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师制背景下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2021-12-27吴江贤

南方农机 2021年16期
关键词:江阴导师制导师

吴江贤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江苏江阴214405)

在创新发展战略指引下,高等职业教育要立足于长远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国家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魂系江阴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根植地方企业科技创新,努力把高职教育办成具有地区特色和鲜明个性的地方性高职院校。在这一指导思想的引领下,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提出了以导师制协同育人模式为背景,不断深化人才培养途径,通过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管理素养的提升,为江阴地方企业群培养具有合格的“现代班组长”以上潜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

1 协同育人模式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南开大学明确提出“鼓励并且大力支持学生参加科技项目研究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放在整个教育全局中。创新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不仅需要导师充分了解地方企业群,具备娴熟的实践经验,掌握最前沿的行业动态,而且利用导师的丰富阅历和行业熟知度,提升学生科研潜质和创新能力[1]。

1.1 实践“企业项目”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出真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通过真课题真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江阴的企业群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组建高职集团,共同培育学生的产品试制、产品开发能力。应用直接来源于企业的生产项目,潜移默化、因地制宜地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能够感受现代企业技术训练环境下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现代化企业制度体系同样需要训练有素且具有现代化职业素养的技能创新型人才。因此,设计课题可以直接产生于企业生产,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以达到综合训练目的和实践效果,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创新能力[2]。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的“直线悬臂式电镀自动控制生产线”设计课题,该课题来自于江阴新基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经过调试在江阴长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试验中能够满足实际生产工艺的要求。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综合应用,真正培养技能创新型人才。

1.2 推行“自选项目”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关键就是要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精准实施。自选项目是实现精准教学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选项目的优势,构建创新平台。高校要搭建自选项目的保障工作,例如高职院校要为学生自选项目提供资金支撑,鼓励学生深入到社区、企业参与调研,以此提升自选项目的社会实践性。例如基于5G技术的发展,学院要鼓励学生深入到机电企业了解5G技术与机电生产的融合现状,并且针对企业生产所存在的问题实施相对应的实践研究。

实践出真知。导师协同育人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企业是学生学习的广阔舞台,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不仅要学习生产工艺流程,更要学习掌握真知识、真本领,熟悉角色定位,梳理岗位流程,掌握岗位实践能力。在项目实践中明白创业的艰辛,培养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和攻坚克难的拓荒牛精神。岗位实践能力既是技能的社会接轨,更是步入社会的人际接轨。在项目实践中潜移默化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通过导师指导培养让学生快速上手,提升技能,融入企业,结合企业生产实践现场进行技改、创新设计等。如该校学生课题——“温度测点孔装置的设计与研究”,基于学生自身在张家港市永昌电力物资有限公司工厂实习阶段,由工厂分管质量的负责人提出,并由质检员、操作工人等配合组成临时课题组,培养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3]。

1.3 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创新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中明确提出要培养更多技术型工匠型人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证明,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例如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能够学会通过各种信息检索工具,查询国内外文献,提高文献查询、分析、综述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年都有老师的横向、纵向、专项课题申报成功,这为学生的课题设计与参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老师的科研项目来分配子项目让学生组团完成,同时利用学校现有实验设备或者在建的实验项目开发技术新品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挥学生的特长,积极引导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为课题设计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培养团队协作和协调创新能力。

结合学生本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完成课题择优培养,同时申报省级或者校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周琦、孙移老师指导学生张嘉伟完成的课题——“教学用拼装式激光雕刻机”荣获无锡市创新大赛二等奖,极大地培育了学生研发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和创新动手能力。

2 导师制下协同培育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导师通过精心规划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让学生憧憬未来人生,促成高职生所学专业知识在应用实践生产中有效转化,注重敏锐观察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2.1 导师引领培育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导师要实地引领,带着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思考,有针对性地考察实习,融合创新创业技能大赛,强化创新,以服务于学生成长为中心。如首届全国“互联网+”快递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该校管理系“速递100校园物流”项目在指导老师金日兰的带领下获得了银奖的好成绩。创意独特的产品风格和巧妙冷静的设计展示,充分展现了大学生的风采。学院老师周琦申报成功的“2019年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课题——“基于导师制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通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组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制作学院科技活动节的作品,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而且通过对项目的问题细化分析、二次开发等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归纳课题的综合能力等[4]。

从大学生科创项目实际出发开拓学生思维,通过提出的新思路调动学生设计的积极性,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题设计阶段及不同的问题对学生采取启发式讨论。如2019“创响无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赛,电子系郭昊坤和谈敏老师指导的“奇思妙想手工制作工作室”获创新模拟专项赛高校组比赛二等奖。机电系老师张良2019年的全国大学生创新项目“用于钢鞋底激光切割机设计”,指导教师在辅导时采用启发式引导而并非有问必答,让学生通过查阅有关书籍、设计资料去尝试设计从而寻找答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探索能力、自学能力等创造性能力。

