读书心得,撰写读书笔记,不定期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记录自己的旅游体验,参与线上“讨论”,并于开学后举办专题影展和读书交流会,展示“行走光影”[3],讲述自己的旅途故事,分享旅途心得。

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自2016年开始,以“带本书去旅行”设想为基础,策划了“I-Share暑期游学阅读”活动,意为“爱分享”,鼓励读者“阅读、游学、分享”。参与者于暑期开始前报名参与活动,根据图书馆前期设计的游学阅读课程表及游学线路,选择路线或自行设计路线旅行。旅行过程中参与者还需携带与线路相关的图书,边游边学,并以读书笔记、摄影作品、游记等形式记录“游学”所获,通过了解旅游目的地风俗,学习相关技能,寻觅特色图书馆或书店等活动将阅读与旅行有机结合,完成“游学”阅读旅行的同时发觉游学的意义。此类“阅读+旅行”的研学旅行实践,将“读”“写”“学”“悟”“行”有机结合[4],参与者一边读、一边游、一边学,既有了真实的阅读体验,又能感受书外完全不同的境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高校图书馆作为整个活动的发起者,不但承担着研学旅行线路设计、阅读课程表的制定、阅读书目的推荐以及分享交流活动的举办等主要责任,还将阅读推广服务贯穿了研学旅行始终,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也发挥到了最大。

2.“非遗+旅行”模式。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的保存者,也承担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高校图书馆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纷纷开始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研学旅行研究中,开展“非遗+旅行”的深度研学旅行实践,一边为读者传播、普及非遗知识,一边为图书馆自我增效赋能。

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在众多高校图书馆中率先开展了以“非遗+旅行”为模式的研学旅行实践。自2016年暑期开始,浙江财经大学图书馆就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寻文明古迹,探文化瑰宝”为主题的“非遗”深度文化之旅活动,吸引了大批读者的参与,在全校乃至社会掀起了一股传播“非遗”文化的热潮[5]。活动伊始,图书馆联合各学院组建多支实践团队,之后便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选择分别感兴趣的“非遗”主题,深入浙江各地探索“非遗”奥秘,进行“非遗”文化的追根溯源和传播传承。活动中,实践团队不但将大量运用图书馆馆藏纸质和电子资源深度挖掘“非遗”文化,还将亲自观看、体验“非遗”技艺,调研“非遗”传承与保护中遇到的困境。在深度的“非遗”之旅结束后,团队还将撰写调研报告,在开学后图书馆举办的真人图书馆上进行成果分享和交流,探索保护非遗的有效路径。图书馆也将把各实践团队的调研成果集结成册出版,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加入到传承“非遗”的队伍当中。

苏州市职业大学图书馆于2018年开始联合学院举办“阅读非遗——文化之旅”研学旅行活动。该活动以探访苏州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单位如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碑刻博物馆、苏州状元博物馆等为主,辅以非遗技艺的学习和体验,如拓碑、手绘团扇、刺绣体验等,旨在通过边走边学、边学边研的方式,近距离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加深读者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同时,苏职大图书馆还在研学过程中穿插举办人文素质主题沙龙,邀请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研学团队以及读者带来“非遗”传承背后的故事。在近年来的系列活动中,苏州市职业大学国际学院的留学生也积极参与进来,通过探访吴地“非遗”,做好吴地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从而推动中外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此类“非遗+旅行”的研学旅行实践,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体验、交流和传承为主要内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使命融入研学旅行过程中,不但要发现问题,而且要注重问题的解决,通过研学探索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可行方式。高校图书馆通过此类活动不但可以加强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传承人之间的联系,帮助其探索“非遗”传承路径,还能丰富自身馆藏资源,扩充“真人图书馆”专家资源库,以推动图书馆其他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

