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抗战时期军事电影发展述论

2021-12-27汪浩周勇

电影评介 2021年16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抗战军事

汪浩 周勇

就中国电影发展史来说,军事电影开启了近代中国电影制作的滥觞。早在1905年,中国第一部摄制的戏曲纪录短片《定军山》,其内容实际就是一部军事影片。由于近代电影制作技术落后,从西方引进的电影又多是非军事影片,近代中国军事电影制作明显滞后,“直到二十年代中期,中国还未拍摄过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战争片。”[1]“七七事变”之后,中华民族进入全面抗战时期。作为覆盖抗战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景象,战争对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时中国电影整体呈现出紧随抗战一致的动态趋向,其发展轨迹、格局形态和产业属性呈现诸多变化,有评论认为,“中国电影是成长在国难中的。”[2]战时军事电影创作作为一个完备的文本性构筑,无论是文本建构、叙事方式、主要电影手段或个人风格等诸多方面,都显示着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独一无二艺术特质。

当前,回眸这一时期军事电影发展史,概括和评价战时中国军事电影创作理念、主题、形态和艺术特质,不仅丰富中国电影史研究,也为中国电影分支研究的学科规律性及研究方法的认识上提供些许思路,对当代军事电影的创作,尤其是战争片的创作具有实践性指导意义。

一、军事电影创作理念的嬗变

理念是人们对于认识对象本质意义上的观念、思想和看法。电影创作理念是电影创作者在实践中的思维反映,是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理性思考后形成的基本观念。自电影进入中国后很长一段的时期内,中国电影制作很难跳出西方电影创作理念的窠臼,所以早期中国电影创作者无论在指导思想,还是在创作实践上,多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即使是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之后,爱情片仍然过多。茅盾由此批评“所谓神怪蛮荒野兽的片子”过多,认为这种片子“是一般市民渴望逃避现实。”[3]

全面抗战爆发后,战争的硝烟从东到西弥漫中国,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迸发出的民族复兴时代伟力传导到电影创作上,使得电影在创作理念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尤其是军事题材电影创作理念变化显著。

首先,军事电影创作呈现时代性和务实致用特色。经典电影都是艺术性与时代性完美结合。全面抗战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伟大时代,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也改变了近代中国电影发展的基本面貌。军事电影以其独特的“战争”元素进入这一时段电影历史叙事,用“电影”艺术形式回应时代振荡,在创作理念上充分反映了抗战时期的时代精神、时代意识和时代文化。全面抗战时期,电影人奋起呼吁,“起来,银色的战士们”[4],号召电影制作者把握时代脉搏,站在时代前面,大量创作军事题材影片,揭露日本侵略者残暴和汉奸卖国的丑陋,鼓舞民众抗战热情。电影成为军事动员、军事教育、军事宣传的重要工具。如1938年,中国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正面表现抗战的故事片《保卫我们的土地》以及表现正面战场英勇抗战的影片《八百壮士》,都成为抗战时期电影创作回应时代的杰出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呼应时代的使命意识,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电影民族精神的延续和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是中国进步电影的灵魂,是中国军事电影不断进步的重要因素,也是抗战时代中国军事电影理念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其次,军事电影创作理念从软性电影走向民族电影。软性电影是对中国早期电影不健康表现的一种称谓。软性电影论者认为,电影本来就是软性的,其作用是供给观众“眼睛里吃冰淇淋,心灵上坐沙发椅”。1934年,艺术界有识之士发起了废除“软性电影”的论战,由此给“软性电影”致命打击。全面抗战爆发后,国防电影创作受到极大的重视,尤其是电影界“关于国防电影之建立”的思想大讨论,彻底扫除了软性电影阴霾。阳翰笙认为电影应该全方位反映抗战,以此激励民众热情,“把我们民族的欢喜与悲愁愤,怒与狂热,活泼泼的从影片中再现出来。”[5]史东山认为要改革电影“软性”病症,“减少娱乐性,增多教育性。”[6]王瑞麟认为电影应该“扫除卖弄花头,取巧,新奇等西洋镜,拿拳头代替大腿,呐喊成为歌曲。”[7]至此,中国电影制作者终于走出“软性电影”桎梏,以电影的视角来审视抗战大时代中华民族的生存图景。而军事电影创作天然具有民族性战斗性,因为无论军事斗争形式如何,都有“敌我”之分、胜负之分,由此,中国军事电影创作理念转向民族性战斗性的艺术特质。理念的转向也在实践中结出了最直接的硕果,如《民族万岁》《西藏巡礼》《塞上风云》《八百壮士》等电影以各具民族化因素或民族化风格表达出对这一理念的应和。

