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2021-12-27徐雷
徐 雷
(东营市农业农村局,山东东营 257091)
0 引言
在进行小麦种植时,种植者会遇到小麦种子发芽率低、田间除草时会有农药残留、暴发病虫害降低小麦的产量等问题,为解决小麦种植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小麦种植者应积极研究使用先进的小麦种植管理技术,推进小麦种植科学化、机械化,得到高产量、高品质的小麦。
1 适宜小麦种植的条件
1.1 选择适宜小麦生长的土壤
不同的作物需要不同的土壤肥力,针对小麦的种植,需要种植者选择具有较高的土壤养分、深厚的土壤耕作层、良好的土壤结构以及地表较为平整的土壤环境,进行小麦种植。在地理位置上还应选择较为靠近水源,方便灌溉、地势平整或较高,具有良好的光照情况的土壤位置,进行小麦种植,能满足小麦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光照的需求,有利于提升小麦的品质。
1.2 科学进行小麦的灌溉
小麦与水稻相比,对水分的需求不高,但也需要小麦种植人员进行科学的灌溉,小麦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对水分的需求并不相同,小麦种植者应根据科学的数据分析,进行小麦的灌溉,确保其在快速生长时期,能得到充足的水分供给,避免出现干苗的现象。
1.3 严格控制小麦的种植密度
在进行小麦种植时,部分种植者由于缺乏农业知识,选择小麦种植密植,但是在进行密植时,并不能增加小麦的产量,反而会由于养分供给不足,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小麦种植者应根据小麦种植的不同品种,分析其需要的养分,合理地安排种植密度才能有利于小麦的生长,提升小麦的产量。
1.4 确保小麦的光照条件
相比于水分的需求,在小麦的生长中光合作用对光照的需求量大,小麦种植者应采用科学的方式,保证小麦生长所需的光照,通过利用自然界的昼夜温差的变化,能在小麦的成熟期增加小麦的饱满程度,较为饱满的小麦,能有效地提升小麦的产量和小麦的品质。
2 小麦种植技术
2.1 选地整地
农民在选择种植园区时应该优先选择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开阔、日平均光照充足、交通便利的位置。这样有利于之后的播种、栽培和采收工作,能够根据小麦的长势情况随时进行养护管理。此外要选取养分充足的土壤,要选择pH值在6~8的土地。要对土壤的肥力和有机物的含量进行科学地探析。因为土地的活土层在35 cm左右,所以应该提升土壤的松软程度。同时应该对水资源的情况进行分析,应选取地下水充足的区域进行种植工作,为之后的灌溉工作提供便利。在进行选地工作时,还应该对现场进行前茬处理,进行深耕处理这样能够提升下层土壤的夯实度,加强上层土壤的松软性,为小麦种子的发芽提供良好的条件,提升植物根系抓地能力,更好地抵御自然环境的影响。
2.2 科学选种
饱满良好的种子是提升小麦产量的根本要素,如果种子不符合种植的标准,将会严重影响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在进行选种工作时一定要保证种子具有完备的检疫合格证书,在正式签订采购合同时商家需要提供种子的检疫合格证书和相关报告。此外,如果客观条件允许农民们可以到小麦的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考察,评估小麦的实际长势情况[1]。此外,在选取小麦种子时应该判断其与山东当地的种植条件是否相适应,种子和土壤能否进行有机结合,种子的属性与区域内的种植环境是否具有契合度等。制定系统的评估标准,例如每亩产量值、种植的稳定性、生产能力、小麦的质量以及成熟的时间等。应该在晴朗的天气进行晾晒工作,持续时间在1周左右,这样能够避免病虫害的侵袭,提升种子的萌芽率。根据数据可知利用这种方法能够降低16%的病虫害的发生几率,提升小麦的总体产量。
2.3 播种管理
播种管理在种植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应该进行科学的管理操作,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要明确具体走向,这样才能为之后的种植提供便利,便于小麦的顺利生长。例如,参考种植的地形和地貌,区域的环境情况。当在高产田区域进行种植工作时,只需要按照正常的需求进行播种工作即可,这样才能保障农民们能够更好地兼顾到每一片土地。如果播种的数量超过限定的范围,就会增加农民们的工作量,降低田间的通风效果,部分小麦幼苗得不到充足的光照,易出现倒伏的问题。要把播种的密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结合不同的小麦品种播种不同数量的种植,播种的深度在3.5 cm左右。
小麦的基本种植模式为穴播、撒播、条播。其中最为普遍的种植模式就是条播。在正式进行播种工作时应该保障种子处于均匀分布的状态,要处于同一水平状态,这样才能提升小麦的产量。
2.4 田间管理
