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苏区共青团工作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2021-12-28刘一博张兆涵
刘一博 张兆涵 刘 涵
在中国的苏维埃运动中,川陕苏区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疆域”,取得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政权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同时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干部。当地青年踊跃支持与参与革命,成为一支推动革命蓬勃发展的生力军。川陕省委领导下的共青团组织在动员、组织、教育青年群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今天开展共青团的工作提供了鲜活的历史经验。
一、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共青团的政治属性
政治性是共青团的灵魂,是第一位的。川陕苏区在共青团工作中重视加强党的领导,由党委全面部署并指导团的工作。注重增强共青团的政治属性,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启发青年的政治觉悟和革命斗志,为党组织培养了一批忠诚的后备军和得力助手。
1. 重视加强党对共青团的领导,健全团的工作格局。中共川陕省委始终将共青团的工作置于党的领导下,并号召党员深入青年,积极指导共青团工作,充分发挥青年群体在革命中的作用。1933 年2 月,中共川陕省第一次党代会《关于组织问题的决议》中要求必须加强团的建设,发挥团组织在各项斗争中的作用[1]44。中共川陕省委将党和团组织的建设统一规划部署,大力发展党、团组织,在1933 年的“红五月”工作中,规定了各县应发展的党团员数量,明确要求“红五月中团要发展团员一万人,建立团独立的支部生活”[1]51。是年6 月,川陕省第二次党代会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加强青年团的领导,建立青年团的独立组织系统和独立工作”,并“大大吸收积极劳动的青年入团”,提出了加紧建设少先队和童子团、加强团员的共产主义教育和培养大批青年干部的具体任务[1]95。随后,川陕省第一次团员代表大会在通江召开,热烈地讨论关于青年的各项工作。
2.高度重视并多渠道开展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川陕省委将“巩固团在广大青年无产阶级的领导”视为发挥劳动青年斗争力量的基础[1]99。为了充分发挥共青团造就坚定革命者的职能,1933 年8 月,川陕省党委、团委联合发布《“九一”国际青年节决议》,将“提高青年的政治文化水准”[1]129列为重要的政治任务。
川陕苏区重视阐发“共产主义”“阶级斗争”等政治概念,并通过丰富渠道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军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还编印了《红军须知》《红色战士必读》等读本,在彭杨军事学校中,指导青年士兵学习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党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政治工作基础的学习,使青年更好地适应革命的要求。其次是普遍的学校教育。广泛设置的列宁学校根据“社会化、政治化、劳动化和实际化”的原则编写教材,在内容上主要围绕拥护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揭露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剥削等方面,启发青少年的阶级意识与阶级觉悟,语言押韵,通俗易懂,便于识记。除学校教育外,文艺、标语、歌谣等方式也被普遍采用。特别是留存至今的独具特色的岩壁石刻,如“共产党是工农群众的政党”“苏维埃是无产阶级的政权”等内容充满政治引领的色彩,同时也带着乡土气息,如“硬要把刘湘邓锡侯杨森等棒老二消灭得一干二净穷人才得安生”等乡俗俚语,朗朗上口,便于记忆。青年们还结合生活境遇进行歌谣创作,有“一人唱过万人传”的《共青团员歌》和《青年士兵歌》等。多种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使青年随时沉浸在政治引领的环境中,逐渐了解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主张,并树立起革命的勇气。
这些做法启示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是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的根本要求。第一,各级党委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加强对团的工作的领导。共青团组织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把自己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贯彻党的意志和主张,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夯实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第二,要把对青年的思想引领作为团的核心任务,把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提高共青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关键,筑牢共青团坚定的政治底色。第三,要结合时代特点和青年需要,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把旗帜鲜明的价值导向、多种渠道同时发力的组织优势和润物无声的引领技巧结合起来,提高青年的思想政治水平。
