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档案工作简况及启示
2021-12-28陈子丹刘星晖朱文诺
陈子丹 刘星晖 朱文诺
泰国是位于南亚中南半岛中部和马来半岛北部的文明古国,面积约51.4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6400 万人,有700 多年(一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800 多年)的历史和文化,旧称“暹罗”(Siam)。历史上先后经历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13 世纪“兰甘亨碑文”是泰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泰文古碑。根据碑文记载,1283 年,素可泰王朝兰甘亨国王在巴利文、高棉文和孟文基础上首创了泰文,用来书写公文和其他各种书面文献,从而形成了古老的文书和档案。这些古代档案的种类按其制成材料划分,主要有棕榈叶档案和树皮纸档案,最早的档案收藏机构有寺庙档案库和王室档案图书馆。但在奴隶制时代,泰国的档案工作仅为国王统治服务,总体发展缓慢,管理意识、制度和方法落后,直到近现代才有了较大的发展。泰国现代档案工作在档案机构设置、档案管理和开发利用方面有自己的特点,社会对档案遗产的重视程度较高,注重对特色档案资源的开发,注重打造提升民族档案品牌,利用档案增强身份文化认同感,档案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交融共赢。
一、泰国档案工作简况
泰国档案工作历史悠久,早在大城时期(阿瑜陀耶时期)就出现了王室图书馆,这个图书馆除了收藏文学手稿、课本等图书外,还保管公务档案,是图书、档案合二为一的保管机构。王室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叫“Alak”,即王家抄写员,其职责除管理图书典籍外,还从事档案制作和保管工作,其身份既是图书馆馆长,又是档案管理员[1]。
扎克里王朝时期,受西方档案管理因素的影响,泰国传统档案工作有了一些改进和发展,一是于1882 年修建“瓦吉拉屋”图书馆,保存了大量政府在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历史档案;二是制订了档案保管时限表;三是确立了官方档案文件的副本制度[2]。
拉玛四世时期,档案管理方面又有了重要进展,一是统一公共档案的标准,使文件形式成为档案管理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引入和使用了“注册登记系统”的档案管理方式[3];三是统治者意识到集中保存档案资料的重要性,决定将王室和官方的档案文件交给政府统一保管,以保证历史遗产的完整与安全。
1932 年,泰国实行类似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档案工作开始从近代进入到现代发展时期,其中最重大的事件就是1952 年国家档案馆的建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1956 年后,泰国政府各部门的档案管理呈现出分散管理的特征,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开始向现代档案管理模式转变,但仍保持原来的文件形式不作改变,注重对个人文件的登记和注册,这个体系在档案标准化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 世纪90 年代后,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电子文件管理和档案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开始发展起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一些政府机构中得到应用。泰式软件和数据库也得到了开发和使用,有的部门已使用了多年,有的还推广到各地。但许多偏远地区的地方政府,至今还没有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有的地方条件设施简陋,档案保管不善,损毁情况时有发生。
泰国属热带季风气候,天气炎热、环境潮湿,档案极易受潮、发霉、变质,还面临着风暴、洪涝灾害的威胁,因此档案部门对档案保护工作很重视,除了采用传统保护方法外,也开始运用现代保护和修复技术,关注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对档案造成的破坏。
国家档案馆对历史文件的去酸处理很有特点:将酸度超过规定值、发脆变黄的历史文件放入档案馆自制的去酸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捞出,平放在木板上自然风干,然后再进行裱糊,这种方法去酸效果明显,可有效减缓酸性纸张文件的老化过程,延长档案寿命[4]。对破损档案主要采用裱糊修复,破损严重的用自制透明纸双面裱糊,糨糊也是自己研制的一种去除淀粉的防蛀黏合剂。档案修复全部采用手工操作,修复材料大多取自本土原料[5]。