2.2 校企联合共促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基于校企共享建构协同育人机制,项目的指导工作应由导师与企业专家共同进行。而对综合性较强、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则应由企业技术实践专家、导师、学生共同组成课题组,加以攻关。如机电系携手江阴多家知名企业,共同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校企合作新平台,建立多个校外就业创业实习基地,聘请江阴新基设备有限公司李亚峰为专业企业专家带头人,定期指导课题的实践导向,依靠扎实的企业实践经验和知识技能功底,将企业力量注入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在校生专业能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毕业生就业等提供广阔平台。

通过学校与企业联合项目指导,密切校企两者关联度与紧密度,加深学校与企业的相互沟通了解,促进双方在教学学术活动的探讨、科研研究活动的深入、产品生产设计等方面的全面合作沟通与交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达到社会美誉度、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多赢”局面。如电子系与江阴市立信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在软件系统的开发、设计、升级、维护等方面有效开展技术合作,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到供水系统中,更好地为各类供水企业服务,达成校内外携手合作、以导师主导为背景的协同育人模式[5]。

技术专家的职业身份,传递着职业经验和解决实际课题能力,学生也能享受职业专家带来的氛围和理念,并促使学生对行业企业的认知进一步加深,特别是对实践领域的认知度加深,这样既保证了课题设计的质量,也有助于开拓提升学生的视野,又能为企业解决了部分工程实际问题。通过培育学生参与企业的工艺规程与产品设计能力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6]。

3 导师制下过程管理确保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加强导师制协同育人模式的过程管理,既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又服务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导师必须全面参与过程管理把控,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和系部加强细化过程化管理,确保导师制背景下导师制度的推行,提升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3.1 明确导师和学生职责

导师协同育人模式是一种双向沟通的新型教学模式,发挥导师制协同育人效应的关键就是要明确教师和学生的职责,尤其是要强化导师的职责,避免导师制沦为形式。导师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关键,而每个学生的学情不同,作为导师必须要严格按照工作职责要求做好学生差异化的辅导工作。具体的职责是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尤其是要强化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通过导师的合理引导让学生树立工匠精神。在专业上要强化技能培训,让学生树立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例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特点,通过对学生个人情况的精准分析,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个人发展规划。在心理上要及时疏导,针对当前就业压力大、学习难度高的特点,及时针对学生个性化的心理问题实施精准心理疏导,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

3.2 交流沟通机制

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经过不断学习与实践获得的,任何脱离实践锻炼的学习都不能应用到实践工中。导师协同育人模式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例如通过导师可以将学生的实践创新方案得以完善,为学生提供更加开阔的思维视野。所以基于导师协同育人模式实施的关键就是要强化交流沟通机制:1)要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导师与学生互动的前提就是彼此要相互信任,导师对学生真诚相待,学生才会信任导师,才会将生活中的各项问题及时反馈给导师,这样才能获得高质量的交流效果。例如导师为了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除了要定期与学生进行微信、电话沟通之外,还要深入到所指导学生班上听课,参加班会等课余活动,真正地“打入”学生内部,和学生打成一片,在担任学生“良师”的同时,也成为学生们信任的“益友”。2)因材施教,分类交流。导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指导时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而实施针对性的交流。为了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导师必须要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依托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全程沟通。比如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了解决学生在放假期间所遇到的问题,导师要建立网络交流方式,通过线上沟通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践锻炼情况,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3)导师与导师之间不断交流经验,不断把经验传授给学生。教学是一种双向交流的过程,学生从导师获得的是知识,接受的是文化和道德的熏陶。而学生也影响着导师,为导师积累了经验、提高了教学水平。在论文指导方面,导师应经常性地“大会接小会”,不断地交流经验,总结经验。旨在给学生最正确、最明确的指导[7]。

3.3 制定科学的质量评估体系

制定科学的质量评估体系,多部门协同配合,共同考核质量评价指标,使得导师制制度下充分彰显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例如要建立以受导学生评议和档案材料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估制度,提升导师制的工作效率。围绕实践项目过程化管理,依靠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研发现场过程管理,培养具有独立科研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确保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提升[8]。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导师制背景下学校与企业应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实践证明,导师制极大地提高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整体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真正为江阴地方企业群培养了具有合格“现代班组长”以上潜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深受广大企业的欢迎。

猜你喜欢

江阴导师制导师
魅力江阴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江阴蝉联2020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榜首
《登江阴黄山要塞》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V eraW an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