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硕士研究生心理资本潜在剖面分析及与情绪幸福感的关系
2021-12-28张艺琳董晓雨叶艺范秀珍
张艺琳,董晓雨,叶艺,范秀珍
(山东大学 护理与康复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2)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1],护理硕士研究生(以下称护理研究生)作为未来护理工作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状况逐渐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2]。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关系模型认为,心理素质(内在机制)和心理状态(外显行为)是两个相互关联的层级,内在机制会决定外显行为[3]。心理资本是一种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核心心理素质[4],属于内在机制。情绪幸福感是指个体对生活事件做出的情感反应,分为积极情感体验和消极情感体验[5],属于外显行为。目前关于心理资本的分类尚无统一标准,以往研究仅根据量表得分或表现特点划分心理资本[6],忽视了个体间的差异,且由于认知水平不同,个体心理资本结构亦不完全一致[7]。综上,本研究基于潜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LPA)探究不同类别心理资本的护理研究生情绪幸福感方面的差异,旨在为护理教育者进一步开发和提升护理研究生心理资本、提高其情绪幸福感提供参考和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1年2-4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山东省具有护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的6所院校的294名护理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1)全日制在读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2)自愿参加本研究并获得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出国交流者;(2)休学者。共抽取符合标准的护理研究生309名,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纳入294名。294名护理研究生年龄22~30岁,平均为(24.37±1.49)岁;男生15名(5.10%)、女生279名(94.90%);学位类型:学术型157名(53.4%)、专业型(46.6%);学校类型:双一流高校114名(38.77%)、普通高校180名(61.23%)。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一般资料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用于调查护理研究生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家庭居住地、是否为独生子女、个人可支配收入、本科学校类型、硕士学校及学位类型等。(2)积极心理资本问卷(th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estionnaire, PPQ):由张阔等[8]编制而成,用于评估护理研究生的心理资本。该量表包括自我效能(7个条目)、韧性(7个条目)、希望(6个条目)和乐观(6个条目)等 4个维度,共26个条目。采用Likert 7级评分,1分代表“完全不符合”,7分代表“完全符合”。总分为26~182分。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94。(3)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the 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 PANAS):由Watson等[9]编制,邱林等[10]修订为中文版,用于测量护理研究生的情绪幸福感。修订后版本采用Likert 5级评分,1分代表“非常轻微或根本没有”,5分代表“非常强烈”。积极情感体验和消极情感体验的描述词各9个,情绪幸福感得分为积极情感得分减去消极情感得分的差值,差值越大,情绪幸福感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55。
1.2.2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前征得被试者的知情同意,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解释本研究并指导问卷填写,问卷填写完毕后现场核查问卷。数据采用Epidate 3.1软件双人录入,严格把控问卷录入环节,按照10%~20%的比例对问卷进行随机抽查、核对。
2 结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子法[12]检验共同方法偏差。结果表明,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10个,最大因子方差解释的变异量为25.64%,小于临界值40%,提示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2.2 护理研究生心理资本的潜在类别
2.2.1 护理研究生心理资本潜在剖面分析 基于心理资本的4个维度进行潜在剖面分析。从潜在类别数目为1开始逐渐增加类别数目,依次建立1~4个潜在类别。模型拟合指标见表1,随着类别数目的增加,AIC、BIC和aBIC的数值逐渐减小。当保留3个潜在类别时,Entropy值最大,且LMR和BLRT两个指标的P值均有统计学意义;当保留4个潜在类别时,虽然AIC、BIC、aBIC值最小,但模型无统计学意义。因此,选择3个类别模型为护理研究生心理资本的最优分类结果。
表1 护理研究生心理资本的潜在剖面模型拟合指标(N=294)
