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赋能视域下鲁绣的档案式保护研究

2021-12-28张文政任松芹

兰台世界 2021年1期
关键词:刺绣文化遗产数据库

张文政 任松芹

鲁绣即山东民间刺绣,是我国最古老的绣种之一。它以针为笔,绣线采用双合股不破劈的衣线,反复绣缀的工艺增加了衣物的耐用度,精美牢固的图案具有较高的艺术装饰和观赏价值。色彩明快浓丽,对比强烈,针法粗细相间,艳丽不失质朴,粗犷中见精微,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2006 年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刺绣在中国流传几千年,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手工艺之一, 体现了精湛的技术水平和艺术审美价值,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鲁绣是中国刺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又将人们的精神生活引向一个更广阔的艺术天地。保护和传承鲁绣,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遗产也保留有历史生命,是人类遗留下来并流传至今的文化财富,是最原始、最真实的社会记忆。全方位收集、整理和保管鲁绣档案,可以为保护与传承鲁绣提供翔实的历史资料。数字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档案资源的采集、保存、展示与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对于鲁绣档案而言,文化与科技的碰撞与融合,不仅仅是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展示,更能让古老的鲁绣艺术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将祖先留给我们的“非遗记忆”活态传承下去。

一、鲁绣的历史传承和发展现状

鲁绣的兴起,源于古代山东地区发达的丝织业,春秋时期逐渐从上层社会发展至民间,并开始在齐鲁大地兴盛,发展过程中受山东独特的区域环境、地域文化和纺织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文化和工艺内涵不断丰富拓展。清朝时期,鲁绣与西方刺绣和抽纱工艺相结合,在针法和艺术风格上都有所突破,为鲁绣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现代以来,鲁绣引入了机器刺绣,尤以济南和威海地区的发丝绣为代表,其构图简洁,色彩优雅,针法多变,济南发丝绣、威海满工扣锁、烟台绒绣、潍坊刺绣、即墨花边都是鲁绣的优秀代表。

鲁绣的工艺特点是以针为画笔、以线为颜色,属于民间美术范畴,其绣品既实用,又具备装饰作用,体现了刺绣手艺人对生活、生命及大自然独特的感受和理解。鲁绣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以文化精神性为存在前提的,是齐鲁文化和山东民俗的重要载体。在历史发展演变中,鲁绣工艺不断创新,伴随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精湛的工艺水平,诠释不同时期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是研究鲁绣产业发展史和社会民俗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鲁绣的生存状况堪忧。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加速,人们的现代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从事鲁绣的民间艺人越来越少,公众缺乏非遗保护意识,鲁绣传统技艺面临濒临消逝的境遇。如果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那么属于我们的社会记忆或许会同那些已经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二、鲁绣档案式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

非遗档案是指与非遗活动相关且具有保存价值,以各种载体存在的档案资料,包括非遗实物、文件资料、传承人材料等,多通过文字记载、口述录音、影像等方式体现。档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形的依托。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进入“后申遗”时代,工作重心由申报转移到有效地保护与传承,而作为活态的文化,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要在建立健全档案材料基础上,运用传统或现代技术手段,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根据保护媒介不同,非遗保护分为生产式保护、博物馆式陈列保护和档案式保护。档案式保护是指采用档案管理理念和方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传承人及能够反映非遗管理、传承与保护的原始材料,进行搜集、整理、记录、鉴定、分类、保管和利用。与生产式保护相比,档案式保护是一种静态保护,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固化为有形的档案,可以更好地认识、利用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使其产生经济、学术和社会效益,以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

鲁绣档案主要包括历朝历代民间刺绣文物、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各式各样材料、当代代表性刺绣作品、鲁绣研发产品、鲁绣传承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刺绣技法的演示录像等等,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类:一是实物类,即民间收集的代表性作品、历代民间刺绣文物等鲁绣刺绣作品。二是资料类,即纸质文献、口述录音、影像资料等,包括出版发表相关文献资料,探访传承人访谈的录音、录像,以及举办鲁绣传承活动形成的照片、视频和获得的奖项证书等等。三是代表性传承人相关资料,包括传承人的基本情况、传承谱系及传承人代表性绣品。这一部分属于个人的材料,需要单独进行档案管理。

