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河池市宜州区家蚕病毒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2021-12-28覃耀明

南方农业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宜州小蚕蚕农

覃耀明

(河池市蚕种场,广西宜州 546300)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战略的稳步推进,从2005 年起,广西河池市宜州区桑园面积、发种量、蚕茧产量连续16 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宜州区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范例、广西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广西“十佳”桑蚕生产基地县市。2019 年底,宜州区桑园面积达2.48 万公顷,年养蚕155.1 万张,产茧6.23 万吨,产值28.44 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 900 元以上,2018 年更是获得“中国桑蚕之乡”及“宜州桑蚕茧”国家地理标志等称号[1]。

目前,宜州区有养蚕农户约45.6 万人,占农村人口的84.1%,其中养蚕贫困户8 694 户,占全区贫困户的51.9%。2020 年,当地蚕茧产量6.76 万吨,养蚕售茧收入24.9 亿元,农民人均养蚕收入5 460 元,养蚕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6%。但是,经过下村走访调查发现,在家蚕饲养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家蚕病虫害的发生给农民造成的冲击很大,特别是家蚕病毒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并打击了农民的养蚕信心和养蚕的积极性。基于此,分析总结近年来该病在宜州区的发生情况及发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给今后桑蚕生产提供参考。

1 宜州区家蚕病毒病的发生情况

家蚕病毒病是养蚕生产过程中最常见的、为害最严重的传染性病害,具有发病率高、防治难度大,为害严重等特点,对养蚕生产影响最大,因此防治病毒性蚕病是蚕病防治的重点。病毒病根据病毒寄生的种类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和浓核病[2]。宜州区的气候适合养蚕,在蚕业发展早期,病原尚未积累,大部分农民在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利用自然环境养蚕也能获得较好收益,但是这种养蚕方式无法达到蚕茧高产优质的目的,更难以使蚕桑业做大做强[3]。

在2019—2020 年对宜州区部分乡镇的大蚕区进行多次走访调查发现,家蚕病毒病的发生情况如下。1)病毒病发病率较高的种类主要是血液型脓病和中肠型脓病,而浓核病和病毒性软化病发生率相对较低。2)小蚕期发病率较低,大蚕期发病率较高,主要原因是有些小蚕共育户在小蚕饲养的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小蚕感病,待小蚕发到农户手上饲养后,病毒病暴发;也有些小蚕未感病,但农户在饲养过程中没能按照技术要求操作处理,导致大蚕发病,多数是5 龄后期暴发,损失比较严重,有的农户甚至绝收。3)不同的养蚕季节病毒病的发生程度不同,例如每年的3—4 月,家蚕饲养的第一到第三批,天气环境比较适合家蚕生长,病毒病的发生率较低;而5—7 月和8—9 月高温闷热,加上整个养蚕大环境的病菌也比较多,是家蚕病毒病的高发时期。另外,2020 年6 月30 日在蚕病调查监测点宜州区德胜镇上坪村洞口屯进行蚕病调查时发现,总共31 户养蚕户,家蚕发病率在50%以上的农户有10 家,发病率在26%~50%的有15 家,发病率在25%以下的有6 家,给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

2 宜州区家蚕病毒病发生的原因

2.1 气候变化异常

近年来,气候变化较大,春季“倒春寒”、夏季高温、局部干旱或暴雨等现象对桑树生长、桑园病虫害的发生和养蚕计划都会造成较大影响。比如2019 年上半年,受厄尔尼诺气候影响,冬春季持续低温阴雨,光温不足,导致桑树生长缓慢、叶质差、养分含量低,最终造成家蚕体质虚弱,诱发蚕病;而5 月以后天气又持续高温多雨,也容易导致家蚕病毒病暴发。另外,2020 年8 月严重干旱,而9 月又连续降雨,甚至发生大到暴雨,10 月温度也忽高忽低,对养蚕都极为不利,蚕农养蚕的成功率普遍偏低。

