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现代化视阈下青海省农牧民增收路径研究*

2021-12-27蔡金梅

南方农机 2021年1期
关键词:农畜产品农牧业农牧民

蔡金梅, 王 健

(青海大学,青海 西宁 810016)

0 引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研究“三农”问题是完成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基本要求, 是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在保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差距[1]。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却存在一些不可抗力劣点,如:受气候影响较大、生产周期较长且边际投资效率较低等[2]。 因此,要想通过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发展集约化生产型和规模化经营型农业。 这就要求从农业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已出台多项“坚持走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相关政策文件,因此分析农业现代化与青海省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青海省农牧民的收入稳定、快速、持续性增长,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及与全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促进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的繁荣稳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分析

农业现代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之一, 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是指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之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管理农业,使粗放、低效的传统农业转变为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3],从而改善农业综合生产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缩小收入差距。

农民增收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资金积累, 进而反哺农业发展。 一方面,农民实现增收会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促使更多先进的农用生产资料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农民收入增长会积累更多资本用于引进和学习农业生产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总而言之,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农民生活富裕促进农业经济稳定繁荣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互为发展条件,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和农民增收整体系统的可持续。

2 青海省农业现代化与农牧民增收概况分析

2.1 青海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分析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地区,全省平均海拔3 000 米以上,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地形复杂,地貌多样,绿色资源丰富,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青海省农业现代化的与众不同之处。 青海省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在最近十年得到明显提升,初步满足区域性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1) 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显著提高但总体机械化程度较低。2011 年至今,青海省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以及农机总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机设备的量和质足以承担大部分农业生产任务以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耕地质量差、土地碎片化严重等原因导致农业机械化程度总体而言相对较低。

2) 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但仍需继续强化。 近年来,青海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半数以上的耕地仍然缺乏有效灌溉设施,山旱地数量偏多;高标准农田数量虽有所增加,但中低产田数量仍然居多。

3) 农牧业生产技术科学化进程有所推进但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近几年,青海省农牧业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以上,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科技推广能力尚需继续强化。目前,青海省农牧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深入,途径单一,方式缺乏实际操作性,针对农牧民的专业技术以及综合素质教育培训方面的措施不够完善,持专业证书的农牧业劳动力比重非常低。

4) 农牧业经营产业化稳固发展但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 “十二五”建设以来青海省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并逐步引领农牧业生产经营新局面,土地、 草场流转面积以及禽畜规模化养殖比重较往年大有突破,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仍处探索阶段,总体适度规模经营比重相对较低; 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大幅提升但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畜产品附加值总体相对较低;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等问题导致“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突出。

2.2 青海省农牧民增收现状分析

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农民增收。 “十二五”至“十三五”时期,青海省逐步但稳固地推进“三农三牧”工作,加速了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使农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牧民增收实现新跨越。但是,农牧民增收也存在诸多问题。

1) 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持续增长但增收渠道较窄。 青海省2018 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0 393 元,同比2011 年增加5 587 元,且此后连续7 年保持三位数增长,年均增长12%。 但是,受产业升级难度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青海省农村劳动力城镇转移就业难的问题愈发凸显, 进而导致农牧民就业增收空间收窄,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

2) 青海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但城乡收入差距依旧较大。2011—2018 年,青海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为9.89%, 略低于农村居民。因此,农村居民增收速度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强度更大。 但是,2011 年至2018 年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比始终达3 倍以上,城乡收入差距依旧较大。

3) 青海省农牧民收入增幅超过全国农民平均水平但两者收入差距依旧较大。 2018 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 617 元, 同比2011 年累计增加1.09 倍,2018年青海省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2011 年累计增加1.16 倍, 其收入增长幅度略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收入增幅。但是,近年来,全国农民与青海省农牧民收入比始终大于1.4 倍,总体收入差距依旧较大。

3 青海省农业现代化对农牧民增收作用的机理分析

结合前文对青海省农业现代化内涵的总结以及发展现状分析, 文章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青海省农业现代化对农牧民增收的具体作用。

3.1 农业机械化与农牧民增收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4]。 因此,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1) 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提高,直接提高单位时间内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2)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单位耕地面积所需农业劳动力的数量, 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增加, 从而可以使其通过外出务工等劳务输出的方式间接实现增收。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青海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导致其山地居多、耕地面积小且碎片化严重,因此,青海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颇为受限。

3.2 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与农牧民增收

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保障,指将现代化物质技术设施投入到农田作业中,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率,促进农业发展稳产高产。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其中,完备的农田水利设施可以有效调节和控制自然降水的空间分布,实现农田合理排灌,除水害兴水利,促进农田旱涝保收,实现农民增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可以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集中连片、结构合理、设备配套、抗灾能力强的高质量农田,可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挥规模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青海省耕地总体呈现总量少、平地和水浇地少、山旱地多这样的特点,因此,青海省如何因地制宜地推进农田水利化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

