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言在先
2021-12-28王玉珏
■ 王玉珏
第44 届世界遗产大会近期于福建省福州市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1 年亦是与档案工作密切相关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在经历了四年“停摆”后,重新回归正轨的一年。4 月,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就我国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改革的看法作出回复,世界记忆项目中国国家委员会网站上线;5 月,修订后的《世界记忆项目总方针》《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会章程》经教科文211 次执行局会议通过并公布。7 月,《世界记忆名录》开启新一轮的评选。
世界记忆项目(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me)由教科文组织于1992 年创建,旨在保护对全球具有共同意义与价值的文献遗产,防止集体遗忘。同时,呼吁加强对包括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在内的记忆机构馆藏珍贵文献的保护与传播。该项目亦被称为“世界记忆遗产”,与“世界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遗产旗舰项目”。
文献遗产是维系历史的“记忆之场”,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灵魂。关于记忆的保存与占有、传播与传承、叙事与安全也一直是包括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在内的记忆机构持续关注的对象。作为全球重要的遗产项目,世界记忆项目如何在短暂“停摆”后持续发展,通过对“共同记忆”的探究、寻求共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国内外档案工作者、世界遗产工作者的共同目标与愿景。
这组文章围绕世界记忆项目改革过程中“所遇之阻力、所担之责任、所向之未来”展开,力求发挥世界级遗产项目在文明互鉴中的作用;同时,借助第44 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召开之“东风”,为我国持续积极参与世界记忆项目、我国的文献记忆机构申报新一轮《世界记忆名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