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和目标
2021-12-27郝文武
郝文武
现代化既是现代国家和社会普遍追求的目标,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正在进行的现实实践。尽管不同的人对现代化关注的层面不同,有不同界定,但对现代化的本质是追求高水平则有普遍共识。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是中国城乡教育现代化的共同本质和目标,农村教育现代化是有特色、高水平和先进性的国家教育现代化本质和目标在农村的普遍化。发展有农村特点的高水平和先进性的优质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和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现代化取得显著成就,但农村教育现代化还有明显不足。要深刻认识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目标理想及其对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全面贯彻落实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缩短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阶段性目标的时间,在推进城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基础上,尽快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体化融合发展和农村教育现代化目标。
一、 现代化是追求高水平发展的过程、结果及其普遍化
现代化是现代人的实践,与现代有必然联系。(1)杜艳华:《现代性内涵与现代化问题》,《求索》2015年第5期。首先,现代是时间概念,是实践主体把自己当作现代人,以自己的社会存在和生活的时代为依据对时间分界、界定,是某个时间点以来的即时、现在、当下的时间域。历史永远存在,并不断延伸;未来永远前进,并变成现在;现在永远处于在与非在之间的变化状态,任何现代都将成为过去和历史的近代甚至古代。(2)马敏:《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若干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9期。其次,现代的时间起始具有空间性、事件性、价值性等特性。时间不是空的,不仅须臾离不开扩充时间的空间、事件,而且具有不同性质或价值性的多层面的内容。现代化是一种心理状态,是追求思想观念、态度、文化和知识等现代性的心态。(3)[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版,1985年,第4-8页;[美]阿历克斯·英克尔斯等:《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0页。“现代化首先起源于渴望变迁的态度,以及社会能够并且应该转变的信念。”如果把现代化看成是一种结果,那它则是由渴望变迁的态度而激发引起的“知识爆炸性增长所带来的结果”。现代化伴随科学革命的到来反映了人类知识的空前增长,从而使人类控制环境成为可能。(4)[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页。但由于人们对思想观念、文化知识与价值追求、思维能力、科学技术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的认识不同,对现代性的本质和起始时间也有不同判断。较为普遍的认识是,现代起始于文艺复兴及其引起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机器生产的工业革命,(5)顾明远:《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问题》,《中国教育学刊》1997年第3期。在中国是起始于追求“民主与科学”的“五四运动”和新中国成立的独立自主发展。(6)俞吾金:《现代性现象学(续)》,《江海学刊》2003年2期。
再次,现代性是即时先进性引领的完美融合历时和届时甚至永恒先进性的先进性。“‘现代性’被相当广泛地运用于描述那些在技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最先进国家的特征,而‘现代化’则被用于描述这些国家获得这些特征的过程。”(7)[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等译,第5页。现代人固然有其核心价值追求,但他比传统人更理解、珍惜传统的“活的”价值,(8)马敏:《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若干思考》。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形式,而不是做传统的奴隶。(9)[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殷陆君编译,第22-52页。英格尔斯对现代人勾勒的十二个特征及其与传统人的六个方面的比较都无新奇的抽象概念,就是积极进取、善于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等人类自古就有的朴素品质。(10)[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殷陆君编译,第58-60页。
复次,现代化是追求高水平、先进性的过程、结果及其普遍化。现代性既可能同时发生发展和相互影响,也可能先后发展并产生相互影响;既有历史发展过程、环节的时间或纵向全程整体优化的普遍化,也有不断由中心向周边、至上而下的空间或横向扩大的全域整体优化的普遍化。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无论福祸,这些变革终究会波及到与业已拥有现代化各种模式的国家有所接触的一切民族。(11)[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杭州: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页。“所谓现代化,是指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控制自然(包括人类自身)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历史过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其目标是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12)顾明远:《试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教育研究》2012年第9期。
最后,对现代性时间的不同距离既有不同自我感受,也有不同价值评价。当前的现代化和历史上的现代化对人类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当时的人对其发展都有一日千里、日新月异的感受。
二、 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是中国城乡教育现代化的共同本质和目标
