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学校心理疏导本土化发展的思考

2021-12-27杨芷英宋广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36期
关键词:本土化思想政治教育

杨芷英?宋广荣

摘要:如何将心理疏导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一工作既需要理论建构,也需要实践探索。其中,心理疏导的本土化发展是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模式,需要对西方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进行本土化改造与发展,对中国医学、哲学思想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进行挖掘与创新,并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适应与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达成。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心理疏导;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1)36-0038-04

如何将心理疏导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一工作既需要理论建构,也需要实践探索。其中,心理疏导的本土化发展是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

一、本土化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学校心理疏导的必然要求

心理疏导作为心理咨询的一种常用方法,其本土化发展与心理咨询在我国的本土化发展密不可分。心理咨询于20世纪80年代从西方引入我国,北京、上海的一些学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率先引入心理咨询,开始了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借鉴和运用西方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需要一个本土化过程,即将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与我国的语言、文化、社会、人文等相结合,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适应,形成根植于我国文化特点的本土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阈的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运用更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本土化改造。

(一)心理疏导的本土化发展是其文化属性带来的必然结果

文化作为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是能够被传承和传播的国家或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艺术文化等,直接影响人的心理、观念和行为。西方文化以“时空分立与天人相分、崇尚科学理性、个人主义、基督教精神等为主要特征”[1]。而中国文化是在以个体农业为基础、以宗法家族为背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环境中形成的,注重整体和谐秩序,强调集体主义,突出家庭观念,重视心性修养等。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心理活动、个性特征以及心理特点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同时,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蕴含着丰富的心理调节、心理疏导的思想,在东方哲学、宗教、医学等领域均有充分体现。因此,在借鉴外来优秀心理成果时,需要将西方心理学理论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与中国本土的心理思想相融合,与中国人的心理特点相匹配。这样,才能揭示中国人的心理规律和行为特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疏导模式,这是心理疏导的文化属性带来的必然结果。

(二)心理疏导的本土化发展是学校心理咨询发展的客观要求

心理疏导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现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起源于欧美国家,其理论基础、方法技术、语言表达等都具有西方文化的色彩。但因文化不同,中国人在思维方式、情绪表达、行为方式等方面与西方人也不同。例如,在咨访关系上,我国的来访者往往将心理咨询师视为权威,期待他们给予专业指导,并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因而西方心理咨询遵循的“价值中立”和“非指导性”原则不适合中国人[2]。因此,通过本土化发展找到两种文化的契合点、融合点,对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与心理疏导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三)心理疏导的本土化发展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将心理疏导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新时期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在多种文化碰撞、多种思潮冲击下,学生的心理、思想、行为等展现出许多时代特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传统的理论灌输、言语说教等方式,以学生的心理为切入点,针对他们的心理困扰和思想困惑予以认知调节、情绪宣泄和心理支持,在心理疏通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有温度、有高度,有亲和力、有吸引力。可见,要充分发挥心理疏导在价值引导上的作用,就要根据中国国情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促进心理疏导的本土化应用与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学校心理疏导本土化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潘菽先生于1979年在《论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一文中首次提出“中国心理学”这一概念,1983年1月10日他在《文汇报》又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为题发表文章。他认为,“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除了要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外,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点:(1)从指导思想上看,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必须贯彻辩证唯物论原则。(2)从内容上看,既要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已有的心理学思想,又要批判地吸收国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还要有自己的心理学体系,在基本理论问题和研究方法上也要有自己的观点。(3)从作用上看,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这些观点对于心理疏导的本土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模式,要走自己的道路,有自己的特点。为此,学校心理疏导的本土化发展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一)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心理疏导的本土化发展要本着对西方心理学扬弃的态度,不能生搬硬套其理論与方法,要借鉴其精华或普适性的部分,清除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糟粕。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辩证唯物论原则,使其适合我国的国情、社情、民情,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心理学成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服务。

(二)坚持融合与再生相结合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资源,其中一些心理学思想、理念、方法与西方心理学的主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学校心理疏导的本土化发展,要将中国的心理学资源与国外心理学成果融合起来,再生出体现民族精神、中国文化和时代特色的心理学成果。

(三)坚持建构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无论是西方心理学的发展,还是心理学的本土化发展,都有其形成的原因、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规律。按照皮亚杰建构主义的观点,建构是一种主动适应,即将西方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同化到我国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疏导方法中,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特征,结合學生的群体特点和个性心理,发展出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学校心理疏导模式,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学校心理疏导本土化发展的途径

心理疏导作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一种技术方法,其本土化的过程既有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本土化过程一致的方面,也有其独特性。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心理疏导的本土化发展应坚持以下三种途径。

(一)对西方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改造与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从西方引入了大量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如精神分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叙事疗法、箱庭疗法、萨提亚家庭治疗方法等。这些疗法需要在应用过程中,结合我国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接受规律进行本土化改造,以适应我国的国情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此方面,一些专家学者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例如,钟友彬等通过本土化创新推出认识领悟疗法,李心天等提出悟践疗法,以及朱建军发展出意向对话技术等。此外,团体心理辅导与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新生拓展训练等有机结合,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二)对中国医学、哲学思想中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挖掘与创新

