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研究
2021-12-27董立凯
董立凯
摘 要:小学语文教师由于生活和职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因此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在这个知识飞速发展的时代,其症状表现在语文教师工作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而背后的原因也复杂多样。本文在分析小学语文职业倦怠原因的基础上,探寻如何帮助这些教师走出职业倦怠阴影。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1-016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1.080
小学语文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多是由于生活和职业等多方面的压力,我们应积极探寻如何帮助这些教师走出职业倦怠阴影。下面,笔者就以上内容,进行展开讨论。
一、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社会方面的原因
1.经济收入相对不高。语文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一部分,在小学阶段,教师的工资收入同其他一些行业的人员相比,工资依然不高,这也导致部分教师的职业倦怠感逐年上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
2.社会成就感不高。教师一直被称为“园丁”和“蜡烛”,社会普遍存在的观念就认为应该是这样的,因而对语文教师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很多人也将学生的教育责任归咎于教师,生活中但凡出现教师教育不良的行为,会出现舆论一边倒的现象,觉得所有教师都是如此,这使得社会大众容易对教师失去信任,太高的社会期望和实际的落差,也给很多教师增加了不小的压力。
(二)学校原因
1.学校管理的漏洞。在小学学校的语文教师的管理中,通常都是成绩比较突出,教学贡献比较大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占主导的话语权,部分语文教师只能根据这些教师的教学形式开展,他们也就不会在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高效语文课堂,他们随波逐流,教学方式因循守旧,而部分学校关注更多的也是语文教师带出来的学生成绩,使得很多语文教师都不得不遵循这些占据主导地位的语文教师的教法,学生学得没意思,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
2.部分学校缺乏人文关怀。小学语文教师虽然肩负教书育人的责任,但是不断循环重复的工作和生活中,因为要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解决学生中的产生的问题,有的学校还会因为语文教师的过错而点名批评,或者扣罚绩效,这表示学校在教师的管理中,缺乏人文关怀,让教师很容易感到身心疲惫,进而厌倦自己的工作。
3.语文教师缺乏成长的机会。在实际中,学校会选派一些教师去进修,去学习更新颖的教育教学方法,获得与时代最近的新的理论知识,以创新课堂。但是事实上,很多学校对能参加培训的语文教师的名额,限制很严格,能去参加进修的语文教师大都是骨干级别的和职称比较高的教师。对普通的语文教师,部分学校都采用比较形式化的培训,让这些语文教师都没有机会去为自己“充电”、为自己的课堂“充电”,很容易对语文教学失去耐心。
(三)教师方面
1.职业压力大。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语文教师很多时候还得在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不断去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以跟随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力量,这无形之中削减了教师研究专业知识的时间,而课堂所需要的不仅包括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还包括其他方面的知识,这使得语文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研究,无形中增添了很多的压力,常会让语文教师感觉到不知所措,从而形成职业倦怠。
2.角色混乱。语文教师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角色由原来的教育教学主导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深切关怀者,语文课程资源的主要开发者,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等,这是新课改对语文教师多重角色的定位,而要成为合格的教育教学者,语文教师不仅面临着角色的转化,更重要的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师德、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很多时候,语文教师会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不知道该如何定义自己的角色,且语文教师的职业通道相对比较狭窄,常常因为多重的角色而觉得工作中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对语文教师的心理也造成了一些影响,很容易导致职业倦怠心理的出现。
二、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一)社会方面
1.保障语文教师的经济收入。近些年来,国家政策一直提倡要确保教师的经济收入,教师目前的收入也得到了保障和提高,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和所得是成正比的,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让语文教师的物质生活能够得到基本的保证,从而不断克服职业倦怠带来的消极影响。这样,既能保证教师的经济收入,又能让教师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让教师能够以自己的职业为荣,能够一辈子都坚守自己的岗位,坚定自己的信念,在平凡的岗位上能够发光发热,不断获得成就感,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更多的花朵,培养更多的人才,当看到自己的学生不断取得成就的同时,教师也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不断克服心理上的倦怠。
2.关注尊重语文教师。社会也应该普遍关注语文教师群体,提高语文教师在社会大众心中的认可度,这样教师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利用媒体等工具,将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向社会公布,从而引导更多的人关注和尊重语文教师,不要因为一些负面的教师新闻,就否定了所有语文教师都做出的努力,让更多的语文教师都能赢得社会大众的尊重。另外,注重语文教师的研究价值,让语文教师在对自己的肯定评价中,能够不断克服职业倦怠的消极心理。
(二)学校方面
1.人性化管理。首先,学校应该实施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语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管理制度方面,应该给予普通教师更多的话语权,让这些教师也能尽快地发展成长起来,在教学研究活动中能够尊重他们得劳动成果,在研究中也能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也能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成果展现在所有的人的面前,让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可以以公开课的形式为这些教师提供成长发展的机会,让语文教师保持挑战的斗志,减少职业倦怠的发生。其次,学校应该给予教师足够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一方面,学校应该保障语文教师的收入水平,让语文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课时得到相应的收入,从而保证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学校应该给予语文教师更多的精神支持,尽量减少工资与成绩排名之间的关系,减轻他们身上的压力,不管是学校的领导还是学生家长都应该给予教师充分的尊重和信赖,在工作中不断支持和理解他们,减轻这些教师的工作压力,在工作中给予这些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体贴。最后,学校应该合理安排教师工作的时间,减轻语文教师的工作强度,让他们在能够专职专任,从事专门的语文知识的教育教学,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保持工作的积极性。
2.提供进修的机会。学校应该给予每一位语文教师进修成长的机会,让语文教师都能通过进修接触到与时代接轨的新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新的语文学科知识和其他知识,从而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三)教师方面
1.树立正确的职业倦怠观念。语文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很正常的现象,在这一心理现象出现之后,不要去刻意将它的消极影响扩大,而是应该理性地去看待和对待,在面对职业倦怠时,应该成为这些消极心理的主宰者,而不是成为他们的奴役,不应该陷入痛苦和迷茫不可自拔,而是应该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去对待。比如,适当的休闲娱乐,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在经营好自己事业的同时,也能不断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探寻生活的真谛,充实自己的大脑,将更多的转移力集中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限于自己的工作,也可以寻找自己的爱好,做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情,减少职业倦怠对自己的消极影响,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生活中美好的事情当中,不断找寻生活中的真、善、美,在实际中找到真正的自己,成为一个会工作、会生活的人。
2.丰富自己的生活。作为语文教师,在工作之余,应该去丰富自己的生活,比如做一些锻炼,强身健体,劳逸结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不要一味地沉浸在这些消极情趣和心理的影响当中,应利用积极向上的事情去排解这些不良情绪的影响。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把自己心中的苦闷和烦恼及时向家人或者朋友倾诉,以及时梳理自己的情绪,不断得到正确的疏导,消除职业倦怠的影响。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在社会、学校和自身原因的联合作用下,面临着相对严重的职业倦怠感,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自己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为了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希望这些语文教师在多方的努力之下,能够走出职业倦怠的阴影。
参考文献:
[1] 曾玲娟,伍新春. 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3(11).
[2] 赵崇莲,苏铭鑫.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報(教育科学版),20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