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方式的实践与研究
2021-12-27罗景鑫
罗景鑫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愈发重视高中阶段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无数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案。本文从“反思高中物理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现状”“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物理教学评价实践方式”“构建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方式”三个方面深入探析,以强化高中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教育目的,对物理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深入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1-008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1.040
当前很多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评价环节仍旧墨守成规,对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助力寥寥。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为:遵循新课程标准关于教学评价方式“主体多元、方法多样”的要求,让教学评价方式围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实。
一、反思高中物理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的现状
(一)甄别性质明显
当前,高中物理课程教学评价方式具有比较明显的甄别性。换言之,其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主体,根据分数高低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1]。如果学生擅长考试而不擅长动手实践,也会在这种评价模式下被划分到优等生层次。在这种评价过程里,只有极少数学生能体会进步的快乐,感受成长的成就感,其他学生大多承受的是打击、沮丧,不断消磨学习的自信。
(二)功利意图较强
如今的高中物理教学评价大多体现了较强的功利意图,评价环节不只是帮助学生成长,也是为了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否专业。许多学校为了追求高考升学率,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核心内容,并与任教物理教师的奖金、职称挂钩。教师如果想追求更好的发展与更高的收入,就不得不选择功利性的评价方式,用冰冷的成绩数字武断地评判学生的物理素质。
(三)评价方式单一
观察目前物理课程的教学评价形式,不管是课堂教学评价还是学生的学业考核评价,基本都以单向的方式进行。其中教师多为主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评价[2]。对教师而言,学校又成了主体,教师成了被点评的对象。以此类推,到了学校层面,教育部又成了“统治性”的评价裁判。由此就形成了直线性、单调性的评价体系,不仅导致评价结果十分片面,也失去了民主化的初衷。
二、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物理教学评价实践方式
基于新课程规定的“教学评价要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标准,本文从评价主体、评价功能两个角度论述高中物理教学评价的实践方式。
(一)评价主体
关于评价主体,一般以教师或学生作为评价对象。若以学生为主,评价应当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学习结果三个角度进行判断。比如教学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时,教师可以评价学生能否独立思考并理解这个物理运动过程中体现的“速度与时间”“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并认识自己知识层面的不足之处;有没有积极改正的学习动力[3];对于本章节对应的实验内容“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学生能否细致观察其物理现象;实验操作是否熟稔;有没有养成勤思考、勤动手的习惯。
针对教师的评价要从学生和学科组两个方向综合进行,评价内容要涉及教师的教学创意、学情把握、授课模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内容要多侧重课堂体验,比如学生可以思考在“匀变速运动”这堂课中,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否能为自己带来一定的学习启发;自己对“自由落体”等知识点没有弄懂时,教师是否对自己足够关注。学科组教师的评价内容要偏向于专业性,比如评价教师是否正确把握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教学过程有没有契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教学创意是否体现了新颖性;能不能熟练应用多种授课方式等。评价的等级也可以细致划分具体指标,比如观察教师的表达能力、板书能力、应变能力、教学特色、课程设计能力、知识扎实程度、情感渗透程度等,从情感评价与专业评价两个角度详细评判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评价功能
从评价功能方面,教学评价一般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三种评价的功能彼此之间可以起到一定的递进作用。以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的教学为例,物理教师应用诊断性评价时,需要在学年初期或单元教学起始时进行,侧重于判断学生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牛顿第三定律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以此作为参考,分析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有哪些困难之处。形成性评价的应用大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以帮助学生改正问题、强化学习质量为主要目的,比如教师对于“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课堂讲解能否从学生那得到良好反馈。总结性评价大多在学年末期或阶段学习结束时进行,教师需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估标准,对学生的力学知识扎实程度、力学实验操作熟练程度、力学实践应用能力水平进行全面性的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确定下个阶段学习活动中应该以什么目标作为起点,预估学生按照这种状态发展下去可能会达到什么层次的学习水平,為今后的教学设计提供良好依据。
三、构建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方式
(一)牢牢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
以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为目的,改革高中物理教学评价方式,物理教师首先要牢牢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培养“物理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四项核心素养,这四项内容关联密切,又各自代表不同的学习素质[4]。比如教师教学完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后,在物理观念方面,需要评价学生是否通过“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形成了严谨的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在科学思维方面,考查学生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方面是否能清晰完成分析、归纳、结论等思考过程;从科学探究角度进行评估,应当观察学生在面对“力学单位”“牛顿定律”“超重失重”等未知问题时,是否产生跃跃欲试的情绪;对于科学态度与责任的评价,要了解学生有没有通过力学学习体现负责、务实的优秀行为等,由此评价的数据才能更为严谨。针对这四种核心素养,教师要注意“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具体表现上相对具有一定隐蔽性,很难通过具体数据表现出来,要多观察学生上课时的学习状态进行综合性点评。
(二)结合问题情境,围绕授课过程展开教学评价
关于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评价在课堂上的具体实施,物理教师参考2017年版本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可以发现其中反复提及“问题情境”这个名词,强调评价环节可以通过复杂的生活情境来落实,以达到评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目的。教师的评价不应只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情况上,还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情感态度进行评判。换言之,高中物理的评价方式必须体现兼容性、多元化,这样才能达成良好的培养成效。比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限定时速的高速公路上要求车辆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为什么飞机上要求乘客携带的充电宝额定能量不能超过160Wh?”以此类推,用富含生活气息的情景问题代替传统评价开门见山的询问方式,不仅能加强高中生对物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也能帮助学生积累生活常识,让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提升。
(三)以加强学生物理实验能力为目的全面完善教学评价
高中生想要提高自身的物理核心素养,不能仅从理论角度学习。物理学科以实验作为研究知识的基本方式,大多数核心素养的内涵都体现在实验过程中。因此,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评价要以加强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为主要目的,这样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
在教学高一物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第三章“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实验时,学生普遍存在实验注意力不足、实验纪律不佳等问题。物理教师应当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完善教学评价规则,规定以下几点评价项目:纪律性、操作性、实验过程。其中纪律性要求学生要提前5分钟到达实验教室,在还未开始实验之前,不随便触碰托盘、砝码、纸袋、电源等任何一项实验器械,按照真实情况填写登记表,实验过程中不做任何有损课堂纪律的事情;操作性方面,学生要严格按照方案完成实验内容,不要遗漏重要的注意事项,比如拉车的细线要与木板保持平行等,完成实验后要将器材完整还原;对于实验过程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是否严谨,实验数据是否正确,有没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借助实验过程完善教学评价方案,可以让学生培养优秀的科学思维与实践精神。
四、结语
为了保障高中生更好地实现个性化发展,当前的高中物理学科开始实施走班制教学,并将课程转变成选修形式,以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教育要求。为了达成培养高中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教师需要积极改革沉痼的传统教学评价模式,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让评价方式更加契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能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深化学生的学习情感。
参考文献:
[1] 吴潇.用学习评价促核心素养落地——高中物理教学评价的策略探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0(2):83.
[2] 陈辉.高中物理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策略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177.
[3] 龚卿.高中物理教学中引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和途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4):14.
[4] 朱敏华.创新高中物理教學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新区,201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