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课程建设规划愿景与路径
2021-12-28徐吉志
徐吉志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小学)
我校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在研究学校历史、人文背景的基础上,提出“让教育回归常识,让真善美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的办学主张。经过广泛调研、深入研究探讨,确立了“至真至善至美、立德立行立言”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建设一所道德的、充溢着幸福的现代化理想学校”的愿景,通过规划建设“真善美”课程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一、做好学校课程愿景设计
若想推进学校课程深度变革,需要明确学校的课程愿景,并将课程愿景具象化,通过具象化的愿景去说明学校的课程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因此,学校课程变革先要做的是找到学校的课程哲学,利用课程哲学映照课程变革实践。
为此,我们遵循已经确立的“真善美教育”办学思路,依据学校的教育哲学(在孩子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学生的课程需求、家长的课程期待、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国家课程进行了校本化规划,构建起了“至真课程、至善课程、至美课程”三个课程领域。“至真课程”指向科学知识基础,涉及数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学习领域,为学生将来能够成为一名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人奠定必需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做事;“至善课程”指向人文科学,涉及语言文学、社会科学、历史哲学学习领域,为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民族精神提供课程支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至美课程”指向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身学习、道德人格等领域,旨在促进学生成为一个有精神修养、健全人格、道德高尚,拥有至真至善至美品质的人。
学校的课程规划在立足于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凸显了“真善美教育”的办学思想特色,实现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找寻文本中的“真善美”因子,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之真,体悟人性之善,享受思想之美,使学校“真善美教育”的办学特色更鲜明。
二、完善课程方案设计
课程方案设计主要指学校课程内容结构设计、课时安排、教学建议、评价设计、管理与保障等内容。通过课程方案的编制,我校将学校的课程规划在设计、实施、评价三方面系统化、信息化、操作化。
在课程内容结构设计方面,我们将“至真课程”主要指向基础类课程,以国家必修课程为基础,以学科核心知识为中心,通过教师对必修内容进行校本化开发,组织教学,完成基础培养的过程。强调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构建必修课程核心知识结构,夯实学科基础;激发学习兴趣,为促进学生发挥学习潜能、实现层次递进和自主发展奠定基础。“至善课程”主要指向主题类课程,即将学校活动主题化、系列化,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以学生经验、学校实际、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包括节日文化课程、仪式课程等,体现学校“十二个主题月、八大节日”的课程文化等。“至美课程”主要指向兴趣类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以学校少年宫课程为代表,它主要强调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以此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所需的知识。这三类课程以三种课程形态综合、拓展为三大领域,课程内容相互联系、互为拓展,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结构。
在课时安排和教学建议方面,我们把标准课每节课定为40分钟,根据教学内容、科目特点制定大小课时,大课时每节课为80分钟,小课时每节课为20分钟。年级走班选修课程分别安排在周一至周五的下午,每天下午单元时间(2节课)只安排一个年级走班,以保证教学资源不冲突。每周总学时低年级不超过26个标准课时,中高年级不超过30个标准课时,其中,中高年级必修课时为26个标准课时,走班选修课时为4个标准课时,同时允许学生跨年级选修。
在评价设计方面,我们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传统的学业评价方式相结合,帮助学生积累成长经历,丰富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体现自律与他律并行、激励与约束同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评与育的结合与统一。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学生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分A(优秀)、B(良好)、C(合格)、D(需努力)四等。同时我们还采用学分制,每门课程的学分按每18个标准课时为1个学分来设定。但是,教师自主开发的选修课程,允许从课程内容实际出发确定课时数,不搞一刀切。选修课课时分9个标准课时、18个标准课时和36个标准课时三种模式,对应的学分分别为0.5分、1分和2分。其中9个标准课时被称为“小型课程”,选择“小型课程”的学生每个学期必须同时选两门,上、下半个学期各选一门,合并为1个学分。
为了加强课程管理和保障,我们成立了课程规划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课程规划方案》的制定、完善和落实,对课程实施情况及时跟踪管理。教导处作为课程实施与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教师配备和排课,检查、指导课程的实施,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做好课程档案管理;学生处负责定期开展学生课程需求评估;教师处负责教师的校本研修和培训活动,对教师参与培训的情况进行评价。各处室分工不分家,有机融合,推进了课程方案真正落地、落实。
三、做好课程组织内容和管理制度设计
我们在课程组织内容上,关注科学与探索、运动与健康、艺术与审美、语言与文学、逻辑与思维、自我与社会六大核心。同时,由偏重学生个体的被动接受转向引导其主动探究,尤为强调作为学习者的主动介入。研究和挖掘更为丰富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蕴含广阔而丰富的学校课程组织中进行自主探索、主动探究,进而习得经验,生成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形成个体学习的最佳路径。也正因如此,课程组织让学生的学习逻辑清晰可见。
课程管理制度是课程建设得以落实的保障。新课改要求,学校的组织制度建设应由原来的注重常规管理的条块分割型科层组织,转向注重课程教学研究的合作型团队,并使得团队的工作都集中在提高课程的质量上。为此,我们完善了与课程改革相关的配套制度。如《课程审议制度》《学分认定制度》《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工作量补贴办法》等。
为进一步规范课程建设,我们成立了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课程审议委员会由校长、教师和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及相关专家等人员构成。依据《学校课程规划方案》的要求,审议教师送审的《课程纲要》,重点审议各课程诸要素的情况,决定教师所申报的课程是否可以被立项;成立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学分认定委员会由校长、教导处主任、各学科组长等人员构成;学分认定委员会依据《学校学分认定标准》的有关规定,指导教师做好学生的学分认定工作,对学分认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意见分歧进行处理和仲裁;成立学校学生选课指导中心,各年级成立分中心,由年级分管领导及级部组长负责各分中心的运作,各分中心吸收班主任和骨干教师参加,有效保障了课程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我校将继续推进课程建设,为学生成长提供合适的土壤和养料,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最终达成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