2.2 养蚕环境污染严重

蚕沙如何处理一直是蚕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宜州区蚕桑产业快速发展,但部分蚕农蚕病综合防治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思想观念落后,对蚕沙缺乏有效管理,在处理蚕沙时直接将蚕沙倒在田间地头或者就近将蚕沙丢弃在空地、水沟、鱼塘和河流中,有的甚至直接将未堆沤过的蚕沙撒在桑园中当作肥料。这些不当操作给养蚕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严重威胁到了宜州区蚕业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此外,近年来家蚕农药中毒现象呈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宜州区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桑树、甘蔗和水果,多种作物混栽,特别是近年来柑橘类水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用药量和用药次数也不断增多,又与桑园相邻,给宜州区蚕桑产业的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2.3 养蚕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养蚕的成败与养蚕的基础设施完善与否有着密切联系。宜州区是全国最大的桑蚕茧生产基地,每年桑蚕产业会产生近40 万吨蚕沙废弃物,但是蚕沙无害化处理的基础设施跟不上。虽然在少部分的示范点,政府投入资金建设了蚕沙池等蚕沙临时存放点,各蚕种场在各原蚕基地也投资建设了蚕沙池,加上2015 年宜州区成立了一家河池市桂恒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专门负责蚕桑产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但这些仍远远不够,养蚕季节蚕沙乱倒的现象随处可见,对养蚕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此外,小蚕共育室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据调查,2015 年宜州区建有小蚕共育室185 户,共育蚕种119.93万张,小蚕共育率达85%[4]。共育室大多数是租用废弃的仓库、学校,没有配套的加温降温设施,共育设施不配套;少部分为民用住房,人蚕共居,养蚕卫生条件差。大饲养户的蚕房条件也不容乐观,大多数蚕农也没有配套的大小蚕房、贮叶室,通风条件差,容易导致蚕病发生。

2.4 桑园护理不到位

桑叶是家蚕的主要饲料,农村养蚕普遍存在“重蚕轻桑”的现象。自免耕技术推广以来,广西大部分桑园基本上不进行翻耕犁地,大多数农户是在桑树剪伐后,待下雨时直接将肥料撒在桑园里,肥料利用率低,而且所施用肥料的种类、用量、氮磷钾配比均未达到要求,部分桑树的修剪方法和除草剂的选择也有误区,导致桑树老化减产。此外,桑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也不到位,只重视治不重视防。桑园护理长期不规范,对桑园桑叶的质量影响很大,在养蚕过程中很难做到良桑饱食。近年来,蚕茧价格波动较大,对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影响较大,很多年轻人不愿在家养蚕,留在农村养蚕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儿童,对于桑园管理的投入较少,对桑园的护理不到位,给桑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造成桑叶质量下降。

2.5 养蚕技术不规范

2.5.1 防病意识淡薄,消毒不彻底

在养蚕生产过程中,广大蚕农普遍存在侥幸心理,消毒防病意识较差,养蚕生产管理比较粗放,一旦发生蚕病就归咎于蚕种质量不好、运气不佳等原因,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5]。1)养蚕结束后回山消毒率不高,在蚕室及周围环境中留下大量病原。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蚕农在养蚕结束后只是把蚕沙运出蚕室,并没有对蚕室、蚕具进行回山消毒,导致病原滋生、繁殖、扩散。2)消毒不够全面彻底,在养蚕前没有对大小蚕房、蚕具、贮叶室及周围的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养蚕过程中又不及时对蚕体蚕座进行消毒;有的蚕农虽然做过消毒,但是选用的消毒药品不对、配制的浓度不够,消毒的方法不规范,造成消毒不彻底,病原菌还大量存在。

