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2021-12-27于海洋

理论观察 2021年9期
关键词:理论课应用型思政

于海洋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0031)

党和国家一直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人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越来越多,形成高等教育普及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向实用技术型人才倾斜,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学术研究方面能力突出,但与社会市场需求产生隔阂。毕业的高校学生拥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先进研究理念,却不适应社会对实践技术的高要求,无法立即投入社会生产中,及时将技术经验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利用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特点的应用型高校的建设发展来解决人才需求困境。应用型高校以市场为导向完成人才教育培训,通过专门的应用技术培训和技能经验传授,使得应用型人才更好更快适应时代和市场的发展要求,为社会建设提供定向高素质人才,推动应用型高校发展就是对人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2〕思想政治工作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工作重点,但当前应用型高校存在育人文化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办学者往往把目光聚焦于专业设置、硬件设施、学生技能培养等“立竿见影”方面,而对育人文化建设尤其是思政教育的投入和关注较少。本文通过研究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困境问题,尝试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上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明确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应用型高校技术型人才培养应坚持以德为先,将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奉献社会生产的理念放在突出地位。从现实状况看,大多数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资金帮扶和政策都向具体专业技术上倾斜,这就使得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研究型高校具有相对滞后性。

教育理念指导教育策略,教育策略影响教育实践,教育实践决定教育水平。多数应用技术型高校主要以先进的创新实践理念对学生开展现代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却以传统灌输类教学理念进行思政教育,这既无法满足思政教育培养国家未来民族希望接班人的要求,又无法满足对社会生产的需要。相比于学术研究型高校,应用型高校学生在生源上本就有所欠缺。学生学识根基不深,学习能力较差,知识领悟较慢,学习持久力不强,导致学习方式的落后和学习效率的低下。高校思政课因其理论性强、知识联系复杂、涉及问题众多的特点又加深了这一困境,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最终厌学弃学。

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完善也制约着应用型高校的思政教育水平。相比于学生对整个学校思政教育的影响范围较小和学生自身改造的困难性,全方位改善教师队伍才是打破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困境的关键一招。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素质薄弱,教师结构畸形等现象并非罕见。从教师业务水平上看,教师的德育素质不高,对理论的敏感性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意识形态要求很高的课程,教育牢牢落实在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就需要教师具有极强的政治理论功底,对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也提出较高学识要求。但现实中应用型高校的教师一般主要是其他专业教师兼任,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教师的教学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就很难保证。在教师结构上,从年龄结构上看,思政课老师年龄结构呈现“沙漏”状,即缺乏晋升积极性的老教师和经验欠缺的青年教师较多,而充满活力进取心强而又经验丰富的中年骨干教师较少。在职称和学历结构上,高职称教师数量少,比重小;高学历教师尤其是博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比偏低。此外,应用型高校教师考核激励机制也存在缺陷。以考核标准为例,应用型高校在考核标准的选取上不应该绝对参照研究型高校的标准,而应建立一套体现自身教学特色,发挥自身优势的标准,兼顾学院、学校体系建设要求、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科技成果的现实转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多个方面,通过多元的考核标准激发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终极教育目标赢得新转机。

二、完善应用型高校思想理论课程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毫不动摇牢牢把握。只有坚定正确教育方向,才能培养出具有党性先进性的时代新人,才能确保教育性质不改变,政治理论不褪色。只有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出来的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才是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型人才,才能在新征程中为人民贡献力量。

(一)深度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五门课程涵盖内容广泛,与高校学生的专业课程联系复杂,专业跨度较大,这就使得高校学生在学习中易出现理解不深入、单纯死记硬背的现象。因此应用型高校应该以五门课程为基础,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与其他专业之间的联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与时俱进并联系实际的改革创新,建立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时代性的课程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编写指导思想的思政课程,它们之间必然存在密切联系,比如《纲要》是为《概论》中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介绍时代背景,《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遍布五门课程的各个角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甚至是自身专业课学习都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需要将五门课程联系整合,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体系。虽然每一门课程都有相应的教师进行讲解,但这会分散讲授内容,打破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学生在记忆中无法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期备课阶段,教师就要合作探究,互补互利,减少各自为战的现象。