二、坚持从严治团,确保共青团的纯洁有力
保持和增强先进性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川陕苏区共青团为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特别重视加强团的自身建设,从严对团的干部和青年团员加强管理与教育,保证共青团组织的纯洁有力。
1.纯洁团组织,提高团员和团干部质量。共青团员必须是“最觉悟、最勇敢、最努力的分子才行”[2]1198-1199。川陕苏区对申请入团的青年实行严格审查,高度重视考察精神品质和革命立场并有严格的介绍人制度,团员申请入团需2 至3 名入团介绍人;在体现团员是党的“后备军”方面,规定“青年团团员年满22 岁之后,符合入党条件就可以直接转正为党员”[3]374。同时,大胆提拔工农出身的青工干部到领导机关工作,如担任巡视员并给予适当的训练,进一步补充党的干部队伍[4]238。通过一系列措施,川陕苏区共青团的质量和素质得到基本的保障,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一大批“最觉悟、最勇敢、最努力的分子,革命的战士,无产阶级的战斗员”[2]1199。
2.纯洁工作作风,反对脱离青年的官僚主义。团川陕省委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要求团的干部和团员“实行面向群众,不要老大。与青年群众打成一片,生活要无产阶级化”[5]650,严肃批评违背群众工作方法、官僚风气严重的地方团组织,主张将“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作为实际考核团工作的指标,详细了解团的下层组织的实际状况,以纠正机会主义和官僚主义[1]106。1935 年12 月,共青团的各县委书记联席会批评了团干部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规定“上下级建立密切关系,上级指示的工作,下级绝对执行,下级对上级有意见可以提出意见” 。川陕共青团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褒扬先进,鞭策后进。如在团省委机关报《少年先锋》中,就记载了批评团省委干部丁选达“不站在群众的面前去领导发展组织,马马虎虎”的错误作风的事例,同时要求“将这个同志的错误说出来,教育全体工作人员”[6]148。
3.严明团的纪律,注重监察和及时处分。川陕苏区坚持对团组织及其工作的监督,以严明的纪律大力整顿团内问题。共青团注重“选择工作积极、政治上坚定的,能做到别人模范的分子来成立突击队”,并“用各种方法检查各部门、各个人的工作成绩及对团的忠实与否”[1]226。上级团组织经常开展对下级组织的督察。1933年12 月,川陕团省委在对赤北县、红江县团的建设工作进行督察后,指出团组织基础不明、肃反工作不深入、在青年中没有引领作用等六项问题。除了对工作的监督外,川陕苏区还重视对团员的监督,及时处理违纪问题,把不合格的团员清理出去。1933 年,团省委检查赤北等县工作后,要求将“不做工作、消极怠工、浪漫腐化、松纪”[1]177-178的团员清除出团的组织。是年11 月23日,《共产党》第20 期登载了一则开除团员的公告:一名出身地主家庭的团员李洁清,隐瞒阶级成分入团后,却公开提出反动口号、鼓吹白区的生活好,并且拒不接受教育,态度消极,决定将她开除。此外,张本益、彭星富也是当时被开除团籍的“极坏分子”[7]1595-1596。
4.“团员军事化”,提高服务革命战争需要的能力。为应对战争的需要,“团员军事化”就成为必然要求。1933 年,时任川陕省委宣传部长的刘瑞龙发表《实行党团员军事化》,指出通过鼓舞“党员、团员都要拿起武器,学习军事”,实现“青年军事化”[2]924-925,发挥团员在作战中的引领作用。次年,川陕省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对青年军事化的问题作了进一步说明,要求“团员要武装起来,实行军事化,做全体青年群众的模范”[1]226。在川陕省委的指导下,团员军事化的训练日程和军事教育科目严整紧凑,“练习使用武器,利用地形地物,班排连的战斗,瞄准射击,游击战术”,“练习使用各种新式武器,耍刀、枪、矛子,玩大刀,打拳”,并注重激励士兵的斗争情绪。高强度的军事化训练锻造出一批意志坚强、体魄健康的青年战士。徐向前元帅对此予以肯定,他认为苏区实现了“全民军事化”,这是“前线和后方一体化的血脉”[8]278。“团员军事化”提高了共青团服务当时革命战争需要的能力。
这些做法启示我们,共青团工作必须把保持和增强先进性作为重要着力点,将从严治团当作一项久久为功的长期事业持续推进。一是严格入团标准,确保将政治合格作为选拔团员的第一要素,全面考察申请人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控制团青比例,不断提升团员发展质量。二是加强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坚决反对机关化、行政化,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面,重点向社会上青年聚集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自由职业者等群体延伸组织体系。团员特别是团干部要改进工作作风,走出高楼大院,坚持面向基层。三是严格按照团章规定,从制度上加强对团员的纪律约束。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对团员中出现的不符合团的先进性的问题进行教育,及时将确实不符合标准的团员清理出去。四是加强团员和团干部的培养锻炼。通过举办培训班、参加社会实践等形式,锻炼团员和团干部处理复杂局面、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各种能力,克服“本领恐慌”。
