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征服困难的历史经验及其时代创新

2021-12-27任晓伟

理论与改革 2021年1期
关键词:困难马克思主义革命

任晓伟 刘 超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砥砺奋进的百年历程中,遇到的风险和考验不计其数,经历的困难和挑战不胜枚举。 正是在不断应对重大挑战、化解重大危机、战胜重重困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愈加果敢勇毅、坚强有力,中国人民愈加从容自信、坚毅不屈,党和人民的事业也愈加繁荣稳定、充满生机。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领导人民群众征服困难积累的基本经验,锤炼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自信,为党领导人民群众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新挑战新困难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

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领导人民群众在征服困难中不断取 得历史成就的光辉史诗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建党近百年、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历史,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1]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无比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勇敢应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事业中的各种风险挑战,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战胜的巨大困难,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彪炳史册的宏大伟业,使中华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不断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勇敢征服了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各种困难,在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反复锤炼与考验。 1927 年,在取得北伐战争胜利和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的有利形势下,蒋介石集团却与国内外反动势力串联勾结,背叛革命并残暴杀害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从1927 年3 月到1928 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 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 万多人[2]。 年幼的中国共产党遭遇了生死存亡的考验与冲击,革命形势急转直下,革命前途十分暗淡,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 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3]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通过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工农武装割据斗争,在党的六大以后的短短两年内,再次领导中国革命走出低谷,走向复兴,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然而,当全国革命形势刚刚好转时,中国共产党又遭遇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五次大规模“围剿”,党领导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以弱战强、以少胜多,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四次“围剿”,但由于“左”的盲动主义指导错误,党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遇到重大失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又一次遭受严重失败的考验,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经过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才使中国共产党绝处逢生,让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长征胜利落脚陕北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斗争环境和困难依然空前严峻:一方面是国民党“围剿”、封锁和摩擦,日伪军进攻和扫荡,另一方面是革命队伍数量锐减、边区军民缺衣少食、自然灾害侵袭困扰。 在内外交困中“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但是我们渡过了困难”。[4]在民族危机空前深重、内外矛盾交织叠加中,中国共产党科学判断形势,领导革命群众英勇战斗,创造出战胜困难的各项条件,“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5]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不断维护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领导着抗战走向最后胜利;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资源匮乏的敌后根据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实现了自给自足;通过“整风运动”不断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为克服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的艰难险阻提供了强大政治力量。 1945 年5 月,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七大上阐明争取“光明的中国”的前途的同时,列举和分析了党和人民可能遇到的舆论责难、战争危险、悲观情绪、自然灾害等17 项困难,指出:“许多事情是意料不到的,但是一定要想到,尤其是我们的高级负责干部要有这种精神准备,准备对付非常的困难,对付非常的不利情况。”[6]正是由于党和人民群众把困难想得全面,把准备做得充分,才成功经受住了抗战胜利后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的考验,捍卫了抗战胜利的成果,在之后3 年多的时间内打败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反动军队,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困难与胜利往往是交织发展的。 在征服困难中获得了胜利,但在胜利后面对新的任务时又必须要面对和征服新的困难。 在全国执政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风险挑战。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快速恢复了长期战争的创伤,并在国力悬殊的情况下打赢了抗美援朝这个立国之战,“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7],为稳步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打下了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失误,加之20 世纪60 年代初苏联又突然单方面废除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使刚刚起步的社会主义事业蒙受巨大损失和严重创伤,遇到了严重的困难。 1966 年至1976 年,党和人民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遇到了严重挫折。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困难依然层出不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勇敢战胜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风险挑战,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进入新阶段新水平。 20 世纪80 年代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国内政治风波掀起反华浪潮,舆论上对中国进行污蔑攻击,政治上对中国施加压力,经济上对中国进行制裁,“希望中国动乱”[8]。 20 世纪90 年代初,苏联解体又一次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严峻的挑战和冲击。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社会主义在中国没有取得今天的成功,如果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也在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那场多米诺骨牌式的变化中倒塌了,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失败了,那社会主义实践就可能又要长期在黑暗中徘徊了,又要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作为一个幽灵在世界上徘徊了。”[9]在严峻的考验中,中国共产党处变不惊,以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战略定力领导人民群众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经过3 年的艰苦努力,成功应对了政治风波后的种种外部风险和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推进到新世纪。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从2003 年的“非典”到2008 年的汶川特大地震,从2008 年的金融危机、2019 年的中美贸易摩擦到2020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党领导人民战胜了各种各样的重大风险挑战,创造出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中国奇迹,在新世纪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

