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乡村文化建设策略分析
2021-12-27徐敏
徐 敏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南通 226016)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在乡村振兴各方面的工作中,文化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这为乡村文化振兴指明了方向,也给乡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乡村文化具有文化的共性特征,但更多地体现为乡村特有的道德规范、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是特有的乡土印记与情感符号。乡村文化本身蕴含着巨大的潜力,能够在乡村振兴进程中释放出巨大动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乡村文化在凝聚人心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既是目标,又是手段,是二者的辩证统一。打造文化“新引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应从以下4 个方面入手。
1 将顶层设计与因地制宜相结合
由农耕文化、乡贤文化演变进化而来的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引领,拉动产业、人才、生态、组织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意义深远。
1.1 树立大局意识,进行顶层设计
在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实践中,应将乡村文化纳入全国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树立全局意识与大局观念,明确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基本原则,完善顶层设计,把握正确导向,确立基础性制度框架,为各地的实践探索提供指引。具体而言,要强化组织领导,从“3 个适应”入手,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对文化建设的领导作用:1)要在社会转型期主动适应农民文化新需求、新变化,通过基层文化专干配备到位,完善专干激励机制,切实增强抓文化建设的主动性;2)要适应乡村发展新形势,通过挖掘弘扬乡土文化,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欣赏文化、建设文化的积极性、创造性,切实增强抓文化建设的针对性;3)要适应文化的特点规律,通过弘扬主旋律与社会正气,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切实增强抓文化建设的持续性。
1.2 结合地域特色,不断探索文化发展新模式
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在农村则体现为乡村文化,特点更是鲜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就要鼓励不同的文化个体发挥创造性,体现多样性。发展乡村文化并无定式可言,文化助推乡村振兴也没有通用模式,应加深对乡村文化的规律性认识,尊重地方首创精神,鼓励各地结合实际进行乡村创新,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方式方法,调动各地农村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无论是旨在对传统丽水乡村春晚进行升级,培养乡村文化人才的全国首家“丽水中国乡村春晚研究院”;还是以乡村文化建设为重点,以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事业、产业为目标,将乡土田间转变为艺术空间,将田野麦地转变为展演现场,以艺术激活节庆文化传统的关中“忙罢”艺术节;亦或依托刺绣和蜡染的文化传统优势,帮助当地7 000 多名家庭妇女掌握一技之长的黔东南榕江县“绣娘”“非遗”技能培训项目,都是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充分展示了乡风文明的建设成果。
2 加强制度保障和规则意识
2.1 推进文化领域制度体系的建设
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指出,要加强文化领域制度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这一论断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新时期乡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在通过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健全相关制度,为有效释放文化动能,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保障。推进制度体系建设,能够规范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尺度、边界与底线。例如,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效机制,也能够激励各地及时挖掘、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后续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2.2 在融媒体视域下,加强文化传播的规则意识
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的文化参与,涉及各个环节与多个方面,对规则意识的强化,有利于在制度框架内调整各种利益关系。近年来,我国乡村文化日益多元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网络文化相互交织,文化的传播方式也愈发多样,微博、微信、抖音及快手等自媒体手段盛行,新的传播形式方便了信息的传播,但存在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需要加强树立农村伦理道德建设,以乡村文化制度体系对不良作品和行为进行适当制约,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3]。实践中,可以通过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巩固乡村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基层阵地,也可以集中力量开办面向当地乡村的文化道德建设专栏节目,将面向乡村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科学放在宣传宣讲的重要位置,立足群众角度,贴近百姓生活,减少硬性灌输,努力讲好故事,还要持续发挥“大喇叭”作用,定时播放新闻、乡土文化等节目,报道好人好事,开辟创业新渠道,积极传播正能量。此外,规则意识的加强能够固化乡村文化建设成果,对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形成正向激励,为文化参与乡村振兴实践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例如,加强对原创文化作品的版权保护措施,能够有效保护乡村文化创新的原创性成果。
3 着重优化文化供给内容
