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021-12-27魏建琦
魏建琦
(新平县林业和草原局,云南 新平 653499)
在我国的生态保护工程中,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是重点。近年来,我国在林业生态修复工程中加大了技术与资金投入,使得林区面积增加,显著改善了生态环境。整体看来,开展林业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林业生态修复的综合效益
1.1 生态效益
重新修复受损的林区可以创造诸多的生态效益,该项工作的开展和新时期生态保护要求具有一致性。充分发挥林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森林面积的增加可以吸收空气中更多有害物质、释放氧气,由此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显著减少城市热岛效应,为人们营造更加舒适的生存空间。
1.2 社会效益
在优化和升级林业产业结构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新型林业产业建设和发展。新型林业产业需要多种先进的林业技术支持,由此实现林业生态资源再生,进而创造良好的生态效益。此外,当前我国林业生态保护体系日趋完善,使得林业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大大减少了破坏林业资源行为,由此减少了用于修复和维护林业工程的社会资源。
1.3 经济效益
开展林业工程修复工作的过程中不仅体现在生态效益,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比如林木、果实、油脂等促进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有部分地区通过林业生态修复成了带动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所以需要继续推动林业产业结构升级,让林木的利用方式逐渐从直接砍伐与销售向着深加工的方式转变。
2.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1 林业生态恢复是环境保护的具体手段
随着林业生态系统受到破坏,陆续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比如林区内植被大量采伐后地表土壤失去保护,雨水冲刷出现水土流失;再如山区内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此外,林业生态系统可以充分发挥净化空气,调节温度、湿度等生态作用。一旦林业生态受到破坏,需要进行林区勘察,明确林业被破坏的原因,然后制定林业生态修复计划。比如在空地重新栽种林木,丰富树种,并通过有效技术提升林木成活率,这也是开展林业生态恢复工作的主要目的。
2.2 环境保护降低了林业生态修复压力
林业资源的乱砍滥伐使得林业生态受到破坏,为了修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在开展林业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基层林业单位可能受到人力、资金、物力等方面的影响,短期内难以迅速进行生态修复,出现林业病虫害、水土流失等情况不能及时处理。通过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以及履行环境监管职责全面加大林业环境整治力度,进而在源头上减少林业生态被破坏问题,由此降低林业生态修复的工作压力。对于林业技术人员缺乏、基层条件有限的林业单位,要将环境保护作为重点,通过有效措施预防林业生态被破坏问题的发生。
2.3 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是发展林业事业基础
在林业事业改革期间,为了让林业生态持续稳定发挥作用,要求林业管理人员协调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尽管二者开展的角度和采取方法存在一定差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林业事业发展。从生态恢复角度讲,需要让受到破坏和利用价值偏低的林业资源通过修复重新具有价值或者让林业资源创造经济价值,服务于社会发展。从环保角度讲,必须树立环保优先的原则,要求基层林业单位科学进行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避免粗放的管理模式,由此推动林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林业生态修复实施方案
3.1 提升低质低效林林相
林业生态修复的重点之一就是改造天然次生林和低质低效林的林相。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采取补植乡土树种与封山育林措施,进而在疏林地营造具有良好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的混交林,达到逐渐恢复天然林的目标;另一方面,提升多代萌芽人工林中的林分潜力,比如没有合理经营导致比同等立地条件下的林分水平下降,通过林业技术措施可以改善林分条件。
3.2 修复损毁山体
部分受损山体以及工矿废弃地需要改善,尤其是监督管理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情况,对遗留以及已经关闭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之后采取责任制对治理方案分级分类,进而实现治理的逐渐推进。
3.3 防治林业有害生物
在林业生态保护的过程中需要降低有害生物带来的破坏。各地林区需要落实防治的“双线”目标责任制,比如松材线虫、松毛虫、小蠹虫、叶斑病等需要作为工作重点,全面提升监测与预警水平。还需要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队伍的基础建设,推广无公害防治技术。
4.林业生态恢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4.1 对林木质量重视不足
要想充分发挥林业生态修复的价值,需要将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以实现林木资源的深层次利用为出发点。但是部分基层的林业部门对林业生态修复的认识不到位,普遍将该项工作当作上级布置的任务,而进行林业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对苗木的栽种,尽管林木的数量与栽种面积增加,但是这些硬性的指标并没有体现林木质量。此外,对林区植被栽种之后的成活率以及生态修复之后的多重价值发挥也未重视。因此,在短期看来成效显著,但是长远看来与林业生态修复的初衷相违背。
4.2 森林资源开发力度不足
在林业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其中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让林业生态长久地发挥价值,不仅可以减轻后续的管护压力,还有利于让森林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一些地区在上级部门的关注下稳步推进林业生态修复工作,并且之前由于病虫害、林火、不合理采伐导致的破坏情况得到有效治理,地表的植被重新覆盖地表。但是这些植被种类单一,多为速生树种,这种开发模式可以短期完成造林任务,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可是林分单一导致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下降,这对林木的损失更大。此外,林木的开发利用率不高,比如采伐之后一般直接出售,导致附加值不高,影响了林区的经营效益,也不利于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3 缺乏科学的林业生态恢复指导体系
