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探讨
2021-12-27安徽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
安徽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
□ 张 磊
由于自然禀赋存在差异,水稻种植差异很大。安徽省以长江为界,皖南多为双季稻,江淮之间和皖北多为稻(麦)油轮作。这种水稻种植的多样性首先不利于标准化生产,加上水稻生产工艺较为复杂,包括田块准备、种子选择、播种、育秧、栽插、田间管理、收储等多个环节,进一步加大了水稻全程机械化难度。
一、现行技术路线
1.耕整地机械化。安徽省水稻主产区耕整地作业,通常使用轮拖带动犁或旋耕机清除前茬作物残留,蓬松土壤后放水泡田,再用水田耙或打浆机打平田块,使泥脚深度达到农艺要求。皖北平原地区,田块较大,土地平整,近年来土地流转消除了很多田埂,非常适合各型动力机械携带农机具作业。江淮和皖南地区,多山地丘陵,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近几年,很多地区开展“宜机化”改造,改善了机械作业环境,提高了机械化水平。目前安徽省水稻种植耕整地机械化基本达到100%。
2.种植机械化。水稻种植机械化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难点,常见方法有:插秧、抛秧、直播、撒播等,因品种、地域和种植条件存在一定差异,目前安徽省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约100万公顷,以机插秧为主。机械化种植效率很高,以插秧为例,生产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但需要先育秧,工艺复杂,费工费时,不同品种和区域的育秧方法也有区别,很难统一。
水稻直播技术省去了育秧环节,但存在着水稻根系浅、抗倒伏能力较差等问题,相比机插秧产量低。以安徽省为例,受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高企因素影响,许多农户放弃插秧模式,又回到人工撒播的粗放状态。据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数据,“十三五”期间的多数年份,安徽省人工撒播水稻占比为30.3%左右,其中蚌埠曾高达60%,水稻直播呈增长态势。
综上所述,水稻种植方式的多样性源于因地制宜,但也成为制约水稻全程机械化的新因素。
3.田间管理机械化。长期以来,田间管理机械化是水稻全程机械化的短板和弱项。传统主要依赖人工喷药撒肥,特别是早稻病虫害比较严重,农药用量较大,需要大量人力。目前新型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获得推广应用,但问题很多,如:整机价格较高;受用户文化水平限制,不能熟练掌握其操作、使用和保养;田间行走能力比较差等,仅在专业合作社和大型农场普及率较高,短时间内大规模推广仍面临困难,需要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
4.收获机械化。目前,安徽省水稻收获机械化基本达到100%。在平原大田块,使用喂入量大于8kg/s的大型联合收割机;在山地小田块,使用喂入量小于1kg/s的微型联合收割机;还有多功能智能收割机。水稻秸秆处理是一个新问题,前几年大力推广秸秆还田,但出现了很多“后遗症”,如:水稻减产、病虫害增加、土壤肥力下降、土壤土质恶化等;秸秆离田成为新的处理方法,但需要依靠打捆机、抓草机等机械化配合。
5.收获后处理机械化。新收获稻含水率一般为25%—30%,只有降到安全水分12%才能入库储藏,必须依靠新型烘干机械解决干燥问题。目前,安徽省谷物烘干机械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批式循环谷物干燥机占地面积小,保有量占绝大多数。皖南地区,多使用20t以下中小型烘干机;长江以北地区,30t以上大型烘干机占多数。
二、薄弱环节探讨
首先,谈谈水稻机械化发展的地域平衡问题。
安徽省水稻种植面积较大,分布区域相对集中,非常适合机械化作业。皖北水稻产区,主要集中在淮河两岸,地平土肥,较适宜大型机械作业;江淮之间中东部产区,以平原缓丘为主,水稻是传统农作物,机械化发展也较迅速;皖南沿江地区,水网密布,水田集中,也非常适宜机械化耕种。江淮西部大别山区和皖南中南部丘陵山地,水稻种植面积少,田块分散,尽管不断推进“宜机化”改造,但机械化发展较为缓慢。
其次,谈谈水稻机械化薄弱环节的突破问题。
一是田间管理环节。必须抛弃传统“人海战术”,发展植保无人机、喷杆喷雾机等新型田管机械,但其适用性和可靠性还存在很多问题,短期内大规模推广难度很大。另外,消杀效率、价格、社会化服务等也是主要制约因素,特别是国外进口高效大型机械的价格让不少用户望而却步。
水稻田间管理机械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需要政策导向明确,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在购机补贴基础上,再给予作业补贴,“购而不用”难以发挥作用。其次,国内生产企业要加强产品研发,降低产品价格。第三,用户也要提高自身文化技术水平,会使用、会保养,能排除一般故障。
二是种植环节。由于水稻种植的多样性,给农机农艺融合带来很多问题。以安徽省为例,机插秧为主,其次是直播。机插秧优点是:秧苗成活率高、种植密度控制灵活、水稻产量较高;缺点是:工艺较复杂、需要多种机械配合、相对直播技术费工费时。机插秧的前提是机械化育秧,采用机械化设备、温度调节和自动控制手段,人工控制种、土、肥、水、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一般早稻在20—25天、晚稻16—21天,秧苗均匀、整齐,便于机插,移栽后返青快、分蘖早、产量高。
育秧技术是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增产丰收的保障,以工厂化育秧技术为例,一般可增产30—50千克/亩。机械化育秧技术主要有:带土育秧机械化技术、双膜育秧和软盘育秧技术、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几种育秧技术各有利弊,需要结合当地农艺来选择。
目前安徽大约还有30%的水稻主产区采用直播技术。机械化直播省去了育秧环节,生产效率提高数倍,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产量低、抗倒伏能力较差、种植密度调节不灵活等,随着一些新型穴直播机的出现,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今后还需与当地农艺进一步融合。安徽省的宗旨是:因地制宜,“宜插则插,宜播则播,二元共存,互为补充”。其实,水稻直播属于传统农艺,只要加大政策扶持和示范推广,不失为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又一选项。
三、发展趋势
在发展水稻全程机械化中,切忌脱离实际,新型水稻机械必须与农艺相结合,要充分发掘农民的首创精神,尊重农民意愿。同时要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政府部门要加强政策扶持引导,特别在短板和弱项上要加大力度,引导农民自行选择适合当地的机械化技术路线。
由于地域差异,新型水稻机械品类会更加细分。皖北平原地区,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方向向大型化发展,机械功率将更大,功能会更多,效率也会更高,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江淮和皖南丘陵坡地区,机械化将向“小而精”、智能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要不断提高适用性,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品种机械化需要。
水稻全程机械化的主攻方向是种植机械化、田间管理机械化,要着重解决薄弱环节技术难点,巩固耕整地机械化和收获机械化水平,并大力推广干燥机械化。这一切,需要政府部门、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共同努力。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