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叙事述论

2021-12-28王怀信

理论与改革 2021年5期
关键词:优势特色制度

王怀信 刘 勇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1]近年来,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及其表现形式,国内学界从制度源起、制度发展、制度功用、制度主体以及制度比较等角度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和阐释。整体来看,现有研究主要是围绕制度优势的内涵进行论述,新时代语境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叙事仍有不少拓展的空间。梳理和评析国内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叙事风貌,为更好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叙事,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提供路径借鉴和方法论启示。

一、源起论叙事

从制度源起角度进行探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形成是源起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历史实践等。以源起的正统性、合法性、客观性等确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新的社会形态的优势所在。

(一)理论源起: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理论源起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创造性的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制度层面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实现形式。[2]从《哥达纲领批判》文本释义出发,政治原则上的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经济原则上的按劳分配、社会原则上的公平正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最重要的原则,是确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科学性的重要理论依据。[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文化上坚持文化自信、外交上坚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体现了其制度构建的理论逻辑起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优越性。[4]作为一种结合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基本制度与一整套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的集合体,是一种高于资本主义制度同时区别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制度形态,[5]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断中国化的实证,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视域整合的理论范式,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话语的内在需要。[6]

(二)文化源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优秀文明

文化源起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角度展开论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人类优秀文明中价值理念的规则转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要求的儒家规范与忧患兴邦、追求统一的光荣传统等三个主要方面,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文化支撑。[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形成到确立,从发展到完善,成功塑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社会主义”的,又是“中国特色”的,充分彰显了其内在的合理性与优越性。[8]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基因,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内涵之中,更在制度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呈现。[9]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人类制度文明中的一种制度形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能够坚持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并为推动人类制度文明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10]

(三)实践源起: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实践

实践源起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刻的历史与实践逻辑,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实践中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具有鲜明实践性的制度形态。透过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建构历程,确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在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经验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障。[11]从党的百年历史来看,民主革命时期是制度建构的历史逻辑起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是制度建构的奠基期,改革开放时期是制度建构的成熟与定型期。不同时期的制度建构特征,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制度建构的历史进程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探索的实践过程。[12]可见,作为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进程之中,是由一系列相互嵌套的制度所构成的,具有坚实的历史根基、实践根基的科学制度体系。[13]坚实的历史与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彰显的关键因素,其发展历程就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实践进程,历史的实践发展最终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科学的制度形态。[14]

二、发展论叙事

从制度发展与社会实践发展等方面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历程,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随着自身发展与社会实践发展而不断完善,是一种符合历史大势与发展规律要求的科学的制度形态。

(一)符合制度自身发展需求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进行探讨,认为制度优势得以生成与彰显的关键原因在于制度本身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是内生性演化与自觉性建构的双向互动,具有渐进性变革的客观属性与主体能动作用的主观属性。[15]双向互动确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其本身的优势是系统化的,不同优势之间是相互作用、互为补充的。制度优势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制度自身的本质属性、制度自身的历史底蕴以及制度自身的实践成就。[16]此外,从制度本身产生、发展与完善的内在逻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的统一、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本质与“五大民主”制度特色的统一、是基本制度等的“不变性”与制度变革的“可变性”的统一、是社会差距客观性与实现社会公正必然性的统一。[17]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逻辑,是制度优势得以形成与彰显的关键原因。

(二)符合中国发展境遇转变要求

从中国发展境遇的转变进行探讨,认为制度优势的形成遵循了中国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中国这一特定场域的内在规定。以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境遇为背景,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四个不同阶段所呈现出的长期发展、渐进改革等鲜明特征,确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成是立足于中国国情且是党和人民的主动性创造。[18]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必然因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具体制度以及运行机制也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制度创新,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社会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中国方案”。[19]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转化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道路发展的现实表现与基本保障,并在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完善。[20]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党的领导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等的改革与发展。[21]

(三)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

从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角度展开探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完善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决定的,不受任何人或阶级意志的左右。苏联东欧失败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践并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本身的问题,而是他们背叛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内在合理性,其成功克服了来自资本主义的各类挑战,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历史演进的必然产物。[22]作为一种新型的、具有独特优势和特色的制度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更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模式,它是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未来道路的新探索、新试验。[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两大奇迹”的制度密钥,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了中国方案。[24]

三、功用论叙事

从制度的现实功能作用出发,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应对社会现实问题、解决重大社会挑战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这些作用的发挥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不同层面的优势所在。