二、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上领导人民群众征服困难的基本经验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在正确认识困难并战胜困难中不断走向胜利,是贯穿其间的一条鲜明主线。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史上的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历史教训时说:“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10]这其实也揭示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攻坚克难中创造历史辉煌的基本规律。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征服困难的深厚经验,并源源不断地把这些经验转化为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革命和创造历史的强大动力。

第一,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自信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征服困难、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党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之上。 正是在长期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形势、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并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强大自信。 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标识,根植于党与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 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统一于党领导人民战胜困难的斗争实践中。 从建党至今,无论面临多么大的困难挑战,中国共产党都没有放弃过这一信心和精神,反而是历久弥坚。 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坚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11]。 在苏东剧变导致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国际国内出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坚定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12]党领导人民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战胜困难的实践充分证明:越是困难重重,越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越需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习近平深刻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3]习近平不仅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之于中国共产党事业的重大意义,还鲜明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之于民族复兴的深远意义,指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4]纵观百年党史,党和人民群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始终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得益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每一次理论飞跃,都进一步坚定了党和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定力,党和人民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则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第二,坚定地依靠和团结人民群众。 坚定地依靠和团结人民群众是党领导人民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 革命时期,毛泽东深刻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 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15]通过依靠和团结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党在经受了各种困难的考验后逐步地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依靠和团结人民群众恢复了遭到破坏的国民经济、打赢了抗美援朝战争、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领导人民群众以自身的力量走出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曲折时期,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转折,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16]通过倾听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利益、汇集群众智慧,并把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经受住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风险考验,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并开始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 党要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17]在这一认识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创造性地把党的群众路线这一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上升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立场作为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带领人民群众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风险挑战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18]

第三,在困难中独立自主探索本国发展道路。 党领导人民群众征服困难的过程也是探索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道路的过程。 在建党初期的革命斗争中,由于对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不自觉,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占了上风,导致大革命的失败,党和革命事业遭遇重创。 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认识到独立自主的极端重要性。 1930 年5 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19],并进一步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20]。 正是立足中国实际对科学对待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中,中国革命逐步从大革命失败的低谷走向土地革命的兴起。 但由于长期存在的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联革命的经验神圣化、教条化,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偏离了独立自主的精神,导致第五次反“围剿”严重失利,中国革命又一次陷入绝境。 极端的困难也促进了全党的新的理论觉醒和历史觉醒。 在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重新坚持独立自主,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的军事错误在党内的支配地位,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坚定地走上了独立自主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伟大征程。 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的那样,“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这次会议批判了教条主义”。[21]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中国共产党在发现照搬苏联模式的严重弊端后,迅速调整方向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探索。1956 年4 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醒全党要注意苏联方面暴露出来的缺点和错误,批评了盲目学习和机械搬用苏联经验和苏联模式的现象,指出:“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22]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理论开端。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总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曲折的历史教训时指出:“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3]这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群众独立自主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程,并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在进入新时代后焕发出了强烈的世界吸引力。

第四,在革命性锻造中使党更加坚强有力。 不断加强党的革命性锻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困难的根本保障。 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党的革命性锻造就是指党的自我革命,即“敢于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使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24]。 历史和实践表明,不断加强党的革命性锻造,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党领导人民在征服困难中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法宝。 正如习近平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25]正是具备这样优良的政治品格和非凡的自我革命能力,中国共产党才能在一次次的困境中打开局面、危难时化险为夷、失误后拨乱反正,一步一步成长为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大党、强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向党内顽瘴痼疾开刀,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使党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用新的辉煌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既能够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不断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又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并能以党的自我革命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革命。 习近平在回顾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时深刻指出:“我们党为什么能够在现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 为什么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了自我革命精神,保持了承认并改正错误的勇气,一次次拿起手术刀来革除自身的病症,一次次靠自己解决了自身问题。”[26]这是在党的自我革命视角下对党领导人民群众征服困难形成的宝贵经验的科学概括,极大地升华了对党的百年历史的理论认识和把握。

三、中国共产党对领导人民群众征服困难历史经验的时代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征服困难的历史经验,以“长征永远在路上”[27]的历史清醒和政治毅力不断推动征服困难基本经验的时代创新,形成了指导党和人民防范化解新时代各类风险挑战的一系列重大举措,生动地呈现出百年大党面对新征程新斗争的政治勇气、政治智慧和政治担当。

