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

2021-12-27

农村.农业.农民 2021年22期
关键词:乡风文明建设

刘 佳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乡风文明是重要内容。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使村民的生活更加幸福安定,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致富路上也更有奔头。可以说,乡风文明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对乡村社会的建设有莫大帮助,可以从精神文明层面着手,逐步推进乡村振兴事业。

一、乡风文明概述

(一)乡风文明的基本内容

乡风文明,经过综合学界各位学者的观点,可以认为是指以乡村社会为孕育基础,随时代不断变化发展的,主要在乡村社会存在的一系列观念、制度和物质成果的总和。乡风文明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乡村性。就是说乡风文明与乡村社会密切相关,无论是从产生到传播,还是影响的主要地域范围,都是主要集中在乡村社会;无论怎样研究乡风文明,从何种角度切入,必须立足于广大乡村社会,脱离乡村社会的文明,是虚构的乡风文明,可以存在于书面,但不存在于现实。二是时代性。乡风文明的内容不是凝固不动的内容,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中国社会之前的乡村社会的文化传统之所以相对稳固,是与当时的小农经济千年不变有关,而现今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相当迅猛,农村经济的变化速度即使赶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也在稳步坚实地变化着,这必然会对现代的乡村文化产生影响,也会对研究乡风文明提出更多的挑战,研究者需要让自己的视线以及研究内容跟上这种变化。三是建构性。乡风文明虽然对乡村社会有强烈的信赖性,但是它的内容需要时间的积淀,尤其在现代社会的行政强管理强属性的背景下,乡风文明内容的建构性特点越来越明显,其相关研究领域越来越频繁出现建设、引导、创造、学习等词汇,乡风文明内容可以被人为地创造出来也成为多数人的共识,对乡风文明的研究不再像传统研究方式一样,停留在发现总结的层面,已经进化到建构的层面。

(二)乡风文明的分类

乡风文明的研究,除要掌握概念外,可对其内容进行分类,以便更准确全面掌握乡风文明的可研究领域。一是观念,与乡村社会有关的各种认识意识想法,并且这主体也不局限于乡村社会的人,都可以涵盖在乡风文明的内容之内。这些观念有历史传承下来的,比如六尺巷邻里和谐互助,也有现代社会新生的,比如创文明讲卫生之类,凡是人们对乡村社会的认识,都可以划分到乡风文明的范围。当然,既然是文明,那必然要对一些守旧落后的观念进行选择和批判,而这也是可研究的领域,以什么标准来划定乡风文明与落后观念,谁来确定这个标准,都是需要学者进一步的研究。二是制度,不仅仅停留在观念意识层面,而是已经有比较具体的文字记载的规范性内容,比如各种乡规民约,各种政府文明建设的文件政策,各种地方志,这些都有较成熟规范的文本载体,对乡风文明的体系性研究是重要的来源资料。而且制度除单纯研究内容外,制度发展史也很有研究的必要性,尤其是现代乡村和传统乡村的区别,准确掌握这些区别,发现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对乡村发展大有帮助。三是物质成果,就是存在于客观世界的可触碰感知的存在,可以是先天存在,比如自然景观,也可以是历史上产生,比如古建筑物,尤其是有地方乡村风俗特色的建筑物,还可以是现代各种人工建设的成果,比如梯田、蜿蜒曲折的公路、横跨天堑的桥梁,这些看起来冷冰冰的物质,只要与乡村、与人群发生了联系和交叉,人们就可以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地赋予这些物体以人文情怀,这些都是乡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

当前我国正在把乡村振兴战略当成一项重要工程来开展,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密切相关。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国家高度重视

很明显国家是提出来要建设和发展乡风文明的,对这一事业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纲领的层面。作为精神文明范畴的乡风文明,在宏观层面,对乡村振兴而言,既可以作为辅助力量提供智力支持,又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内容,毕竟乡村振兴不能只停留在经济层面,应有配套的精神文明与之协同发展。

(二)各地发展不均衡

基于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大背景,乡村的发展建设情况也不一样,有些乡村只是体现在名称上,其发展与城镇无差,而有些乡村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在国家村村通政策之前,全是泥泞的山路小道。那么基于这种物质基础的差异,乡风文明建设和发展的现状也会有所差异。而且,除了物质基础的影响,其他人文因素也可能会对乡风文明的现状产生影响,比如该村出现过著名历史人物,或者有历史遗迹、历史典故,都可能会使该地的文明情况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三)成果不充分

第一,乡风文明的理论研究不足,在研究成果上有所欠缺。现代乡村社会的情况是很复杂的,与之前传统意义上的乡村还是有很多变化和不同,需要更多社会学或人类学的专家进行专业化的研究,对现在的乡村社会有宏观层面以及具体的描述。第二,乡风文明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学者的研究成果如何在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得到应用,谁来承担这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转化工作?科研成果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村里的基层工作人员或者乡镇干部,他们能接触到这些研究成果吗?能消化运用这些成果吗?这些情况都是普遍存在的。