第三,军事电影创作理念从商业诉求转向教育宣传。从电影诞生之日,电影的艺术性、娱乐性和商业性,便紧密结合在一起。近代中国电影多是从西方引进的影片,为了获得更好的票房收入,电影题材多是娱乐大众或者迎合市场需求。但显然,过度追求娱乐化和大众化,无疑消解了电影作为发挥大众宣传教育的使命感和厚重感。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电影面对的外部环境出现重大变化,人们意识到电影宣传教育的重大意义,“非常时期的电影教育应使全国民众都能获得应付国难最正确的知能以及有关国防的重要常识”。[8]当中国人民意识到伟大的民族战争“不是请客吃饭”的时候,中国电影决然由“咖啡作用”的娛乐性质转换为一种武器,变为“服务于抗战”,服务于时代,服务于民族解放。军事电影的创作思想转变更是显而易见,完全摒弃了纯粹的娱乐性质,更注重宣传教育启蒙教导大众了。

二、军事电影主题不断拓展

电影主题指向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多元的。抗战时期,电影主题日益与战争有关,军事电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大众视野,主题不断得到拓展。

第一,电影主题以家国情怀为主。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之一。电影是现世生活艺术的呈现,电影故事通过艺术手段呈现凡尘中的爱恨情仇。电影故事关联各类人物,就会有人情存在,亲情、友情、爱情、家国情等情感主题为电影艺术注入无与伦比的吸引力。近代中国早期电影,娱乐思想始终占据市场主流。时人认为抗战前20年的中国电影界,除了少数进步的电影工作者在努力制作较为进步的作品之外,大部分的还是捡拾好莱坞电影的渣滓,制作低级趣味的东西。[9]抗战全面爆发后,家国情怀成为军事电影主题创作的主要导向,既可以书写官兵“前线的英勇杀敌”,也可拍摄大后方的生产生活,让看起来似是平凡庸碌的市民生活、里巷琐闻,成为抗战巨制。[10]一些影片在记录中国普通民众战时生活的同时,融入保家爱国思想,激励民众热爱祖国河山,唤醒万众一心抗击敌人的决心。如“中电”代表性作品《活跃的西线》《西藏巡礼》《中原风光》《新疆风光》等以优美田园风光与战争的恶劣环境相对比,抒发中国人民保卫大好河山的“家国情怀”。这种源于战时生活真实的价值诉求与情感需求,正是战时军事电影家国情怀主题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二,军事电影的人性主题。从某种角度说,一部电影艺术史,也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形象史和人性对比史。好人与坏人、善良与丑恶、正义与非正义等“人性”的讨论,是电影常见的话题。抗战时期,军事电影力图在战争中形塑国民人性主题。一些电影中,军人担当、男儿本色、责任使命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中国军人的价值形象。如影片《八百壮士》战斗中,谢晋元与部下抱定必死信念,奋勇与敌寇死拼。另外一些影片则关注小人物,展现人性复杂、脆弱的一面。这些影片有鲜明的主题,充满对现实人性深刻反思和对人性执着叩问。如《热血忠魂》表现的是“美与丑”“公理与强权”“文明与野蛮”主题,着眼点是尽量暴露倭寇奸淫烧杀的残酷与英雄的壮烈。《热血忠魂》中,族长对儿子的言语浸润着人性“向往光明”和“向往正义”的向度:“我只要你尽忠国家,可不希望你对我个人尽孝心,你要知道,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国家的生命才是永远无穷的。”[11]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主人公刘山大义灭亲枪击汉奸弟弟老四的情节深入人心。影片展示了哥哥的矛盾、惶惑、恐惧等心理状态,显得真实生动,深深触动观众。可以看到,战时军事电影中人性主题,并不拘泥于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走出战争,用电影艺术阐明战争中人性复杂和抗战的艰难。

