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插水稻基质育秧技术初探
2021-12-27孙士武董卫东赵长海
孙士武,董卫东,赵长海
(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天津 301505)
我国是水稻栽培的起源地,具有悠久的栽种历史。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出现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因此,降低劳动力强度和生产成本成为水稻生产的发展目标。水稻栽培中,以抛秧、直播和机插秧为主要形式的轻简化栽培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但这也只是过渡性栽培措施,水稻生产最终还是要向机械化作业方向发展。
1 基质育苗的优点
1.1 出苗速度快,秧苗素质好
基质育秧的出苗速度快,与相同条件下的营养土育秧方式相比,其出苗时间要提前2 d。同时,秧苗的素质较高,出叶速度快,株高略低,茎粗宽,叶片宽而长,成秧率较高;秧苗大小整齐,秧苗期可以缩短4~5 d,壮秧率超过90%。
1.2 便于机械化操作,栽后发苗快
基质秧苗起秧后与营养土秧苗相比更容易运输,对于运输条件要求较少,能够轻松地从工厂(大棚)运输至田间,不会耗费大量劳动力。与此同时,基质育秧能够保证播种的均匀性,因此降低了机械化插秧的空穴率。栽植后发苗的速度也要比营养土秧苗速度快,主要是因为基质秧苗适应性更强,能够快速适应生长环境。
1.3 病虫草害轻
通常情况下,基质育秧的秧苗生长15 d 左右就可以达到栽插标准,因此播种期的弹性大。在栽种的过程中,通过适当调整播种期能够避免麦田灰飞虱迁飞对其产生不良影响。为了隔离灰飞虱,降低秧苗被侵染的概率,可以在秧苗上覆盖无纺布。此外,基质中不含有杂草种子,能显著减轻秧田草害的发生。
1.4 节省育秧成本,保证栽种效果
人工和肥料成本是秧苗培育中应主要考虑的因素,而基质育秧所需要的人工操作较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同时秧苗期的农药用量较少,能保证生产水稻的品质和产量。基质育秧的好处在于基质结构松散,且易于移栽,因此成活率较高,秧苗成长时间缩减,为水稻田间调控提供了充足时间,可以在此基础上采取各项有效的技术性措施。保证水稻生产的质量,实现粮食的增产增收[1]。
2 机插育秧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国外技术发展趋势
当前阶段,日本机插育秧以大规模公共育秧和简易播种流水线生产为主。育秧技术发展过程中,日本开发了全自动秧盘堆装机和秧箱定位机,机械化设备的出现减轻了秧盘装卸的工作强度,也保证了秧苗的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韩国机插育秧的方式则是带土盘育秧毯状苗。20 世纪80 年代,韩国开始研究小苗、乳苗机插,目的在于降低插秧成本和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小苗机插处理后的秧苗成活率较高,且具有抵抗低温的能力。随着小苗机插技术的发展成熟,其应用的优势日益凸显,采用这种方式种植的水稻已经达到了韩国水稻总种植面积的14%。
通常情况下,国外机插育秧方式会按照秧田、生长期采取的保温措施等区分,包括湿润育秧和旱育秧,多层薄膜育秧、无纺布育秧和工厂化育秧。栽种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温室空间环境,能够提升育秧的效率和质量。
2.2 国内技术发展趋势
湿润秧田机插育秧和旱育机插秧是当前国内机插秧的主要方式,前者一般适用于稻田土壤黏重的区域,后者适用于土壤肥沃的砂壤或中壤土地区。我国的育秧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一些地区已经实现了湿润育秧和旱育秧技术的充分结合,创新适用了“水育旱管”的育秧模式,并探索出硬地硬盘育秧技术、硬地微喷灌育秧技术等。
3 机插水稻露地基质育秧技术
3.1 播前准备
露地基质育秧对选用的秧田有一定要求,要满足排灌和运秧需求,且方便管理。秧田、大田按照1 ∶(80~100)的比例备足秧田,提倡选用适宜双凤镇和栽插季节的“绿丰”牌水稻育秧专用基质。
3.2 育秧技术
1)在制作苗板之前,需要将苗床翻转几次并倾斜以使苗床的土壤柔软,光滑且厚度均匀。保证板面四周略高,便于灌溉和储水,周围有良好的沟槽。2)将苗板调平后,将其浇水直至土壤水分完全饱和,然后将苗板置于泥浆表面,需保证泥浆表面的平整性,但由于泥浆密度不同,有时会阻塞供水,导致出苗不均匀或出苗后难以吸水,引发幼苗枯死。3)播种前,选择光照充足的天气,选取干燥种子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病能力。播种后,应采取常规方式用5 mL 的25%丙草胺和6~7 kg 水浸泡4~5 kg 的种子,然后在黑暗中浸泡48 h。如果发芽相对较弱,可将杂交水稻与5 mL 25%的原虫威混合。浸种时,采用6~7 kg 的水浸泡3~4 kg 水稻种子,在黑暗中室内浸泡36 h。在加速发芽时,要避免高温和缺氧引起种子不发芽。要求经常轮换谷物并在适当的时间补充水,以使上下谷物堆的温度和湿度均匀。4)播种之前,需要做好机械设备的调试工作,并确定播种量、底土量和覆土量,要保证均匀的覆土、不露籽。一般在完成播种后需要用无纺布覆盖,避免受到灰飞虱的侵害。5)通过常规管理控制露天田间育苗的温度。可以根据温度变化来控制露出无纺布的时间和程度。通常,无纺布的温度应保持在15~30 ℃,以防止温度过低或过高而导致烂苗或烧苗。通常,无纺布在移栽前应在2~3 d 的时间内去除,以使幼苗细化。无纺布应在晴天的傍晚或阴天的早晨揭开。下雨天可推迟揭开时间,揭开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在为露天田间育苗补充水时,需要浇水一次,直到水超过苗块,并在向田间补水后立即放水。同时,需要在进水口处用挡板阻塞水流,以降低流量,减少水流对基质的干扰,并使水缓慢流过苗块。移植前48 h 停止供水。