在林业生态恢复工程建设中,部分由于不合理采伐、遭受严重污染的林区要想恢复到原有状态需要较长时间。为此,需要林业技术人员从专业的角度制定林业生态恢复方案。当前基层的林业部门普遍根据升级要求尽快进行林业生态修复,不过存在明显的人工修复痕迹,不利于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比如多数林区采取人工栽种的方式补充,但是前期论证考察环节不够全面,比如树种选择、预案制定,再如后续的养护措施也没有深入考虑,导致了大量资金与人力投入之后成效一般。
4.4 未能协调好林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关系
实现林业资源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发挥需要基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正在受病虫害严重破坏以及地处荒漠化的林区生态恢复的难度很大,如果未能协调好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的关系,依然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可能导致生态恢复的进程较慢。有研究发现,一些林业部门尽管制定了生态修复计划,然而在执行的过程中落实效果不佳,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出现矛盾时,部分林区以短期的经济效益为目标,造成林业生态没有得到保护,表现为地表裸露与水土流失问题。导致环境保护工作的压力也会加大。
5.如何提高林业生态修复质量
5.1 林业生态修复坚持质量和数量并重
进行林业生态修复过程中,主要的措施是找出受损原因、分析受损范围,之后制定恢复计划,对林木重新栽种,确保植被的覆盖率。此外,需要考虑植被的成活率。整体看来,在林业生态修复过程中要考虑以下三点:其一是提升林业生态稳定性,可根据气候、土壤等实际环境选择多种植被,进而增加物种多样性,提升植被的抗病害能力。其二,进行栽种的过程中需要对密度合理控制,进而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其三,植被的选择以本地乡土树种为主,进而发挥适应环境能力强和成活率高的优势。此外,完成林业生态修复项目整合之后,需要各职能部门在生态修复环节明确责任分工,稳步推进修复工作,比如植被的抚育管护及死亡后及时补植补种。
5.2 依托产业结构升级挖掘资源开发价值
在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主要以提升林木经济价值为目标,让基层林业部门获取收益后有更多可支配的资金,满足相关林业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需要,实现林业产业的良性发展。当地林业部门可以借助其它地区的成功经验,分析地区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探索具有地区特色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比如对3S技术加以利用,并借助区域电子政务云计算中心,之后对区域林业信息化工作内容整合,探索林业生态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标准与规范,推动林业生态修复管理平台建设,之后林业技术人员可以在该平台下对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完成森林资源开发、病虫害防治、森林火灾预防、生态恢复计划制定等需要。
5.3 建立公益林业生态修复基地
在林业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需要切实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其中建立公益林业生态修复基地就是有效措施之一,需要在当地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配合下建设公益林业生态修复基地,特别是加强对老残林的更新,规范林木的采伐程序,而各地林业部门也需要发挥更多管理职责,进一步发挥林业生态服务功能。在公益林的修复基地建设过程中借助合作共赢机制,然后根据修复的规模进行方案制定,比如增加林木的经济价值或者促进林区旅游业的发展。此外,在生态修复基地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职能部门重视涉林案件,坚决打击破坏林业资源的行为,比如个人对林业资源破坏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并且对原有区域补植,通过行政与法律手段减少破坏林业资源的行为。
5.4 细化林业生态修复任务分工
随着建立公益性林业生态修复点,为了保护林业工程的建设成果,需要整合生态修复工程管理机制,避免地方政府、林业部门与其它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具体说来:需要科学设定林业生态修复工程框架,重视林业生态修复工程重复建设问题与修复效果重复计算问题,之后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对资金合理利用。整合生态修复项目之后需要对指标作出明确规定,各个职能部门需要细化分工,比如结合“三沿”绿化行动规划,沿路、沿河(湖)、沿集镇作为绿化重点,综合采用补植补造、更新改造和人工造林等方法,全面提升环境绿化和美化水平,同时要结合现代化建设理念,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水平,落实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提升林区巡护水平,由此保证生物多样性。
5.5 坚持自然恢复方针和保护优先
要想全面推进林业生态修复事业发展,需要相关部门制定保护优先的策略,持续性改造多代萌芽林和天然次生林,由此提升林区的自然恢复能力。与此同时,各地区还要考虑城镇化发展进程,部分地区要想恢复植被生长水平还需要采取有效的监控和评估手段。此外,在打造林业生态修复监督管理平台运行期间,需要根据国家制定的林业管理政策,对部分工作落实不力的单位加大检查力度,并且加大对林业生态建设事迹的宣传,激发群众参与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
5.6 建立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的指导体系
大量实践证明,在以往的林业资源开发过程中,采取先开发、后管理的模式不可取,尽管短期可以获取经济,相比之下后续的资金投入成倍增加才能让林区恢复原貌。所以在林区生态恢复的过程中要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对林业资源进行科学地规划与开发。同时,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信息技术加以利用,进而提升林业生态恢复质量,比如建立地区的林草智慧云信息管理平台,然后与国家的林草智慧云信息管理平台联网,动态监测林业生态系统的区位差异,进而为方案制定与设置林业生态修复标准提供依据。对于生态恢复模式,需要将自然恢复的方式放在首位,之后合理应用人工辅助措施。针对长期遭受破坏的林区可以采用封山育林的方法,让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如果受损严重可以采用人工补植补造的方法进行修复。
5.7 统筹林业生态修复的多重效益
为了弥补历史欠账,林业生态恢复需要协调好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发挥多重效益。这是由于经济利益、生态价值、社会效益相互关联,处理不好将会对地区的林业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整体来说,生态效益需要放在首位,所以在林业生态恢复的过程中不可急功近利,需要坚持统筹谋划、因地制宜,然后稳步推进,由此优化林业经济结构,这样才能让林业产业的价值充分发挥,推动林业事业改革。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环境保护工程当中,林业生态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新时期需要全面推动林业生态修复工作开展。在这一过程中,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以此优化产业结构,让林业资源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