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咦,不用钉子也能行

2021-12-27小白

格言·校园版 2021年31期
关键词:斗拱榫卯铁钉

小白

1679年9月2日,这本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太阳照常升起,风轻云淡。可9点一过,京城一带却忽然变了天:天色霎时由明转暗,变得漆黑一片;一阵隆隆声响过,大地开始剧烈地摇晃,人们好像站立在汹涌澎湃的浪涛上,跌跌撞撞。紧接着,数不清的城墙、官衙(yá)、民居摇摇欲坠,轰然倒塌……

这是一场被记入史册的八级大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地震发生在康熙皇帝在位时,据说,北京附近的山体都被震裂了。但令人惊讶的是,地震过后,故宫内众多的宫殿却基本保持完好,没有出现倒塌的情况。

除了历史记载,现代人也曾对故宫做过一次抗震模拟实验。实验中,故宫专家们按比例缩制了一座故宫宫殿模型,然后将其放置在实验台上,模拟地震环境中的晃动、冲击等情形,并不断提高“地震”等级。结果证明,仿制宫殿最大可经受住10.1级的地震。

实际上,除了故宫,中国其他地方的木质古建筑,如山西应县木塔等也遭受过数不清的地震,甚至是炮轰,但它们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这其中隐藏着什么奥秘呢?究其原因,要从我国传统木构建筑中的“榫卯(sǔn mǎo)”和“斗拱(gǒng)”说起。

最完美的结合

“榫卯”两个字看起来生僻难懂,但如果你玩过乐高拼搭积木,就很容易理解了。榫卯是古人发明的一种连接木材的方式,一个凸起,另一个凹进。凸起的部分叫“榫”,凹进的部分叫“卯”,两相结合,严丝合缝。有了榫卯结构,许多木材可以不断相互拼接,就能搭建成一座巨大的宫殿。

至于“斗拱”则是由榫卯结构衍生出的一种更为奇特的木材组合结构。“斗拱”通常出现在大型建筑上,如皇宫、寺庙等恢宏建筑的立柱和房檐之间。那层层铺叠起来的弓形结构便是斗拱。远远望去,绕着房檐一周铺设的斗拱又像一条条倒置的八爪鱼,将房檐稳稳地托起,巧妙地承受着整个屋顶的压力。

“榫卯”与“斗拱”技术由来已久,它们令木材严丝合缝,又保留了木材本身的韧性。遭遇巨大冲击时,两种结构中细微的缝隙为整个建筑提供了缓冲空间,能够很好地释放、化解冲击带来的力量,达到“松”而不“散”的效果。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榫卯万年牢”。

“榫卯”与“斗拱”有着如此神奇的魔力,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中国古建筑压根无须其他连接方式,钉子、胶水完全没有用武之地。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藏起来的钉子

中国古代工匠擅长使用榫卯结构展现精巧的手艺,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若说中国古建筑一根钉子也不用,这实在有些夸张。

实际上,河姆渡遗址建筑中就已经出现了销钉,这是钉子的雏形。后期,工匠艺人们又创造性地发明出木钉、竹钉、瓦钉、铁钉等多种形式的钉子。只不过我们的祖先技艺高超,能把钉子隐藏在建筑结构之中,有含而不露之妙。

如果你仔细观察故宫大殿的屋顶,会发现其边缘有一排凸起的小圆帽,那里面就隐藏着一颗颗钉子,而这些小圆帽叫钉帽。之所以给钉子盖上小圆帽,一是为了美观,二是为了防止铁钉脱落,以及被雨雪锈蚀。

此外,一些大型建筑的门,如皇亲贵族家的大门上也有隐秘的钉子。它们叫门钉,本来是钉在门板上,用来加固门板的,工匠们为了美观,也给它们加上了钉帽,使得整扇大门变得更加气势恢宏。

古代的方铁钉

如果你见过古建筑中的铁钉,你会发现,它们不是圆柱体,而是长方体的。这是怎么回事兒呢?原因很简单,古代没有机械化设备,铁钉全靠铁匠一锤一锤地敲打成型,要是出现圆柱的,那才奇怪了。

猜你喜欢

斗拱榫卯铁钉
榫 卯
说不完的斗拱
Master carpenter becomes a YouTube sensation 阿木爷爷成“油管”网红
说不完的斗拱
斗拱
一枚铁钉的价值
隔水取铁钉
斗拱系列灯具设计
《榫卯》
物理潜能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