第三,爱国主义主题的升华。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斗争,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践踏了半个中国的土地,中国人民求解放的热血,流遍了每一寸土地,也沸腾在每一个民众的心田。抗战时期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本身就是伟大的电影画面。爱国主义情感在抗日的战火硝烟中得以升华和普度,爱国主义主题成为抗战时期电影艺术创作的共识和动力。军事电影用电影本事宣扬爱国主义,激发全民族抗战热情,是战时鼓励军民士气的重要武器。这一时期,以记录片呈现的军事电影,尤其是新闻纪录片的创作和繁荣,大大起到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巨大作用。如抗战时期,唯一一部以抗日根据地军民生活和战斗为题材的影片《华北是我们的》,受到民众热烈欢迎。影片全景式、立体地记录了华北抗战和根据地战斗生活,展现了抗日根据地军民保家为国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具有很强的情感煽动力。

三、军事电影形态更加多元化

电影形态是电影作品呈现的体裁和样式,一般表现为故事片、纪录片、资料片等诸多样式。早期中国电影形态多为故事片、戏曲片等相对单一体裁。军事电影呈现的形态也多杂糅于故事片和戏曲片当中,如最早反映军事内容的电影《定军山》就是一部戏曲片。抗战时期,源于有声电影声色皆备的艺术元素以及战时军事生活的丰富性,军事电影形态呈现多元化。

这一时期,军事电影总体可以分为四种形态。第一类较受欢迎的是歌唱音乐片。这类影片在内容上将音乐与战争情境结合,優美的歌声与战争创伤形成强烈对比,观众既能欣赏影片优美歌声,又能感悟到战争给中华大地带来的创伤,激发民众抗战热情。如改编岳飞《满江红》而成的《长城谣》以及《打回老家去》都属于这一类影片。第二类是较短的军事新闻片。这类影片时间短暂,通常只有三四个镜头,但如实报道了战争概况,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四·二九武汉空战”“日机轰炸湖南大学”“广州大轰炸”等。这类军事影片贴近战争实际,在战争语境中书写战争,给观众更直观感受和视角冲击。第三类为较长的战事纪录影片。由于纪录片在宣传鼓动、新闻报道方面具有特殊功能,使得战事纪录影片极具市场。抗战时期,战事纪录片创作达到了中国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点,这些纪录片记载了战时较大战争,如“克服台儿庄”“台儿庄歼灭战”“保卫大徐州”等等。这类影片不仅数量上甚为可观,而且品类丰富,许多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尚无先例。如《抗战特辑》系列,《抗战号外》《我们的纪录片》《活跃的西线》《克服台儿庄》《新阶段》《郝军长哀荣录》《精忠报国》等。战事纪录片在故事结构、人物塑造、影像构成、叙事推进等方面广泛地渗入“故事”创作,为后来故事片制作提供重要素材和技术。第四类为有情节有故事的抗战电影故事片。一些以抗战为题材的故事片经过编剧们高超的艺术手腕得以走向银幕,讲述了抗战时期动人故事,不仅丰富大众精神生活,也唤醒民众抗战意识和家国情怀,如《保卫我们的土地》《血溅宝山城》《热血忠魂》《八百壮士》《东亚之光》《青年中国》《塞上风云》《气壮山河》《血溅樱花》《还我故乡》等当时脍炙人口的影片,至今仍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口碑作品。可以说,抗战时期中国军事电影发展的一个重大形态标志是故事影片的大量摄制,这也成为“抗战电影”实践的一个重要硕果,直至今天仍然影响巨大。