三、乡风文明建设的困境

(一)理论上的困境

1.关于标准的理论探讨,有人认为应当有一套国家标准,什么叫乡风文明,有哪些具体指标,这样地方好照章建设,查缺补漏。但也有人认为,国家层面只适合作原则性规定,毕竟我国乡村社会的复杂性不能搞一刀切,要考虑地区差异。事实上也是如此,国家对乡风文明建设只作了原则性规定,只是提纲挈领,这符合我国复杂的国情,要给予地方适当的自由决策权的现实,应该是科学的选择。但也因此产生了标准不明确的困难,各地政府都是根据自己地方的实际情况探索什么是乡风文明,难免会产生标准不统一的情况,在某地实施的一些可行政策,在另外一处乡村却不执行这种政策,而大家都认为自己在建设乡风文明。比如乡贤文化就有一些争议,又许多人并不明白什么是乡贤文化,认知不一样,其结果也就不一样。

2.关于成功经验的推广,何谓成功?是产生了经济效益,还是有其他的评估标准?怎样的乡风文明是好的、成功的乡风文明?目前较统一的说法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有三风: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各地方开展相关工作也是以贯彻落实这三风为主。但很显然,从精神文明建设的层面来看,这三点还是远远不够的,过于粗放,不能给复杂的乡村工作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就算有了评估标准,差异化发展的乡村社会,导致在成功经验的推广方面有一定的工作难度,难以产生普遍化的模式。

3.关于乡风文明发展方向,这个问题也和上述难以产生普遍化的乡风文明模式有关,就是现实注定了乡风文明必须会差异化发展,往哪个方向去?有没有大方向上的指引?是选择密切扎根于本土乡情,强调与其他文明的区别,还是说乡风文明可以向城镇文明学习,无限趋同?甚至可以向外国城市文明学习?还是可以本土资源与外部经验结合?在宣传推广所谓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时,要学习的到底是工作的态度还是差异化的发展,有没有界线?

(二)实践上的困境

1.资金缺乏。这是现实中最大的障碍,乡风文明虽然是精神文明层面,但是它的建设无疑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本身经济发展就是乡村振兴的重头戏,所以指望乡村社会自力更生是不合理的,需要外界大量资金的扶持。

2.人才。这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困境之一,现在乡村社会人才流失很严重,社会评价体系的畸形导致人们宁愿在大城市奔波,也不愿回到乡村,只有少量有情怀的人才会愿意学成之后扎根基层。就算这样,面对物质的巨大差异以及各种的现实阻碍,也有很多人坚持不下去。

3.主体协作性差。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通俗理解是当地基层干部,他们熟悉乡情,负责执行各种方针政策,当地的乡风文明建设应该以村干部、农村党员为主要抓手。但是,这种理解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毕竟当地党员干部能够掌握的资源是有限的,能够接触的外部世界也是有限的。一个地区乡风文明的建设,是需要政府来主导,而且是层层政府都应该参与其中,不能把这些工作都抛给基层,只负责给钱,或者连钱都不愿给,只负责提要求。同时,乡风文明建设也不应该只靠政府,其他社会群体同样可以参与进来,广泛听取建议,比如节假日开展什么文娱活动,或者引进旅游公司开发当地景点,这些都要有更专业的从业人员,由他们来为政府提供智力支持,通力协作,合作共赢。还有当地民众的参与,其实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乡风文明的主要承载主体就是当地民众。不让当地民众以主体的身份参与进来,而让他们作为被执行者的身份存在,这样的乡风文明一定是流于形式的,生命力也不长久。

4.特色要求。乡村社会是要差异化发展,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有自己特色的乡村文化。但是很显然,这种特色要求要适度,广大乡村社会并没有那么多特色,不能动不动就要求独特的乡风文明。固然全国范围内乡村社会是有很大不同,但这种不同并不能体现在村与村之间,不现实。所以也要考虑共性的问题,同为华夏民族,同源同根,文化一脉相承,这也是发展乡风文明很好的方向。

四、乡风文明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理论研究

实践需要理论支持。乡风文明的标准问题、发展方向问题、共性化和差异化研究的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为了更规范化发展,要有一套评估指标,根据乡风文明的概念和内容来构建。既要考虑共性的乡风文明,又要考虑充分发展自己独特的乡风文明。当然,这种独特性要有一定界限,要符合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此为基本原则。

(二)资金问题

资金问题是基础。除寄希望于政府拨款外,当地政府还应该开放思路,将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不能坐等经济发展起来了再来建设精神文明,而是应该看到文化产业在经济建设中可能产生的效益,尤其是真正有特色乡村文化的地区,更应该抓住这个机遇。

(三)人才政策

人才流失。这不仅仅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乡村振兴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整个乡村社会的人才都在明显流失。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尽量提高待遇、满足物质条件,这是人的基本需求,光指望用情怀来留住人才是不可行的,用纪律的方式也显得不近人情。其次,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社会以及政府应该多多表彰那些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的人,不能让他们失了物质再丢失精神。最后,整个社会的评价机制要改变一下,什么样的人才是崇高的、什么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不要简单以金钱和职位来衡量,一个人兢兢业业在自己的普通岗位上工作一辈子值不值得尊重?一个人为了家乡的发展付出青春值不值得尊重?要更多宣传这种正能量的人和事。

(四)多主体协作

乡风文明建设不是一个人就能独立完成的,上级政府、当地村民组织、村民、社会力量应该团结起来。应该让每一类主体都能参与进来并能从中受益,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以牺牲村民利益来谋取短时间的经济发展或者文化发展,村民才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

乡风文明建设是精神层面的工作,比经济建设还要复杂,它的成效需要更长久的检验,值得投入长期的研究。

猜你喜欢

乡风文明建设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请文明演绎
乡风
漫说文明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文明乡风聚人心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