档案提供利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在馆内设立接待利用阅览室,提供档案查阅、外借和咨询服务;(2)编辑出版现行文件汇编、馆藏资料介绍和档案史料书刊;(3)在各地不定期地举办档案展览和宣传活动;(4)利用馆藏影片档案到寺庙及各地巡回放映;(5)在网站上展示珍贵档案文献;(6)借助新媒体平台公布档案信息;(7)接待国内外利用者和参观者的来访、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古文字培训班、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二、泰国档案机构的设置
泰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档案事业实行分散式管理体制,全国没有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和学术团体,档案事业模式属于主体模式。泰国至今没有正式颁布《档案法》,但有三个档案法规:一是总理府公布的针对档案的专门具体规定,二是国家文件法案,三是国家文件保密法。目前国家正在起草全国性档案法规,以加强对国家档案事业的管理。
泰国在档案事业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以档案机构建设为重点的方式,在中央政府建立了以国家档案馆为主体的档案专业系统,该系统包括泰国国家档案馆及其分馆、文件中心、国王档案馆、军事档案馆、外交档案馆等。泰王国国家档案馆成立于1952 年,馆址位于首都曼谷。隶属于政府艺术部,后转归教育部领导。负责收集和保存国家历史档案和公共档案,对政府部门保管的文件和档案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并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利用服务。国家档案馆除了保管政府部门和城市建设部门形成的档案外,还同时接收其他自愿交给国家档案馆保存的个人档案、私人企业档案。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自形成之日起,满25 年向社会开放,泰国公民无需任何证明即可来馆查阅利用,外国人利用档案须经国家研究委员会批准[6]。
国家档案馆成立之初设在泰五世王王宫的历史厅内,1976 年建成总馆大楼,与国家图书馆相邻,共有5层,上三层保存档案,下两层办公,库房面积3335 平方米,馆藏180 多万件,其中包括4000 多卷泰国三世王至八世王的档案、135 万盒声像档案、13210 份缩微档案、几万张地图,最早的档案形成于1820 年[7]。保存文献档案的设施较为先进,库房有专门的温湿度控制设备。
国家档案馆的内设业务机构包括:(1)行政处:负责处理日常的行政事务;(2)文件管理处:负责接收政府各部门移交的文件并进行鉴定和归档;(3)档案管理处:负责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和利用工作;(4)电影资料保管处:负责接收和保管电影制片公司移交的电影拷贝和海报、宣传画等;(5)重大事件记录处:以历史编年的方式采集记录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主要是对各种媒体报道的新闻热点进行追踪汇总,汇编起来就是一本图书,供社会公众研究利用;(6)档案分馆处:负责领导国家档案馆设在全国各地的9 个分馆和文件中心[8]。
国家档案馆的直属机构还包括前总理丙廷素拉暖的个人档案馆(已献给国家)。
国家档案馆在泰北、泰南的清迈、帕夭、素潘武里、乌汶、尖竹汶、宋卡、东里、热腊、洛潘9 个府设立了直属分馆,负责收集和保管地方政府的档案文件,各个分馆在业务上受国家档案馆的直接领导。地方分馆的人员编制和经费开支,都由国家档案馆负责。
国家档案馆下设的文件中心负责保管政府各部门形成的档案,这些档案在各部门先保存10 年,10 年后向国家档案馆文件中心移交。在各部门保存的10 年间,由各部门进行一次鉴定,确定销毁的文件目录须报送文件中心批准。文件中心接收政府部门交来的档案,保管5 年后再次对文件进行鉴定,将其中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向国家档案馆移交[9]。
中央级档案馆除国家档案馆外,还有国王档案馆、军事档案馆、外交档案馆等,这些档案馆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是各自独立的机构[10]。地方政府没有建立各府的档案馆,地方档案由国家档案馆分馆管理。
泰国的档案人员文化程度较高(要求有大学学历),专业技能强,爱岗敬业。国家档案馆现有工作人员157 名,其中专业档案员76 人,所有工作人员都是国家公务员编制[11]。
三、泰国档案工作的特点与启示
