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田园综合体作为“十四五”贵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2021-12-28

理论与当代 2021年1期
关键词:综合体十四五田园

中共贵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明确将乡村振兴作为贵州新“三大战略”中首位度的战略。“双循环”背景下,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共贵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是贵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

一、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好路径时机成熟、条件具备

(一)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使贵州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轻装上阵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背景是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需动能减弱和内需潜力释放的此消彼长。这一背景,为贵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机遇。

从历史维度看,贵州地处西南内陆腹地,一方面,受历史发展基础和客观自然条件影响,要素流动不畅,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相对滞后;另一方面,这也给贵州加快双循环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从现实维度看,贵州经济增速自2010年起已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3位、近3年位居全国首位,内需动力十分强劲,后发优势开始显现。贵州省2019年城镇化水平只有49%,处于城镇化发展中期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为60%),城镇化发展将为贵州扩大内需促进乡村振兴释放巨大动能。贵州交通设施形成网络体系,成为中国西部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省份,市州民航机场全覆盖、90%通高铁,这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条件。贵州作为国家批准的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数据产业超前布局、迅速崛起,不仅支撑贵州经济较快增长,也为推进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智能服务、智能农业、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新产业、新经济奠定了基础。贵州自然资源丰富,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不高,相对东部省份而言,经济潜力更足、韧性更强、回旋空间更大。

从改革维度看,贵州改革开放相对滞后,可以使用的政策工具更多,改革红利更大,后发的贵州乡村旅游基础好,潜力大,让田园综合体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好路径时机成熟、条件具备,有条件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轻装上阵,在推进田园综合体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好路径中率先突破。

(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使贵州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中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资源环境问题

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既面临全国生态环境退化的普遍性问题,又面临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突出、生态环保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等特殊性问题;既面临加快发展、巩固脱贫成果的双重任务,又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城镇发展和农业生态空间布局亟待优化的严峻挑战。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有利于发挥贵州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成果的优势,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重大制度成果,有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发展绿色经济,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体系,有利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资源环境问题,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相互促进。

从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将重点围绕的几个战略定位,即建设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建设示范区、建设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生态脱贫攻坚示范区、建设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示范区、建设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区五个方面来看,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好路径,可以推进空间规划体系和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的完善,顺势而为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建立健全,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完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创新跨区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加快构建有利于守好生态底线、培育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的制度体系,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

(三)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使贵州在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资源基础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核心要求。贵州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省域65.7%属于长江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好路径,有利于坚持生态优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实施好生态修复工程,有利于挖掘区域绿色发展潜力,有利于推动经济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统一融合,培育区域合作竞争优势,发挥自然资源生产要素和空间载体作用,加大自然资源保障力度,夯实贵州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资源基础。

贵州生态地位重要,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要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找准新定位,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就要结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强化农民主体地位,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创新,把生态建设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中医药保健、绿色食品开发等结合起来,打造生态康养产业集群,实现生态康养多元产品体系和服务供给,全力推进生态康养大产业发展。

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落实国家一系列战略部署应对新挑战的需要

(一)统筹城乡发展要求进一步振兴乡村

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60%,但作为有着960万平方公里、14亿多人口、5000多年文明史的大国,不管城镇化发展到什么程度,农村人口还会是一个相当大的规模,即使城镇化率达到70%,也还有几亿人生活在农村。城市不可能漫无边际蔓延,城市人口也不可能毫无限制增长。所以,我们如果只顾一头、不顾另一头,一边是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一边却是越来越萧条的乡村,那也不能算是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让乡村尽快跟上国家发展步伐,呼唤我们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好路径。

(二)保障粮食安全要求进一步严格耕地保护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十四五”期间,贵州省要按照国家要求,持续加大耕地保护力度,落实“藏粮于技、藏粮于地”,履行好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的压力加大。而打造田园综合体,有助于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整理,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和单产水平。这是因为,耕地保护与乡村振兴并不矛盾。农村的根本是农业生产,农民的根本是土地。不种田,纯粹搞旅游搞经济作物,从短期来看,可能带来一定的收入,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是本末倒置。没人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村还是“农”村吗?还有所谓的“农”家乐、休闲“农”庄吗?因此,“十四五”期间,要在继续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在不破坏不干扰农业生产的同时,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生产、生态、文化、社会等多功能价值,着力解决好农业生态系统脆弱、农业产业规模弱小、农户参与保护不足的问题,利用农作物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色的特征,利用农村自然环境好、空气好、民俗风情特别、乡村原貌保持完好的优势,结合旅游、度假、养老的需求,有限度地规划和改造部分田园,发展农村经济。不改“农”姓,不忘“农”本,不丢“农”根,防止农村发展“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舍本逐末,呼唤我们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好载体。

(三)保障生态安全要求进一步严格用途管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按照中央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任务来抓,一系列基础性、根本性工作扎实推进,先后获批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但山清水秀的贵州同时面临着生态修复难度大、耕地生态功能减退、资源利用粗放、能源开发品种单一、部分矿山面临资源枯竭等问题,资源开发与生态约束的矛盾日益加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仍然艰巨。“十四五”期间,贵州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筑牢长江和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的多彩贵州,呼唤我们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好平台。