教育本质是合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13)郝文武:《教育学的科学化和合理性——论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反思》,《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符合教育发展目的与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统一,是有特色、高水平、先进性教育发展的过程、结果及其普遍化。规律不为目的服务,但为目的选择。(14)郝文武:《从本体存在到本质生成的教育建构论》,《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认识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必须与认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由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决定的教育现代化的规律紧密结合。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过程,(15)杨小微:《教育现代化的再理解与再出发》,《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6期。是教育高水平发展状态,(16)刘昌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开启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解读》,《教育研究》2019年第11期。是以现代信息为基础,以先进教育观念为指导对传统教育的变革和超越。当下的教育现代化开启于近现代学校教育的现代性,有生产性和社会性、科学性和法制性、民主性和公平性、信息化和创新性、终身性和全时空性、个性化和创造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国际性和开放性等八大特征。(17)顾明远:《试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一) 普及教育是教育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和开启标志,有特色、高水平是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和目标。世界发达国家教育现代化从17世纪班级授课制和普及教育起始,中国教育现代化概念萌芽于近代社会,(18)程天君、陈南:《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百年书写》,《教育研究》2020年第1期。真正全面实践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1965年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等重要思想,把教育与现代化紧密相连。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目标、措施。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教育现代化概念,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2020年国家教育发展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标志。2019年我国第一个标题为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和战略目标是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使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迈出新步伐,进入新阶段。
(二) 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是中国城乡教育现代化的共同本质和目标。现代化是世界先进水平的且有国际标准,但任何现代化都是在主权国家发生发展的现代化,是本国人民创造和享有而后遍及世界的现代化。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创造和享有的,当然有中国特色,是根据中国国情和以中国方式推进。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优质教育有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等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以人民为中心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理想追求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政治基础和本色,是城乡教育现代化的共同本质和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及其先进性是高水平与人民性相统一的现代化及其先进性。博大精深、海纳百川的五千年中华文化、文明,丰富多彩、生气蓬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文化基础和特色。
(三) 以国际普遍标准追求和评估的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是中国城乡教育现代化的共同本质和目标。现代化教育是有特色的教育与高水平、先进性的教育相结合的优质教育。教育发展和现代化的世界先进水平首先是教育理念、教育治理的高水平、先进性,然后是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基础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人均受教育程度等的高水平和先进水平,是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学校数量和布局、教育经费比例、人均和生均教育经费指标、课程教学过程和方式等教育条件和资源等的高水平、先进水平。有特色、高水平的先进、优质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城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的教育,其标准、指标及其体系,既有可做数量化比较的具象性硬件建设层面,也有难以做量化比较的思想观念和其他软件建设层面。农村教育中的中小学普通教育及其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等,甚至家庭教育和大部分社会教育都是基础教育,城乡教育的现代化及其比较是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及其比较。
(四) 实现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城乡教育的共同本质和目标。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的现代性发生、发展既是现代人的创造,也是对人的现代性的证明。培育人的现代性,促进人的现代性不断增长,形成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人既是教育现代化的本体功能和根本目标,也是教育现代性和现代化的证明。“除非国民是现代的,否则一个国家就不是现代的。在任何情况下,除非在经济以及各种机构工作的人民具有某种程度的现代性,否则我们怀疑这个国家的经济会有高的生产力,或者它的政治与行政机构会很有效率。”(19)英克尔斯等:《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第10页。比工具和技术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和文化的现代化,教育发展从以规模与速度、设备与条件、工具与技术为指向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要素及其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为主旨的“内涵式”发展的转变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和根本。(20)杨小微:《走向城乡一体化:农村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定位与路径选择》,《当代教师教育》2019年第2期。
