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同学们谈谈如何保持自己的阅读兴趣
2021-12-27潘开宏
潘开宏
在跟好多同学谈阅读的时候,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的问题,这就是“阅读兴趣”的问题。虽然好多同学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在面对阅读的时候,似乎总是提不起兴趣,这一点尤其让那些希望自己爱上阅读、却又无法爱上阅读的同学们倍感焦虑。在这里就和同学们来谈谈,如何让自己产生并保持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种很神奇的感觉,相信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发现:不少事物我们没有付出任何努力,就天然产生了兴趣。比如说男同学天然喜欢奥特曼,女同学天然喜欢白雪公主……这样的兴趣常常被称之为“天生的兴趣”。就老师所知道的情况,阅读通常不会成为天生的兴趣——尽管这并不绝对,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都是如此。所以当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如何产生并保持阅读兴趣的时候,我们所讨论的是“间接兴趣”或者叫“后天兴趣”。其实好多兴趣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一旦真正培养出这些兴趣,它们依然可以发挥促进自己成长的作用。所以说,阅读兴趣作为一种后天兴趣,是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在生活过程中去努力发现并培养的。
一、结合“爱好”阅读,寻找外在兴趣
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不困难,有困难或者说有挑战性的是“兴趣的迁移”。怎样把对其他事物的兴趣移植到阅读上,并且能够落地生根,考验着我們同学的智慧与毅力。这里老师来给同学们举一个“爱看球赛的男孩”例子:
这个男孩一开始显然是不热爱阅读的,只对足球感兴趣,对于一些著名球星的姓名、身高、体重、血型、星座等,都能够做到张口就来;对于一些重要的比赛,能够记得其中的重要细节,很多比赛的比分也都记得住……这种兴趣已经可以用“强烈”来形容了。他的妈妈有时候跟他说“如果你能够将这个精力放到学习上,放到读书上,那你的成绩就会更好”,可是这个男孩总是听不进去,所以他的语文成绩总是不太理想,作文更是有些糟糕。
这个孩子的妈妈找到了老师,让老师来帮忙想个办法。老师就想:热爱足球也是个好事,总比打电子游戏强。有一次跟这个男孩交流的时候,老师故意问他一些球星的特征,他果然是张口就来。后来老师故意逗(实际上是“考”)他:“你说了这么多球星的姓名、身高……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你刚才的表现,你会用什么词?”他想了半天都没有想到一个合适的词,后来老师告诉他一个词——如数家珍,他就问老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老师故意不回答,而是让他回去想办法找到答案之后再告诉老师,并且最好要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他的第一选择是到网上搜索,但网上只有简单的解释,没有例子。那么这些例子从哪里来呢?只能从阅读中慢慢发现并积累,如此再加上其他一些努力,于是这个男孩的兴趣也就一步步从足球迁移到阅读上来了。
这虽然只是一个个例,但是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只要我们同学真心想阅读,那么总能在阅读中寻找到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内容,而且阅读可以让自己对感兴趣的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变得更加深刻。所以这种兴趣的迁移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瞄准“成长”阅读,锁定内在兴趣
其实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对阅读的理解都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自己的阅读是为了写一篇好的作文,考一个好的分数。这个认识实际上是比较狭隘的,如果只是将阅读的意义定位在考试上,那说明我们还没有触摸到阅读的本质。同学们一定要记住,阅读的最大价值在于促进自己的成长,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生命生长变得更有质量,阅读可以让我们真正做到“腹有诗书”,可以让我们“气自华”。瞄准自己成长的阅读,应当成为对阅读最为内在的兴趣。
其实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我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最初的答案可能是获得一种写作技巧,获得一些词汇的积累,而客观上这些也是可能的,或者说是必然的。只要开始了阅读,那我们的大脑就在加工这些文字信息,就会将自己感兴趣、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一些词句记在自己的大脑中,在写作文的时候,有时候还会不由自主地运用出来,这就是学以致用。
除了这些之外,对于上一个问题还有一种回答,那就是:阅读可以让自己有一种愉悦感、满足感。这种感觉是超越写作需要和分数需要的,其指向自己内在的精神需要。对于小学生而言,除了最初的阅读是一些绘本故事之外,后来的阅读往往就是讲故事、讲道理的一些文章或者书籍了,对于这样的一些阅读对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领略其中的人文思想与精神,要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比如说有一本书叫《我们的母亲叫中国》,这是“百年经典”系列书籍中的一本,作者是著名作家苏叔阳。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将自己放到这本书当中去(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走入书籍”),只有设身处地,将自己当作书中的一个人,而不只是读者,才能读到作者笔下所描写的祖国大好河山,所描写的我国传统文化理论以及道德等。在这样的阅读当中,也就能够真正体会到何为祖国,体会到我国广阔的疆土意味着什么,体会到悠久灿烂的历史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老师曾经组织一个阅读小组来读这本书,并且让小组内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学习体验,去畅想“我们有无限光明的未来”有着什么样的内涵?结果学生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思考,说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比如有学生说“美好的生活一定是奋斗出来的!作为中国人,要珍惜自己的文化,要热爱自己的国家。今天的我们好好学习,长大之后热爱自己的家庭,到时候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就是光明的未来……”这样的观点发自肺腑,不是背诵,不是煽情,是一种真正源自内心的精神力量,而这也是阅读所追求的。
三、联系“生活”阅读,促使兴趣延伸
阅读的兴趣常常植根于生活当中,凡是喜欢阅读的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生活联系起来。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能让阅读悬在半空,而应当让阅读向下扎根,向我们的生活扎根。事实证明,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收获的知识与形成的认识,只有在扎根生活的过程当中才能被巩固,而阅读兴趣也只有在扎根生活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延伸。
相信不少学生对于上面所举的那个学生的例子还存在一些疑惑,告诉同学们,这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其实有一些坎坷,他是一个外来务工的子女,老家原来比较贫穷,他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他父母的负担比较重。但即使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还是将家庭绝大部分收入花在孩子的教育上。这个孩子的家教非常朴实,他爸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学习,孩子们上到什么时候,我们就供到什么时候……”淳朴的家风让孩子耳濡目染,这个孩子在阅读的时候,也就将阅读心得与自己的生活不由自主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当他诚恳地说出上面一段话之后,老师就知道这是他的真实想法。后来这个孩子上高中,上大学,都一直跟老师联系,他一直是那么的朴实、纯真,可以说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了那种深层次的兴趣,已经牢牢扎根在他的思想当中。
所以说,联系生活的阅读可以让阅读兴趣得到延伸,而当阅读的兴趣之根扎得越广的时候,就是阅读效果越理想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