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重庆市合川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分析
2021-12-27谭清宣
毛 琴,谭清宣
(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重庆涪陵 408100)
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为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重庆市编制、出台相关政策,制定规划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合川区制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合川区发展改革委员会牵头启动编制《重庆市合川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重点着力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围绕加快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建立健全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体系。同时,积极鼓励、扶持帮助农民和农业生产中的经营组织,发展农业机械化[2],尽量使用先进、适合当地土地的农业机械,促进当地农业机械化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
1 重庆市合川区资源以及农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
1.1 人力资源
合川区有农户38.6 万户、农业人口104.2 万人,其中劳动力74.32 万人,农业从业人员26.98 万人,占劳动力人口的36.30%;常年外出务工40.45 万人,占全区农业劳动力人口的54.43%。
1.2 地形特征
合川区地形以浅丘、低山为主,沿江冲击平坝星罗棋布,地处于川中丘陵与川东平行岭谷的交接地带。
1.3 土地资源
合川区幅员面积2 343.21 km2,现有耕地面积11.69万公顷,园地0.78万公顷,林地3.42万公顷,未利用地1.96万公顷。
1.4 农业机械化水平情况
合川区现有各类农机装备34.5 万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农田作业)67 台、在用插秧机60 余台、在用的高性能联合收割机40 台、机动植保防治机械613台,小型耕整机(微耕机)5 万台,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50.5%。
1.5 经营情况
合川区现有耕地面积11.69 万公顷,承包农户38.6万户,土地流转5.77 万公顷,流转率达49.3%,分散经营与集中经营比为51 ∶49。有农业从业人员26.98 万人,2014 年以来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 479 人次,青年农场主21 人。专业合作社544 个,流转土地1.29 万公顷,入社农户24.5 万户,带动农户16.3 万户。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农机合作社56 家,部分组织开展了代耕、代种、代收社会化服务,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超过6.67 万公顷。
2 合川农业机械化的成功经验
2.1 “宜机化”改造,改善机耕环境
合川区改以往“以机适地”的工作思路为“改地适机”,对土地进行“宜机化”改造。合川区将梯改田、曲改直、小并大、短并长,使土地间互联互通,打通机耕道,改善农机作业的基础条件。以推动土地“宜机化”改造促进现代农机装备水平和机械化水平的稳步提升,以扩大合川区的农业生产规模、提高组织化程度,从而降低整个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让农业生产进入良好的发展轨道。合川区通过改善农田坡度、农机通行路面和工作作业条件,提高农机特别是中大型农机的可运用空间和对地形的适应度,克服丘陵地区地形对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利影响。
2.1.1 土地互联互通
为满足大中型农业机械进出田地的需要,必须实现土地与道路之间、土地与土地之间的衔接顺畅,这就需要通过开挖回填土壤等措施,修建田地进出坡道、完善田间机行道。
2.1.2 消除机械作业死角
对于影响农业机械作业的尖角、弯月形等异形不规则地块,采取开挖回填、截弯取直等方式,尽量清除地面和耕层内影响机收作业的石块及其他障碍物,满足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对土地的基本要求。
2.1.3 优化田地布局
在农机作业时,为延长机械的作业路线,减少机械工作时的折返频次,尽量将不同的田地做到短并长、小并大、弯变直,实现以条带或矩形状分布为主的田地布局。
2.1.4 土地缓坡化处理
针对高低不一的地块,土地高差不大的区域进行缓坡化改造,坡度过大的则采取分级阶梯状改造,以达到缓和坡度、规整土地、实现“宜机化”耕种的目的。
2.2 建立经营权流转风险防范机制
作为传统农业大区,合川区现拥有耕地11.69 万公顷,但由于多为丘陵地形,土地分散零散,难以大面积集中经营。因此,在合川区积极进行农业土地“宜机化”改造时,应建立经营权流转风险防范机制,同时鼓励农民将手上零散的土地进行流转,实现集约化经营,走社会化服务发展道路。
在经营主体获得集约化经营权前,合川区重点在建立完备的征信体系,设立各种经营主体进入农业经营土地的准入门槛。在经营的过程中,建立经营土地的风险保障金制度,约束各种可能发生的经营土地的短期化行为。在经营的后期,重点建立农地收储制度和土地风险补偿基金,以便一旦发生风险农民能及时获得相应补偿或收回土地再次流转,以保障流转土地农民的基本利益[3],打消双方顾虑,增添土地改革活力,形成能够有效宽容失误的优良改革环境。
近年来,合川区也在尝试探索发挥基层组织的示范作用,从而引领农机社会化服务,目前取得了初步成效。合川区依据镇街统筹、村党组织牵头、村民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探索一村一建、跨村联建、多村共建等方式,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社。基层党组织通过入户走访、院坝会等方式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吸纳农机大户、产业大户、涉农企业、村党员干部和有意愿的群众,采用资金、技术、农机具、场地设施等多种方式参股合作社的方法。其中要求村集体占股原则上不低于30%,以确保合作社信誉保证、各方有收益、发展可持续,这个社会分工能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快速发展[4]。