(四)保障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强化资源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发展方式仍然粗放,发展质量和效益仍然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十四五”期间,贵州面临着落实国家关于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振兴实体经济和培育内需市场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这一切,呼唤我们深化城镇土地制度改革,释放更大土地红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好抓手。

(五)保障社会稳定要求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

“十四五”期间,坚持发展与稳定两手抓两手硬,围绕构建安定有序的现代社会,完善统筹区域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和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要求我们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贯彻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生态文明观念,推动农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推动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呼唤我们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好方式。

三、做好把田园综合体打造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好路径的文章

近年来,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正在改变原有乡村发展形态。2016—2019年,全省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从2.42亿人次增加到5.09亿人次,年均增长20%;乡村旅游收入从1070亿元增加到2800亿元,年均增长27%。2019年乡村旅游接待量占全省(11.36亿人次)的45%,乡村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12321.81亿元)的23%。“十三五”期间,全省共有38个村寨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占全国的4%,乡村旅游经营户突破1万户。重点打造了13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区、1104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扶持10000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户发展,全省共有2422个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成标准级及以上的乡村旅游村寨、客栈、农家乐等1500余家。

未来新乡村是传统乡村的飞跃。这种飞跃,以社会形态的转型为基础。从总体上看,田园综合体的创建就是要推动传统乡村向未来新乡村的转型发展。

(一)塑造新主体

田园综合体的产生与发展,源于现代乡村新型农业产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呈现开放与包容特点。如湄潭县核桃坝村农户与外来经营主体以茶叶为载体,通过合伙、合作等方式组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乡村农户与外来经营主体的结合,支撑了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当然,创建中要注意防止出现发展乡村旅游就是变现农村资产、代替农民而不是带动农民、挤出农民而不是融入农民的情况。

(二)推动新转型

传统乡村是为农户自我服务,田园综合体服务形态变化,服务对象转型,由自我服务到为新型主体服务,为社会提供综合服务。服务方式创新,变为新型农民创新创业提供服务,为市场提供有机农产品、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综合性服务。

(三)实现新融合

打造田园综合体,要推动现有自然生态、传统农业产业、传统乡村文化资源融合创新。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处不黄花”,这种去味精式的农耕文明的原味呈现,勾引了人们对美好乡愁的回忆,给人以美的享受,哈尼红米应运而生。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麻料、控摆、乌高一带的村落充分利用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银饰创意加工,成为远近闻名的“银匠村”。农业农村部专家对贵州从江稻田鸭种养示范点监测显示,平均亩产稻谷669.5公斤,增产5%~15%,鲜活田鱼24.3公斤,鸭44.7公斤,亩均产值6000元以上,实现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

(四)展现新窗口

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地就是一部农业发展缩影,是青少年了解中华农耕文明的窗口。通过推进现有沟、渠、河、湖、池综合改造,优化生态系统,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产空间集约高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打造生态乡村;通过配置农耕文化、稻作文化、民族文化等核心资源,结合区域文化、历史传承、时代要求、呈现乡村人文特色,创建文化体验产业,打造文化乡村;依托“路、林、水、田、果、村、牛、花”等元素,呈现“稻田、荷花、池塘、小桥、流水、人家、耕作”意境,做好立体的多门类景观设计与效果展现,打造景观乡村;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传统“三农”资源、现有生态资源、特色人文资源融合创新,转型发展,实施公共资源、产业资源、产品资源的有效配置,创新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市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优势,实现田园综合体的运行与可持续发展,打造产业乡村。吸纳达沃斯论坛提出的要求,以“亲和力”和“安全性”为田园综合体的两大内在品质,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乡村度假酒店等住宿业,做大乡村旅游餐饮业,借鉴浙江“百县千碗”经验,开展推介农家小吃培育行动,壮大乡村旅游商品业。

(五)谋划新布局

一是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关于“强省会”五年行动提出要加快构建黔中城市群为主体、贵阳贵安为龙头,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和遵义都市圈为核心增长极,其他市(州)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黔边城市带和特色城镇为支撑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大力推进旅游+多产业发展,集聚发展贵阳—贵安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圈,形成环省域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圈层。二是着力形成差异明显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体系,推进安顺、遵义、六盘水、铜仁、毕节、黔东南、黔西南和黔南八大乡村旅游区建设。三是依托线性江河、重要山脉和交通通道,串珍珠为项链,以景观延续性、文化完整性、市场品牌性和产业集聚性为基本要求,重点打造苗岭-清水江、月亮山—都柳江、云台山—㵲阳河、大娄山—赤水河、梵净山—太平河—锦江、乌蒙山—北盘江、南盘江—红水河、千里乌江、安顺—兴义峰林田园、长征文化十条特色乡村旅游带。

(六)引领新创建

着力“三个跳出”开展创建:一是跳出传统农业发展路径,发展新型产业,构建面向市场需求的市场导向性的新型产业。通过农业产业功能多元化创新,实现多元素融合,创新产业。二是跳出传统农村,构建未来乡村。通过创建特色小镇,创新新型产业,构建起镇村一体、村村一体、城乡互动而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新乡村。三是跳出传统农民,重塑产业农民。通过产业载体、股权参与、资产融合等多种方式,发展现代“业主型产业农民”,让新型农民成为发展田园综合体的产业大军。

猜你喜欢

综合体十四五田园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田园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