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印刷革命
2021-12-27
2001年,中国工程院公布“二十世纪我国重大工程技术成就”评选结果,“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仅以一票之差位居“两弹一星”之后,而列次席。
“两弹一星”实在太过耀眼,以至于后来的年轻人听到“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革命”,均一脸懵懂。殊不知,他们的生活圈早已印上了被誉为“第二次印刷革命”的烙印。
20世纪60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电脑已经运用在各个领域。科技界的“蓝色巨人”IBM公司,发动了上百位计算机工作者、汉语工作者耗时数年研究汉字在电脑上的运用,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是汉字死,就是电脑亡。这样的结论,导致了一些人质疑汉字在电子时代的适应性,甚至提出了“汉字拼音化”“汉字字母化”。在信息革命面前,汉字差点被丢弃。
那时,电视机仍未普及,大多国人尚不知电脑为何物。时代给中国出了一道难题: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时间来到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新闻报道达3万多字。为了报道这一举世瞩目的会议,全国媒体枕戈待旦,只要前方的电讯稿送到后,便立刻排版印刷特稿。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出版速度最快的不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社,而是才复刊不久的《经济日报》。依靠王选研发的华光三型激光照排系统,《经济日报》收到新华社的电讯稿后,仅用20分钟就完成了整个排版工作,而其他使用铅字印刷的报社最快也要几小时才能完成制版。
直到此刻,大多国人方惊觉,《经济日报》这短短的20分钟背后,却是一个国家直面信息时代挑战的浩大工程。
1974年8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原四机部(电子工业部)、原一机部(机械工业部)、中国科学院、新华社等机构联合发起,设立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简称“748工程”。
立项后,王选教授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研究工作。在1979年和1984年两次引进风潮中,王选坚持致力于将科研成果产品化,先后研制出华光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和方正91、方正93六代激光照排系统,同时,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产品性能,最終形成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成熟商品。从1987年开始,国产激光照排系统走向市场并得以迅速推广应用,在中国掀起了“淘汰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印刷技术革命。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对激光照排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激光照排技术实现了印刷革命,使我国在这一领域领先于国际水平。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也指出:“很多人提到激光照排,以为这只是一个技术,其实这是一个原理。这个原理到处都在,包括现代人最熟悉的中文短信和中文电子邮件。”
通俗地说,如果没有748工程的“第二次印刷革命”,我们今天的电脑上、手机里,看的全是拉丁字母,而不会有汉字,那么在全球竞争中,又何谈科技强国、文化自信?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中国空间站,3名航天员表示感觉良好。
地球上很多国外宇航员在庆祝之余,表示要抓紧学习中文,早日进入中国空间站,因为中国空间站的计算机操作界面中,都是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