(一)社会层面:集中力量应对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显著的优势就是集中社会力量办大事,且是连续办大事。这种制度能够充分调动社会不同群体,集中民意民智民力以克服各类社会挑战。同时能够在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始终呈现出包容创新的发展风格。[25]凝聚优势、动员优势、效率优势以及保障优势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中国在未来能够战胜一切挑战并取得不断胜利的最大政治优势,是中国取得现有的成就的根本原因。[26]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坚持党对疫情防控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疫情防控理念以及集中社会一切力量抗击疫情等方面所具有的鲜明优势。[27]在奋战第一个一百年目标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阶段性胜利。这一历史性社会问题的解决,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内在特殊性,但同时蕴含着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诉求:人民至上的道义性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性。[28]

(二)国家层面:助力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

从国家层面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推动国家发展与提升人民福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摸索建立起来的科学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不断变革与发展表现出显著的制度优势,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现实进程,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呈现出新的强大生命力。[29]同时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以实现以及党长期执政的地位得以不断巩固,立足新的时代背景要以党自身的不断革命推动社会革命的发展从而不断彰显和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30]新中国成立至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制度具有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和长期性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创新力与创造力。[31]也正是因为中国探索出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才创造了人类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和辉煌。[32]

(三)全球层面:探索美好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

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国际作用展开探讨,认为这一制度形态为国际社会不同行为体的制度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拓宽了制度发展的现实路径以及巩固了国际社会的制度多样性。从规范资本逻辑角度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优势,主张不断丰富资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现实内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逻辑对资本逻辑进行引导和规范。[33]从而破除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逻辑的主导性,为国际社会其他行为体的制度发展提供借鉴。从制度多样性视角来看,当前国际社会的经济发展境况不允许出现制度趋同,这无论对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其他类型制度均没有长远益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这一特定场域内所形成的特殊制度形态,其本身的发展与完善对于巩固世界制度多样性、推动国际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4]作为一种新型的制度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优于资本主义制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并为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建设提供有益借鉴。[35]

四、主体论叙事

从人民以及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角度探讨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属性、现实作用与价值追求等,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供主体性确证。

(一)人民主体视角

从人民主体视角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属性与价值取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人民性、始终确保人民主体地位的制度形态,具有显著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在地将“党性”与“人民性”统一起来,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和以人民为中心。[36]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最鲜明的特征,原因在于这一制度体系的实践源起、依靠力量、服务对象等均是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本质属性、价值考量、历史逻辑、现实依托以及未来指向均是人民性。[37]从更深层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视角来看,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制度形态,基本内涵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致力于消灭剥削、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符合人民福祉的制度目标实现。[3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是确保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制度的本质属性,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制度的重要原则。[39]制度与人民的双向互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主体性的鲜明体现,人民群众是制度创新与制度评价的主体,是推动制度完善与发展的主要力量,人民主体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价值取向。[40]制度本质与制度价值取向集中表现在尊重和保障人民主体地位与民主权利、维护和提升人民基本利益与整体福祉。[41]制度本质规定了制度在价值层面上的主张,集中体现在实现共同富裕、保证人民根本利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方面。[42]制度价值取向一方面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另一方面符合中国革命、建设的发展规律,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43]

(二)中国共产党的主体视角

对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论述进行分析和阐释,呈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党的领导人叙事方式。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立足于新中国各领域的制度实践,从具体制度形态中概括出新中国国家制度优势的总体面貌,建构了新中国的制度优势话语。[44]毛泽东的制度探索与建设确立起支撑中国发展的基本制度框架,相较于资本主义制度与当时的苏联制度模式,新制度不仅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且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不断发展和完善。[45]基于改革开放后制度实践与社会发展境况,邓小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首要标准是能够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基本原则是坚持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集中表现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46]此外,从制度比较的理论与实践视角,邓小平集中阐述了社会主义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制度所具有的优势,为有效解决社会主义实践遗留的“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提供了实践探索与理论启示。[47]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围绕习近平关于制度优势的判断与主张展开论述。从整体层面来看,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论述贯穿着制度治理这一统领性的特质,全面制度化的治理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模式。[48]分析习近平在建党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了三个制度先进性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并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制度先进性的根本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不仅在于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明显的制度优势、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更在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9]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和优势的集中体现的基础上,认为习近平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的时代判断,同时强调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50]

五、比较论叙事

从制度的内在规定与现实作用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传统社会主义制度以及民主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反向呈现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

(一)资本主义制度比较视角

通过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比较,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态优越性。“中国之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之制”充分发挥了比较制度优势。不同于西方国家制度的抽象演绎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统一了人民立场的政治性理念和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实践过程,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以及中国化实践品质。[51]总结、看待和把握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要注重比较过程中的全面性和辩证性。[52]全面性是指制度比较要从总体上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和全过程的比较,不能进行片面性的凸显或压制。辩证性是指两种制度不存在绝对的优势与劣势,任何一种制度的优劣都处在相对的不断变化之中。同时,应注重从现实背景和战略目标出发,从“两个大局”的高度去思考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在对两种制度形态进行比较时,要在世界大变局下从理论与实践结合视角去全面、深刻、科学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53]在全球化持续深化背景下,西方的混乱与中国的大治现象背后有着本质区别的中西方国家制度因素。[54]