4 机插秧育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秧苗素质相对较差
通常情况下,使用插秧机对秧苗的要求高,要保证出苗整齐,合理控制秧龄、叶龄和苗高,需要达到秧龄15~20 d、叶龄3~4 叶、苗高12~18 cm 的标准。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受到营养土质量、苗期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影响,机插育秧素质不高,且无法达到机插的标准,因此出现了水稻减产的情况。
4.2 机插秧秧苗适栽期短
中小苗机插是水稻生产中经常采用的方式。常规技术下,秧苗有特定的适栽期。受到前茬作物、土地耕收等因素的影响,秧苗栽种的过程中不能按期栽插,出现超龄秧。这种类型的秧苗容易徒长超高,不能采取机插的方式。针对这种情况,大部分育秧户推迟了播种时间,导致机插秧苗的生育期变短,其产量大大降低。除此之外,高密度播种条件下,秧苗容易营养不良,很难形成高度适宜的壮苗,如果后期的分蘖力不足,可能会影响实际产量[2]。
4.3 育秧土获取困难,质量难以保证
机插育秧规模不断壮大,也促进了机插秧技术推广和应用。传统的育秧土从农田或菜园土中选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优质耕层土和生态环境,且育秧需要大面积整土,配制营养土往往不能达到壮秧的要求。不同区域内的土壤状况不同,且营养成分优劣不一,因此很难控制病虫灾害情况。采用传统的方式育秧处理,可能会出现秧苗营养不良或不同批次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可能会引发苗期病害等严重后果。
4.4 育苗期管理措施不当,秧苗达不到壮秧标准
从栽种水稻的角度来说,秧苗的素质决定了最终的产量。针对秧苗播种的前后期进行管理是为了促进秧苗的快速发育,如果过早揭膜可能会导致出苗不齐,但过晚揭苗可能会导致秧苗徒长。播种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水分补充和施肥不当的情况,容易导致秧苗营养不够;后期控水不及时,难以培育壮苗。因此,要做好育苗期的管理,不能错过每一个关键环节。
5 提高基质育秧技术质量和效率的策略
5.1 发展水稻工厂化轻型无土基质育秧
工厂化基质育秧是指利用现代化农业设备实行集约化育秧的方式。育秧的过程中,催熟种子、播种、适温催苗等方式都是通过机械化设备完成的,其规模化和生产化特点明显,培育出符合标准的机插秧苗。事实上,这是结合农艺和现代化农业工程的新的育秧技术方式,栽种过程统一化处理,达到了保护耕地土壤,节约成本的目的,同时应用于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发展。
5.2 提高商品基质产品质量
基质市场混乱,不同厂家的规模不同,因此生产技术运用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为此,国家需要制定商品化基质的产品质量标准,监督和管理基质市场的不良竞争行为,为育苗方选购产品提供给价格和质量上的保障。
5.3 因地制宜开发特色基质
不同区域的土壤性质,因此生产基质的原材料就存在一定差别,如北方可以利用炉渣、草炭、锯木屑等,南方则可以利用稻壳、椰糠、蔗渣等。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点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利用废弃物生产基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且达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3]。研究表明,新型有机物可以作为基质原料的来源,包括中药渣、造纸废弃物等,在蔬菜作物培育上取得了一定成果。
6 结语
基层育秧技术在机插水稻生产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秧苗的素质。这种技术方式的原材料为秸秆、木屑等可再生性植物资源,并根据秧苗生长要求等人工合成水稻基层秧苗,只需要通过播种、浇水等简单的方式就能培育出健康的秧苗,这也为水稻生产的规模化和工厂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基质秧苗容易搬运,加上机械化设备的操作,大幅度降低了育秧成本。除此之外,基质育苗的栽种能够避免土壤肥力下降,改善土壤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