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兰浩特市草地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2021-12-27李惠春刘伟志刘淑杰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29期
关键词:成虫幼虫药剂

李惠春 宋 华 魏 刚 刘伟志 韩 亮 刘淑杰

(1.乌兰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 乌兰浩特 137400;2.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政府,内蒙古 乌兰浩特 137400;3.乌兰浩特市城郊办事处,内蒙古 乌兰浩特 137400;4.乌兰浩特市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内蒙古 乌兰浩特 137400)

草地螟属昆虫纲,鳞翅目,螟蛾科,又被称作黄绿条螟、甜菜、网螟,该品种的食性很杂,可取食35科、200余种植物,最主要的取食对象为大豆、玉米、药材、马铃薯、大豆等。草地螟成虫可以飞行很远的距离,爆发力很强。草地螟在幼虫时期,发育速度很快,但是也会伴有比较明显的群集迁移性危害。如果不及时防治,能在短时间内造成毁灭性危害。

1.草地螟形态特征与发生规律

1.1 草地螟形态特征

1.1.1 成虫。成虫的体长一般在8-12mm左右,前翅部位伴有暗褐色斑,中翅内有一个较大的长方形黄白色斑;后翅灰色,近翅基部较淡。

1.1.2 卵。椭圆形,0.5×1mm,颜色为乳白色,伴有十分明显的光泽。

1.1.3 幼虫。刚孵化的幼虫颜色是十分明显的淡黄色,头为黑色,伴有暗绿色,条纹十分明显。

1.1.4 蛹。蛹的长度一般为14mm,淡黄色。土茧长40mm,宽3-4mm。

1.2 发生规律

成虫有着十分强大的飞翔力,喜欢进食花蜜,最喜欢进食离地面2-8cm的茎叶。而幼虫大多躲藏在枝梢上,好吃叶肉。草地螟在乌兰浩特还属于迁飞性害虫,在当地每年的5-6月都有成虫迁入,幼虫为害一般在6月末或7月上旬,特殊年份8月上旬幼虫为害也很严重。乌兰浩特市植保植检站佳多虫情测报灯一天最多诱到成虫12万只。

2.迁飞特点与规律

2.1 迁飞特点

2.1.1 环境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专家学者也逐渐加入到了草地螟的迁飞原因研究行列当中,且获得了比较明显的研究成果,部分专家认为草地螟是比较典型的迁飞昆虫,迁飞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自己或以及自身后代找到更佳的生存环境。草地螟产生的迁飞行为与最终的气流、湿度、降雨、幼虫密度以及生殖状态等外部环境存在十分紧密的内部关联。如果草地螟在不利于自己成长的环境中生长,那么就会选择迁飞。此外,由于草地螟成虫具备十分强大的迁飞能力,飞行的距离能够达到100km,且可以连续飞行一天以上。比如我国华北地区的草地螟就会通过迁飞转移到东北地区。而东北地区的这类成虫也会迁飞到华北地区。因此这两部分区域也是草地螟最容易复发的核心区域。从有关数据我们也能看出,草地螟成虫的生存环境应该保持在温度21℃,湿度60%~80%。如果草地螟长期处于这种环境,其对应的交配品质也会变得更高,产出的虫卵量也会随之增大。

2.1.2 迁飞特性。一般来说,草地螟在完成迁飞以后会选择繁殖,但是由于迁飞的整个过程十分艰难,迁飞的时间也相对较长,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草地螟的雌性鹅卵巢的发育等级,判断其具体的迁飞特性。比如,如果草地螟的磁鹅卵巢对应的级别分别为三级到四级左右,那么我们就能够判断出其主要是迁入;但是如果对应的等级在一级到二级,那么我们可以把这种行为定性为迁出。

2.1.3 迁飞时间段。乌兰浩特地区集体迁飞的草地螟,可以利用通过灯光诱捕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一般来说,夜间00:10至03:30有着比较成功的诱捕数量,通过这种诱捕结果,我们也能够发现,如果气象条件不是特别特殊时,草地螟成虫会选择夜间时段迁飞。

2.2 迁飞规律

2.2.1 发生世代。草地螟一年最多能繁殖4代,从北到南逐渐递增。在苏联北部地区非黑钙土区每年发生1代,俄罗斯、乌克兰北部每年发生2-3代,而到了乌克兰南部、北高加索和外高加索的森林草原地区则可以发生3-4代(胡文绣,1981)。

在我国,年等温线0℃以北的地区1年发生1代,包括黑龙江北部和内蒙古北部地区,为害时期为6-8月。年等温线0℃以南至年等温线8℃之间的广阔地区,包括东北和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北部,也是我国草地螟的主要发生危害区,可发生2-3代(孙昌学,1982;刘光涛等,1987;魏倩等,1987;罗礼智和李光博,1993;曾娟等,2018)。以每年发生2代为例,一般4月底到5月中旬为华北和西北地区越冬代成虫始见期,东北地区为5月中下旬,整体表现为西早东晚的格局;一代幼虫始见期在5月底至6月上中旬,盛发期从6月底至7月上旬,南部地区由于温度较高,所以要早于北部地区;一代成虫发生期在7月底至8月上中旬,随后2代幼虫由于气温转凉而零星发生,以2代幼虫滞育的老熟和部分一代滞育的老熟幼虫做土茧在土中越冬(曾娟和姜玉英,2014,2016)。