鲁绣的档案资料多来源于民间,来自传承人及其生活环境,需要专门公益性机构和档案管理部门收集和集中整理。山东省博物馆和山东省文化馆承载了这部分功能。2009 年,山东省博物馆将多年来从山东各地收集的近2000 件鲁绣作品和原济南刺绣厂保存50 多年的鲁绣档案资料进行保存,使其免受自然环境和社会人为因素的破坏。同时,馆内成立了鲁绣研究中心,主任宋爱华原来是济南刺绣厂的技术人员,负责济南鲁绣产品开发和相关技术资料的整理与保存工作。2010 年,山东省博物馆对收集到的代表性刺绣作品进行收录整理,集中选择了近200 件绣品,通过文物出版社出版《山东省博物馆藏鲁绣精粹》一书。该书将鲁绣分为发丝绣、机绣、绘画与手绣结合、传统手绣四部分,以挂屏、服饰、靠垫等为主要表现形式,为鉴赏鲁绣作品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源。山东省博物馆开设有免费教学培训班,邀请传承人进行授课,从创建至今免费培训学员300 多名。山东省文化馆一楼展厅集中展示山东地区的各式各样刺绣类作品,包括服饰和工艺美术作品,既有云肩、肚兜、鞋帽、鞋垫、荷包、手帕等实用绣,又有人物、风景、动物等装饰画绣,展厅同时设有传承人现场演示的小隔间。

三、数字赋能与鲁绣档案式保护

数字赋能(Digital empowerment)是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工具运用背景下,档案工作者主动识别、采集、整合所需要的数字资源,并调动主观能动性展开创造性服务的过程[1]80。数字赋能视域下的非遗档案保护,更能推进档案回归公众服务。维也纳的博物馆收藏各种独特的东西,比如鞋垫,卖电车票、糖果的小屋子。冯骥才认为,这些都是档案,不仅包括纸质的,或者数据库,活的东西也是档案,甚至活的空间也是档案[2]27。

由于鲁绣档案载体形式多样,既有大量刺绣实物,又有各类纸质文字材料、图片、影像记录等,仅沿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不能满足鲁绣传承和发展的需要,要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3]49。近年来,数字技术助力人文科学研究的趋势日趋加强,从电子商务、数字档案馆到智慧城市,将数字化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起来,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思路。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就是明天的非遗档案,非遗档案的文化记忆功能,需要下沉到活态的文化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数字化技术在非遗建档、非遗文化传播中有着明显的优势。借助数字化方式对鲁绣档案资源进行保护,既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建立新的档案,又能优化之前保存的档案,让更多不同地区的人们借助网络直观地了解鲁绣,使群众自觉地投入到鲁绣的保护活动中,改善鲁绣生存的社会环境,实现鲁绣档案的活态传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深远。

四、数字赋能推进鲁绣档案式保护路径选择

1.建立鲁绣档案专题数据库。利用数字技术赋能鲁绣保护,首先要建立数据库系统,做好鲁绣数字化资源的分类、记录、归档、存储、检索工作。将鲁绣申报非遗项目的相关资料、鲁绣作品实物、非遗传承人采访音频视频、民俗活动中刺绣技艺表演视频、史料文献等档案信息资源,进行高效、合理的数字化转化工作,并进行分类、信息存储和相关资源检索方面的管理,发挥数字技术在信息收集、存储等方面的优势,不但便于日后的检索、查阅、浏览,也能有效避免纸质资料的破损和遗失。

鲁绣档案专题数据库的主体,包括记录鲁绣传承发展形成的文字、图片、视频和相关的实物等。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图片取样,相关电子版扫描,将鲁绣有关的针法、影像、图片进行数字化扫描采集,数据库管理员进行双向管理,在图片质量与像素格式上严格把关。鲁绣技法丰富,许多技法已经失传,在重新整理挖掘的过程中,人们通过档案回忆和重构起曾经的辉煌,同时也增加了档案管理者的效能感和使命感。