2.3 农机补贴优厚,调动农民积极性
2019 年12 月30 日,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发布《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重庆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工作的通知》,表明2019—2020 年,重庆市继续按照《重庆市2018—2020 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渝农发〔2018〕100 号),在全市实施敞开补贴,实行“自主购机、定额补贴、先购后补、县级结算、直补到卡(户)”的补贴操作方式,按照惠民公平、便民高效的原则组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结合重庆市2018—2020 年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以及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决定新增15 个品目,调整9 个机具品目的分类分档及补贴额。
农机补贴优厚,不但能够提高大户农民使用机械化耕作的欲望,还能吸引小户农民使用农机。农民每购买一台农机有15%~30%的补贴,由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直接决定补贴范围。在合川区的兑现补贴资金中,微耕机与耕整地机械的补贴最高。同时,大型农用机特别是大中型拖拉机的补贴数额也在逐步上升,至2018 年,超过微耕机的补贴数额。随着土地整治和流转和集约化经营,土地资源开始整合,更适用于大型农机,农业机械化率稳步提升。
2.4 利用河流水文条件,发展机械化生产
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汇流于合川区,合川区总体水资源丰富,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能有效配合农业机械化生产。三条江河谷地区以及靠近河流的地区通过整治,适合大中型农业机器作业且距离水源较近,其机械化水平高,特别是靠近涪江的地区有大河坝机械化程度很高。
3 合川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人才的缺乏
合川区在重庆市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前景可观,但重庆市位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沿海地区仍有较大差距,对于人才缺乏吸引力,大部分具有农业专业知识的人才更倾向于选择沿海地区,导致合川区引进人才困难,因此农业机械化方面缺少真正的农业技术者。从合川区前几年开始的职业农民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可看出其对于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对于经营农业有专业知识的人才需要,以实现乡村振兴下农民职业化的目标。
合川区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农业劳动力人口的36.3%,真正从事农业劳动的占比更低。据调查,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在合川基本是65~75 岁的老年人,65 岁以下的人数只占1/3 左右。由于年龄超过60 岁就不能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真正掌握农业专业技术的人缺乏,导致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仍较低、农技人员混岗、农业技术推广载体缺失、农业科技服务主体、服务农民的实效性仍有差距。同时,外出务工、空巢村的比例高,超过2/3 的人口外出务工,人才的外流、年轻劳动力少,以合川区二郎镇六合村为例,其总人口3 200 人,而目前在村人口不足1 000 人。
3.2 地形复杂,土地使用率低
地形地貌对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具有重要影响。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机械作业,因此平原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一般较高,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相对更好展开。合川区地处重庆市西北部,处于川东平行岭谷与方山丘陵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5],全境地貌大致分为平行岭谷和平缓丘陵两大类型:东南边缘华蓥山区为平行岭谷地形;西北部广大地区,属渝西丘陵盆地,为平缓丘陵地型,占合川幅员总面积的84.5%。山地、丘陵错综复杂,土地分散,是合川地区机械化推广困难的主要原因。同时,小农户经营的效益低下,仅仅通过农业生产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也更倾向小范围种植,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因此农户对农机、农业机械化的需求不强烈。
3.3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机械化逐渐得到重视,合川区的机械化推广也取得了可观的效果。根据调研反馈,目前其基础设施配套方面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有待改进。
3.3.1 机耕道建设
