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在原州区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021-12-27马向霞
马向霞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水土保持工作站,宁夏固原 756000)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曾是水土流失现象最严峻的地区,长期的水土流失使得当地许多村庄难以获得较大发展提升。为改变水土流失的现象,国家对原州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进行综合治理。在长期的实践下,水土保持措施不但达到了预想的环境治理效果,也使得当地经济发展获得了较大的提升。
1 水土流失现状
原州区隶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地处宁夏南部,六盘山东北麓,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II 付区[1];由于气候条件恶劣,年平均降水量在300~550 mm,自南向北递减,而且主要集中在7—9 月3 个汛期,占全年降水量的80%,降水时短,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年侵蚀模数在5 000~7 000 t/km2。因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当地不但生态环境脆弱[2],经济发展水平也普遍较低,主要表现有2 个方面:1)土地利用率不高,可耕地面积小;2)生产水平低,粮食产量不高。为保证生活需要,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现象,使得出现了耕地面积扩大而粮食产量难以增长的现象[3],进而导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受阻。
2 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为降低水土流失给当地人民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原州区展开了积极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以坝系工程为中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科学扩大耕地面积。以坝系工程为核心开垦土地具有2 大优势:1)水肥条件充足;2)集约化耕种。通过利用该优势,许多乡镇不但实现了增加粮食产量的目标,也实现了加强水土保持的目的。经过长时间的正确实践后,许多荒芜土地上重新长出了树林,降低了地区出现自然灾害的概率,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提高。通过分析种种治理成效可以发现,只有地区环境得到了改善,地区经济才能不断稳步提高。
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原州区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原州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有4 个:1)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3)提高农民群众的收入;4)改善农民生活的质量。随着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不断深入实施,原州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也将逐步变为现实。如果不对水土流失现象采取激励措施进行治理,将会使原州区的整体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导致人口不断迁移,进一步限制农村地区的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吸引优秀人才参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从而不断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治理效果[4]。
由于多年的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活在黄土高原的群众不断从中获益。因此,当前的水土保持工作能够不断进行深入。目前,许多农民已经深刻认识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水土保持工作的积极影响,并在具体措施的实施过程中能够给予充足地支持,使得原州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
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在原州区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4.1 增加农田数量面积
在对原州区水土流失区进行治理时,通常会建设淤地坝。该设施能够有效地留存逐年减少的水资源,并截留因水土流失带走的土壤养分。通过积极利用淤地坝,高低不平的地形得到了平整,贫瘠的土地增加了充足的养分。通过分析相关实际案例可以发现,一座淤地坝便可以形成10 hm2左右的优质耕地,一个坝系更是能形成上百公顷的肥沃耕地。同时,由于淤地坝具有平整地形的功能,使得淤地坝的利用也为植树造林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4.2 提高粮食产量
近年来由于原州区的畜牧业越来越发达,所以表层土壤当中含有大量牲畜粪便等有机物。在过去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时,有机物往往会随着雨水的冲刷而流失。在进行淤地坝建设后,土壤表层的有机物能够被有效拦截并用于农作物耕种。同时,由于淤地坝所形成的耕地比较平坦,使得坝地十分适合机械化耕种。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采取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后形成的耕地往往能够带来较高的粮食产量。
4.3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淤地坝的建设不但使耕地更为集中,也极大地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因此,人们不再需要在地形较为陡峭、土地面积过小的区域进行粮食作物种植。人们可以在不适宜耕种的区域进行草场或林地的种植,从而使原州区的绿地面积不断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当地整体的环境质量,也使原州区渐渐摆脱了生态环境脆弱的困境,进而为当地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4.4 有效提高农村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
通过设施建设及绿化工程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使原州区水土流失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同时,水土流失现象的减少又使土地的生产力得到了提高。因此,农民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在农民的正常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更充分地进入城市学习知识,提高技能,逐渐改变农村传统的封闭形式,并增强农村地区的开放程度,从而使农村传统的社会风气得到较大改善。另外,由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原州区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转型,也使农民的收入来源渠道由过去单一的耕地收入转变为多来源、多类型的收入。
4.5 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改善水土流失、提高环境承载力。因此,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对原州区整体环境质量的提升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与原州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可以为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带来5 大优势:1)提高植被覆盖率;2)提高地下水水位;3)减少诸如泥石流、滑坡、洪水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发生后产生的危害;4)科学合理地利用珍贵的水资源;5)增强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
4.6 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通常情况下,在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前,相关部门会对农村地区进行详细的系统规划[5]。在规划过程中,相关人员能够充分发现农村地区缺失的基础设施。例如在对农村地区水资源进行规划时,相关人员需要充分考察农村地区的供排水换线是否齐全、污水处理设施是否能够正常运行等。因此,在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时,农村的基础设施也会得到完善。
4.7 解决农民用水难的问题
原州区地处内陆地区,降水相对较少。通常情况下,农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往往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如果遇到长期干旱少雨的天气,人们往往需要从较远的地区获取水资源。淤地坝的建设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该困境,使人们能够及时获取到较为充足的水资源。在水资源方面,淤地坝的作用主要有2 个,具体如下:1)减少水资源流失,提升地下水水位。通过分析相关案例可以发现,淤地坝能够对水资源进行有效拦截,并使水资源逐渐渗透地表,形成可供人们使用的地下水;2)使水资源的分布更合理。由于原州区每年的降水主要集中在7—9 月,使得农作物在需要大量水资源的生长发育期内难以获得充足的水资源,因此,降雨时节的分布不均对农作物的产量具有较大的不利影响。通过积极建设淤地坝及水库,人们能够在雨季为第二年农作物的生长留存充足的水资源,从而有效防止农作物因干旱而导致的农作物产量减少的现象。
4.8 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序进行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对提高农村地区整体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生态环境不能得到改善,农民增收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都将受到极大影响。为将原州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深度融合,相关部门在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时应当做好以下3 点。1)重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在对技术人员、资金、设备等各项资源进行分配时,要首先保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需求。如果能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有效开展,将会直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推动作用;2)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相关部门在对农村地区进行系统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各村及各区域的实际情况,既要使规划工作能够充分满足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需要,也要充分保障农民的利益;3)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科技占比。在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时,相关部门应当充分重视科技的重要性,积极利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最大限度地提升耕地增产增收的能力。
5 结语
恶劣的自然环境是限制原州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阻力,也是原州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障碍。因此,原州区只有充分重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有效发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积极作用,才能真正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