四、军事电影的艺术表现异彩纷呈

电影艺术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运动的时空中,创造具有高度逼真感的银幕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综合艺术。抗战时期军事电影艺术呈现诸多变化。

首先,军事电影英雄塑造呈现多样化。抗战以来,作为军事电影核心内涵之一的英雄塑造和塑造英雄的艺术手法有了进一步变化。军事电影表现英雄,并不仅限于某个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细节拍摄透视英雄伟大,如一颗子弹的飞鸣,一块肌肉的颤动,甚至日常战争生活的琐细行动来表现英雄的特质,给人以坚定奋进的力量。总体上来说,抗战时期军事电影的摄制,是在继续高举革命英雄主义的旗帜下,聚焦英雄的共性与英雄的个性、英雄的革命底色与英雄的“人气”,共同塑造着鲜活的多姿多彩的英雄形象。

其次,军事电影并不是简单摄制战争桥段,而是通过基本的故事主线和美学意图进行技术手段的挖掘和场景再现。如何将现实战争艺术性地呈现给观众,需要军事电影创作者以艺术的眼光审阅各种军事相关活动之连续与发展,以及运用好光影、色彩、空间分布等艺术手法进行远景近景的拍摄,构建出独特的战时军事电影美学观感,使得战时的军事电影并非干涩枯燥一味说教,毫无欣赏性,而是有着特定的有意识的美学追求。如观看十九军抗日的零星断片的时候,观众就因影片摄制艺术的成功而颇受震撼,狂热的情绪难以用笔墨形容。

第三,表现残酷的真实是抗战时期军事电影确切的美学追求。电影是一种“造梦”艺术,但它绝非制作空中楼阁,它所表现也绝非仅是现实表象,而是构成现象后面的本质特征。战时军事电影秉承现实主义原则,通过电影阐释了战时社会本质及发展演进的规律,折射出时代的征候,辉耀着军事影坛,呈现着很强的现实风貌。电影创作者对抗战时代现实主义的具体理解,显然已经不仅仅把它当作一般意义上的创作原则,而是与一系列具体抗战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成为抗战时空中剖视中国民众生存境遇的重要艺术手段,所以重视抗战电影的真实性原则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是战时军事电影创作确切的美学追求。军事电影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也必将影响现代乃至未来中国电影的创作历程,正如有研究指出:“军事电影以其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和自身所蕴含的回望历史瞬间的巨大力量,成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12]

五、抗战时期军事电影发展时代价值及历史意义

环顾世界电影史,军事题材的创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抗战时期,军事电影的异彩纷呈反映了中国近代电影发展的时代价值,留存了永恒的历史意义。

首先,战时军事电影直接地表现侵略与反侵略的时代场景。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时代环境巨变,预示电影创作者已不用再采取寓言、象征、暗示、影射等曲折表现方式来制作军事题材电影,一些比较彻底的正面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军事影片在新的形势下应时而生。1938年1月到10月,设立在武汉的“中制”摄制《保卫我们的土地》影片,是中国第一部正面表现抗战的故事片。这部影片与早些时候的“军事电影”相较,明显有不同之处,它第一次直接地表现侵略与反侵略的现实场景,第一次正面表现农民在战争中民族意识的觉醒,昭示中国近代电影创作新的时代价值。

其次,战时军事电影讴歌了大无畏革命主义与国家至上的时代精神,激励民众奋起反抗,对中国抗战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军事题材影片可以从不同方面表现中国军民反抗侵略者的英勇行为和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从而鼓励广大军民奋起抗敌。影片《八百壮士》再现的就是一段真实壮烈的抗日战争史实。《八百壮士》以其事件和人物的巨大感染力,不仅在大后方和香港放映时引起了轰动,在菲律宾、缅甸等国以及在法国和瑞士举行的反侵略大会上放映时,也赢得了观众的热烈反响和广泛好评,堪称一曲民族抗战的壮歌。

