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实践与思考
2021-12-27陈军华
陈军华
(丽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心 浙江丽水323000)
中药材是丽水八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1],保持连续增长势头, 2013-2018 年, 中药材种植面积从16 267 hm2增加到 18 573 hm2,增加了 2 306 hm2,中药材产值从2.15 亿增加到5.47 亿元, 年均增长率20.53%,成为发展最快、效益最好、最有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 但也存在主导品种不突出、主要药材原料化等问题,需要加快转型升级。
1 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实践
1.1 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突出“特”字
丽水中药材特色性、道地性强,主要品种有三叶青、浙贝母、灵芝、百合、薏苡仁、食凉茶、黄精、莲子、菊米、皇菊、华重楼等。近6 年培育1 hm2以上规模化生产主体265 家, 建成规范化基地2 333 hm2, 建成“600”高海拔中药材基地 800 hm2。2019 年上半年,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393 hm2,主要草本药材产出面积1 800 hm2,产量 0.37 万 t,产值 2.6 亿元,产量、产值和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6.46%、25.52%,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产值继续保持全省前列[2]。
1.2 在品牌创建上做文章,突出“精”字
重视品牌创建,打造丽水中药材“精”品形象,扩大“丽”字中药材影响力。 遂昌、缙云分别被评为“浙江中药材产业基地”和“浙江米仁产业基地”,龙泉灵芝、龙泉灵芝孢子粉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缙云米仁、遂昌菊米、遂昌三叶青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处州白莲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丽水覆盆子”着手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中药材注册商标 45 个,SC、有机、绿色、无公害等认证 35 家,“丽水山耕”品牌企业63 家,可追溯管理主体60 家,评选市道地中药材示范基地10 家,养生园5 家。
1.3 在融合发展上做样板,突出“花”字
大力推进中药材基地与休闲观光旅游融合发展,以处州大地开出的中药材之花,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如处州白莲、铁皮石斛、皇菊、栀子、百合等,既能起到观光作用,又能作为中药材给药农增添效益。 龙泉唯珍堂铁皮石斛生态博览园、缙云西红花养生园、莲都夫人山铁皮石斛园获“浙江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称号。 龙泉唯珍堂铁皮石斛基地每年前来基地参观的2 万多人, 青田轩德皇菊基地11~12 月开花期,吸引前来赏花的达5 万多人次,阜山皇菊公园获浙江“最美田园”。
2 中药材产业的有利因素
2.1 综合资源优势
2.1.1 立地条件优越 丽水是全国首个 “中国天然氧吧”全覆盖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十五年位列全省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生态第一市”;是长江经济带、 长三角经济区与海西经济区的共享 “后花园”。
2.1.2 药材资源丰富 境内蕴藏中药材资源2 478 种,占全省的85.2%, 优势野生中草药品种有500 多种,被誉为“天然药园”和“华东药用植物宝库”;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28.45 万亩。
2.1.3 历史文化悠久 在南朝萧梁间(502~519 年),莲都已种植处州白莲;明朝万历年《处州府志》载,在处州府城之东门菜窝里药植之,规模种植芍药等品种;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是畲族医药的重要发源地。
2.2 发展机遇优势
(1)丽水是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试点市。将努力建成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全国标杆。中药材不与农田抢地,不与病虫为敌,是真正的高质量绿色产业。
(2)丽水是“两山”理念的重要萌发地和实践地,是“丽水之赞”光荣赋予地。 牢记“尤为如此”的重要嘱托,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 对GEP 向GDP 转化有着深刻理解和实践基础。
