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档案的社会价值及开发利用
2021-12-28姜惠丹
姜惠丹
2020 年6 月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中指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档案作为疫情防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其具有原始凭证的基本价值,对于从疫情产生、发展到基本得到控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字、照片及音像等载体的留存和开发应用,都应予以重视。为了更好地开发使用疫情防控档案,档案部门应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构建疫情社会记忆,发扬抗“疫”精神,为国家事业和民族发展提供坚固的力量支撑。
一、疫情防控档案的概念及特性分析
1.基本概念。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疫情是可与战争、饥荒、天灾等相提并论的重大灾难之一。“截至目前,新发传染病已达40 余种,且其病原微生物种类复杂,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和寄生虫等。”[1]因为每一次新发传染病对人类来说都是全新的认知与挑战,需要大量的实验以及资金的投入,使得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乃至于生命安全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作为对历史存在对象的发展过程的客观记录,档案对于疫情防控工作以及提升疫情防控水平具有重要的借鉴指导作用。疫情防控档案是指在突发性或慢性传染病的产生、蔓延、防治等过程中形成的多种形式载体的文件、数据等原始记录,其中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决策部署、相关讲话、相关政策决定以及防控手段、方案和疫情统计数据等材料。
而从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一方面,人们提出加强对疫情防控档案的多途径、多角度、多手段收集和整理工作的策略,并要求档案部门保持主动跟进、积极合作的态度来最大限度地保证对疫情防控档案的采集;另一方面也提出,要深入开发挖掘所收集的档案信息,不投入使用的档案信息无异于一堆等待被清理的、无用的资源,因而对于已经整理完善的疫情防控档案,应找准其社会价值定位,总结其历史规律及经验,尽可能地为各项事业的开展提供一份助力。
2.特性分析。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由于其出现的突发性、影响范围的广泛性、防治过程的复杂性以及病情的反复性,疫情防控档案也因此具备较为明显的特点。
(1)分布广而无序。由于疫情蔓延速度快,几乎影响到各行业、各领域。疫情防控档案涉及的材料既包括国家发布的相关政策、决定性文件,也包括社会组织机构的真人真事、纪实信息,再加上疫情档案工作的紧迫性、跟进的持久性,都会导致疫情阶段划分界限不够清楚和资料归档无序,这给疫情防控档案的系统、完整以及有序收集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
(2)数量大而繁杂。疫情防控档案涉及的领域广泛,因而其内容各异,结构形式多样,从数量上看较为庞大。而网络信息的日趋增多以及以代码为表现形式的电子文件的出现,就要求档案人员加强对有效合规疫情信息的辨认,对数据信息的重视和长久保存。此外,由于人们对于家庭档案愈发重视,那么也就督促档案人员对发生在疫情期间的家庭记录进行征集。可见,这对疫情防控档案“应收尽收”的要求提出了新挑战。
(3)需求多而分散。疫情防控档案对于完善社会公共卫生体系,提高突发事件危机处理能力,总结有效的疫情防治措施,推进传染病学、药学、基因学等医疗领域的研究,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全民爱国教育以及促进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和构建意义,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疫情防控档案社会价值分析
疫情防控档案除了作为档案本身的凭证和参考价值外,对于不同的社会主体也有其利用价值。笔者按照国家主体、医疗主体、科研主体以及公众主体,对疫情防控档案的社会价值进行研究。
1.档案本身所具有的凭证价值。疫情防控档案清晰地记录着新发传染病影响下的国家、社会群体与个人的相关活动,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其对于追溯疫情产生的节点、梳理疫情发展阶段、为类似的公共危机事件提供借鉴与参考,以及在国际上分享和交流经验,具有不可缺少的意义和作用。在2020 年2 月,国家档案局发布《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档案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疫情防控档案是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真实记录,对工作查考研究、经验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
2.主体价值分析。
(1)国家主体——参考利用价值。疫情防控档案作为汇集疫情由产生到得到控制的全过程记录,可以为国家处理当下和未来重大疫情事件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经验总结。武汉火神山医院组建过程,就用到了小汤山医院设计图纸,仅在78 分钟内就被送到武汉,为我国抗“疫”战斗提供了重要的建筑设计经验。由此可见,档案作为对过去历史的原始记录,单单只进行收集保存是不够的,当突发传染病再现时,“疫情防控档案”中的防控就要起到应有的效果,如何将其再利用,小汤山医院图纸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例子。此外,江苏省档案馆还利用其馆藏编印了《江苏档案资政参考》,通过借鉴前人的智慧,给政府机关提供了有力的决策依据与参考[3]。