教师等教育者是教育现代化的第一要素,培养现代人的教师首先要有现代性、是现代人。培育现代人是现代化教育的终极目标,以学生和学习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客观必然。“育人当然包括让受教育者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但育人的根本追求在于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在于振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21)孙喜亭:《教育大计,育人为本》,《求是》1996年第22期。当代中国人首先是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五爱”品德的德智体美劳(22)顾明远:《试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全面发展的人;也应是体魄健康、自强精神、自由思想、知行协调统一的人;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先天下之忧而忧,敢为人先,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敢为人先,追求仁爱平等正义和互利公平正义的完美融合的人;是集中反映1.0现代化诉求的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独立自主精神与集中体现2.0现代化诉求的创新创业精神、人道宽容精神、信息素养等叠加融合的人。(23)褚宏启:《教育现代化2.0的中国版本》,《教育研究》2018年12期。
(五) 改造和超越传统,使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是中国城乡现代化的共同本质和目标。“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抑制创造精神的力量。”(2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205页。教育既是为了未来的事业,具有充满梦想的乌托邦精神,(2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第92-93页。也有保守性,其功能和过程、方式首先是传承。(2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75-88页。现代教育既要改造传统,又要超越传统;既要走出传统,也要传承传统基因的精华。没有现代性就没有现代化,没有传统不仅没有现代化,甚至没有现代性。教育现代化不能“进口”“克隆”,(27)[美]威廉F·派克等:《理解课程(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884-885页。应充分借鉴和融合中外古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优先发展等理念是完美融合“学而第一”、教育先行等教育历时经典理念的即时先进性的关于教育地位、价值的理念。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四大支柱”目的观;(2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第75页。“教育即指导”,(29)[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0页。“教育是提高学习水平的基本方式和正规手段”,学习是一切问题的根本问题;(30)[美]詹姆斯·博特金、[摩洛哥]马迪·埃尔曼杰拉、[罗马尼亚]米尔恰·马利察:《回答未来的挑战——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林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894年,第21-22页。当今社会,“性命攸关的问题不仅仅是学不学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再学习的问题,而是重新组织我们的思想体系,重新学会怎样学习”,(31)[法]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5页。这些都是以教育即时先进性完美融合教育历时先进性的现代课程教学基本原则。
教育现代化最终要落实到课程教材、课堂教学的现代化,形成先进的教育教学智慧。近现代科技使得包括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学校教育还是师生主体间缺一不可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形成人的活动。它不仅没有也不会把教育变成纯粹的人机交流活动,更不会以机器代替人的学习和教育,而且古人的科技文化创新和原始思维、原初情感追求的初心、传统学习教育方式,是现代性不可缺少的基础甚至具有难以代替的作用。缺乏对真善美的追求,现代科技不仅会变成废铜烂铁,甚至会贻害无穷。现代化教育智慧是以现代性教育智慧为引领并完美融合传统教育智慧的先进教育智慧,(32)[美]威廉F·派克等:《理解课程(下)》,第884-885页。是把教育的知识伦理性和能力性完美统一的先进教育智慧。(33)郝文武:《知核力:知识的两大本性及其相互影响的复杂层面和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三、 发展有农村特点的优质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和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和目标既由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和目标、乡村教育振兴和现代化对国家现代化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价值所决定,也由农村的地域、功能和教育发展特点、规律所决定。发展有农村特点的先进性和高水平的优质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和目标。
(一)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以跨越式发展、价值理性追求和精准扶贫举措补齐农村教育短板是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和首要目标。首先,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教育现代化是在新中国建立的系统教育制度基础上推进的,已有的教育发展成果不仅为农村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基础,而且也为它提供了重要评价参照。其次,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教育现代化是在教育城镇化导致乡村凋谢,人口、学生和学校明显减少,但还存在少量学校,乡村城镇化还在继续发展和推进的过程中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教育现代化就是解决城镇化继续发展,乡村学生和学校可能继续减少与乡村及其教育振兴的这对矛盾,使他们协调融合发展。