农民们应该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从而实现增产的目的。第一,在种子出苗和长芽的阶段。叶片开始茂密生长,根茎开始逐渐蔓延,当生长出新苗之后就应该进行间苗处理,这样能够保障每一片植株都能充分吸收养分,确保高效生长。此外应该适时进行浇水,提升水分的吸收效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它的生长能力。第二,在进行拔节时。这时应该要对肥力问题进行牢牢把控,结合生长的态势定期施氮肥,加强小麦的水肥管理,提升他们的吸收效果。第三,在灌浆的阶段。这时应该进行科学地喷洒工作,进行科学配比,结合每亩种植量选择含量为1.5%左右的尿素溶液进行喷洒工作及时为小麦补充磷、钾元素,为小麦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第四,在后期的阶段,这时小麦已经快要成熟。这时的首要任务为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的病苗,保障小麦能够获取充足的养分[2]。如果在田地中发现倾倒、歪斜的小麦,需要立即进行扶正,避免对周围的小麦造成影响。此外可以喷洒一些比例为1:32的苯磺隆和水的混合试剂,这样才能提升除草的效果。农民们可以适当进行压麦工作,能增强根茎的生命力,避免出现倒压的情况。
2.5 适时采收
为了提升收获的效果,避免浪费的情况,在正式收获之前应该先进行实地调研工作,采集小麦的真实数据。在收获之前进行小麦数据收集工作,对不同区域内小麦长势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不同区域小麦的成熟情况、每亩地秸秆的倒伏数量、种植的密度是否合理以及小麦果穗的下垂距离等。根据采集的数据制定不同区域的收割采收计划,安排对应的人力资源和机械设备。在收获中建议采取适时晚收的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小麦的后熟优势,提高小麦总体的产值。在进行机械收割后,还需要再采用人工采收的模式,收割那些被机器推倒和遗落的麦穗,避免粮食浪费。要使用的科学的方法去除其中的杂志,保障小麦的质量和产量。
3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3.1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原则
在进行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时应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应该以农业手段为主,再辅之以化学、物理和生物手段,这样才能种植出绿色无公害的小麦。
小麦最主要的病症为:白粉病、叶枯病以及锈病。白粉病发病初期时主要是在叶片上有许多的白色小点,然后随着病情的不断恶化,白点的大小不断变大,颜色不断地加深,由白色变为黑色。叶枯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所处的温度过高,并且根茎处于潮湿的状态,导致根系无法有效地吸收养分。小麦锈病属于气传病害的范畴,发病初期是叶片上长出许多红斑,形状颜色类似于锈渍一样[3]。
小麦最主要的虫害为:麦蜘蛛、吸浆虫和小麦蚜虫。麦蜘蛛主要以小麦营养为食物,会持续进行吸食工作直到干枯死亡为止。吸浆虫会对小麦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它吸收小麦果实的汁水,造成空壳的情况。小麦蚜虫会阻碍小麦的光合作用,影响它的正常发育生长。
3.2 不同时期的病虫防治模式
3.2.1 播种期的病虫防治模式。在正式种植小麦之前,应该把小麦种子和杀虫试剂进行充分搅拌。因为合理计量的杀虫剂不会对小麦的生长造成干扰,能集中消除种植中的病虫隐患。此外在选种阶段,就应该选择高质量、抗病虫能力强的种子。针对叶枯病可以使用含量在23%~27%的三唑酮乳油兑水进行喷洒工作,喷洒数量为0.15 kg/m2。
3.2.2 返草拔节期的病虫防治模式。在这个时期最常见的病症为麦蜘蛛和叶枯病。根据数据显示在2014年的时候山东地区的小麦发生严重的病虫害,受灾面积高达240万hm2,其中叶枯病占据总体的1/3左右。针对这种情况应该使用三唑酮兑水进行喷洒,应该每周进行一次喷药操作,连续进行三次就能获得明显的效果。在治理麦蜘蛛时,可以使用含量为73%的克螨特乳油进行喷药工作,此外也可以使用深耕或者清除杂草的模式。
3.3 穗期的病虫防治模式
这时是小麦疾病的高发期。锈病是通过无性繁殖进行传染,会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可以选用三唑酮进行治疗工作,结合病情配置及不同比例。在治疗白粉病时,喷洒甲基硫菌灵,它内部含义大量的活性因子,能够对病菌进行分解处理,以实现防治的目的,在喷洒时要控制在60 g/667m2;应用福美胂进行治疗,能够提升小麦的抗病能力,同时还能对染病的小麦进行治疗,可以喷洒38 g/667m2;农民们也可以喷洒70 g/667m2的多硫药水混合试剂。
3.4 灌浆期的病虫防治模式
在这个阶段应该对麦穗蚜进行重点关注。利用含量为25%的快杀灵乳油兑水进行喷洒工作。此外还可以使用施叶片肥的模式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
4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小麦的产量,小麦种植者应采取科学的种植方式,进行小麦的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工作,通过种植技术和种植设备的更新,解决小麦种植中的常见问题,有利于提升小麦的产量,增加小麦种植的经济收入,促进小麦种植工作向科学化、高产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