(2)医疗主体——风险警示价值。新冠肺炎疫情从被发现以来,截至2020 年12 月,国内累计确诊人数达9 万余例,因而疫情防控档案所包括的医疗部分信息,如疫情治疗方案、有效药物应用以及患者基本情况等信息,都直观地反映了人民大众需要的健康保障。而对于这部分档案进行剖析与整理,对于各级政府和医疗事业部门在当下和未来能提供更为科学的风险警示依据,做到发现更早、上报更快、处理更好。为了能更好地做到风险预警,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在此次疫情期间成立了抗疫归档小组,制定了《发热门诊及隔离病区材料形成和收集范围》等规章,做好关于核酸检测采样材料收集等方面的工作[4]。
(3)科研主体——科学研究价值。相关领域的学者在对疫情防控档案中关于患者症状以及防治举措等内容的分析与总结,显然有利于促进对疫情的“防”与“治”的深入研究,而对于基因探索、病毒依附的生物特性等研究,无疑能够推进医药、生物领域的研究。在防控档案中,这部分信息被记录并得以进行规律性的总结,一方面,可以促进特定药物与疫苗的研发,从而抑制并消灭这一传染性病毒;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档案追根溯源,通过分析病毒来源路径探寻病毒成因,尽量避免传染性病毒在人类社会中的大范围传播。
(4)公众主体——社会记忆价值。疫情防控档案还留存了医护人员、患者等特殊群体留下的记录,除了如钟南山院士等关键人物的事迹外,还包括参与援鄂的人员留下的日记、回忆录等材料。这些记录不仅见证了抗疫一线艰苦奋斗的历程,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社会共同记忆、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河南省档案馆在郑州市紫荆山公园进行河南战“疫”展览,展出的部署疫情防控工作会议、援鄂医疗队出征以及员工复工复产的资料与图片,清晰地记录了尽管处于疫情的阴影下,各方人员仍努力与疫情赛跑,很好地展现了抗“疫”精神[5]。
三、疫情防控档案开发利用建议
现代档案工作早已不拘泥于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保存环节,如何更好地将档案与现实相结合,让静态的档案“活”起来,让疫情防控档案更好地、更广泛地在社会中进行传播,是档案工作者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1.探索建立跨省联动的疫情防控档案数据库平台。尽管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参与到公共危机治理体系的“链条”中,但就档案工作而言,在跨省的档案工作上存在信息“孤岛”、信息共享延时等问题。因而,笔者认为,应当建立一个跨省联动的疫情防控档案数据库平台,按照政府部门类别、档案类型等设立一级数据库,在一级数据库下,要分设政务档案、确诊患者档案、复阳性等特殊病例档案、疑似病例档案等二级专题数据平台[6],并实时更新,让信息共享程度更高,在促进政府部门高效工作的基础上,让民众在一定范围内了解更多信息,提高社会信息公开力度。
2.有针对性地为政府部门、医疗主体等提供咨询参考服务。档案工作人员要及时从以往疫情防控档案中筛选并整理有效的知识技术和经验规律,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为医疗研究领域提供以往疫情中成功的科学案例,方便研究人员对比与总结。我们看到,不少档案部门已经整合出“非典”时期疫情防控材料,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突发疫情具有传播快、范围广、防治难等特点,对档案人员在细化整理工作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资料的直接投入利用程度,还需深入思考。
3. 加快推进各省疫情防控网页档案归档制度的建设。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阶段,人们响应政府的号召,做到尽量不出门、不聚集。一方面,人们通过网络了解疫情实时信息与动态,对于发布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上的信息,如多洗手、多通风、戴口罩等防控措施,进行了解和学习;另一方面,人们在网站、论坛、微信等新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动态、轶闻趣事等,由此产生的海量图片、视频、文字、音频等网页信息,是疫情防控档案的重要来源。比如,浙江省档案馆组织力量对抗“疫”网页档案进行收录工作,并制定《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题网页档案收集与归档工作方案》,明确了收录起始日期、采集机制和要求,为推进疫情防控网页档案归档机制作出了很好的表率作用[7]。
4.推动建立家庭抗“疫”档案。家庭档案作为记录家庭成员日常活动的真实记录,从“小”视角反映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情况,为许多人所关注。而家庭抗“疫”档案也属于家庭档案的一部分,不仅反映了与“疫情”抗争的过程,也给家庭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其中包括抗“疫”日记、一线医务人员录下的工作短视频等,都清晰地记录下每个人为抗“疫”作出的贡献。毫无疑问,家庭抗“疫”档案是疫情防控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档案馆收录了“全国抗疫最美家庭”谭小平夫妻的战疫经历,为他们颁发了收藏证书,我们更加可以感受到这种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应推动各省档案部门建立家庭“抗疫”档案,并在征得家庭成员的同意后,面向社会开展专题展览,不仅有利于提高公众对档案的认知度和参与感,还能够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提高社会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