(二)传统社会主义制度比较视角

考察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发展,在对不同社会主义制度形态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制度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历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区别于经典社会主义制度与传统社会主义制度的新型制度形态,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并为人类制度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55]相较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在意识形态、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反向确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得以不断彰显的依据所在。[56]要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形态是苏联人民在自身的实践探索中确立起来的具有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在基本制度方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在具体制度方面则出现了各类错误。苏联社会主义的制度实践并没有表明社会主义劣于资本主义,只是表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劣于资本主义,只是表明生产力不够发达的社会主义模式劣于资本主义。科学认识和评价“苏联模式”,对正确认识“中国模式”,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般性优势与特殊性优势具有重要意义。[57]

(三)民主社会主义制度比较视角

通过辨析民主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态属性与发展境况,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从制度形态属性角度来看,民主社会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具体形态,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部分改良。民主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否定无产阶级专政,主张世界观和指导思想多元化、主张两党制和多党制。在制度实践中,面临着经济政策失灵、“三高”政策危机、基本价值危机等多种困境。[58]民主社会主义制度并未突破资本主义的框架,仍然是私有制和资本家主导的社会形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体系方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比,制度优势逐渐式微。[59]民主社会主义制度无法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趋同结果,二者之间在本质上是对立的,所谓的制度趋同只能是一种幻想。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民主社会主义制度均有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来看,民主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立的制度形态。[60]

六、评析与展望

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国内学界进行了多角度的阐述,初步形成了制度优势叙事路径群,为在新时代语境下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叙事提供了路径借鉴与方法论启示。整体来看,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更多是在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意涵的同时隐喻地呈现其叙事方式,直接围绕制度优势叙事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同时现有的研究成果尚没有深入地探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生成的内在机理,缺乏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等观照下的制度优势叙事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作了科学的构想,呈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应然优势叙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成、发展与完善的历史进程是在中国这一特定场域的制度优势彰显,是向社会主义制度应然优势的不断迈进。立足于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制度实践,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把握和阐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已经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基于当前的研究概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叙事的阐述应在以下五个方面着力,为新时代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新的理论探索。

其一,深化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涵、内在规定与价值取向的叙事研究。结合时代发展的最新实践要求,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进一步思考社会主义制度概念,根据基本制度统一性与具体制度多样性原理探索更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61]重新阅读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论述,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理论探讨和实践指导。同时,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新的社会形态的制度创新之处及其本质的、独特的、科学的价值取向。要在制度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地“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和“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支撑,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理论根基。[62]

其二,深化社会主义制度价值与中国传统制度价值关系的叙事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国情不断融合与调适的再生形态,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吸收和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与制度经验。中国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自古以来逐步形成了包括朝廷制度等各方面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63]国内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传统制度间关系的研究较多着眼于继承与发展,对如何继承、内在的转化机理、如何发展等深层次的价值问题缺乏应有的探讨和阐释。此外,对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中国传统制度优势之间的异同要加以研究和呈现,以进一步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中国基因”。

其三,加强对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应然与实然关系的叙事研究。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制度所不具备的显著优势,但这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而言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史已经表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会自动表现出来,在不同的时空场域、不同的历史阶段得到彰显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社会主义制度应然优势与实然优势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不应以应然优势简单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也不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实践挫折质疑应然优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从‘应然’到‘实然’必然要经历若干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64]要从制度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角度去客观把握和阐释社会主义制度应然优势与实然优势之间的辩证关系。

其四,加强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进程和趋势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百年历史的比较叙事研究。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一个规律性概念,应在客观规律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得到把握和呈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也是一个比较性概念,应在与资本主义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的比较中得以彰显。“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65]应深刻认识到当前的资本主义制度已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时代的资本主义制度,要在把握资本主义制度最新形态的基础上加强两种制度间的比较。此外,要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制度百年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要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彰显比较优势。

其五,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世界意义的叙事研究。随着中国自身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面对国际社会未来发展不稳定因素的增多以及自身国际角色重要性的不断提高,中国有责任就制度的“中国特色”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以形成可复制、可分享的共同经验而得到普遍认可。[66]习近平指出,“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67]使富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形态对不同国际行为体的制度变革以及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制度方案起到更为有效的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优势特色制度
特色种植促增收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画与话
某些单位的制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