三、关照青年成长需求,坚实共青团的群众基础
群众性是共青团的根本特点。川陕共青团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切实关注青年各方面的需求,从解决青年物质生活问题、满足青年学习知识需求、为青年提供社会交往和政治参与平台等多方面着手,树立起青年对团的信仰,使团在青年中的群众基础日益巩固起来。
1.解决物质生活问题,维护青年的特殊权益。红军入川前,川陕边地区青年无论务农、做工或是在军阀部队当兵,普遍过着饥寒交迫、毫无尊严的生活。农村女青年生活境遇更为悲惨,据当过童养媳的巴中女红军王文珍讲述,“每天从早到晚,凶狠的婆婆吆喝着我,有干不完的事……如稍微不遂婆婆的心,轻则痛骂,重则毒打”[9]19。川陕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保障青年男女的各种法案、条例逐渐健全,1933 年由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翻印、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石刻的《中华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劳动法令》[6]59推广实施。“实行青工六小时制度,增加青工童工工资,取消从前师父对学徒的剥削制度,青年工人不做重活”[1]99等规定在川陕苏区普遍得到落实。朗朗上口的石刻标语如“穷苦青年解放万岁”“实行青工六小时,童工四小时工作制”[6]137-138,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使青年政策深入人心。在“雇主店东及师傅不得打骂及虐待青年工农”“规定青年工农最低限度的工资” 等具体条例下,青年工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生活状况也得到很大的改观。共青团在保障青年权益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使他们能在保护切身利益上来努力奋斗到底”[5]621。
2.满足青年学习文化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川陕苏区文化教育落后,群众普遍文化程度很低,青年多处于文盲状态,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认识。1933 年夏,中共川陕省委将教育问题列为共青团的中心工作之一,作出“建立和扩大对劳动青年的文化教育工作,设立俱乐部、唱歌班、读报班、识字班以及青年妇女的缝纫班”[1]99-101的指示,为了更好地普及教育,在各个区、乡甚至村都设立了列宁学校。川陕团省委号召穷苦青年加紧学习竞赛,经常召开群众大会,宣传识字、反迷信等工作。各级团组织积极落实省委决议,指导建立读书会、俱乐部,出版反映青少年斗争的《少年先锋》《赤色儿童》等刊物,同时通过石刻标语、晚会、读报等多种形式开展文化教育和政治动员,丰富青年文化生活。文化教育还适应川陕苏区青少年生存环境,“从斗争中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军事技术”[6]147,编写了《童子团站岗读本》《革命三字经》《消灭刘湘三字经》作为列宁学校的教材。这些读本采用川北方言编写,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穷人们,快觉醒,团结起,来革命”,许许多多青年人告别了文盲状态,具备了参与革命工作的文化素质。
3.为青年提供社会交往和政治参与的平台。川陕边青年在革命前几乎毫无社会活动,更从未获得政治参与的权利。共青团将青年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社会交往的平台,更为他们提供了参与政治生活的可能。共青团重视发挥其组织系统的力量,要求“将各地各种团体组织健强起来;青工小组、贫农团、少先队、童子团将从上而下的组织起来,以便加强各部分的领导”[1]189。县级共青团普遍成立团校,开展集体性授课和实践活动。共青团及其指导的少先队、童子团等,将绝大多数劳苦青少年组织起来,开展日常的文化学习、体育运动、出操训练和一些站岗放哨、反封建迷信等工作,同时也使青年在苏维埃选举等政治生活中活跃起来。此外,川陕苏区共青团还重视川北地区的藏族青年,要求必须“设法找到这些弱小民族的青年介绍入团”[4]647,并领导他们的斗争。共青团为青年提供了社会交往与政治参与的平台,青年在组织起来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严与愉快,塑造了青年间牢不可破的革命友谊,他们普遍对团组织产生了很高的向往。正如《少年先锋》指出,红军的胜利使其在青年中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各县劳动青年群众都认清了只有自动参加少年先锋团消灭刘湘,才能保障一切利益,……人数列后:长胜县四十九人;仪陇县六十三人;巴中县四十八人;恩阳县七十二人”,总共约有二百三十余名川陕青年加入共青团。《共产党》也记载了广元青年在1933 年“十月革命节”踊跃参加革命的情形。
这些做法启示我们,共青团要切实回应青年成长成才的真实需求,同时为他们搭建建功立业的平台、创造服务社会的机会。一是把青年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发挥组织优势,调动社会资源,千方百计为青年排忧解难,努力做青年的贴心人。二是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服务青年发展上,把解决现实问题与规划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为青年成长成才创造条件,把蕴藏在青年身上的能量和活力激发出来。三是重视发挥共青团在创新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重要职能,积极引导青年参与社会治理,使青年在政治参与中锻炼提高政治意识和工作能力,切实发挥人民民主的主体性地位。
