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们捧红她,他们杀死她

2021-12-27闫如意

当代工人·精品C 2021年2期
关键词:玉珍拉面网红

闫如意

之前《奇葩说》有道辩题,“20岁有一个一夜成名的机会,该不该要?”

你会如何选择?能坚定说不的人大概并不多。成名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更多的选择,还有更多的财富与荣光。

96岁的玉珍奶奶一夜成名了。她是河南周口人,在郑州摆摊卖菜馍30多年。日子过得辛苦却也规律:每天晚上12点到凌晨5点出摊。一段短视频给她带来了很多关注,她通透的生活态度激励了不少人:“年轻年老,不就是眼一睁一合的事吗?”6块钱一个,挣钱不多但她内心安宁:“快乐,心里没执著。”

然而,成名仅8天以后,玉珍奶奶就选择了“退圈”。此前,高龄和辛苦劳作都没有让她退却,但这次意外走红,却彻底打破了奶奶生活的宁静。

奶奶曾经说:“只要钱来得正道,没有不容易的事儿,来得不正道,再容易也不容易。”但网红流量这笔“容易钱”,多少人蹭得心安理得。反而是像玉珍奶奶这样的“老实人”,只想黯然离去。

人吃流量,还是流量吃人?

和玉珍奶奶一样,拉面哥也曾是这样一名受流量青睐又被流量吞噬的“老实人”。

玉珍奶奶的菜馍,只卖6元钱,里面放着满满的馅料,她觉得年轻人挣钱不容易,起码要让人们吃饱;拉面哥坚持一碗面3块钱,10多年没涨价,他觉得老百姓的钱赚的不容易,希望“兄弟姐妹们都能吃得起”。几个月前,拉面哥也是一夜爆红。

好客的山东人不排斥这样的走红,村民们甚至主动帮忙从村口摆渡到拉面哥家;村外的停车场也有人义务帮忙指挥停车。他们用满满的热情迎接蜂拥而至的人群,却没想到人群的“热情”,远超出他们的想象。

拉面哥的家门口,成了“牛鬼蛇神”的集中营。

大小的网红们,从全国各地集中到这个沂蒙的小村庄。有人向拉面哥示爱,有人“卖身葬父”,有人开着直播要给拉面哥转钱,表达“感恩”。拉面哥附近方圆几里的土地,都被划成摊位、标上了价格。靠近拉面哥家的、面积大点的,要200元一天;远的、小的,也要20元一天。

摊位上卖什么的都有。还有收费保证跟拉面哥合照的、打着拉面哥旗号募捐的……甚至有粉丝半夜趴在拉面哥家的围墙上,要求半夜吃一碗拉面,“我是个重度残疾的人,我享受这个待遇。”拉面哥终于还是受不了了。

爆红几天后,他突然消失了一天。电话关机,连家人也联系不上。在后来很多次的采访中,他都崩溃表示,自己只想做个普通人。这个30多岁、面容沧桑的男人,掩面痛哭,但没有人放过他。

一个月后,拉面哥的妻子,在面摊因低血糖晕倒。围在拉面哥家门口日夜不歇甚至翻围墙偷拍的主播们,终于“手下留情”了。他们达成了共识:晚上6点到早上6点不再吵闹,让拉面哥和家人能好好休息。

拉面哥曾经问记者:“你说人有名好,还是平淡好?”不等记者回答,他说:“我不喜欢这样,不喜欢出名。”

流量开始偏爱老实人了,他们身上的力量和光芒可以温暖人心。但偏偏是这样的老实人,扛不住追随流量而来的人群。他们就像被蝗虫卷袭的庄稼地,等蝗虫退去,就只剩下一地狼藉,和一个可以预见的荒年。

直到走红很多日以后,拉面哥心里最大的愿望都是继续卖自己3块钱一碗的拉面。他觉得自己总有一天会变得不火了的,到时候一切就都会走回正轨。

但如今看来,原点是再也回不去了。

流量之下,谁才是赢家?

很多人都说,这最好的时代,每个人都属于自己的3分钟。

流量的红利滚滚而来,几乎毫无门槛。只要把握住,身处淤泥之中也能翻身成功。于是人们绞尽脑汁想要跟上这趟顺风车。那些看似疯魔,形容可憎的流量追逐者,真的原本就是那么“可憎”的吗?