鲁绣专家数据库也是鲁绣档案专题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数据库以鲁绣传承人和专家学者为主体。对于绣品,公众或多或少都有所接触,但相关领域的专家及鲁绣传承人却鲜为人知。鲁绣专家数据库的建立,既是对鲁绣产业作贡献人群的认可和肯定,又能对鲁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起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推动鲁绣保护与传承。专家学者以理论研究为主,数据库录入专家的个人简介、主要学术观点、鲁绣研究成果(论文或专著),最终形成鲁绣科研成果体系,如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于海广教授;专家库的另一类是在刺绣实践方面作出贡献的鲁绣传承人,包括传承人的简介、与鲁绣的渊源、代表作品及表演视频、宣传推介鲁绣开展的活动、刺绣作品获得奖项等相关介绍,如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徐秀玲、济南鲁绣传承人戎玉蕊、文登鲁绣传承人田世科等。

鲁绣档案专题数据库,可以整合省内济南、潍坊、烟台、威海代表性档案资源,实现数据共享,不局限地域和时间,以高效、直观、生动、丰富的形态呈现给信息利用者,推动鲁绣的数字共享和广泛传播。如甘肃“花儿”非遗档案数据库,以图、文、声、像四种信息类型为载体,设有多种档案专题数据库,其层次丰富、类型多样的非遗档案信息资源及服务使“花儿”成功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100。

2.创设鲁绣虚拟展示与发布平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指出,“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传统工艺企业,建设传统工艺展示、传习场所和公共服务平台,举办传统工艺的宣传、培训、研讨和交流合作等”[4]1。综合性非遗网站,如“国家数字文化网”“国家公共文化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山东省非物质文化中心”等,内容涵盖了文化资讯、政策、非遗传习课堂、非遗名录、非遗传承人、网上展厅等,关于鲁绣的资源种类较少,笔者在“山东省非物质文化中心”网站搜索“鲁绣”,只有两篇鲁绣的相关资讯。

鲁绣数据库是平台创设的基础和前提,将纸质档案电子化处理,数据库中鲁绣的作品、传承人、民俗活动、社会资讯、鲁绣技法、针法和图案等信息,都可以创设鲁绣虚拟展示与发布平台,通过互联网传递展示鲁绣。平台通过文字介绍、静态图片展览、三维动画、虚拟技术,更加全面、生动、逼真地展示鲁绣艺术,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逼真地模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场景,从而使鲁绣艺术脱离时空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真正成为全人类可以“拥有”的文化遗产。除了发布信息,虚拟展示平台可以设置虚拟交互区,浏览者可以通过互动操作,模拟制作并输出鲁绣作品,在虚拟空间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从中领略鲁绣的魅力。

3.借助新媒体,促进鲁绣的数字化传播。新媒体影响力大,信息发布速度快,在传播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根据鲁绣的工艺与文化特点,可以选择开发移动端APP 和微信、微博公众号,利用新媒体公布鲁绣档案信息,做好鲁绣保护和数字化传播工作。

例如,南京市档案局的微信公众号“南京档案”,设置印象南京、档案与我、档案服务三大栏目,公布的档案涉及当地的民风民俗、历史沿革、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展览等方方面面,通过新旧图片对比、人物口述,展示了南京的城市记忆。北京故宫博物院“微故宫”出品了系列APP,胤禛美人图、皇帝的一天、韩熙载夜宴图等APP 的开发,满足了人们足不出户就了解故宫历史文化的需求,“韩熙载夜宴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融入其中,浏览者可以通过手机体验中国音乐活化石南音的独特魄力。

让这些新媒体社交平台成为传播鲁绣档案新的“突破口”,定期推出鲁绣工艺档案以及档案背后的故事,分享鲁绣传承人的平常工作,发布鲁绣档案新话题,让广大网友参与讨论,通过互动环节拉近鲁绣与公众的距离,揭开鲁绣档案神秘的“面纱”,让更多人了解鲁绣档案,增强利用档案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观念和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数字赋能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鲁绣档案资源,使鲁绣的保护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一种技术变革,更是一种文化变革。数字化技术激活了刺绣文化的更多信息和数据,这些信息和数据又赋予鲁绣文化新的内容,人们通过数字和网络对鲁绣有了新认识,必将对鲁绣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刺绣文化遗产数据库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清新唯美的刺绣
Tough Nut to Crack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