再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教育现代化是在城乡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城市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城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正在推进优质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推进的。城市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并为国家用主要精力集中解决农村教育问题,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提供了良好条件。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教育现代化是在城乡教育共性实现一体化均衡发展基础上,探索体现城乡教育有个性和特色的教育现代化。第四,城乡教育在实现基本均衡发展基础上,继续推进优质均衡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教育现代化奠定了接近现代化的良好基础,但这主要是以县城教育为主体,并继续快速扩张,而乡村学生和学校大量减少甚至基本不存在,仅是微不足道的补充状态的基本和优质均衡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教育现代化要成为全面推进的农村及其教育振兴和现代化,特别是乡村、乡镇及其教育振兴和现代化,要成为使乡村学生和学校有所增加或回流,而非继续大量减少最后完全消失的真正的乡村及其教育振兴和现代化。
农村教育基础差、底子薄,在20世纪80年代推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初期城乡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至少相差15年。多年来,通过有效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乡村学校教育条件明显改善,通过公费师范生教育、特岗教师等扶贫措施,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教师数量、质量和专业等结构还存在很大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和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解决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编制、全科型教师和教师工作生活条件问题,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吸引力成为推进城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和优质均衡发展、现代化的关键。
建设自由、平等、民主、共同富裕的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初心和使命,是改革开放的初衷。扶贫帮困、教育扶贫也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然,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需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要深刻认识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理想目标及其实现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全面落实农村教育和乡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继续坚持以义为先的公平正义与超公平正义相统一,(34)郝文武:《教育的公平正义和超公平正义》,《教育研究》2019年第12期。以价值理性为引领,把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结合促进农村教育振兴和现代化;(35)郝文武:《价值理性、工具理性视角观照下的农村教育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要努力缩短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阶段性目标的时间,在实现小康社会要求的城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基础上,尽快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体化融合发展和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理想。
(二) 为农民子女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本质特征和主要目标。农村既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和地域,也是农民生活的组织和地域。农业生产主要是生活在农村的农民的生产,要使农民安心在乡村搞好农业生产就要有使其孩子方便上学的高质量的学校。就近入学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但这首先要有学校,有高质量的学校。否则,重视教育和有能力的父母忍着亲子分离给孩子成长和家庭生活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痛苦,也会把孩子送到城里的学校上学,或在城里打工,或者陪读让孩子在县城等城市学校上学。这是乡村教育城镇化、空壳化和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短板的根源。在人口众多的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教育,通过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已基本现实现代化,经济较好的农村再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也可补齐短板,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但在人口本来就不多现在更少,二三十年前就没有了学校的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现代化只能在乡镇办好学校,实现乡镇学校的振兴和现代化,使乡村孩子相对就近入学。新农村应有新学校、新教育。乡村及其人口的减少,学校和学生的减少不等于,也不应等于乡村及其学校的破败衰落,小规模的乡村及其学校也可以、也要推进、实现现代化。乡村小规模学校数量的增减和质量的变化是农村教育城镇化、乡村教育振兴和农村教育现代化相互融合和促进的晴雨表。