四、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发挥共青团的担当作为
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归根到底体现在团的作为,体现在青年在团的领导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所作的实际贡献。川陕共青团响应党的号召,听从党的指挥,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为苏维埃运动在川陕苏区的深入开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开展扩红运动,号召青年参加主力红军。不间断的武装斗争是苏维埃运动的显著特征。川陕共青团始终将组织动员青年参军参战作为核心任务,各级团组织曾发动过“青年扩红突击月”“扩红竞赛”等活动。为充分响应党“号召广大劳动青年到红军中去,猛烈扩大红军”的要求,川陕团省委认识到自身“要负重大的责任……要输送最好的团员到红军中去加强红军中的领导力量”[1]99-101。共青团充分发挥对工农青年的引领作用,青年们“继续不断的、凶猛的参加红军和地方武装,个个穷人的青年都武装起来”[1]225,在生死攸关的万源保卫战中,青年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刘瑞龙回忆当时战争的情景:“雇工会、贫农团、青年团、妇女会、赤卫军、少先队、儿童团普遍建立起来,把农村原来一盘散沙的农民组成为坚强的、有组织的、建设新生活的革命力量”[10]48,万源保卫战获得空前大捷。在扩红运动中,涌现出一批表现积极的青年团员,如赤江四区的杨国辉同志,“他一个人发动了二十一个穷苦青年群众与他本人一起领导热烈的参加红军”[6]152;团员发挥模范作用率先参军,涌现出许多模范,1933 年在巴中建立了约三千人的少先师,全部由团省委动员组织,并整体加入红军。
2.做好战争支援与后勤保障等工作。红军入川后,作战频繁,经济建设和物资保障压力巨大。长期的革命战争需要苏区群众的无私支援和后勤保障。共青团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广泛动员青年开展战争动员,帮助红军搬运粮食、挖掘战壕、运输物资、缝补军装。在反“六路围攻”中,各地团组织动员“集中两万担粮食,准备一切物质供给红军,多多准备食盐。造火药、刀矛、土炮去骚扰敌人的后方”[1]189,在共青团领导下,大量青年参加担架队、运输队,保障了战争后勤补给。共青团还动员少先队、童子团开展“青年礼拜六”,替红军家属耕种,集中物资拥护红军[1]337。广大青年围绕支援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使军民一致的人民战争发挥出巨大的威力。
3.推进土地革命和各项建设事业。开展土地革命和各项建设事业,是中共以苏维埃运动改造社会的题中之义。川陕苏区将“发动广大劳动青年参加苏维埃工作”作为共青团的中心任务之一,强调青年参与苏维埃建设的重要性,“劳动青年为了保护整个阶级和自己的切身利益,就要选派自己的代表参加苏维埃政权”。共青团在落实苏维埃法令、参加苏维埃选举、协助苏维埃经济建设等方面十分活跃,引领青年投身创建新社会的工作。1933 年夏,川陕省委决定“青年团必须领导广大劳动青年积极参加坚决为苏维埃的土地法令而斗争”,“劳动青年同样要成为分配土地的积极参加者”[1]99-101。在农业生产中,青年组成突击队、代耕队等,帮助红军家属和贫雇农耕种。川陕苏区团的“四大”决定“穷苦青年要参加经济建设,各地多多开设工厂和锅厂、碗厂、纸厂、钢铁厂、煤厂等等,……并要多多积股成立青年合作社,开展合作社运动,改善青年生活,广大的宣传青年群众要努力参加生产、学艺”[1]367。当时的《少年先锋》报,普遍记载了青年投身苏维埃建设的英姿。
这些做法启示我们,围绕中心才能找准方向,服务大局才能体现价值。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是共青团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的舞台。共青团的工作必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主线,找准工作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引领广大青年群众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文化发展大舞台、社会建设新领域、科技创新最前沿、重点项目第一线、基层实践大熔炉,深入开展群众性劳动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切实发挥好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历史性贡献。
川陕苏区的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团结组织广大青年围绕革命任务积极开展工作,培养了大批政治坚定、精神昂扬、素质过硬的革命者,为苏维埃运动的蓬勃发展作出了历史的贡献,留下了深刻生动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新时代开展党的群团工作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始终坚持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历史经验与鲜活的时代实践联系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广大青年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斗争中贡献时代青年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