2.2.2 周期性爆发。一般来说,病虫害的爆发是呈现比较明显的间接性规律,在沉寂多年以后,十分容易出现爆发,接着又极容易转为销声匿迹,这也就是为什么多年以来在沉寂之后会突然爆发的原因(Berryman,1996;HunterandPrice,1998)。爆发产生的具体原因以及成灾机理可以分析如下:首先最主流的观点则认为所有的种群在活动时都具备规律波动,且不同营养级、不同等级的物种会存在相互作用(Myers,1998;Klvanaetal.,2004)。特别是对于部分高营养级物种以及较低营养物种的负密度影响因子,也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也有部分学者在研究生物群落的外部因素时提出周期性波动,可用其进行解释。例如俄罗斯学者研究结果显示,草地螟的周期性发生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以及天地因素,具体可以划分成景观改变、温度、降水、改变生物群落、病毒、遗传学因素等等。此外,太阳黑子运动的周期性也会对草地螟的种群动态带来一定影响(Omelova,1982;Frolovetal.,2004;Frolov,2015)。但是就当下的情况来看,目前仍未找到十分科学的草地螟周期性的合理解释,也没有真正能够准确计算出草地螟发生周期的具体方式。我国很多学者都从极端天气、实物量、环境、温湿度等方面对草地螟的周期性特点进行了研究,其中最具备特点的就是1982年与2008年,这两年是越冬虫茧密度以及越冬面积最高的两年。罗礼智认为影响草地螟种群生长、迁飞、停止发育以及爆发成灾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湿温度;而陈晓则在分析气象因子的条件下,发现影响草地螟发生周期结束的核心因素为极端天气事件,该学者认为极端天气存在比较明显的不确定性,无法真正预测草地螟的实际发生周期。

早在1930年,Konakov(1930)就开始将11年的太阳活动周期与草地螟的暴发周期联系起来,并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当地虫害暴发的1855、1869、1889、1901和1912年与太阳黑子数极小值出现的年份相当吻合。Knorr等(1981)分析了19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西伯利亚草地螟爆发等级与太阳黑子的对应关系显示。尽管常年积累的资料也揭示了二者间的显著相关性,但有关太阳活动对生物种群波动的影响仍存在着争议(Frolovetal.,2004)。

黄绍哲学者则收集了我国自1949年以来的有关发生周期的相关数据,也从国家地理物理数据中心、国家海洋局等网站搜集了太阳黑子的相关数据,分析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内部联系。该学者在研究中也明确了太阳黑子19、21、23与草地螟的发生周期存在十分紧密地联系。其结果显示,不同地区太阳活动周期对草地螟的爆发周期存在直接影响,也对最终的爆发调控效果带来显著改变。此外,在全球气候不断变化以及各地耕作制度不断改变的前提下,草地螟的发生区域特点也有了较大改变,太阳黑子也进一步影响了草地螟种群爆发的内在机理。

3.防治对策

草地螟幼虫存在比较明显的危害性,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大虫情的监测力度,要扩大对应的调查范围与调查面积,分析实际作物种类,要从低龄幼虫做起,积极开展后续的防治工作。

3.1 积极诱杀成虫

通过杀虫灯、高压泵灯的方式达到杀虫目的,每一盏高压泵灯的照射面积可达到300亩,最终的成虫诱杀数量能够达到10万只以上,防治效果十分明显。因此,可以借助草地螟趋光习性对其进行大量捕杀。

3.2 实施田间生态控制

降低田间虫源量。由于草地螟十分喜欢在猪毛菜、灰菜等上产卵,因此有关部门可以通过生态措施对草地螟进行防治,提升防治效果。通过加快铲草进度,及时消除农田草荒。对于部分荒地、田边、池塘等草地螟,一定要加大消灭力度,使草地螟的栖息环境能够得到较大改变,也能让最终的虫卵量得到有效控制,降低幼虫密度的同时也能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3.3 搞好田间虫情普查

防治的最佳时期为幼虫期,有关人员一定要及时掌控虫情的实际变化情况,要积极开展药剂防治。从成虫产卵到幼虫暴食危害,大概会存在5-7天的盲区,在该阶段无法及时排查幼虫与卵的真实情况。由于幼虫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快速生长,也能较快进入暴食期,因此植物保护人员一定要做好“两查两定”工作:核查幼虫的分布与密度情况,制定田块防治措施;查幼虫的实际发育情况,核实以及制定最终的防治周期。把最终的查治重点集中在草、水田、林路等低洼湿地、荒地、格子地带等。在开展农田防治时,植物保护人员也要把重点集中在中药材、大豆、葵花、小麦以及马铃薯的农作物。