以理工科为主的应用型高校,在课程上存在着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跨度大,学习内容契合度低等问题,外加高层领导对思政课的督促指导不够,资金补助不高,导致思政教育效果更微弱。这就需要校内领导提升对思想政治课建设重视程度,激励思想政治课教师与各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合作备课,加深交流来促使课程内容与主要培养专业相结合,完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

(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4〕优化一批品德高尚、业务高超、知行合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完善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应用型高校应该确立一整套教师队伍的优化协调机制,从入、教、评三方面优化教师团队,最终建成一套高质量的教育队伍,为学校思想文化建设和思政教育提供高质量人才。

从“入”来看,积极引入优秀骨干教师和优秀毕业生,公开透明清晰的引入标准,坚持党员优先的原则。要扩大对高素质教育人才的考察范围和提高培训质量,在聘用标准上将道德品质作为首选,兼顾高超的学术素养和教学能力。加大运用职称评审、职位提升、薪资优惠等政策性倾斜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政策力度。

从“教”来看,继续培养刚入职年轻教师,深度培养中青年教师,让全年龄段教师始终保持学习积极性。采用定期定点培训的方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水平,在培训过程中引导教师深入学生内部了解教学现状,学生特征。在实际教学中鼓励教师开阔视野调整思维,将课程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运用生动的比较分析或情景创设将理论的知识通俗易懂地宣传出去,将文本化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实践,强调课上教学、课下感化、以身作则影响学生。

从“评”来看,健全教师评价考核机制。评价考核能够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督促教师改变老套落后的教学理念,坚持学生的中心地位,认真备课丰富教学实践,将学生的思维吸引住把握住。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树立教师榜样,对一切为了学生、深受学生好评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奖赏激励;对积极性不高、自身素质欠缺、不重视学生发展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给予惩罚,甚至辞退。

建立健全完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既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包括各学科各课程的专业课教师,建立全课程教师育人的运行机制。各专业课教师将两种课的教学任务结合看待,依据自身专业内容,从中体会应用思政元素,创设相关情景,从自身课程的历史发展、文化、当代精神等角度,增强课程的情境性,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审视内心,提升道德境界,树立正确观念。思政课程教师优化过程中要以机制为先导,注重各方面经验教训的升华,进一步推进制度化理论化,让所有教师都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能力,激励高校教师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当前,应用型高校有的学生不认可思想政治理论课,认为课堂内容枯燥乏味,主要因为教师普遍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单方面讲解教授,学生也单方面接受记忆,课堂缺乏师生互动。传统教育能够将完整的知识体系完整高效地灌输给学生,却会导致学生理解不深,不会应用,造成低效教育,因此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更具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创新教学法,提升教学质量。

运用翻转演讲法突出学生主体。讲演法就是教师以学说或者报告的形式将数量庞大的教学内容系统、全面、分条、论证、逻辑性地讲解,最终传授学生科学结论的教学方法。此类方法在如今的课堂中常见,教师应用起来得心应手,但由于内容枯燥而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翻转讲演法则以学生为讲演人,通过广泛阅读、查阅资料和撰写文稿在课堂中进行演讲,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翻转讲演要注意两点:一是讲演主题的确定。主题是翻转讲演法的起点,也是翻转讲演法能否成功的关键。好的主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升课程实践性。因此在主题的确定上既要有理论性,让思想政治理论真正作为客观真理引导学生看待世界和历史,又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应用型高校具备专业技术技能的学生关注当下时事政治,树立与祖国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念。二是明确学生、教师的地位和职能。翻转讲演之所以能够翻转,关键在于学生走上台前教师居于幕后,尊重学生能动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推动教学活动,教师只做指导者和组织者。

运用情景教学法强化教学效果。每一条知识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时代背景、曲折的探索历程和有趣的名人轶事,但受限于书本这种单调枯燥的知识传播载体,需要教师创设环境丰富的背景。情景教学法不仅仅是创设具有历史背景、有情绪特色、有具体形象的教学场景,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态度变化,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以推动学生心理机能发展的教学方法。成功运用情景教学法的关键,是教师将学生完全沉浸到情景体验之中。教师要注意在“知、情、意、行”全方位多维度创设情景,让情景设置做到“理蕴、情真、意切、笃行”,即教师创设的情景一定是知识展示的形式载体,是为了知识的教授,而不能完全代替知识。应该充分调动情绪激发,以鲜明的形象、真实的情感来增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亲切感,从而推动意志的发展和自身行为的强化。

