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森林病虫害防治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价值
2021-12-27白文斌
白文斌
(甘肃白龙江阿夏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甘肃舟曲 746300)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渐开始重视林业的建设与发展。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森林病虫害的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森林病虫害不仅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会对森林植被造成破坏。为更好地建设林业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当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1 森林病虫害防治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
随着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不断推进,林业部门开始注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森林防虫害工作的开展对林业生态稳定起到了加强作用。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森林中病虫害的出现,开展防治工作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着手,掌握病虫害出现的规律,并制定相应的防治计划。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仅能够促进林业生态的稳定发展,而且对完善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较高价值[1]。
林业生态维护工作的难度相对较高,大部分地区林业生态的稳定建设均付出了多年的努力,如果不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会对森林生态环境的稳定造成严重的破坏。森林病虫害属于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开展防治工作能够减少病虫害的为害程度,避免出现生态失衡的问题。
2 病虫害防治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
2.1 与育苗的关系
森林中幼苗生长的每一个阶段,如种苗、花期、树木管理等环节,都需要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只有将病虫害规模控制到最小范围内,才可以保护幼苗茁壮成长,从而达到扩大林业规模的目的。对森林中幼苗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够提高幼苗成活率,保障森林植被的生态稳定性。在森林幼苗培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制定生物防治计划,培育能够抗病虫害的幼苗品种,并定期对培育幼苗开展检疫工作,从而减少病虫害对森林树木的破坏,达到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目的[2]。
2.2 与规划的关系
森林资源能够起到调节气候、制造氧气、杀菌净气、保护土壤、降尘减噪和美化环境等作用。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可以减少林业生态建设所造成的人力资源的浪费。在育林建设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幼苗选择、树种类型、育林调查等相关环节,制定好每个阶段的育林建设计划。在育林建设时需要与专家及时沟通,针对育林建设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如果育林建设过程中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会导致森林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难度增加。当森林病虫害大规模出现时,必须投入更多物力、财力、人力,为此,在进行林业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制定完善的规划方案,选择适合的树种进行种植,在规划设计时也要留出合理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设备的安装位置[3]。
3 森林病虫害防治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价值
3.1 维护林业生态系统稳定性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能够降低林业生态中病虫害的规模,避免虫害经过潜伏期后出现大规模暴发的现象,对林业生态环境的稳定起到维护作用,对提高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对森林防虫害工作的开展需要重视初始阶段、虫害繁衍、虫害扩散等阶段的监管,重视潜伏期森林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对树木保护的作用。现阶段,林业部门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能够对病虫害的发生进行监测,为林业病虫害防治相关部门提供工作依据。
我国林业相关部门所使用的技术不仅能够判断森林病虫害发生位置,而且能够分析出病虫扩散趋势的危害程度,并进行应对措施的制定。例如,林业部门利用遥感技术对林业生态系统进行检测,判断森林病虫害是否发生,将RS、GPS、GIS 这3 种技术相互融合,重新构建成为森林病虫害监测技术。通过GPS 进行定位,利用GIS 对森林病虫发生情况及病虫害扩展趋势进行分析,再借助RS 对病虫害分析结果进行确认,保障监测数据准确性,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另外,通过加强林业检疫执法力度,防止森林病虫害的出现,并在育林阶段对幼苗采取病虫害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在幼苗阶段开展防治工作不仅能够降低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难度,而且能够提高幼苗成活率,从而提高林业生态环境的稳定性[4]。
3.2 保护森林树木种类多样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森林资源出现紧缺问题,由于生存环境不适宜、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到位、树木培育手法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森林树木出现大量死亡现象,对林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对林业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保护、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对此,在林业生态系统的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明确规划设计、育苗采种、病虫害防治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避免问题的发生。
在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采取喷洒化学药物的防治方法,能够在特定时期起到病虫害防治效果,而树木幼苗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会随气候、季节变化而产生变化,对森林病虫害长期防治工作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林业部门可以采取生物方法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根据病虫害的生物学特征,采取增加病虫害天敌的方式达到病虫害防治的目的,这样的防治方法不仅能够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林业生态系统树木种类的多样性。在育林阶段,林业相关部门要根据生态建设资源进行综合考虑,对树种合理搭配,引进与树种相适应的有益生物,创造良好生存环境,提高幼苗成活率,促进林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推动林业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
3.3 增强生态环境自我调节性
自然环境中林业生态系统是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对地区资源调节的重要作用。人类通过对自然界不断探索,逐渐掌握了森林生态的发展规律,而森林病虫害问题会对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导致林业资源循环能力下降,病虫害的规模逐渐扩大会导致林业生态系统失衡,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威胁。因此,林业部门需要重视林业资源调节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高林业部门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效果。林业部门需加强病虫害防治管理工作,创建工作人员提高自身技能的平台,引导工作人员对病虫害防治知识进行学习,保障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落实。通过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持续开展,提高林业生态环境自我调节能力,充分发挥出林业生态系统对促进自然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此外,林业部门需对林业生态建设加大监管力度,要按照相关规定对树种进行选择与搭配,选择质量较好的树种,且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要制定完善的计划。此外,林业部门需提高工作人员对危险的处理能力,当森林病虫害大规模出现时,要及时采取防治应急措施,将病虫害对森林树木的破坏降至最低[5]。
3.4 提高林业生态系统效益
森林病虫害具有潜伏期较长、扩散速度快、侵染范围大等特性,只有对病虫害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才能避免对林业生态建设造成影响。随着我国对森林资源开发问题的重视,一方面,国家希望可以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的维护来达到保障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对此,林业相关部门在对森林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时,要注重开发森林木材以外的资源,例如,将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成为旅游区,充分发挥出森林的观赏价值,在游客体验大自然魅力的同时,意识到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不仅使林业生态系统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也为林业生态系统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森林生态系统对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问题有治理效果,对稳定区域生态系统有重要贡献。林业生态系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解决,能够为我国社会发展带来可观的效益,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6]。因此,为加强林业生态系统对社会效益的提升作用,要加强对育林阶段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通过树种搭配、育苗选种、育林调查等环节提高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确保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例如,对育苗的培育要采取无公害的方式,始终坚持森林病虫害预防为主、病虫害防治为辅的工作原则,避免育林阶段出现幼苗滋生细菌的问题,构建病虫害防御能力较高的治理系统,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有利条件,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森林病虫害问题会对林业资源及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部门要明确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对维护林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作用,提高森林树木的多样性,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促进林业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林业部门也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综合水平,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效率,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有利条件。