丘陵地区的农业耕种比较困难,在复杂地形推进农业机械化,需要改造小块、不平整的土地,打通机耕道,进行缓坡化改造。如果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进行道路改造,为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提供可实施的基础条件。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道路维修中,加大了经营者的资金流通,短期内回归成本的可能性不大,投资者的意愿也会受到影响。丘陵地区宜机化改造的面积相较平原地区更多,即便如此,合川区的农业生产也只适合中小型机器,生产规模也不会太大。进行道路改造,首要目的是让机器能够直接进入地里工作。
3.3.2 储水设备
在农业机械化改造中,需要修建农业水利灌溉系统,与储水设备配套的还有蓄水、排水、灌溉和沟渠系统,这是农业集约化生产不可缺少的因素,农业的产量效益直接受此影响。合川区农业生产水资源虽较丰富,但是如何快速蓄水、排水依旧是大问题。采用人力的方式效率太低,而且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使用人力劳作不科学。农业水利灌溉系统的修建需要投入的成本和维修费用高,相较于西北、东北大面积机械化生产,合川区的耕作面积小耕作规模不大,收益少、风险大,吸引资本投资的力度和愿望都不够。
3.4 小生产者机械生产意愿不迫切
农村存在的现实状况是青壮年多外出,农业从业者年龄普遍偏大。据调查了解,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60 岁以上的占比高达95%,平均年龄接近70岁,超过2/3 的人口外出务工,单户耕作的小生产者对于农业机械化生产意愿不迫切。受文化程度和年龄的影响,他们对于使用微耕机的愿望也不强烈,这是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一个瓶颈,而且单户耕作规模小,大多数农户的经济来源也不是以农业生产为主。面对现在的市场环境,便捷的交通运输很快可以补给其他地区的日常所需品,这些生产基地多存在地形交通等优势。合川区小生产者生产的农作物大部分是供家庭日常所需,面向市场销售较少,市场其他物品同样也能满足他们。他们对于承包土地经营也没有太大的兴趣,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化耕作的意愿并不强烈。
4 合川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策略
4.1 控制流转费,加大土地流转
创新土地制度,让农户将手中零散、不集中的土地转让给其他经营主体,流转土地使用权,同时建立中介机构,推动土地流转双方信息对称[6]。1)农户出让土地可从中得到利润,增加收入。2)土地实现了集中、规模经营,使机械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合川区降低农业加工企业用地成本,对区本级征收的农业加工企业相关税费进行减免或返还,有利于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壮大,激活工商资本投资农村建设,加大土地流转,提高流转收益。
4.2 兼顾农机需要,合理布局沟渠
以土地坡向和地块的雨水排流方向等具体情况为参照,合理布置沟渠。修建沟渠在布局时也要为农机通行考虑,对于主沟、背沟和围沟深入开发,厢沟和支沟则少开或浅开,可以直接向河流排水。枯水期利用现代农业机械,根据需求选择滴灌、漫灌等不同农业灌溉方式。科学合理布局沟渠,是健全基础设施的需要,可以使田间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有助于农业生产。因此,要兼顾农机的需要,在布局时考虑到机耕道等的设置,不能影响农业机械进入田间工作,方便农机工作的进行。
4.3 加大政策的宣传落实力度
农业机械化相对于人力劳作更加节省时间和力气,有利于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效益更高。因此,农业机械普及使用是未来农业耕作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发展,政府人员需加大政策宣传落实力度,1)向农民宣传使用农机的利处和必要性,让他们接受并愿意使用机械进行生产。2)让农民了解国家和政府对于农机购买的相应补贴政策,打消经济顾虑。3)确保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对农机的推进产生作用,让农民享受到农机化带来的效益和便利,助力乡村振兴。
4.4 培养、吸收专业精尖人才
部分小型农机对使用者的要求不高,中大型、复杂类机械需要使用者掌握专业技术性知识,这对使用者有了限制。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年龄偏大且知识水平不高,专业型人才十分缺乏。当地政府主要从培养当地人和吸引外来人才两个方面出发制定政策。
4.4.1 进行职业农民培训
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提高使用主体的农机知识水平和管理服务能力。推动农机工作向社会化服务发展,开展农机操作手培训,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7],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出台相关的扶持优惠政策,如建立项目审批准入制,产业发展等支持类项目要优先考虑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
4.4.2 吸引外地外来人才
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建立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引进具有理论、技术的专业人才投身农业产业发展。同时,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发展、对投资农业产业的工商主体通过降低或减免其工商业税赋,引导其投资农业产业发展。
5 结语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推进农业机械化在丘陵地区十分棘手这一问题,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借助典型的丘陵地形,将合川自然地理环境与经过切实走访了解到的农机使用状况、政府政策等具体外部条件相结合,归纳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应发展措施,以期为相关方面研究提供参考数据,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助力“三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