2.2.2 护理研究生心理资本潜在类别特点及命名 护理研究生心理资本的3个潜在类别在4个维度上得分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类别1心理资本水平最高,因此命名为富裕型。类别2位于整体得分的中间水平,故命名为中等型。类别3在心理资本各维度的得分最低,说明该类型护理研究生的心理资本水平不足,将其命名为贫乏型。3个类别护理研究生的心理资本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见表2。
表2 不同类别护理研究生心理资本得分情况(N=294,分,
2.2.3 护理研究生心理资本不同潜在类别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比较 心理资本不同潜在类别护理研究生在社会人口学特征间的比较显示,个人可支配收入(F=16.726,P=0.002)和有无工作经验(F=6.772,P=0.029)在3个类别分布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社会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性别、民族、本科学校类型、硕士学校类型、学位类型、家庭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使用卡方分割多重比较发现,心理资本为富裕型的护理研究生中,收大于支、有工作经验者分布相对较多;心理资本为贫乏型的护理研究生中,收不抵支、无工作经验者分布相对较多。
2.3 护理研究生心理资本潜在类别与情绪幸福感的关系
2.3.1 护理研究生情绪幸福感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发现,社会人口学资料中,护理研究生情绪幸福感在本科学校类型、个人可支配收入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015,P=0.045;F=3.147,P=0.044)。心理资本不同类别护理研究生的情绪幸福感及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不同心理资本类别研究生情绪幸福感及各维度得分差异(N=294)
2.3.2 护理研究生情绪幸福感的多因素分析 以情绪幸福感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层线性回归分析,本科学校类型和个人可支配收入进入第1层,心理资本潜在类别进入第2层,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0,说明各变量间不存在明显的共线性。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心理资本潜在类别对护理研究生情绪幸福感影响显著(△R2=0.189,P<0.001)。
表4 心理资本类别对护理研究生情绪幸福感的多层线性回归分析结果(N==294)
3 讨论
3.1 护理研究生心理资本的潜在类别 本研究基于LPA对护理研究生心理资本进行特征分类,LPA将反应相似的个体归为同一类别,这样可保证各类别内部差异最小,类别之间差异最大。同时LPA通过条目作答模式判断各类别的潜在特点,还可了解各类别在群体中的人数比例[13]。该方法从以个体为中心的角度更好地审视研究对象,更直观地展现出群体的异质性[14]。与以变量为中心的方法相比,LPA对心理资本的分类更有优势。
3.1.1 护理研究生心理资本潜在类别特征 本研究潜在剖面分析结果表明,护理研究生心理资本可分为3个类别:富裕型、中等型和贫乏型。其中,近60%护理研究生心理资本类别属于中等型,贫乏型人数最少,这一结果表明,虽然护理研究生面临科研、职业发展等压力,但其整体心理资本处于中等水平,与以往研究[15]结果一致。值得关注的是,贫乏型的护理研究生,在自我效能感、韧性、乐观和希望4个维度的得分均低于富裕型和中等型,这提示护理教育者针对护理研究生心理资本各类型的特点,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韧性、乐观和希望以提升贫乏型的护理研究生心理资本水平。
3.1.2 护理研究生心理资本潜在类别与社会人口学特征 结果表明,护理研究生心理资本潜在类别在个人可支配收入和有无工作经验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首先,个人可支配收入高者在富裕型中分布较多,这与鞠蕾[16]的研究结果一致。个人可支配收入高的研究生有更多的资源发展心理资本的要素,因此个人可支配收入高的研究生心理资本水平也更高。同时,本研究发现,有工作经验者在富裕型中分布相对较多,这可能是因为护理研究生在社会工作、兼职和见习经历中锻炼了人际沟通、解决问题等能力,因而心理资本水平也相对较高。因此,护理教育者应特别关注和支持心理资本贫乏型的研究生,尤其是个人可支配收入低和无工作经验者。
3.2 护理研究生心理资本潜在类别与情绪幸福感的关系 结果显示,控制社会人口学特征后,护理研究生的心理资本潜在类别仍对情绪幸福感影响显著。富裕型和中等型的护理研究生情绪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贫乏型。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良好的心理资本对于提升护理研究生情绪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心理资本较高的护理研究生能更合理地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能够主动调动周围资源[5],努力完成各项任务,积极情感体验更明显,因此其情绪幸福感体验更强。而心理资本水平低意味着心理资源储备不足,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易出现负性情绪,导致情感衰竭[17],进而影响其情绪幸福感。因此,针对心理资本为贫乏型的研究生,高校可建立重点干预体系,如优化勤工助学管理,创设校内校外实践条件,提供个别辅导、榜样教育等心理援助[18],帮助贫乏型护理研究生的心理资本向更高类别转化,改善情绪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情绪幸福感。
4 小结
护理研究生的心理资本存在异质性,可分为3类,即富裕型、中等型和贫乏型,富裕型个体占比少,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贫乏型心理资本的护理研究生情绪幸福感及积极情感水平较低。教育者可通过改善护理研究生的心理资本类型提高其情绪幸福感,培养心理素质优良的高级护理人才。此外,本研究仅在山东省内进行调研,收集样本较为局限,以后可进行多地区、大样本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