1.社会对档案遗产的重视程度较高。泰国不仅对佛教文化遗产的保护极为重视,而且对文物古迹、古建筑、古城市的档案式保护也很重视,尊重历史文化、注重档案保管的意识深入人心。如建于1296 年的清迈古城仍保留着内城四角的砖墙及五座城门,护城河清楚地划出古城区的范围。同时,泰国国家档案馆还注重历史记录的编纂,对每个王朝的历史都有一个全面详细的描述,提供给后人参考借鉴。目前,已有三项珍贵档案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Wat Pho 的金石档案列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2018 年5 月26 日,国家档案馆在曼谷举办“庆祝世界记忆遗产——胶片展览”,追忆泰国玻璃胶片在历史记录中起到的重大作用,这些玻璃胶片经过收集整理之后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并获得世界记忆遗产的称号认证。该展览轮流在全国各府巡回展出,对各地民众来说意义重大,让大家了解和认识到国家历史变化状况,并为此感到自豪。泰国还积极参与东盟首个文化遗产数字档案馆建设,泰国国家图书馆、档案馆向该馆提供了多件珍贵档案文物。
2.注重特色档案资源的开发。泰国的特色文化丰富多彩,除佛教文化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等享誉世界。泰国档案部门注重为地方特色文化建立档案,通过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开展特色档案的内容挖掘、档案文化展览,更好地将档案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将档案文化推送到游客面前,提升档案馆的社会形象和地位,促进档案事业发展,增强社会档案意识。
3. 注重打造提升民族档案品牌。泰国以佛教为国教,全民信佛,被称为“万佛之国”或“黄袍之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因其地域、种族、宗教、风俗习惯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种特色文化以档案文献为载体得以流传,如佛教寺庙的碑刻档案和民间文学档案、口述档案、非遗档案。泰国利用丰富的档案资源,开发出许多旅游文化产品,不但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提高了本国的旅游业收入,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的档案品牌和旅游品牌。
4.利用档案增强身份、文化认同。身份、文化认同是指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个人)对某种身份、文化的认知、理解、把握与定位。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否能够长久流传,取决于该民族的民众对身份、文化的认同。笔者在泰国调研时,时刻感受到泰民族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他们通过构建自己的民族记忆——档案,来促进身份、文化的认同,一些族群的成员自发地管理和保存本族群档案,建立族群博物馆,以实际行动来保护他们的集体记忆,寻求族群共同的身份、文化认同。有的社团以帮助公众寻根问祖、发现家族历史、获得身份认同为目标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一些民间组织以及热爱民俗文化的人士也积极投身到民俗档案资源的开发工作中来,包括开展民俗文化活动、自发收集民俗档案资料,甚至建立反映当地族群生产生活、民俗风情的小型博物馆等。这些民间力量在激发各地民众参与的积极性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5.档案已融入旅游业的发展中。档案是一种文化旅游资源。笔者在泰国调研时,有幸见到了国王兰甘亨的碑文和曼谷卧佛寺的碑文,这是已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两处碑刻。兰甘亨(Ram khamhaeng)是素可泰王朝第三代国王,因其卓著的文治武功被誉为泰国历史上的五位大帝之一。1292 年,兰甘亨命人在一根石柱上刻下一篇碑铭,目的是记事、备忘、纪念和颂扬,被后世称为“兰甘亨碑铭”。碑铭用兰甘亨大帝创制的古泰文刻写,是泰国最古老的泰文文献,现藏于曼谷国家博物馆。在卧佛寺大殿走廊的柱子上、墙壁上及各佛殿、排亭中都刻有很多碑文。碑文在泰三世王时刻成,其内容有历史、佛典、建筑、医药、格言、文学、地理、风俗习惯等,被称为“泰国第一所大学”。寺庙内珍贵的碑铭雕刻、精美壁画以及其他档案文献不是藏于禁室、束之高阁、尘封于世,而是全部公开展出,有的放入玻璃展柜中,有的嵌入寺庙的墙壁上,允许游客参观拍照。这种宣传展览模式,不仅增强了卧佛寺的文化氛围,而且吸引了游客,产生了经济和社会效益。档案已成为寺庙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融入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大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