3.3 农牧业生产技术科学化与农牧民增收

农牧业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牧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指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以及降低成本,从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牧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建设对农牧民增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可以提高良种、良饲覆盖率,增强农作物和禽畜抗灾防疫能力,促进农牧民增收。2) 强化科技推广建设,可以使农牧民改变传统生产思想和方式, 更好地了解和配合科技化农牧业生产,发展节本降耗且可持续型农牧业,实现农牧民增收。3)强化对农牧民的教育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 一是可以使农牧民具备更专业的农牧业生产技术,更加合理科学地进行农牧业生产,提高农牧业产量和质量,达到增收的目的;二是可以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拓宽农牧民就业渠道,利于农牧民非农就业,促进农牧民非农收入的提高。

3.4 农牧业经营产业化与农牧民增收

农牧业经营产业化是加速农牧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指在农牧业生产活动中,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5]。 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对青海省农牧民增收的作用可以提高农牧业产业化水平。 1)可以根据青海省独特的自然禀赋优势,发展其地域特色主导产业,生产地理标志性农畜产品,凸显诸如“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此类品牌效益,拓宽农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农牧民增收;2)可以将龙头企业或者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依托, 提高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提高农牧民收入;3)可以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加农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牧民增收;4)可以优化产业结构,联结“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延长产业链,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拓宽农业劳动力收入来源,实现农牧民增收。

4 青海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牧民增收瓶颈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农牧民收入增长基础薄弱

物质技术装备落后,农牧业比较效益低,农牧民经营性收入增长有限,整体增收基础薄弱。1) 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截至2018 年底, 青海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60.82%,农机总动力为483.82 万kW。 虽然同比往年皆有小幅提升,但青海省山地多、土地碎片化严重使其机械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民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 减少了农业产出的同时又增加了人力成本的投入。2) 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存在很大挑战。一是农田水利建设方面, 由于青海省农业用地以浅山地为主(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占用了较多川水地),导致迄今为止青海省仍有70%以上耕地缺乏有效灌溉设施,农田旱涝保收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青海省高标准农田数量少、中低产田数量多,总体耕地质量较差,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难以提升,降低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4.2 农牧民持续增收难度大

农牧业发展科技进步贡献率和良种覆盖率皆有大幅提高,但农牧业生产技术总体水平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主要有以下方面的问题:1) 青海省目前科技推广能力较弱,持专业证书的农牧业劳动力比重尚且不足5%。 农牧民生产技术、方式以及思想较为传统,影响农畜产品的产出和质量,加大农牧业生产成本,降低农畜产品市场价格,减小农牧业生产利润率,不利于农牧民经营性收入的增加。2) 新型农牧民培育措施不够完善, 农牧民专业技术以及综合素质不高, 影响经营性收入的同时也不利于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从内部降低了农牧民增收的可持续性。

4.3 产业转型升级中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牧业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 现代化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农牧民增收空间收窄。1) 农牧业总体适度规模经营比重相对较低。 “十三五”时期,青海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仍处探索阶段, 农牧业小规模生产经营仍占主导地位,影响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的集聚投放,降低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牧业生产成本,不利于农牧民的经营性增收,同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还会减少农牧民财产性收入的资本。 2) 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不利于提升其附加值,收窄销售渠道,造成农畜产品过剩,限制农牧民经营性收入的提高。3) 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 单一的产业结构和短小的产业链条不利于青海省农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联结,使农畜产品生产与市场脱节,从而不利于农牧民提高收入,同时,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 也不利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而减少农牧民的本地非农就业机会,缩窄非农收入来源。

5 青海省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牧民增收的路径探析

青海省农业现代化对农牧民实现增收影响重大,因此,可以通过提高青海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农牧民收入增长。

5.1 青海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分析

根据前文分析,青海省农业现代化发展主要的瓶颈是农业生产物质技术装备落后、科技推广能力弱和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 因此,要想推进青海省农业现代化就需要从三大方面着手。 1)通过增加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基础设施、良种以及化学肥料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改善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发展资金集约型农业现代化;2)通过增加农业生产技术投入,提高劳动者生产技术水平,依靠技术创新实现增产增收,从而增强科技推广能力,发展技术集约型农业现代化;3)通过坚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合理优化生产结构和资源配置,逐步促进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现代化。

5.2 资金集约型农业现代化为农牧民增收夯实基础

资金集约经营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投入比较多的资金,用增加农业物质技术发展的办法提高产量[6]。 农业经营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基础, 资金集约经营是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必要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从劳动集约经营为主逐渐转向资金集约经营为主发展。农艺技术、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但是单一的人力劳动投入是有限的,因此,这就为发展资金集约经营农业广开途径。对青海省而言,要发展资金集约型农业现代化就是要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以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农田旱涝保收; 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以促进农业稳产高产; 加大农用生产资料的投入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最终实现农民增收。