对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探索,是一种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实践。在这种供给侧改革中,乡村文化供给的内容至关重要,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构建什么样的文化体系,决定着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程度与水平。乡村文化的内容创新,可从以下3 个方面进行。
3.1 传统文化为乡村文化内容创新提供素材
广袤的农村大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民间风俗、传统、礼仪、规矩的起源之所。随着工业化及信息化的发展,这些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印记的民间符号已经在城市消失,听乡音、品乡愁,感受传统文化只能到乡村才能实现。保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应有之义,也给发展文化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推进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优化供给侧供给内容过程中,应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从文化设施、艺术题材、文化遗产中找寻中国元素,梳理其中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与时代印记,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4]。
3.2 地域特色为乡村文化创新提供资源
内容创新的关键是彰显自身特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农民祖祖辈辈信守的生存方式,由地理条件、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元素也呈现出差异化特点。积蓄文化动能助推乡村振兴实践,关键是结合自身特点,深入挖掘所在县域乡域村域的特色文化资源,注重提高文化建设的差异化程度,把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自身文化资源提炼、包装成文化产品、文化项目,同时通过产业协同,将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更好地丰富文化供给内容,助力乡村振兴。
3.3 农民为乡村文化内容创新提供参与主体
内容创新的动力是扩展农民文化视野,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补足文化短板,提供农民日常生活中需要的知识和科学理念,切实为改善民生,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服务。汲取国内外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加强卫生保健、自然科学、历史地理、休闲教育等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类内容的供给,帮助农民树立公共卫生观念,提升农业生产科技的认识,了解各国风土人情,熟悉家乡历史文化和古迹遗存,全面提高新时代农民文化素养,为乡村教育建设做好课余补充[5]。
内容创新的途径是发动农民参与,文化动能的充分释放离不开农民的广泛参与。1)农民是乡村文化的记录者与传承者,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参与者、见证者与最终受益者,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就会不完整,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动力就会不足。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首创精神,才能丰富文化产品内涵,体现更多的乡土气息与风土人情,才能更好地释放文化动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发动农民参与文化动能的涵养与释放,也是提高农民文化素养的过程。乡村文化建设及文化动能的有效释放,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存在,而会反映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在文化动能的涵养与释放过程中,农民自身的文化素养也会同步提升,掌握技术、热爱农村,靠自己双手致富的新型农民会越来越多,他们为乡村振兴提供着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4 探索文化动能释放的新方式
合理的文化动能释放方式,能够产生强大的协同效应,助力其他产业增益发展,从而带动乡村振兴。然而,与文化内容的差异化特征一样,文化动能的释放不可能有一个通用性模式,应体现本土特色形成品牌。在文化动能释放过程中,要注意不断探索新方式。
4.1 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
释放文化动能应探索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产业协同。乡村振兴与否的重要标志是农民能否增收,是否能够致富,在释放文化动能过程中,应以各地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为基础,有序开发特色文化资源,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就业与增收。近年来,浙江省、湖南省等地在打造特色文化产业乡镇和文化产业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推动了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了文化资源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促机制。
4.2 城乡协同发展模式
释放文化动能应放大城乡文化助推作用,实现城乡协同。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发展城乡文化,通过文化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应该形成整体性思维。城乡文化的协同发展,既能够繁荣整体性城乡文化,又能形成继承和保护乡村文化的新机制,合理引导文化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引导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统筹好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相应的,乡村文化能够充分展示自身魅力,吸引更多的乡村文化产品消费者、乡村民俗的体验者,助力乡村振兴。
4.3 媒介协同发展模式
释放文化动能应优化宣传渠道,实现媒介协同。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乡村文化的有效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在释放文化动能过程中,应利用好新媒体手段,将其与传统手段相互融合,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劲动力。在媒介协同过程中,应加强宣传工作统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同时,充分发挥自媒体主体多元化特征,将乡村文化建设成果、乡村产业信息通过新技术平台全媒体发布,强化农民在多媒介平台中的话语权,为农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赋能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