第一,把征服困难提升为党治国理政中的基本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把带领人民群众征服困难提升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问题,并使之成为做好新时代各项工作必须统筹考虑的战略重点,这既是对党治国理政基本规律的总结与深化,也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全局视野与战略思维。 具体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征服困难作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任务。 党的百年光辉历程表明,征服困难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一项与时俱进的任务。 因此,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强化对征服困难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中地位和意义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8]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党的十九大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与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一起作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的历史交汇期中的三大攻坚战。 在开启强国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提醒全党:“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 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29]这既强调了前进道路上各类风险考验的普遍性和复杂性,又深刻指出了党领导人民征服困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这就要求,党和人民不仅要立足当下,妥善应对国内外各类风险挑战,更要突出谋划长远,从强国建设战略目标的层面积极应对各类新风险新挑战,把征服困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常抓不懈。 其二,把征服困难纳入治国理政总体框架。 征服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求我们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通过伟大斗争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统揽“四个伟大”的战略要求,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30],共同构成了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 “伟大斗争”就是与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作斗争,是党领导人民征服困难的路径与方法。 将“伟大斗争”确定为“四个伟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治国理政总体框架的高度统筹推进征服困难的制度安排与实践举措,是把征服困难提升为党治国理政基本问题的重要体现,内在地要求我们必须把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挑战纳入内政外交国防和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各方面,一体谋划,统筹推进。

第二,在新的理论高度上强化征服困难的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坚定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远意义,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强化党领导人民征服困难的信心,构建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征服新征程上的新困难奠定了强大的信念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征服困难历史经验的时代升华,同“四个意识”“两个维护”构成了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党的十九大将“四个自信”确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在党章中把“四个自信”固化为全体党员的基本遵循,从党内法规等制度安排方面进一步强化了全党征服困难的坚定信心。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新时代不断坚定自信不仅指向心理层面的要求与导向,更多的是指向了治国理政的政治实践与政治要求,成为党领导人民砥砺奋进必备的政治品质与政治素养。 因此,习近平坚定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31]这种豪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内在的强大信念的外在展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高度自信的鲜明呈现。 具备这样的自信,“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32]纵观十八大以来的治国理政实践,可以发现,在统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坚定信心”置于重要位置,突出强调保持战略自信和政治定力的关键作用。 实践表明,只有始终保持“四个自信”的精神状态和政治表现,才能在根本上经受住新时代伟大斗争中新的困难的考验,从而以坚韧的毅力走好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

第三,在强化底线思维中锤炼战略定力。 坚持运用底线思维是中国共产党强烈忧患意识与风险意识在思维方法上的具体呈现,也是蕴含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方法论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突出强调了底线思维在战胜困难中的关键作用,把坚持底线思维作为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挑战的关键举措,指出:“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但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这是我一直强调底线思维的根本含义。”[33]这深刻阐明了底线思维的核心要义与方法要求。 在战胜困难中强化底线思维,就是要养成居安思危的强大自觉,“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34]只有将风险识别、风险防范和风险化解相贯通,才能不断增强征服新征程中新的困难的战略定力。

第四,筑牢党与人民的命运共同体。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征服困难的最大的力量源泉。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充分激发广大人民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我们就一定能够使最广大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不断创造中华民族新的历史辉煌。”[35]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巩固和发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把党和人民视为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把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血肉联系与鱼水之情的制度化和时代化建设水平提升到新阶段,为成功应对新时代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提供了根本保障。 习近平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36]这句话科学地揭示了党与人民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基础与实践要求。 “来自于人民”指出了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生命在人民,只有深深扎根人民,密切联系人民,与人民命运与共、生死相依,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才能形成征服各种困难和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合力。 “为人民而生”指出了党的初心在人民,党的使命在人民,党始终忠诚践行《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一重大观点。 “因人民而兴”指出了党的力量在人民,党的血脉在人民。这就要求,在战胜风险考验的征途上,一定要切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激发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汇集起广大人民的聪明才智,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伟力。 正是由于党与人民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不断被筑牢,党和人民才能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成功抵住了百年变局、转型发展和重大疫情叠加形成的强烈冲击,在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根本性成就的基础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越来越宽广的世界舞台。

猜你喜欢

困难马克思主义革命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中国的出行革命
选择困难症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