1)由于青海省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导致一般的农业机械设备无法在其耕地中发挥作用, 因此要加大科研力度,因地制宜地研发或引进适应青海省地形地貌以及耕作特色的机械设备,科学合理地应用农业机械。 同时,还需要完善农业机械购置优惠政策,根据具体需求可采取同一设备多户共享共护机制,从而减少农机购置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率。

2)要结合青海省农作物需水状况和水源分布情况,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兴建水库并研发出与之配套的排灌系统,发展具有青海特色的节水排灌技术。同时,还要注重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措施,促进水库作用的最优化发挥。 此外,青海省小型农田数量较多,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鼓励农户建设小型水利工程。由小及大、由点及面逐步提高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 实现农田旱涝保收。 3)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根据青海省土地面积和分布状况进行耕地整改,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集中连片化,发挥规模效益;完善农田基本配套设施,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4)要加大资金投入,降低良种、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薄膜、 农畜产品深加工设备以及运输储藏设备等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减小农牧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5.3 技术集约型农业现代化增强农牧民增收的可持续性

技术集约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投入较多科学技术,通过科技创新培育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工具,通过提高劳动者自身技术水平,优化生产方式,依靠技术进步达到增产增收目的的集约经营方式[7]。 发展技术集约型农业现代化,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产出与质量,促使其具备较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还可以通过教育培训使农民具备非农生产技术,拓宽收入来源,增强农民增收可持续性。 对青海省而言,推进技术集约型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牧业发展科技进步贡献率。 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推广能力以提高农牧民专业生产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深入教育培训以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

1)要结合青海省农牧业实际发展状况,以科学技术为导向,进一步强化科技推广能力建设,加强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建成新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促进农牧业生产趋向科学化,实现农畜产品增产增质。

2)要强化对农牧民的教育培训,既包括第一产业生产技术也包括其他产业生产能力培训,培养技术水平、文化程度、经营能力三者兼备的新型农牧民,通过改善农牧民人力资本状况,从内部提升农牧民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

5.4 全产业链经营的农业现代化加快农牧民增收速度

“全产业链” 起初是中粮集团提出来的一种发展模式,指以市场和消费者为到导向,从产业链源头做起,经过种植与采购、 贸易及物流、 食品原料和饲料原料的加工、养殖屠宰、食品加工、分销及物流、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各环节,实现食品安全可追溯,形成安全、营养、健康的食品供应全过程[8]。农牧业全产业链经营就是通过新制度、新技术、新模式加快农牧业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向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转变,逐步促进农牧业提质增效的过程。对青海省而言, 推进全产业链经营的农业现代化就是要继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增加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与设备投入,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丰富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畜产品与市场的契合度。

1)要深化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改革,依托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业或生态畜牧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 提高土地、草场流转面积比重和禽畜规模化养殖比重,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农牧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收益;积极创办农村集体经济企业或组织,鼓励农牧民参与入股和分红,增加财产性收入资本。

2)要通过工业发展反哺农牧业生产,利用工业技术增加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通过提高加工技术、完善加工设备,提升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加其经济价值,拓宽其销售渠道。

3)要充分联结农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丰富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发展,提高农畜产品市场适应。 通过完善新技术和新品种的研究与推广、种子处理、优良种子种苗繁育与推广、农资储备与供应等“产前”环节,保障农牧业生产基础条件;通过完善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等“产中”环节,提高农畜产品产出与质量;通过完善加工、包装储运与销售等“产后”环节,促进农畜产品价值高效转换。

总而言之,发展全产业链型农业现代化可以促使农牧民在农牧业生产的各环节获取相应收入,且随着农牧业生产系统的优化,加快推进农牧民实现增收。

6 结论

文章以青海省农牧民增收路径分析为落脚点,根据农业现代化定义,结合青海省独特的自然禀赋条件,总结出青海省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为:农业机械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牧业生产技术科学化、农牧业经营产业化等四个方面。 通过对青海省“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和农牧民收入现状的分析, 总结青海省在推进其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牧民增收产生的瓶颈, 即:增收基础弱、持续增收难度大、增收结构单一。 基于青海省农业现代化实现条件,进行农牧民增收路径分析,即:资金集约型农业现代化为农牧民增收夯实基础、技术集约型农业现代化增强农牧民增收的可持续性、全产业链经营的农业现代化加快农牧民增收速度。

猜你喜欢

农畜产品农牧业农牧民
影响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研讨
克什克腾旗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浅谈农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内蒙古绿色农畜产品广场落户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