3.“网红图书馆”研学模式。文旅融合下,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以新科技与前卫的设计博人眼球,逐渐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一批又一批读者前来打卡,如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和北戴河新区的“孤独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虽然没有非常高大上的设计以及绚烂的科技背景,但是作为高校文化的精髓所在,其核心地位显而易见。部分高校图书馆也因此开始走起了“网红”之路,靠其独特的气质吸引众多中小学读者前来研学打卡。如有着百年历史的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其文化底蕴均十分深厚,每年寒暑假,图书馆都会与知名研学机构合作,举办中小学读者的研学旅行活动,通过参观校园建筑、走进图书馆、与名师面对面、与留学生交流等方式,聆听学校发展历程,感受名师风采,体验博大精深的校园文化,树立远大理想。此类研学旅行模式,将高校图书馆作为研学旅行的景点之一,侧重于利用图书馆独特的建筑场馆设计及其厚重的历史背景,而并没有充分挖掘图书馆自身的特色馆藏资源和阅读服务,这与开展研学旅行的真正目的有所偏离。高校图书馆虽可借鉴“网红”图书馆的营销模式,但也要找准本馆特色,深挖自身的文化内涵,在硬件和软件设施上提质,同时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服务,保持阅读的新鲜感、持久力与吸引力,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前来打卡。

4.研学实践基地模式。部分高校图书馆在充分开发自身资源的基础上,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着力打造研学实践基地,为不同读者提供不同的研学旅行内容。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就是我国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该图书馆针对中小学生、青少年以及亲子家庭几大读者群精心设计了以星际航行、大师之路、进馆有益为主题的三大主题研学活动,策划研学旅行路线,编写活动手册,并邀请上海天文馆、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资深专家加入研学导师团队,到馆对参与者进行研学实践指导,为其解疑答惑[6]。与“网红图书馆”不同的是,此类高校图书馆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并非靠“气质”吸引读者,而是全程参与,并积极开发一系列富有馆藏特色、地域特色,与社会工作相衔接的特色研学旅行课程,充分发挥了其阅读主阵地的作用。同时,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与相关中小学也紧密合作,加强交流,将思政教育融入研学旅行实践当中,突显了高校图书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四、高校图书馆开展研学旅行的建议

通过梳理对比高校图书馆开展研学旅行服务的实践及其主要模式,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研学旅行服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并规范相关政策、制度、措施,为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目前,虽有《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设施与服务规范》作为行业规范,但国家层面的政策却十分少见。高校图书馆开展研学旅行服务迫切需要国家在政策法律层面的支持和鼓励,同时也需要相关服务标准的出台,规范服务流程、监督机制及安全责任制,确保研学旅行服务开展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理可据。

2.深挖可利用的馆藏及研学资源,为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资源保障。高校图书馆要开展研学旅行,还应注重自身场馆建设,深挖自身馆藏资源及周边可利用的研学资源,丰富其文化内涵,做到馆内提升。如挖掘馆藏古籍、数字资源、校史馆、博物馆、档案馆、各学院资源,校外联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非遗传承人、酒店、民宿、景区等,丰富图书馆研学旅行资源库,为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资源保障。

3.建立研学旅行服务的专业人才队伍,人才提质,为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人力保障。高校图书馆要开展研学旅行服务还应培养研学旅行服务人才,建立专业的人员队伍,对其工作进行细分,如方案策划、团队接待、参观引导、讲解翻译、摄影摄像、安全管理、对外宣传等[7]。同时还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交流及考核,督促并鼓励馆员能力提升并积极参与到研学旅行服务中,为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人力保障。

4.合理开发研学旅行产品、路线及课程,保障研学旅行服务质高效优。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高校图书馆在开展研学旅行服务前理应合理设计研学旅行路线,制定别具特色的研学课程,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从而吸引读者积极参与。如针对中小学读者,可以邀请他们作为“小小图书管理员”,针对青少年读者,可以联合市内多所高校进行“图书馆一日游”等,对完成研学旅行的读者赠送纪念品等。同时,研学旅行过程中,高校图书馆还应全方位调动参与者的观感、触感、视听感以及参与感,增强互动体验,确保研学旅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质高效优。

5.借助多方力量,内外联动,为研学旅行开展提供经费保障。高校图书馆要开展好研学旅行服务,不仅要挖掘自身资源,还要放眼馆外、结合当地,甚至全国的多方力量,形成内外联动机制,为研学旅行的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如与知名的研学旅行机构、中小学校、公共图书馆、文创产品设计单位等合作,共同制定研学计划,开发研学旅行路线、课程、文创产品等,一方面,可以保障研学旅行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读者参与研学旅行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社会知名度。

高校图书馆开展研学旅行服务是深化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有力举措,也是激发高校图书馆创新活力,提升高校图书馆社会知名度、影响力的重要手段。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相信越来越多的高校馆将深挖自身潜力,更好地利用已有资源,合理开发研学旅行产品,为共建和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研学旅行图书馆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研学之旅
图书馆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