2.5.2 小蚕共育技术不过关

目前,宜州区大部分蚕区都普及了小蚕共育技术,但是各小蚕共育户的饲养技术水平和蚕房条件不一致,部分共育室在小蚕共育前没有做好严格的消毒防病工作,加上养蚕工人紧缺,工人的年龄也呈现老龄化趋势,养蚕管理跟不上,操作又比较粗放,导致小蚕在共育室内就已经感染了病毒病,发到蚕农手上分散饲养时,造成了局部地区暴发家蚕病毒病。近年来,很多小蚕共育户为了拉拢客户,不断加大单张蚕种的蚁量,恶性竞争,正常一个标准张的蚕种产茧量为45 kg 左右,但当前每张产量最少要达到50 kg,有的产量甚至为60~70 kg/张,极大地增加了小蚕共育室的工作量,还造成单位面积蚕头密度增大,会导致小蚕吃不饱,体质弱,易感病发病。

2.5.3 大蚕饲养管理粗放

大蚕饲养管理粗放主要表现在3 个方面。1)“养蚕密”,分为养蚕的批次密和蚕座的蚕头密。养蚕的批次密,同一区域各养蚕户养蚕时间不统一,批次不分明,各批间隔的时间较短,甚至出现养蚕批次重叠的现象,有些蚕农大小蚕混养,形成“阶梯式”养蚕,导致消毒防病不全面彻底,各种病原交叉污染;目前,农村养蚕贪多蚁量的农户越来越多,但蚕房的面积又不够,因而出现了单位面积的蚕头过密的情况,且蚕座拥挤,易形成创伤交叉感染,更容易引起蚕病发生。2)养蚕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在养蚕过程中不能做好眠前处理、眠起饷食处理、分批提青、淘汰弱小病蚕、调节蚕室温湿度等技术措施,导致病害发生。3)桑叶采摘保管不当,有部分蚕农没有专门的贮桑室,采回来的桑叶贮存不当,直接放在大蚕房中,容易造成桑叶污染;部分蚕农不按蚕龄期采叶标准采摘适熟叶,病叶、污泥叶也采回来喂蚕;受当地劳动力缺乏等因素影响,桑叶采摘回来没有及时抖松散热,导致桑叶发酵变质,营养损失,滋生细菌,容易导致蚕病发生。

3 家蚕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蚕病的发生和蔓延与蚕的体质、病原及环境条件三者有密切关系。蚕病的发生必须要有病原存在,并通过食下传染或创伤传染使家蚕感病。血液型脓病病毒既可以通过食下传染,也可以通过创伤感染,而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和浓核病只能通过食下传染。病原进入蚕体后能否使蚕发病,病的程度如何,又与蚕体本身的生理条件和环境条件有关。目前,对传染性蚕病,特别是对病毒病来说,尚无有效的治疗药剂,所以在养蚕生产中想以单一的防病措施来达到防病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实践证明,要想实现蚕茧优质高产,就应该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蚕病防治方针,根据其发病规律,把各项防病方法和养蚕技术结合起来,采取综合防 治措施[2]。

3.1 加强养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养蚕条件

1)各级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蚕沙的处理及利用,加大投入,以补贴的形式(政府出资购买材料,农户出工建设,在各养蚕区、村、屯建设蚕沙池、蚕沙沼气池及蚕沙堆放点,按照蚕沙无害化处理技术规程处理,保证蚕沙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再还田,进而保证养蚕大环境的安全。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资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开发蚕沙提取叶绿素、蚕沙制造生物有机肥及沼气等项目,使宜州区大量蚕沙资源实现多元化、多用途利用,变废为宝,从而提升产业综合效益[6]。

2)蚕病发生与养蚕环境设施关系密切,养蚕设施要具备较好的保温保湿、通风换气条件[7]。因此,可通过建立“企业+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社员”等产业化发展模式或建立桑蚕示范区、示范村、示范户等措施,对农村养蚕区域的小蚕共育室、大蚕房和贮叶室等养蚕设备进行改造,保证蚕在适温适湿的环境中生长,防止蚕病发生。