(3)中医药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 (2018-2025)》 指出,至2025 年,全国建成道地药材生产基地总面积2 500 万亩以上,丽水市作为 “浙八味”和 “新浙八味”重要生产基地,必将迎来大好机会。
2.3 保障措施优势
2.3.1 持续加大的扶持政策 2013-2018 年,各级政府累计投入中药材产业扶持资金1.2 亿元,中药材产业成为工商资本和回乡创业关注最高、 落地最多的产业,达4.23 亿元。
2.3.2 先行先试“对标欧盟肥药双控” 参照“欧盟标准”,按照最严的准入标准、最严的销售登记、最严的使用管理、最严的质量管控、最严的惩戒措施,全面推进农药化肥严格管控行动, 为好药材提供坚强保障。
2.3.3 强力有的产业团队 2012 年成立丽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心,是地级市层面全省唯一推广机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设有中药材研究所, 各地农业农村部门有专业技术人员, 中药材科学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3 当前阶段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主管部门层级多,难以“众人拾柴火焰高”
中药材从“农产品”成为中药药品整个过程环节繁多,包括田间生产、产地粗加工、市场销售、制作饮片、生物制药、药品上市等,因此管理部门涉及农业农村、林业、科技、卫生、市场监管、经信、发改、商务等10 余个,各部门职责比较分散,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呈“片状化”,相对孤立,虽有“千条线”不如“一根绳”,全产业链的“综合效应”难以形成。
3.2 主导品种不突出,凸显“酒香也怕巷子深”
人工栽培的中药材品种有63 个,其中草本中药材45 个,木本中药材 14 个,菌药4 个。 单个品种超过1 万亩的草本药材只有1 个,超过333.3 hm2的品种只有3 个,木本药材如厚朴5 335 hm2,但产出慢,效益低下。 很多品种更替时间过快,往往引种1~2 年就退出市场。 道地中药材龙泉灵芝、处州白莲、缙云米仁、遂昌菊米在外声名远播,然而产业规模不大,没有形成丽水主打的规模中药材基地,形不成“丽N味”,核心竞争力弱,一些品种如温郁金、三叶青、覆盆子出现“卖难”,农民效益得不到保障。
3.3 主要药材原料化,导致“墙内开花墙外香”
中药材销售到市场主要有三种方式。 “原料供应”,作为原材料由经销商收购,外运至磐安或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自产自销”,通过线上线下直接到消费者等;“低价直供”,以初级产品供给外地知名药企,经加工包装后流向市场。 本地中药企业主要从外地中药材市场采购原料。 近些年,丽水市道地药材在业内受到高度认可,5 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证明商标,4 家单位获省中医药旅游养生文化示范基地[3]。 但产品大多以原料形式供应市场,产品优质优价得不到体现。
4 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4.1 “跨山统筹”,解开资源要素整合之“扣”,形成合力
做大格局,破“分散”难题。 建议成立相应机构专班,由市委市政府直管,配备精干人员,全职办公,常态化推进工作, 把中药材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做优环境,立“融合”之局。 争取支持,省市共建,创建国家中药材产业示范市,出台专项政策,支持药企、人才、科研、生产等环节;做深规划,建“路径”导图。 围绕“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科研”等方面,环环相扣,完成一个全产业链规划,引领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4.2 “创新引领”,打开品牌引擎培育之“锁”,驱动转型
现阶段中药材生产处于关键期, 同时出现 “高热”和“滞销”现象,需要强有力驱动。 打造“处州本草”公共区域品牌,加快推选“丽九味”,彰显秀山丽水之生态价值优势;创新“处州模式”地方特色机制,中医、中药、药材、养生紧密联结,支持建设药旅融合、药企+基地、市场+订单等中药材综合体;建立“处州平台”公共服务架构,加快引进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在丽水市设立研发中心,研发“产、加、销”新技术。
4.3 “问海借力”,开启药界龙头引进之“门”,实现双赢
一方面,创优条件“引凤筑巢”。 丽水市绿水青山蕴含着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 是中药企业落户的优选之地,建议创造如“原料本金”抵税、医保上浮、一事一议等最优条件, 引进知名企业建设分厂,“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天然氧吧”等金名片会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 另一方面,发挥优势“借鸡生蛋”,企业投产后为丽水市增创税收,同时以“订单式”、“直建式”、“收购式”与中药材生产基地、“药农”建立联系,带动经济薄弱村成为中药材专业村,让中药材产业成为“致富”的明星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