一个脸上涂得花花绿绿的阿姨哭着说,自己只是为了生活。

她出现在很多个名为“拉面哥家门口的魑魅魍魉”的视频中,头上用红色塑料袋扎着大花,穿着红袄,脸上抹着有些可笑的夸张腮红。在一条难得安静的采访视频中,她说自己一年多了也没找到工作,想来这里涨涨粉丝,“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一线希望”。

在此之前,她干了25年的美容美发,因为疫情停业了;后来又去送水,一桶水50斤,她干了五六天,腰受不了了;然后,她慢慢开始了直播。她毫不遮掩地说,直播就是“网络乞丐嘛”“要饭嘛”。这在她看来,都是挣钱。

而另一位妈妈,带着11个月大的女儿赶来拉面哥家门口直播,她也想挣点钱。家里的儿子患有自闭症,每年的治疗费都不菲,而现在因为没钱,治疗已经停了。还在哺乳期的妈妈,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手机支架,来到拉面哥家门口临时搭建的棚子里。只因为在临沂这里,这个地方有流量。

走红一个月后,拉面哥对“蹭流量”的态度,从最初的不安,变得妥协接受。他说:“他们也得用他们的方式挣钱。蹭流量的,都是为了生活。”

我们当那些为了蹭流量没有下限的人是小丑,可小丑又是如何成为小丑的呢?流量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一个蹲守拉面哥直播了7天的主播,说自己7天粉丝涨了三四千。

这些增长的粉丝可以为他带来些什么?拉面哥一碗拉面卖3块,利润是五六毛。而最初拍火拉面哥的彭佳佳,一晚上直播收益有四五千块钱,相当于拉面哥卖出8000多碗拉面。

直播挣钱,是网络时代的红利,但时代滚滚前进,有人被碾压,有人害怕被抛下。上面这位主播说,自己也很担心拉面哥的身体吃不消,但“网络时代,你必须跟上节奏”。

被流量裹挟的,远不止被迫走红的人。谋生活的人开始追逐流量。一个不具名的主播说,自己打开直播就是被骂,说他蹭流量的、不要脸的,怎么难听的都有,但他不怕。因为根据算法,直播室里发文字互动的越多,被推荐的流量就越多。招骂,早就成了人们心照不宣的吸引流量方式。

为了在越来越多的视频内容里脱颖而出,人们开始愈发地剑走偏锋。南京一位卖月亮馍的阿姨,因为待人热情、给料足走红。10块钱一个的月亮馍,阿姨会给塞上满满的肠、煎蛋、里脊肉、豆腐皮,如果你说不够,还能再多给些,生怕“孩子吃不饱”。

探店的人越来越多,单纯“打卡网红月亮馍”已经无法从同类视频中脱颖而出争夺流量,于是有人故意为难阿姨。

问我够不够?如果我永远说不够会怎么样?好一点的,不挑加啥料,阿姨多加些豆皮也不致于亏本太多。一些视频的最后,阿姨加到忍不住发问:“孩子,你是很爱吃豆皮吗?”更过分一些的,指名要加肉,是粉丝、长身体、不够吃,都是借口,明知自己被为难的阿姨也不好翻脸,只能面露为难。

而这些,都是阿姨“假暖心真营销”的证据,被飞快地传播出去。视频成功了,虽然觉得过分的骂声一片,但那又如何?流量喜人,粉丝飞涨。这是一个对流量趋之若鹜的时代。但不论是被动走红的人,还是主动追求的人,都被困在了流量里。

面对奇葩说20岁成名的那道辩题,选择“拒绝”持方的辩手小鹿有个明确的观点:“命運随手给你的不一定是馈赠,也有可能是溃疡。”

而聪明如当年的流浪大师沈巍,当年一夜爆火以后不甚其扰,干脆自己开了直播当网红。但在被流量强势改变了许多以后,沈巍的热度也过去了。“前几天,我在网上检索‘沈’字,那时,我的名字——‘沈巍’还排在最前面。现在再查,已经到了后面。”

看清了流量沉浮后——就像主动丢弃一张中了500万元的彩票券一样——沈巍宣布退网。沈巍说:“你看那些形形色色搞直播的人,这个社会是不是有点儿病态。”

如今,问题依旧没有回答。

猜你喜欢

玉珍拉面网红
不要上“网红”的当
玉珍
神奇的拉面
网红滚滚
«ВаНхУН»
胖镇长的苦恼
荒唐的姐弟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