3.2 加强消毒防病,消灭病原,切断传染途径

1)提高消毒防病意识,抓好蚕前、蚕中、蚕后消毒。养蚕前要进行“两消一洗”,对蚕室、蚕具进行全面打扫、清洗,对蚕室、蚕具、簇具及贮桑室、采叶工具等进行消毒,有效杀灭病毒病。养蚕过程中,各龄眠期要用1%的漂白粉水溶液消毒蚕室、贮桑室地面及用过的蚕具。石灰具有强碱性,可使家蚕脓病病毒多角体外壳迅速溶解,从而使释放出来的游离病毒被杀死,所以蚕眠时要用石灰粉进行止桑消毒。每天喂蚕前和起蚕后都要对蚕体蚕座进行消毒,防止病毒扩散污染。养蚕后,应立即组织全村开展回山消毒,养蚕、采茧结束后,会遗留下很多病蚕尸体、蚕粪及霉烂的蚕茧等,要集中清理消毒,防止病原散播。消毒药物的选择及使用浓度是关键,一般可使用漂白粉、强氯精、消特灵等含氯高效广谱的消毒剂。用化学药物消毒,要求配制药液浓度要准、用量要足、消毒要全面,才能达到好的效果,例如漂白粉要配成1%的药液,喷洒用量约为每平方米250 g,消毒后要关闭门窗保持湿润30 min 才会有效果。

2)合理安排养蚕批次,精心饲养管理。生产上为了提高蚕房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茧量,往往会增加养蚕批次,大部分农民一年养12~13 批,又得农户甚至养20 批,造成两个批次的时间间隔较短甚是交叉重叠,导致上批蚕残留病原对下一批蚕垂直传播。因此,养蚕前要做好计划,合理安排,做到批批清,各批次间要保持适当间隔,最好是间隔15 d,预留消毒防病周转时间和空间。精心饲养以提高家蚕的体质是病毒病防治中最重要的一环。桑叶作为家蚕的唯一饲料,必须保证其质量,进一步满足蚕的生理需求,才能使得蚕体健壮,抗病力增强。因此,必须加强采叶贮桑管理,防止桑叶因堆沤而变质,确保良桑饱食。如果遇到连续雨天,要尽量晾干叶子再喂蚕,或少量多次喂叶,防止饿蚕;必须按照标准催青,注意做好补催青,及时收蚁,防止蚁蚕饥饿;必须调控好蚕室环境和饲养条件,加强饲养管理工作,大蚕期注意防止高温闷热;必须做好匀座扩座,分批提青,淘汰弱小病蚕,加强眠前、眠中、眠起饷食处理,使蚕儿发育齐一;必须做到适当稀养,切勿贪多蚁量,造成蚕座过密、蚕体创伤;必须每天坚持用石灰粉或大小蚕防病一号进行蚕体蚕座消毒,保证蚕座清洁,适当给蚕添食抗生素类药物,增强蚕体抗力。

3.3 加强桑园管护,提高桑叶质量

3.3.1 加强桑园的水肥管理

桑园管理要重视氮磷钾配方施肥,最好的配比是N∶P∶K=5∶2∶3,每667 m2复合肥用量80~100 kg,尿素15 kg,同时要保持土壤养分均衡,切勿偏施氮肥,要增施有机肥,以满足桑树生长需要。桑园施肥后最好用微耕机对桑地进行翻耕,以更新桑树根系,最大化利用肥料。如果遇到低温寡照天气,养蚕前可以喷施叶面肥磷酸二氢钾促使桑叶成熟。如果桑园严重老化,就应该及时轮作或改种更优良的桑树品种,比如桂桑优系列、粤桑51 号、农桑14 号或强桑1 号等。

3.3.2 加强桑树病虫害防治

农户在冬伐夏伐后要及时清除桑枝、杂草,并结合清园喷一次长效农药+除草剂(如氧化乐果+草铵膦、毒死蜱+草铵膦)等来进行封园杀虫除草,以有效降低虫口密度。养蚕期间用叶应结合采叶时间及时用短效农药如乐果、敌敌畏、敌畏马和灭多威等轮换杀虫防虫,但要注意用药安全,防止农药引起家蚕中毒。此外,冬季犁地晒园也是有效的防虫防病手段。