(四)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着信息产业的蓬勃兴起,微信、微博等互联网交流平台也逐步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平台。网络思政也是思政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用型高校结合自身网络技术优势,引导学生参与虚拟媒体平台建设,建立网络宣传全方位影响的模式机制。

首先,实现网络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的融合运用。思想理论知识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以更加碎片、更加分散、更具渗透性的形式存在,这不仅降低了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难度,还实现了知识的趣味性创造,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虚拟性和交互性的显著特点,所以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思想可塑性强的特征被进一步扩大。网络中人们之间的交流不再受时空限制,所以教师可以第一时间与学生取得联系,以便加深与学生的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学习困惑,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满足学生需求。最后,正确处理好教育主体、客体的关系以及教育主导权的问题。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双方知识的接触层面不同,接受水平也存在差异,导致教师在网络中懂得未必就比学生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不一定比学生快,教师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更加平等,不存在绝对的主客体关系。但教师依旧绝对掌握教育主导权,居于主导地位。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发挥教育的主导和监督作用,坚决禁止学生浏览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遵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没有拘束的网络环境中引导学生规范行为,展现文明素质。

三、构建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课程思政强调在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任务基础上,以课程为教授载体,在其他专业中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将专业课程思政化,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融入其他专业课程的教授和培养中,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思想与专业、品德与技术、文化与经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最高境界是使两者相互融合,做到相辅相成、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无法形成同其他专业“协同育人”的教学体系,这是制约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提升的最大门槛,成为高校思政工作中的“硬骨头”。这种相互分离的孤立现象迫切需要应用型高校构建全课程思政化的育人体系和加强实践类课程教育。

(一)构建全课程思政化的育人体系

课程是思想理论知识的载体,课程是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备元素,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纽带。构建全课程思政化育人体系,从各类业务课程中发掘思想政治元素,在课程内容上注重从自身教学特点出发,从自身专业角度解读时事热点,将具体的专业知识与爱国情怀、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社会道德法律知识等思想政治情怀和理念相结合,让思政理论在现实专业学习中落脚。

在课程设计上要运用正确的思政化方式方法,不能将思政理论直接挪用到自身业务课程上,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解决学生心中的重大关切,设置问题参与活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内容既要保持理论知识的深厚底蕴,又要提升趣味性,将理论与图片、视频相结合,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地传授给学生,激发其学习热情。在课程体系上要“构建出思想理论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三位一体’的全课程思政化的育人体系,建立全课程教育共同体,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5〕,最终促使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调一致,共同发挥育人效应。

(二)加强实践类课程教育

实践教育是充分体现应用型高校办学特色和教育优势的教学方式,更应该在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想政治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积极联系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基地等单位,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在价值的践行;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应用型高校要突出实践教育地位,从实践主题、实践内容、实践形式等方面建立完整的实践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运行机制。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优化和一整套实践教育机制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实现课程体系在课内课外的全覆盖,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思想理论课和专业课的课堂之内,主要运用“课堂讨论,主题研究、主题演讲、观看影视资料、参加报告”等形式进行实践,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相互成长进步。在课堂之外,应用型高校也应致力于搭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发挥自身教育特色。学校更应该把握机会,利用社会调查、民意调研、参观博物馆和文化遗迹等走出校门的活动,让学生在参观文化遗迹的过程中接受革命文化和社会正能量的熏陶,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从而指导自身实践。并从学校定位出发,发挥应用型高校自身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产教一体”的教育机制,学校利用校外资源为学生搭建起产学研相融合的“课程思想政治”社会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更多与社会接触的实践基础,推动应用型高校教育模式的创新,与社会衔接既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机会,也让学生在社会课程中有机会参与实践。在具体的实践中,学生充分实践“产学研”模式,利用假期时间进入社会参与实习实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从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邀请社会各行各业人士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使学生在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应不断推进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常态化、体系化,发挥区域文化资源的优势,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红色文化或特色企业文化资源,让学生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上提升自身素质。

四、结语

应用型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以“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为衔接,抓住课上课下两种教育环境,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网络思政课程建设协助,树立全局意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建设进行全面分析,为应用型高校课程发展建立完善体系和运行机制。

猜你喜欢

理论课应用型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