优秀传统文化是心理疏导本土化发展的沃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资源和心理保健思想。例如,中医认为人是一个身心统一体,强调形神合一,倡导情志养生,重在养神。情志指智、情、意、行的精气神状态。养神是精神、意识、情感和思维的一种修炼活动。中医主张,神在于养,情在于节。《黄帝内经》指出:“静则神藏,躁则神亡。”中医主张安心养神、休眠养神、清静养神,强调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处变不惊。认为如果人的精神稳定,神思就稳定,则气血平和,脏腑协调。同时,中医提出了节制情绪法。《黄帝内经》指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避免两极化情绪,节制负性情绪。此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立志养德,强调“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以及“德润身”“仁者寿”。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心理学运用到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中,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借鉴。比如,中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防病于先”的观点,对于我们建立心理健康评估体系,加强对心理亚健康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早期干预具有借鉴意义;中医提出的整体观念、系统调整、综合调治的观点,对于我们倡导的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以及“全员育人”,构建和谐校园具有指导意义;中医强调的治病求本、审因论治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辨证论治的思想,启示我们要对“症”施教,进行个性化疏导。

(三)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适应与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学校心理疏导的本土化发展,需要立足我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功能。因此,我国学校的心理疏导模式不能过分依赖心理学模式,而要走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心理疏导与“心理育人”相结合,体现育人性

“心理育人是教育者从教育对象的身心实际出发,遵循人的心理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通过多种方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对象进行积极心理引导,缓解心理困惑,开发心理潜能,提升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全,以实现培育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一目的的教育活动。”[4]心理育人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新使命,体现了时代发展对个体心理素质的更高要求。

心理素质作为学生的基础素质,是其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形成的前提条件。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需要、动机、思维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等因素与其政治态度、政治观点、政治立场的确立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密切相关。因此,注重心理育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导、塑造学生的心灵,充分体现心理疏导的育人功能,是学校心理疏导本土化发展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学校将心理疏导的重心从心理疾病的预防、矫治转向健康心态的培育和心理品质的提升,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长远需要和学生的成长成才,不断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2.心理疏导与“三全育人”相结合,体现全面性

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开放多变、心理问题日益复杂多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既是贯彻落实全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题中之义。做好新形势下学校的心理疏导工作,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三全育人”的工作理念,将心理疏导体现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贯穿在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全领域,加强各种育人力量的协同联动,把心理育人融入课程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工作中,融入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中,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促进学生身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目前,学校心理疏导队伍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是心理疏导的核心力量;二是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是心理疏导的骨干力量;三是学生心理工作团队,包括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等,是心理疏导的补充力量。这支队伍是学校心理疏导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专业能力不足,应对吃力;事务繁杂,人员短缺;职业发展前景不明,队伍不稳定等。因此,需要建设一支以心理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为核心,以思政课教师、学科教师和学生朋辈辅导员为骨干,以家长为基础,以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和社区工作者为补充,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良好的心理疏导工作队伍。

心理疏导不同于一般的交流、对话和沟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掌握一定的疏导技巧和沟通艺术,例如倾听、共情、提问、质询、引导、具体化等技术。因此,要实现“心理育人”,就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育主体的心理育人能力和心理疏导水平,这是心理育人的关键环节。同时,要创新全员心理育人的模式,构建“自助、互助、专业帮助、社会支持相配合的全员心理育人模式”[5]。其中,个体自助即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全员心理育人的内在动力;朋辈互助即发挥学生的群体力量,是全员心理育人的重要推力;专业帮助即为心理育人提供专业指导,是全员育人的主导力量;社会支持是全员心理育人的重要保障,有助于推动自助、互助和专业帮助取得实效。

3.心理疏导与“立德树人”相结合,体现导向性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做好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着重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就要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将“育心”与“育德”有机结合,实现二者的内在统一。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密切关联。心理育人通过“育心”来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育学生的道德意志,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自律的自我意识,塑造健全人格。“育心”与“育德”的有机统一,要求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心理疏导在立德树人中所具有的“理想信念导向价值、道德人格塑造价值、积极行为激励价值、心理素质提升价值以及健康心态培育价值”[6]。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心理疏导,既是一个心理安慰与宣泄、认知调节与改变的心理疏通过程,又是一个思想解惑与导向、价值澄清与重建的价值干预过程,这就决定了我国学校心理疏导模式发展的一些基本的方向:如心理疏导视野从微观心理发展向宏观社会发展;心理疏导领域从心理解惑到身体、心理、道德等全面发展;心理疏导方法从片面强调专业性向整合性和多样性发展;心理疏导重点从关注心理层面向介入价值层面等纵深发展;心理疏导队伍从专业人员向全员发展。

參考文献

[1] 程颜. 探析西方文化的特点[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5):86-87.

[2] 赵乐. 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学园,2013(13):185-186.

[3] 杨鑫辉,汪凤炎,赵凯,等. 论潘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思想”[J].心理学动态,1997(3):46-52,69.

[4]马建青,杨肖. 心理育人的内涵、功能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18(9):87-90.

[5]梅萍. 论新时代学校全员心理育人模式的建构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19(12):102-106.

[6]陈虹,潘玉腾. 立德树人视域下学校心理育人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5):86-89.

猜你喜欢

本土化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立人教育成就教师的本土化发展
“毒树之果”证据排除规则本土化的必要性分析
泰国神话与印度神话中神祗形象的对比研究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