(三) 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奠定基础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重要目标。工业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但民以食为天,社会无论如何现代化,农业永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是在最现代化的英美国家的有识之士也认为,“农业是一个国家之所以伟大的关键所在”(36)张琪:《“无协议脱欧”或致一半农场倒闭——英国农民牵羊上街表达诉求》,2019年8月16日,http://news.haiwainet.cn/n/2019/0816/c3541093-31612283.html?spm=C73544894212.P59792594134.0.0,2021年3月2日。。农业与工业的区别不仅在于生产方式,而且在于生产对象和结果的性质,农业的现代化是农业生产方式的科学技术化,而非工业化和产品、对象的科技化;农业无论如何现代化也是农业,不是工业,何况有些农业生产永远需要传统甚至原始的生产方式而不应也不能工业化。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的创造、使用和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所需的技术都是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创造和学习的,现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创造、使用和现代农民所需的科技不仅要在农业生产中创造和学习,而且要通过学校教育学习和科技研究、创造。现代教育对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作用早有充分证明。(37)郝文武:《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与穷国农业经济增长理论探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首要关键是国家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但这最终要落实到农业生产劳动,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农村基础教育是为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村孩子继续学习打基础的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服务的教育。
(四) 全面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和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重要目标。中国以前是农业大国,即便以后城镇化率达到70-80%,全国还有7亿至8亿人口生活在县城、乡镇和乡村等农村教育覆盖地域。(38)郝文武:《农村教育和乡村教育的界定及其数据意义》,《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年第3期。“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39)《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作重要讲话》,2017年12月29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2/29/c_1122187923.htm,2021年3月2日。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化也没有整个国家教育的现代化。“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农村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40)温家宝:《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人民日报》2011年9月9日,第2版。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农村教育对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和文明全面振兴与现代化发挥重要作用。
(五) 城乡教育在相互借鉴和促进中实现一体化、有特色的优质均衡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现实目标和理想追求。城乡教育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是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国家教育目标和课程体系等层面的统一,并不是把农村学校办成城市学校,使所有学校千校一面。城乡学校应努力形成各自特色和优势,在理念、主体、课程、功能、方式和来源等层面“和而不同”地发展,既重视普适性、全社会、愿景性、基础性、统一性和现代性,也重视特殊性、教育圈、现实性、地方性、自主性和传统性。(41)姜超、邬志辉:《论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念选择》,《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农村学校应把现代化与本土化密切结合,(42)郑金洲:《教育现代化与教育本土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第3期。把弘扬农耕文明,传承耕读文化和乡土文化作为建设美丽书乡的重要特点和目标追求。
在城乡深度融合、交流频繁的现代社会不能再以“离农”“务农”等城乡二元结构思维和政策制度定义乡村教育目标。(43)邬志辉、杨卫安:《“离农”抑或“为农”——农村教育价值选择的悖论及消解》,《教育发展研究》2017年Z1期。改革开放以来的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居民居住和职业选择自由权的扩大,使得农村人建设城市和城市人建设乡村将成为现代社会的常态,而且农村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离农”“务农”更非主要问题。随着乡村及其教育的振兴和现代化,乡村的独特文化、优美环境、绿色食品和学校有效的小班化教学、有特色和高质量的教育还将会成为对城乡居民生活、工作和孩子接受教育的“逆城市化”都有很强吸引力的稀缺资源。(44)杨海燕、高书国:《农村教育的价值、特征与发展模式》,《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
总之,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现实目标和理想追求就是形成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根本,各层类教育结构合理,教育教学内容、手段、方式优质高效和有明显特色,教育治理结构、方式和能力公平与正义,充满持续发展活力的现代化。
四、 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教育现代化在国家教育现代化普遍指标基础上也应有其特殊指标
国家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和根据,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具体目标、指标及其体系是具体实施农村教育现代化目标的行动指南、操作步骤和评价标准。
