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引领:搭建幼小双向科学衔接的桥梁
2021-12-28田冬刘敬一
田冬,刘敬一
(沈河区文艺路第二小学教育集团)
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儿童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生活转换到以学科学习为主要目标的小学生活,环境的变化、活动方式的转化、目标任务的不同,都可能会引发其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方面的不适应。顺利有效地实现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搭设幼小科学衔接的桥梁,对儿童在小学始业阶段培养良好的习惯、激发学习兴趣、个性品质养成、心理健康等方面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特别是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为小学和幼儿园如何科学地做好“双向衔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科学做好双向衔接”意在引导幼儿园、小学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杜绝“反科学”的衔接行为,打造良好教育生态,推动幼儿园到小学科学衔接、有效衔接。
一、领悟“科学”内涵,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实现有效的幼小双向衔接要以严谨的态度、专业的引领,为社会舆论提供科学的观点和权威的声音。
(一)坚守专业,引领社会
审视当下的学前教育,很多商业化教育机构的宣传标语让家长走入了学前准备就是要学会识字、学会拼音、学会算术、能背古诗的误区,使被裹挟着走向了“打拼知识”的早教之路;不少幼儿园也因此被“绑架”,以学前班替代了幼儿大班的教育。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就是靶向准确、界线清晰,教育者要守住专业,坚决杜绝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引领幼儿充实感性经验,提升学习能力,养成良好习惯,调整情绪情感,为小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既看当下,又看长远
大量从幼儿到成人期的追踪实证研究表明,坚持、自控、计划性、好奇心等非知识技能会对孩子的后续学习产生重要影响,而非单纯的学科知识。所以,每个参与“双向衔接”的教师都应明确什么是真正的衔接。真正的衔接,其本质应是指向适应小学阶段发展任务的准备,主要包括角色转变的准备和习惯能力的准备,而绝不仅仅是知识的准备。
(三)明确主体,选对抓手
入学准备不仅仅是儿童自身的问题,也涉及家庭、幼儿园、小学和社会等背景支持的准备。要使儿童为入学做好准备,成为“有准备的儿童”,首先学校、教师和家庭要成为“有准备的学校”“有准备的教师”“有准备的家庭”。因此,幼儿园、小学和家长要正确认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了解、理解并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做好各角色的准备工作,共同营造有利于幼儿适应小学生活的氛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幼小衔接”。
二、谋划“科学”做法,精心架设幼小衔接的通桥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各具特点,“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学习途径,儿童通过游戏获得感性经验及内心体验。而小学是系统化学校教育的起点,以静态的课堂学习为主,儿童的发展任务变得更加系统和有目的性,更加追求规则与秩序。在科学有效的“双向衔接”中,幼儿园和小学就如桥梁的两端,幼儿园教师努力的“再送一程”,小学老师则努力向前“再接一站”,这也是一个从“更新教育观念”到“观念如何向实践转化”的探索过程。
(一)创新方式,实现幼小自然过渡
如何帮助儿童自然融入小学生活,是儿童成长路上的关键一步。因此,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减少中间的坡度,保护儿童成长的生态,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
关注顺利过渡,首先要从适应学校生活开始,促进儿童获得安全感、建立新秩序。我校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出发,基于儿童立场,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周,打破学科壁垒,以《美好的童年从这里启航——新生入学指导手册》为教材蓝本,为学生打造了5个主题式的活动体验课程,集中对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适应性学习。围绕每个主题和每天的活动,辅以主题微课、小视频;朗朗上口的小儿歌;生活技能、学习习惯的小竞赛和有趣的体验式小游戏,引导学生在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中慢慢适应学校生活,慢慢喜欢上学校。
为了巩固始业课程第一阶段的成果,从新生入学的第二周起,我校将作息时间调整为长短课的形式,利用每天的10分钟短课开设了三种专题式的润泽课。“我型我秀”才艺展,引导儿童在陌生的集体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帮助他们认识新伙伴,融入新集体;“赞美开花”表扬会,通过生生间、师生间不同形式的肯定和鼓励,促使儿童每天都能感受到成功和进步带给自己的快乐,巩固好习惯;“拼玩识字我最棒”活动,通过学校自编的校本识字小教材,引导零起点的孩子也能跟上学科节奏,学会自己阅读课本。
在帮助学生不断适应学校生活、适应课堂学习的同时,我校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将长课定为35分钟,并在学科课程原有的三维目标基础上加入了始业目标,形成了学科课程与始业课程的融合课。教师在一年的时间内带领学生开展基于游戏的学习,基于活动的学习,基于生活的学习。
(二)同研共修,架设幼小衔接课程桥梁
学校的顺通幼儿园与一年部恰好同处一个校园空间,从区域研究幼小衔接项目开始,幼儿园与小学部就从管理与教师层面抽派骨干,共同成立了幼小双向衔接课题组。通过深入调研,课题组了解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教师在指导儿童做好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集中研讨,分层跟进,将幼、小两个主体中教师的衔接重心引领到“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上来。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课题组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定期教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从衔接的育人模式、课程内容、年段进阶等实践路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探索双向衔接的路径。
我校将学习习惯和毅力的培养、倾听习惯的培养、任务意识的培养、规则意识的培养和与人交流能力的培养作为课题组研讨的5个中心主题,引导幼、小教师分别针对同一主题展开教研,做到智慧共享、资源共享。这样既实现了幼、小课程的联动,也加强了园校的协作,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对儿童不同阶段身心特征的了解。这些与日常工作联系密切而有深度的研修模式让教师有题可研、有惑可解,促进两个学段的课程生态真正互联互通,让幼小双向衔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家校联动,助推家长角色转变
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是需要通过科学系统的学习才能习得的。如果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是错误的,学校始业课程的训练成果也将付之东流。为此,我校为新生家长搭建了三个平台,和他们共同探讨家有新生的那些事。
1.个人层面,构建家庭自学平台
通过《新生入学知道手册》中“对家长朋友说的话”向家长普及为孩子入学要做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准备,并对“孩子不适应学校生活怎么办”等家长关心的问题做了专题解答,向新生家长传递正确的家教信息,帮助家长完成从抚养者向学生学习支持者的角色进行转变。
2.班级层面,创建互动交流平台
教师利用微信群这个互动交流平台,组织家长开展积极有意义的主题交流活动,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互动学习中推进家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3.学校层面,搭建专家引领平台
我校每年会聘请专家为家长解读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和人才需求的趋势,引领家长找到家庭教育的方向。
三、提供幼小“科学”衔接清单,明确入学准备任务
儿童是充满情感、富有个性、具有潜力的个体,在小学的始业阶段如果表现得不尽人意,成人需要积极引导。我校提供一份幼小科学衔接清单,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入学该有哪些准备(见表1)。
通过让家长自测清单,有针对性地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入学准备的教育。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教育和影响,幼升小是儿童在开启学习生涯时遇到的第一个关键转折点,教师、家长要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提供可持续的成长服务,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引导儿童自然过渡、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