3.4 实施统防统治

草地螟的迁徙会造成一定危害,因此一定要积极实施“五统一”做法,也就是统一领导、统一药剂、统一资金、统一防治以及统一检查。对于部分已经达标的防治田块,一定要选择击倒速度较快、毒性较低且相对安全有效的药剂,达到防治效果。例如在选择药剂时,可以选用25ml浓度为2.5%的敌杀死乳油。或亩用5%来福灵乳油25毫升;或亩用4.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50毫升;或亩用21%灭杀毙乳油40毫升;或亩用4.5%高效氯氰菊酯加50%辛硫磷。以上药剂使用时均要求每亩兑水30公斤叶面均匀喷雾。实施大面积统防联治,把草地螟消灭在3龄期之前,杜绝出现草地螟迁移为害,造成毁地或绝产现象。

3.5 实施隔离控制

积极挖沟,设置药剂隔离带。对于部分并未发生害虫的田块或者是幼虫量并未并未达到防治指标的地块,可以通过加固方式进行隔离控制,沟的宽度、下宽、深度以及高度需分别保持在30cm、20cm、40cm及60m左右。在周围可用木棍进行加固,或者是设置一定药带,这样也能有效避免标准地块外的幼虫进入区域发生危害。对于部分龄期较大的幼虫,也要积极进行集中处理,如果防治效果不佳,那么也要在周围积极开挖对应沟渠,避免发生扩散现象。

3.6 积极开展应急处理,药剂防治

一般来说,在3龄幼虫之前,利用药剂进行防治效果十分显著。植物保护人员可以采用高效氯氰菊酯、苦参碱等进行喷雾防治。在实际甄选药剂时,可以参考以下意见:2.5%锐宁微乳剂,推荐用量为20~25mL/667m2,其击倒速度快、防效好、安全性高;或用26.5%“定胜”乳油,推荐用量为10~15mL/667m2,其主要成分为阿维菌素和毒死蜱,特点是杀虫范围广、效果好;或用4.5%绿爽微乳剂,推荐用量为15~20mL/667m2,主要成分为高效氯氰菊酯,采用纳米技术制造工艺,药剂更加细微化,防效好;或用25%新毒丹乳油,推荐用量为30~50mL/667m2,药内含有专用增效助剂,杀虫效果极佳,安全性高。

3.7 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

病虫害监测预警中使用最为广泛也是最成功的技术就是遥感技术。遥感技术能够利用昆虫雷达,实时监测空中飞行的昆虫。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20世纪90年代研发我国第2代扫描昆虫雷达并在河北廊坊、山东北隍城岛对草地螟的春季迁飞、夏季扩散行为和跨海迁飞行为进行观测(Fengetal.,2004)。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双模式昆虫雷达、昆虫雷达的应用也变得更加广泛。锡林浩特、内蒙古、吉林以及北京延庆等地,都通过雷达技术对草地螟的实际迁飞进行了详细监测。昆虫雷达能够为有关人员的草地螟迁飞研究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也能为有关人员的监测环节提供真实数据,打下坚实的信息资料基础。

3.8 积极采用数字化监测预警技术

在对病虫害进行监测预警时,信息化技术也有着比较明显的实际价值。很多国家也陆续研发了信息化的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对单一的病虫害进行监测,还能完善综合性病虫监测环节。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技中心也积极带领了个地市的植物保护部门,抓住信息发展机遇,也在积极推进植物保护信息化建设体系。从信息系统创建、研发工具应用以及创新发布等创新发布方式等方面开展了详细研究,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也被积极运用到了水稻、马铃薯、小麦、油菜等农作物的开发研究工作。农作物以及草地螟、黏虫、蝗虫等重大病虫害的数字化监测系统当中,借助大数据平台,把这些实际信息以及图表、数据反馈到后台,使用户能够获得更加精准高效的监测数据,提升植物保护工作的现代化水平。特别是当下我国的病虫监测工具也获得了显著成效,在传统性诱、灯诱的基础之上,积极引入自动控制模式,也能真正实现半自动监测模式。这种监测模式能够每半小时进行拍照,监测室工作人员能够实现远程监控;而性诱监能够及时上报监测的实际情况,在借助远程操控的基础上开展后续的数据传输以及智能分析,让远程监控设备变得更加自动化、智能化,也能让草地螟等大虫等重大病虫的疫情得到良好控制,朝着更加智能化、自动化以及数字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成虫幼虫药剂
防治美国白蛾的药剂试验分析
小麦拌种防效好 药剂选择要当心
钩臀蚁蛉幼虫各龄期体征及筑穴习性研究
五种环保型农药防治杨干象幼虫试验
7000t铜硫选厂药剂系统改造实践
无题
济宁地区美国白蛾越冬代成虫的监测与防治试验
沈阳舟蛾科成虫调查分类研究
杨梅果蝇综合防治试验
柿树夏季咋防柿蒂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