各级农技部门应该做好桑树病虫害监测预报,及时发布病虫害的最佳防治时间,以有效防治害虫。如经常暴发桑螟,要在3 龄幼虫期以前进行药物防治,效果较好:1)短效农药为敌敌畏1 000 倍+辛硫磷1 000 倍+0.5%洗衣粉,药物残效期3~5 d。2)中效农药为灭多威1000 倍+敌敌畏1000 倍+0.5%洗衣粉,药物残效期7~10 d。

3.4 加强小蚕共育室的管理,提高小蚕质量

“养好小蚕一半收”,小蚕共育是培育壮蚕、提高整齐度、减少病虫害发生和提高蚕茧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对提高养蚕的整体水平具有积极促进作用[8]。小蚕是集中饲养的,小蚕共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蚕区的蚕业发展,加强共育室的管理,保证小蚕共育质量要做好6 方面工作。1)必须严格进行养蚕前的消毒工作。2)要确保养蚕环境条件适宜,防止长时间低温饲养小蚕和高温、多湿、闷热饲养大蚕等不利的外部环境因素诱发蚕病,促使蚕体健康发育。3)确保用叶质量,小蚕共育专用桑园要多施有机肥,防止偏施氮肥,保证蚕叶质量;做到每批蚕的用叶都有质量保证,不吃嫩叶,不吃露水叶、湿叶、蒸热叶,防止不良叶诱发蚕病。4)要确保按时喂蚕,避免出现长时间饿蚕现象,防止人为因素诱发蚕病。5)要选用合格的蚕种,购买蚕种时选择信誉和资质都较好的蚕种单位和公司,确保蚕种用种安全,保证蚕种的催青质量和送种安全。6)切记不要随意加大每张蚕种的蚁量,避免超负荷生产,导致小蚕管理不到位诱发蚕病。

3.5 选择合适的蚕种,提高家蚕抗病力

养蚕要选用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蚕种,在不同的季节选择适宜的蚕种饲养,特别是选用抗病性、抗逆性较强的品种对病毒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9]。两广二号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强健性蚕品种,目前发种量也是最多的,可以在全年饲养。桂蚕2 号是优质高产品种,丝量较高,适合春秋气候条件较好的季节饲养。桂蚕N2 是广西蚕业推广总站在2012年选育成功的抗血液型脓病的家蚕品种,适宜在亚热带蚕区夏秋期及脓病多发季节饲养。桂蚕8号也是抗血液型脓病的蚕品种,在部分地区饲养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状,产量稳定,比两广二号的各项指标都要好,深受广大蚕农认可。在血液型脓病高发季节可以选择抗脓品种来饲养,以有效降低脓病的发生率。

3.6 加强养蚕技术培训,提高农户养蚕水平

宜州区是全国最大的蚕区,但蚕农的养蚕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技术人员也严重不足,组织蚕农参加培训的人员不足,养蚕技术贯彻落实不到位。鉴于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应该先分批组织小蚕共育户学习标准化的养蚕技术,重点培训这些直接和蚕农接触的人群,而小蚕共育户也要加强售后服务,促进养蚕技术推广。应组织养蚕示范户和养蚕大户来培训学习,培养其成为当地的土专家,以点带面把养蚕技术一步一步传授到蚕农的手上。此外,还应协调各方力量,争取培训项目,对全区的蚕农进行全员大培训,把“七个统一”的科学养蚕模式普及到各个蚕区,全面提高蚕农的种养技术和消毒防病水平。

猜你喜欢

宜州小蚕蚕农
攀西蚕区小蚕共育质量的提升措施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川山×蜀水”小蚕人工饲料摄食性改良研究进展
在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里来自新疆的阿里一家深深地爱上了宜州
躲雨
可爱的小蚕
宾阳县召开生源地助学贷款及大学新生资助工作会议河池宜州与浙江大学开展校地合作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
宜州,四牌楼
蚕农侯大国诗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