第三,战时军事电影揭开了人民电影崭新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特别注重电影作为宣传革命事业的重要武器。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积极组织电影艺术研究会,推动人民电影事业的发展。“七七”事变后,党对根据地电影事业的领导有了一个良好开端。1938年秋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延安电影团”成立了。这是党直接领导下的,在革命根据地建立起来的第一个电影制片组织。“延安电影团”的建立和放映工作的开展及制片活动,具有重大意义,它构成这个时期中国军事电影的重要部分,揭开了崭新的人民电影的历史。1938年10月1日,人民电影的第一部作品——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在陕西省中部的黄帝陵由“延安电影团”开始拍摄。影片内容很丰富,记录了青年奔赴延安、八路军的战斗生活和民众对抗战的热情。1942年,“延安电影团”在更加困难的情况下,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了大型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來》(又名《南泥湾》)的拍摄。影片以八路军120师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垦荒大搞农副业生产为题材,展现八路军在后方开荒种地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从1938年10月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开始拍摄,到1945年抗战结束,“延安电影团”共拍摄了新闻纪录片和新闻素材20多种,这些影片多是以抗战生活为素材,实现了中国电影新的主题,创造了中国电影新风格,揭开了人民电影崭新的历史。

结语

历史证明,任何一种重大的历史现象总是由具有诸多关联因素相互作用的合力而成。军事电影与抗战语境在特殊的历史时空相遇,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史独特的一道风景线。有学者认为,战争与电影的关系是多元而长远的:“首先,战争有震撼的战斗景观,为影像提供磅礴的表现空间;其次,战争引发社会变动,提供了波折起伏的情节空间;第三,战争考验人性,是展现人性复杂性的舞台,增加故事的张力。”[13]抗战时期,面对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战,电影在战争环境中从不同视角书写“战争”,既推进了军事电影创作发展,也反过来以发展的军事电影为抗战事业提供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伟大作用。回眸历史,抗战时期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电影史学家李道新指出:“抗战电影在电影观念、电影主题、电影批评和电影形态上都形成了鲜明的特点。这种宣传教育的电影观念、社会功利的电影批评、政治理念的电影主题和通俗化的电影形态,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40年代和解放后人民电影的追求目标。历史的继承性证实了抗战电影强烈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14]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特质,艺术创作者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把准时代发展的脉搏,在时代的语境中创作出影响时代的作品。今天,在一个新的伟大时代,面对新的时代主题,电影创作也将会承担更大使命和责任,用光和影创作更多经典作品,为中国电影发展史续添新的荣光。

参考文献:

[1]郦苏元等.中国无声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70.

[2]唐纳.发刊词[ J ].抗战电影,1938(1):1.

[3]于湘.文艺作家与电影[ J ].明星,1937,8(1):6.

[4]郑用之.全国的银色战士们起来[ J ].抗战电影,1938(1):7.

[5]阳翰笙.关于国防电影之建立[ J ].抗战电影,1938(1):3.

[6]史东山.关于国防电影之建立[ J ].抗战电影,1938(1):2.

[7]王瑞麟.关于国防电影之建立[ J ].抗战电影,1938(1):2.

[8]徐公美.非常时期的电影教育[M].正中书局,1937:57.

[9]袁牧之.关于国防电影之建立[ J ].抗战电影,1938(1):3.

[10]孙师毅等.中国电影的路线问题——座谈会记录[ J ].中国电影,1941年,1(1):7.

[11]袁业美.《热血忠魂》之话[ J ].抗战电影,1938(1):15.

[12]张峥,张金尧.70年来中国军事电影的类型演变及创新发展[ J ].电影评介,2019,(19):36.

[13]刘辉.论战争电影的“宣传”和“对话”功能——暨考察太平洋战争的文本意义变迁[ J ].当代电影,2015(8):43.

[14]李道新.中国电影史1937-1945[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5.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抗战军事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抗战时期间谍剧综论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世界军事掠影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