对国家教育发展有代表性的国际指标体系有三种,世界银行的《2000年世界教育发展指标》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依据制定的综合性教育发展指标体系,(45)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68-86页。包括教育投入、受教育机会、教育效率、教育成果、性别与教育等5个一级指标及其16项二级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育报告2000教育的权利:走向全民终身教育》,以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的关系为理论前提,包括人口与国民生产总值,识字、文化与沟通,学前教育在学率和入学机会,初中等教育现状和内部效率,学前、初等及中等学校教师现状,高等教育现状及其学生分布,私立学校教育与政府教育支出,教育经常性支出等11类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97项三级指标。(4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2000教育的权利:走向全民终身教育》,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第121-125页。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都出版的《教育概览:OECD指标》,提出包括教育背景,教育经费和人力资源投入,获得教育、参与和进步,学习坏境和学校组织,教育的个人、社会和劳动市场结果,学生成就等6个一级指标和31个二级指标的教育指标体系。(47)刘明堂:《OECD教育指标体系的变迁及启示》,《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1期。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就对教育现代化本质和指标体系展开持续探索,提出我国发达地区21世纪初基础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48)谈松华、袁本涛:《教育现代化衡量指标问题的探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阎立钦等:《关于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若干指标的思考》,《教育研究》2001年第10期。但专门探讨农村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很少。(49)冯增俊:《农村教育现代化与农村城市化—东莞市教育现代化实践的时代意义》,《现代教育论丛》1998年第6期。与此同时,各省、市、区积极探索包括农村教育现代化在内的区域性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并开展教育现代化评估。江苏省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推进教育现代化,2007年、2013年先后试行,2016年正式颁布包含8项一级指标、16项二级指标和49个检测点的《江苏教育现代化检测指标》。(50)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的通知》,2016年8月24日,http://www.jiangsu.gov.cn/art/2016/8/24/art_46577_2555948.html?sifsdo=sowyu2,2021年3月2日。广东省于2004年制定《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4―2020年)》,2008年出台的《广东省县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案(试行)》,包括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43个主要观测点。(51)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广东省县域教育现代化督导制度的通知》,2008年8月29日,http://edu.gd.gov.cn/gtgz/jydd/content/post_1593708.html,2021年3月2日。成都市为了“到2015年,率先在中西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007年制定对各区县教育公平和质量、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及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国际化、学习型社会建设、教育管理和社会满意度等8项监测内容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52)成都市教育局课题组、秦建平、陈进、张惠、史玉:《在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背景下加快推进成都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研究报告》,《教育科学论坛》2009年第4期;秦建平、张惠:《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教育导刊》2015年第5期。
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及其数值、系数还内含推进教育现代化目标的重大战略、策略、进程、阶段。《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的目标和十大战略任务为全国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具体时间进程和重大措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有明确具体的指标要求。每个省、市、区及其县市把城乡教育放在一起统筹规划教育现代化目标,既有利于协调城乡教育发展,也可能以发展程度、进度等的普遍性、平均值和最高值掩盖特殊性,特别是短板的落后程度。短板补齐是推进城乡优质均衡发展和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国家对农村教育发展和现代化虽然有某些指标,专家学者对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也有不少成果,但对农村教育现代指标的研究不多且很不具体。(53)杨海燕、高书国:《农村教育的价值、特征与发展模式》;陈国华、张旭:《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误区、现实问题与发展策略》,《现代教育论丛》2015年第6期。为了更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教育现代化,很有必要专门制定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农村教育现代化目标和指标体系及其数值、系数应坚持国家为主导与国际比较相结合原则,坚持普遍性、统一性、全面性与特殊性、差异性、特色性相结合,基础性、基本性与关键性、权重性相结合,稳定性、长远性、理想性、终极性与动态性、发展性、现实性、阶段性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平等、公平、效率与仁爱、帮扶相结合,目标与进度、措施相配套,学校推进、评价与区域推进、评价相结合等原则。农村教育基础差、欠账多,要使农村教育同时同步实现现代化,就要加速补齐短板,持续落实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教育振兴战略,以目标为导向和标准,倍增农村教育人财物投入,不仅推进城乡教育公平而且以精准扶教育之贫、扶志扶智之贫等特殊措施或跨越式方式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缩短农村教育从实现“温饱”目标到“小康”目标,再到优质均衡发展和现代化目标的时间。乡村小规模学校师生比大大低于城市学校,国家和各级政府应根据乡村学校实际,合理农村学校布局,积极推进乡村学校建设,科学制定乡村学校生师比标准,实施农村教师编制和教育经费“倍减倍增”计划,以此增强乡村学校建设的主体性、成就感,激发乡村学校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自觉性、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